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生儿辅助抢救用操作台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02:08: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辅助抢救用操作台。


背景技术:

2.呼吸暂停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一种严重现象,如不及时处理,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脑损害,对新生儿智力发育有较大的影响,严重时可造成新生儿死亡。近年国内有关报道,其发生率占产活数的5%-10%,有的高达20%以上,病死亡率占活产新生儿死亡的30%左右,新生儿抢救台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属于妇产科、新生儿科领域,是妇产科、新生儿科中必不可少的器械之一,主要用于新生儿的接生,但是一般的新生儿抢救台功能比较单一,使用不方便,当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等紧急状况时需要的用物、器械增多,使本来有限的手术室的空间显得更为拥挤,巡回护士协助医生为胎儿提供急救药物和急救物品往返于手术间内,费时费力,甚至影响抢救,增加了新生儿出生后的危险性,同时对于危重患儿,有插管治疗的需要,另外,当患儿需要抢救时,往往同时需要使用新生儿保温箱,方便患儿抢救后及时转移监护,目前需要护士多次往返取用,浪费人力,因此需要一种新生儿辅助抢救用操作台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生儿辅助抢救用操作台,有效达到了对呼吸暂停的新生儿的进行辅助紧急抢救的目的,同时解决了因抢救时器械增多而导致的手术室拥挤的情况,增加了方便医护人员同时转移保温箱的结构,同时增加了方便医生对危重患儿插管的结构,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抢救效果,同时增加了操作台与抢救台相互转换的功能,节约空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前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操作板,所述操作板的左部设有个可随操作板转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齿轮转动的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的右部设有两个可随第六齿轮转动的第七齿轮,每个所述第七齿轮的下部均啮合有一个第一齿条,所述操作板的后部设有一个可前后移动的器械箱,操作板、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相互配合形成器械箱可收放的结构;所述操作板的下部设有一个可随操作板一同运动的后夹板,所述后夹板的前部设有一个可前后移动的前夹板,所述车体的上部设有一个抢救台,所述抢救台的上部开有一个轨道槽,所述抢救台的上部设有一个可沿轨道槽移动的滑块,所述滑块的上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第一伸缩杆,滑块和轨道槽相互配合形成第一伸缩杆可移动和收纳的结构;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上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角度杆,所述角度杆的下部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控距块,所述控距块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曲板,控距块和曲板相互配合形成可控制按压深度的结构;所述抢救台的上部设有一个可左右移动的第一控制块,所述抢救台的上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控制块一同运动的支撑板,第一控制块和支撑板相互配合形成可调整患儿头部仰角的结构;所述抢救台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控制块一同运动的管路杆,所
述车体的右部开设有一个收纳仓,所述车体的下部设有多个万向轮。
5.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左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齿轮转动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锥齿轮转动的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四锥齿轮转动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四齿轮转动的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对应的第六齿轮啮合,每个所述第一齿条均与器械箱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第六齿轮和第一齿条相互配合形成操作板与器械箱联动的结构。
6.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左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齿轮转动的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六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六锥齿轮转动的第七锥齿轮,所述第七锥齿轮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八锥齿轮,所述第八锥齿轮的下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八锥齿轮转动的第九锥齿轮,所述第九锥齿轮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十锥齿轮,所述第十锥齿轮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锥齿轮转动的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的上部啮合有一个第九齿轮,所述第九齿轮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九齿轮转动的第十齿轮,所述第十齿轮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十一齿轮,所述第十一齿轮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一齿轮转动的第十一锥齿轮,所述第十一锥齿轮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十二锥齿轮,所述第十二锥齿轮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二锥齿轮转动的第十三锥齿轮,所述第十三锥齿轮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四锥齿轮,所述后夹板的后部开设有两个第一螺纹孔,每个所述第一螺纹孔的后部均设有一个与第一螺纹孔相适配的第一丝杠,每个所述第一丝杠的后部均与对应的第十四锥齿轮和第十一锥齿轮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第十一齿轮、第十四齿轮和第一丝杠相互配合形成操作台与后夹板联动的结构。
