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生态砌块的贴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5 08:06: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砌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砌块的贴面结构。


背景技术:

2.生态砌块渗水砖:也叫透水砖、荷兰砖等,属于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原材料多采用水泥、砂、矿渣、粉煤灰等环保材料为主高压成形,不可为高温烧制;整砖为一次性压缩而成,不得分层压制,形成上下一致不分层的同质砖;现有渗水砖为了快速将雨水排入相贴缝隙,贴面大多曲面平滑设计,导致雨天渗水砖贴面易对行人或过往车辆打滑,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生态砌块的贴面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砌块的贴面结构,通过设置的透水砖主体、集水环、引流槽与排水通道,使用者可通过将透水砖主体贴面沿着中心处开设集水环,由集水环对雨水进行收集,随后将集水环内部连通引流槽,由引流槽将集水环收集雨水进行引流,最终由排水通道将引流槽内部引出水流排至相邻透水砖主体之间缝隙处,由集水环、引流槽与排水通道进行排水的同时增加透水砖主体与行人或车辆之间摩擦力,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渗水砖贴面曲面平滑设计雨天易对行人或过往车辆打滑,有利于增加渗水砖贴面与行人或车辆之间摩擦力,增加了渗水砖实用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砌块的贴面结构,包括透水砖主体,所述透水砖主体的贴面中心处开设有集水环,所述集水环的内部连通有引流槽,且引流槽的深度大于集水环的深度,所述引流槽距离集水环较远的一端连通有排水通道,且排水通道左右两端均贯通透水砖主体。
5.优选的,所述集水环包括沿透水砖主体贴面中心处向外层层扩张的第一集水环槽、第二集水环槽、第三集水环槽与第四集水环槽,且第一集水环槽、第二集水环槽、第三集水环槽与第四集水环槽深度层层递增。
6.优选的,所述引流槽包括第一引流槽、第二引流槽、第三引流槽与第四引流槽,所述第一引流槽、第二引流槽、第三引流槽与第四引流槽沿透水砖主体中心处向外层层连通深度层层递增,所述第一引流槽与集水环连通,所述第四引流槽与排水通道连通。
7.优选的,所述透水砖主体的内部设有抵挡块,且抵挡块沿透水砖主体外壁对称分布。
8.优选的,所述引流槽沿透水砖主体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所述排水通道沿透水砖主体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
9.优选的,所述第一引流槽的深度与第二集水环槽深度相等,所述第二引流槽的深度与第三集水环槽深度相等,所述第三引流槽的深度与第四集水环槽深度相等,所述第四引流槽的深度与排水通道深度相等。
10.优选的,所述透水砖主体的贴面呈曲面“凹”形,且透水砖主体的贴面中心处开设
有集水环。
11.优选的,所述引流槽沿透水砖主体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所述引流槽输入端连通集水环,所述引流槽输出端连通排水通道,且引流槽整体呈十字状。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透水砖主体、集水环、引流槽与排水通道,使用者可通过将透水砖主体贴面沿着中心处开设集水环,由集水环对雨水进行收集,随后将集水环内部连通引流槽,由引流槽将集水环收集雨水进行引流,最终由排水通道将引流槽内部引出水流排至相邻透水砖主体之间缝隙处,由集水环、引流槽与排水通道进行排水的同时增加透水砖主体与行人或车辆之间摩擦力,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渗水砖贴面曲面平滑设计雨天易对行人或过往车辆打滑,有利于增加渗水砖贴面与行人或车辆之间摩擦力,增加了渗水砖实用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引流槽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集水环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16.其中:1、透水砖主体;2、抵挡块;3、第一集水环槽;4、第二集水环槽;5、第三集水环槽;6、第四集水环槽;7、第一引流槽;8、第二引流槽;9、第三引流槽;10、第四引流槽;11、排水通道;12、集水环;13、引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18.实施例:
19.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生态砌块的贴面结构,包括透水砖主体1,所述透水砖主体1的贴面中心处开设有集水环12,所述集水环12的内部连通有引流槽13,且引流槽13的深度大于集水环12的深度,所述引流槽13距离集水环12较远的一端连通有排水通道11,且排水通道11左右两端均贯通透水砖主体1;具体的:所述集水环12包括沿透水砖主体1贴面中心处向外层层扩张的第一集水环槽3、第二集水环槽4、第三集水环槽5与第四集水环槽6,且第一集水环槽3、第二集水环槽4、第三集水环槽5与第四集水环槽6深度层层递增;具体的:所述引流槽13包括第一引流槽7、第二引流槽8、第三引流槽9与第四引流槽10,所述第一引流槽7、第二引流槽8、第三引流槽9与第四引流槽10沿透水砖主体1中心处向外层层连通深度层层递增,所述第一引流槽7与集水环12连通,所述第四引流槽10与排水通道11连通;
20.工作原理:使用者首先将透水砖主体1贴面中心处设置集水环12,并由集水环12内部第一集水环槽3、第二集水环槽4、第三集水环槽5与第四集水环槽6沿透水砖主体1贴面中心处向外深度层层递增,由第一集水环槽3、第二集水环槽4、第三集水环槽5与第四集水环
槽6对雨水进行收集,随后由与集水环12连通的引流槽13将其内部收集雨水由引流槽13内部开设的第一引流槽7、第二引流槽8、第三引流槽9与第四引流槽10沿透水砖主体1贴面中心处向外层层引流,最终将雨水引流至排水通道11由其将雨水由与透水砖主体1贯通处排出,其中集水环12、引流槽13与排水通道11组合通道在对雨水排放的同时增加透水砖主体1贴面与行人或车轮之间摩擦力防止打滑,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渗水砖贴面曲面平滑设计雨天易对行人或过往车辆打滑,有利于增加渗水砖贴面与行人或车辆之间摩擦力,增加了渗水砖实用性。
21.如图1所示,所述透水砖主体1的内部设有抵挡块2,且抵挡块2沿透水砖主体1外壁对称分布;通过将抵挡块2沿透水砖主体1外壁对称分布,有利于相邻透水砖主体1抵接安装时之间产生缝隙将雨水排入其中。
22.如图1所示,所述引流槽13沿透水砖主体1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所述排水通道11沿透水砖主体1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具体的:所述引流槽13沿透水砖主体1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所述引流槽13输入端连通集水环12,所述引流槽13输出端连通排水通道11,且引流槽13整体呈十字状;通过将引流槽13沿透水砖主体1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呈十字状,并且排水通道11沿透水砖主体1中心处圆周阵列分布,有利于增加透水砖主体1美观性。
23.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引流槽7的深度与第二集水环槽4深度相等,所述第二引流槽8的深度与第三集水环槽5深度相等,所述第三引流槽9的深度与第四集水环槽6深度相等,所述第四引流槽10的深度与排水通道11深度相等;通过将第一引流槽7的深度与第二集水环槽4深度相等,有利于第一引流槽7将水流由第一集水环槽3引流至第二集水环槽4,随后由第二引流槽8引流至第三集水环槽5、由第三引流槽9引流至第四集水环槽6、最终由第四引流槽10流向排水通道11。
24.如图1所示,所述透水砖主体1的贴面呈曲面“凹”形,且透水砖主体1的贴面中心处开设有集水环12;通过将透水砖主体1的贴面呈曲面“凹”形,便于透水砖主体1将雨水汇入集水环12。
25.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