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装置、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2022-11-14 15:11: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装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电梯在使用过程中,电梯曳引钢丝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一定量的延伸,由此导致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距离缩小,不能起到初始设置的缓冲作用,从而带来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目前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在对重装置下方设置相应的越程座,当电梯使用一段时间后,由维保人员取下相应的越程座以保证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安全距离,在去下越程座时,操作人员需要停止电梯运行并下至底坑中进行操作,安全隐患大,费时费力,并且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给电梯的维保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装置、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距离难以调节,调节安全风险大,调节不便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装置,包括底座,在底座上设有一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一竖向设置的丝杆传动连接,其中,所述丝杆的下端面与底座的上端面贴合并转动配合连接,在丝杆上螺纹配合套设有一滑座,所述丝杆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时,能够带动滑座上下移动,在所述滑座的上端水平设有一安装板,用于安装对重缓冲器。
5.作为优化,在所述底座中竖向开设有一贯穿其上端面的容置槽,所述驱动电机竖向安装在该容置槽中,且其电机轴朝上与所述丝杆同轴连接;所述容置槽的开口端的尺寸小于丝杆的直径,使所述丝杆的下端面能够与底座的上端面贴合。
6.作为优化,所述滑座中竖向开设有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连接的螺孔,且所述螺孔的长度大于丝杆的长度。
7.基于上述高度调节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调节系统,包括电梯井底坑,对重装置和位于其下方且与其相对的对重缓冲器,和所述的对重缓冲器高度调节装置,所述底座安装在底坑的底部,所述对重缓冲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在对重缓冲器的上侧或对重装置的下侧安装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的检测端正对于对重装置的下侧或对重缓冲器的上侧,并所述距离传感器与驱动电机连接。
8.基于上述调节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方法,包括所述的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系统和电梯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该电梯控制系统与驱动电机连接;包括如下步骤:s1、在电梯控制系统中设置对重缓冲器与对重装置之间的安全距离;s2、当电梯运行或停留至指定位置时,所述距离传感器采集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
器之间的距离信号,并将该距离信号传输至电梯控制系统;s3、电梯控制系统判断该距离信号是否小于或大于所述安全距离,若是,则计算该距离信号与所述安全距离的差值,并控制驱动电机运行,通过丝杆带动对重缓冲器沿竖向移动与所述差值对应的距离;否则,控制驱动电机停止运行;s4、重复步骤s2-s3。
9.作为优化,当电梯运行或停留至顶层平层时,所述距离传感器采集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距离信号。
10.作为优化,步骤s3中,通过驱动电机电机轴的转动圈数与丝杆的齿槽间距之间的对应关系控制对重缓冲器沿竖向移动的距离。
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对重缓冲器安装在一高度调节装置上,并在对重缓冲器和对重装置之间安装距离传感器,在电梯使用过程中,当电梯曳引钢丝绳发生延伸而导致对重缓冲器与对重装置之间的距离减小时,使距离传感器触发距离信号,此时,通过高度调节装置的驱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从而带动滑座带动对重缓冲器上下移动,以保证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安全距离。同时,本发明的丝杆的下端面与底座贴合并转动配合连接,从而保证了在对重装置压在对重缓冲器上时,该高度调节装置还能够起到最基本的对对重缓冲器的支撑和限位作用。本发明能够根据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距离灵活调节,能够很好的保证两者之间始终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调节安全性高,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驱动电机,3丝杆,4滑座,5螺孔,6安装板,7底坑,8对重装置,9对重缓冲器,10距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4.