7.优选的,所述前夹板的后部设有一个橡胶板,所述前夹板的后部设有一个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后部与后夹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夹板的右部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第二控制块,所述第二控制块的左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控制块转动的第十五锥齿轮,所述第十五锥齿轮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六锥齿轮,所述第十六锥齿轮的后部固定连接有一个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一个固定块,所述转动轴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柔性带,每个所述柔性带的左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梯形块,每个所述梯形块的左部均设有一个与梯形块相适配的限位条,每个所述梯形块的右部均设有一个第一弹簧,每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均与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后夹板的前部设有一个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后夹板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块转动连接,第二控制块、连杆和固定块相互配合形成前夹板与后夹板距离可调的结构。
8.优选的,所述角度杆的上部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第三控制块,所述第三控制块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传动带,每个所述传动带的下部均与角度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块的下部设有一个轨道杆,所述轨道杆上套装有一个第二弹簧,所述轨道杆的下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承接块,所述角度杆的下部设有多个控制球,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上部开设有多个与控制球相适配的控制孔,第三控制块、轨道杆和控制球相互配合形成角度杆角度可调的结构。
9.优选的,所述角度杆的上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把手,所述把手的下部设有一个可随把手转动的第十七锥齿轮,所述第十七锥齿轮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八锥齿轮,所述第
十八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八锥齿轮转动的第十二齿轮,所述第十二齿轮的上部啮合有一个第十三齿轮,所述第十三齿轮的后部固定连接有一个曲柄,所述曲柄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一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下部设有一个橡胶按压块,把手、曲柄和橡胶按压块相互配合形成可进行心肺复苏的结构;所述角度杆的左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第四控制块,所述第四控制块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四控制块转动的第十九锥齿轮,所述第十九锥齿轮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锥齿轮,所述第二十锥齿轮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丝杠,所述控距块的上部开设有一个与第二丝杠相适配的第二螺纹孔,所述控距块的左部设有一个刻度线,第四控制块、第二丝杠和刻度线相互配合形成可调节按压深度的结构。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块的下部设有一个限位柄,所述限位柄的上部设有一个第三弹簧,所述抢救台的上部开设有两个与限位柄相适配的圆孔,所述第一控制块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四齿轮,所述第十四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四齿轮转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右部设有一个从动板,所述第十四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四齿轮转动的第二十一锥齿轮,所述第二十一锥齿轮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二锥齿轮,所述第二十二锥齿轮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二锥齿轮转动的第二十三锥齿轮,所述第二十三锥齿轮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四锥齿轮,所述第二十四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四锥齿轮转动的管路杆,第一控制块、第二齿条和第二十四锥齿轮相互配合形成管路杆可收放的结构。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十一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一锥齿轮转动的第十五齿轮,所述第十五齿轮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六齿轮,所述第十六齿轮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六齿轮转动的第二十五锥齿轮,所述第二十五锥齿轮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六锥齿轮,所述第二十六锥齿轮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六锥齿轮转动的第二十七锥齿轮,所述第二十七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差速轴,所述第二十七锥齿轮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八锥齿轮,所述第二十八锥齿轮套装在差速轴上,所述差速轴与管路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十八锥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八锥齿轮转动的第二十九锥齿轮,所述第二十九锥齿轮的上部啮合有一个第三十锥齿轮,所述第三十锥齿轮的上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三十锥齿轮转动的第三十一锥齿轮,所述第三十一锥齿轮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三十二锥齿轮,所述第三十二锥齿轮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三十二锥齿轮转动的第十七齿轮,所述第十七齿轮的左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八齿轮,所述第十八齿轮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八齿轮转动的伸缩固定杆,所述伸缩固定杆的左部设有多个卡扣,第一控制块、第十五齿轮、差速轴和第十八齿轮相互配合形成伸缩固定杆可收放的结构。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装置在使用时,向上翻转操作板可以作为平时操作台使用,同时可带动后夹板向前移动,此时后夹板与前夹板可作为储物仓使用,提高空间利用率。
14.2.本装置具有收纳仓,可将心肺复苏功能和辅助插管功能收纳在收纳仓内,在不使用时可节约空间。
15.3.本装置在使用时,当需要同时转移保温箱时,前夹板和后夹板相互配合可使保温箱固定在该装置上,实现该装置与保温箱的一同转移,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16.4.本装置在使用时,医护人员可向下翻转操作板,此时车体上部可作为抢救台使用,同时翻转操作板会带动器械箱伸出,后夹板收起,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17.5.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转动把手对患儿进行心肺复苏,将按压动作转换成转动,更加省力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速度,提高患儿救治成功率。
18.6.本装置在使用时,可通过控制控距块来调节按压深度以适应不同体型的患儿,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19.7.本装置在使用时,当需要进行插管时,可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块来实现对管路杆和伸缩固定杆的收放和位置固定,同时可控制支撑板的升降,方便对患者进行插管。
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发明第一形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第一形态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第二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第二形态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发明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发明中第二伸缩杆的位置示意图。
30.图10为本发明图8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1为本发明图9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2.图中:1、车体;2、操作板;3、第一齿轮;4、第六齿轮;5、第七齿轮;6、第一齿条;7、器械箱;8、后夹板;9、前夹板;10、抢救台;11、轨道槽;12、滑块;13、第一伸缩杆;14、角度杆;15、控距块;16、曲板;17、第一控制块;18、支撑板;19、管路杆;20、收纳仓;21、万向轮;22、第二齿轮;23、第一锥齿轮;24、第二锥齿轮;25、第三锥齿轮;26、第四锥齿轮;27、第三齿轮;28、第四齿轮;29、第五齿轮;30、第五锥齿轮;31、第六锥齿轮;32、第七锥齿轮;33、第八锥齿轮;34、第九锥齿轮;35、第十锥齿轮;36、第八齿轮;37、第九齿轮;38、第十齿轮;39、第十一齿轮;40、第十一锥齿轮;41、第十二锥齿轮;42、第十三锥齿轮;43、第十四锥齿轮;44、第一螺纹孔;45、第一丝杠;46、橡胶板;47、第二伸缩杆;48、第二控制块;49、第十五锥齿轮;50、第十六锥齿轮;51、转动轴;52、固定块;53、柔性带;54、梯形块;55、限位条;56、第一弹簧;57、连杆;58、第三控制块;59、传动带;60、轨道杆;61、第二弹簧;62、承接块;63、控制球;64、控制孔;65、把手;66、第十七锥齿轮;67、第十八锥齿轮;68、第十二齿轮;69、第十三齿轮;70、曲柄;71、连接块;72、橡胶按压块;73、第四控制块;74、第十九锥齿轮;75、第二十锥齿轮;76、第二丝杠;77、第二螺纹孔;78、刻度线;79、限位柄;80、第三弹簧;81、圆孔;82、第二齿条;83、第十四齿轮;84、从动板;85、第二十一锥齿轮;86、第二十二锥齿轮;87、第二十三锥齿轮;88、第二十四锥齿轮;89、第十五齿轮;90、第十六齿轮;91、第二十五锥齿轮;92、第二十六锥齿轮;93、第二十七锥齿轮;94、差速轴;95、第二十八锥齿轮;96、第二十九锥齿轮;97、第三十锥齿轮;98、第三十一锥齿轮;99、第三十二锥齿轮;100、第十七齿轮;101、第十八齿轮;102、伸缩固定杆;103、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1-11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一,由图1-11给出,本发明包括车体1,为了达到当翻转操作板2时可带动器械箱7收放的目的,所述车体1的前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操作板2,所述操作板2的左部设有个可随操作板2转动的第一齿轮3,所述第一齿轮3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齿轮3转动的第六齿轮4,所述第六齿轮4的右部设有两个可随第六齿轮4转动的第七齿轮5,每个所述第七齿轮5的下部均啮合有一个第一齿条6,所述操作板2的后部设有一个可前后移动的器械箱7,操作板2、第一齿轮3和第一齿条6相互配合形成器械箱7可收放的结构,医护人员可通过将操作板2从上方翻转至前侧的同时实现将器械箱7从车体1内部抽出;为了达到可使在医护人员移动该装置的同时转移保温箱,所述操作板2的下部设有一个可随操作板2一同运动的后夹板8,所述后夹板8的前部设有一个可前后移动的前夹板9,前夹板9和后夹板8相互配合能够使医护人员在转移该装置时同时转移保温箱,为了达到对患儿进行心肺复苏的目的,所述车体1的上部设有一个抢救台10,为了实现节约空间的目的,所述抢救台10的上部开有一个轨道槽11,所述抢救台10的上部设有一个可沿轨道槽11移动的滑块12,所述滑块12的上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第一伸缩杆13,滑块12和轨道槽11相互配