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装置,包括底座1,在底座1上设有一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2与一竖向设置的丝杆3传动连接,其中,所述丝杆3的下端面与底座1的上端面贴合并转动配合连接,在丝杆3上螺纹配合套设有一滑座4,所述丝杆3在驱动电机2的带动下转动时,能够带动滑座4上下移动。具体的,在所述底座1中竖向开设有一贯穿其上端面的容置槽,所述驱动电机2竖向安装在该容置槽中,且其电机轴朝上与所述丝杆3同轴连接;所述容置槽的开口端的尺寸小于丝杆3的直径,使所述丝杆3的下端面能够与底座1的上端面贴合。这样,在对重装置8压在对重缓冲器9上时,由于丝杆3与底座1贴合,丝杆3与滑座4螺纹连接,因此该调节装置的整体在竖向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刚度,能够很好的对对重缓冲器9起到支撑阻挡和限位作用。所述驱动电机2竖向设置在底座1中,且丝杆3与底座1贴合,因此驱动电机2的电机轴在竖向上不会受力,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传动结构简单。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保证滑座4在丝杆3的带动下能够更好的沿竖向移动,最好将滑座4通过一滑块或轨道等结构与底坑7的侧壁相连,这样滑座4在丝杆3转动时,只能上下移动,而自身不会
发生一定的转动,稳定性更好。而如果滑座4不与底坑7的侧壁相连,对滑座4的质量以及丝杆3与螺孔5的配合摩擦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15.所述滑座4中竖向开设有与所述丝杆3螺纹配合连接的螺孔5,且所述螺孔5的长度大于丝杆3的长度。在所述滑座4的上端水平设有一安装板6,用于安装对重缓冲器9。具体的,所述安装板6将所述螺孔5的一端封闭,所述对重缓冲器9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6上。这样,以保证丝杆3背离驱动电机2的一端不会伸出滑座4,或顶在安装板6下侧,从而影响对重装置8与对重缓冲器9之间的安全距离和整个装置的正常使用。
16.基于上述高度调节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调节系统,包括电梯井底坑7,对重装置8和位于其下方且与其相对的对重缓冲器9,和所述的对重缓冲器9高度调节装置,所述底座1安装在底坑7的底部,所述对重缓冲器9安装在所述安装板6上;在对重缓冲器9的上侧或对重装置8的下侧安装有距离传感器10,所述距离传感器10的检测端正对于对重装置8的下侧或对重缓冲器9的上侧,并所述距离传感器10与驱动电机2连接。具体的,所述距离传感器10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安装在对重装置8和对重缓冲器9上,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安装板6上,从而检测对重装置8和对重缓冲器9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传感器10通过电梯控制系统与驱动电机2连接,当对重装置8每次运行至预设高度时,距离传感器10采集对重装置8与对重缓冲器9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不等于预设的安全距离时,便会触发距离信号,通过电梯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电机2正转或反正,从而通过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带动对重缓冲器9上下移动一定距离,直至距离传感器10采集到的距离等于预设的安全距离,驱动电机2停止运行。
17.基于上述调节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重缓冲器高度自调节方法,包括所述的对重缓冲器9高度自调节系统和电梯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距离传感器10通过该电梯控制系统与驱动电机2连接;包括如下步骤:s1、在电梯控制系统中设置对重缓冲器9与对重装置8之间的安全距离h;s2、当电梯运行或停留至指定位置时,具体的,当电梯运行或停留至顶层平层时,所述距离传感器10采集对重装置8与对重缓冲器9之间的距离信号,并将该距离信号传输至电梯控制系统;s3、电梯控制系统判断该距离信号是否小于或大于所述安全距离,若是,则计算该距离信号与所述安全距离的差值,如h-l,并控制驱动电机2运行,通过丝杆3带动对重缓冲器9沿竖向移动与所述差值对应的距离,即移动l,具体的,通过驱动电机2电机轴的转动圈数与丝杆3的齿槽间距之间的对应关系控制对重缓冲器9沿竖向移动的距离,如驱动电机2的电机轴转动圈数n,则对重缓冲器9的安装板6随之下降高度l。
18.若该距离信号等于所述安全距离,则控制驱动电机2不运行或停止运行。
19.s4、重复步骤s2-s3,从而实现对对重缓冲器9和对重装置8之间安全距离的实时自调节。
20.本发明通过在对重缓冲器安装在一高度调节装置上,并在对重缓冲器和对重装置之间安装距离传感器,在电梯使用过程中,当电梯曳引钢丝绳发生延伸而导致对重缓冲器与对重装置之间的距离减小时,使距离传感器触发距离信号,此时,通过高度调节装置的驱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从而带动滑座带动对重缓冲器上下移动,以保证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安全距离。同时,本发明的丝杆的下端面与底座贴合并转动配合连接,从而保证
了在对重装置压在对重缓冲器上时,该高度调节装置还能够起到最基本的对对重缓冲器的支撑和限位作用。本发明能够根据对重装置与对重缓冲器之间的距离灵活调节,能够很好的保证两者之间始终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调节安全性高,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基础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加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只是针对本发明的说明示例,无论从哪一点来看本发明的实施例都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