合形成第一伸缩杆13可移动和收纳的结构;为了提高该装置心肺复苏功能适用范围的目的,所述第一伸缩杆13的上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角度杆14,所述角度杆14的下部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控距块15,所述控距块15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曲板16,控距块15和曲板16相互配合形成可控制按压深度的结构,医护人员可通过控制控距块15来调节按压深度以适应不同体型的患儿;为了达到方便医生对危重患者插管的目的,所述抢救台10的上部设有一个可左右移动的第一控制块17,所述抢救台10的上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控制块17一同运动的支撑板18,第一控制块17和支撑板18相互配合形成可调整患儿头部仰角的结构,患儿头部后仰能够方便导管插入;为了进一步节约空间,所述抢救台10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控制块17一同运动的管路杆19,所述车体1的右部开设有一个收纳仓20,可通过第一控制块17实现管路固定机构的收放,所述车体1的下部设有多个万向轮21。
35.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4和图7给出,为了实现翻转操作板2时可带动器械箱7收放的效果,所述第一齿轮3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二齿轮22,所述第二齿轮22的左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齿轮22转动的第一锥齿轮23,所述第一锥齿轮23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二锥齿轮24,所述第二锥齿轮24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锥齿轮24转动的第三锥齿轮25,所述第三锥齿轮25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四锥齿轮26,所述第四锥齿轮26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四锥齿轮26转动的第三齿轮27,所述第三齿轮27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四齿轮28,所述第四齿轮28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四齿轮28转动的第五齿轮29,所述第五齿轮29与对应的第六齿轮4啮合,每个所述第一齿条6均与器械箱7固定连接,第一齿轮3、第六齿轮4和第一齿条6相互配合形成操作板2与器械箱7联动的结构。
36.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4和图7给出,为了实现向上翻转操作板2时可带动后夹板8向前伸出的效果,所述第一齿轮3的左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一齿轮3转动的第五锥齿轮30,所述第五锥齿轮30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六锥齿轮31,所述第六锥齿轮31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六锥齿轮31转动的第七锥齿轮32,所述第七锥齿轮32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八锥齿轮33,所述第八锥齿轮33的下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八锥齿轮33转动的第九锥齿轮
34,所述第九锥齿轮34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十锥齿轮35,所述第十锥齿轮35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锥齿轮35转动的第八齿轮36,所述第八齿轮36的上部啮合有一个第九齿轮37,所述第九齿轮37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九齿轮37转动的第十齿轮38,所述第十齿轮38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十一齿轮39,所述第十一齿轮39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一齿轮39转动的第十一锥齿轮40,所述第十一锥齿轮40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十二锥齿轮41,所述第十二锥齿轮41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二锥齿轮41转动的第十三锥齿轮42,所述第十三锥齿轮42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四锥齿轮43,所述后夹板8的后部开设有两个第一螺纹孔44,每个所述第一螺纹孔44的后部均设有一个与第一螺纹孔44相适配的第一丝杠45,每个所述第一丝杠45的后部均与对应的第十四锥齿轮43和第十一锥齿轮40固定连接,第一齿轮3、第十一齿轮39、第十四齿轮83和第一丝杠45相互配合形成操作台与后夹板8联动的结构,当不需要使用该装置进行抢救时,可通过上述传动方式将操作板2向上翻转作为操作平台使用,同时操作板2向上翻转会通过上述传动方式使后夹板8向前伸出,此时,前夹板9与后夹板8均可作为储物仓使用。
37.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4、图9和图11给出,为了实现转移该装置的同时转移保温箱的效果,所述前夹板9的后部设有一个橡胶板46,所述前夹板9的后部设有一个第二伸缩杆47,所述第二伸缩杆47的后部与后夹板8固定连接,所述前夹板9的右部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第二控制块48,所述第二控制块48的左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控制块48转动的第十五锥齿轮49,所述第十五锥齿轮49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六锥齿轮50,所述第十六锥齿轮50的后部固定连接有一个转动轴51,所述转动轴51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一个固定块52,所述转动轴5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柔性带53,每个所述柔性带53的左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梯形块54,每个所述梯形块54的左部均设有一个与梯形块54相适配的限位条55,每个所述梯形块54的右部均设有一个第一弹簧56,每个所述第一弹簧56的一端均与固定块52固定连接,所述后夹板8的前部设有一个连杆57,所述连杆57的一端与后夹板8转动连接,所述连杆57的另一端与固定块52转动连接,第二控制块48、连杆57和固定块52相互配合形成前夹板9与后夹板8距离可调的结构,医护人员可向下移动第二控制块48,通过上述传动方式调节前夹板9与后夹板8的距离,将需要同时转移的保温箱夹在前夹板9与后夹板8中间,实现保温箱与该装置的同时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38.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4和图6给出,为了实现提高心肺复苏功能作用范围的功能,所述角度杆14的上部设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第三控制块58,所述第三控制块58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传动带59,每个所述传动带59的下部均与角度杆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块58的下部设有一个轨道杆60,所述轨道杆60上套装有一个第二弹簧61,所述轨道杆60的下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承接块62,所述角度杆14的下部设有多个控制球63,所述第一伸缩杆13的上部开设有多个与控制球63相适配的控制孔64,第三控制块58、轨道杆60和控制球63相互配合形成角度杆14角度可调的结构,医护人员可通过转动角度杆14来实现对抢救台10大部分区域的覆盖作用,使患儿在抢救台10任何位置均可进行心肺复苏。
39.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由图1-6给出,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作用效果,所述角度杆14的上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把手65,所述把手65的下部设有一个可随把手65转动的第十七锥齿轮66,所述第十七锥齿轮66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八锥齿轮67,所述第十八
锥齿轮67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八锥齿轮67转动的第十二齿轮68,所述第十二齿轮68的上部啮合有一个第十三齿轮69,所述第十三齿轮69的后部固定连接有一个曲柄70,所述曲柄70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一个连接块71,所述连接块71的下部设有一个橡胶按压块72,把手65、曲柄70和橡胶按压块72相互配合形成可进行心肺复苏的结构;所述角度杆14的左部设有一个可转动的第四控制块73,所述第四控制块73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四控制块73转动的第十九锥齿轮74,所述第十九锥齿轮74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锥齿轮75,所述第二十锥齿轮75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丝杠76,所述控距块15的上部开设有一个与第二丝杠76相适配的第二螺纹孔77,所述控距块15的左部设有一个刻度线78,第四控制块73、第二丝杠76和刻度线78相互配合形成可调节按压深度的结构,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可通过上述传动方式通过转动把手65来对患儿进行心肺复苏,变按压为转动,节约了医护人员的体力,防止因体力下降导致心肺复苏效果下降,同时通过调整按压深度能够实现心肺复苏标准化,防止因按压不到位导致心肺复苏效果下降。
40.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4、图8和图10给出,为了节约抢救空间,所述第一控制块17的下部设有一个限位柄79,所述限位柄79的上部设有一个第三弹簧80,所述抢救台10的上部开设有两个与限位柄79相适配的圆孔81,所述第一控制块17的下部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二齿条82,所述第二齿条82的下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四齿轮83,所述第十四齿轮83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四齿轮83转动的支撑板18,所述支撑板18的右部设有一个从动板84,医护人员可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块17使支撑板18升起,形成对患儿头部的支撑,使患儿头部仰起,方便插管,医护人员可通过圆孔81对限位柄79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支撑板18、管路杆19和伸缩固定杆102的位置固定,所述第十四齿轮83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四齿轮83转动的第二十一锥齿轮85,所述第二十一锥齿轮85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二锥齿轮86,所述第二十二锥齿轮86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二锥齿轮86转动的第二十三锥齿轮87,所述第二十三锥齿轮87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四锥齿轮88,所述第二十四锥齿轮88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四锥齿轮88转动的管路杆19,第一控制块17、第二齿条82和第二十四锥齿轮88相互配合形成管路杆19可收放的结构,当不需要进行插管时,可通过上述传动过程使用第一控制块17实现对管路杆19的收纳。
41.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由图1-4和图8给出,为了进一步节约空间,所述第二十一锥齿轮85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一锥齿轮85转动的第十五齿轮89,所述第十五齿轮89的右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六齿轮90,所述第十六齿轮90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六齿轮90转动的第二十五锥齿轮91,所述第二十五锥齿轮91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六锥齿轮92,所述第二十六锥齿轮92的右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六锥齿轮92转动的第二十七锥齿轮93,所述第二十七锥齿轮93的后部设有一个差速轴94,所述第二十七锥齿轮93的后部啮合有一个第二十八锥齿轮95,所述第二十八锥齿轮95套装在差速轴94上,所述差速轴94与管路杆19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十八锥齿轮95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二十八锥齿轮95转动的第二十九锥齿轮96,所述第二十九锥齿轮96的上部啮合有一个第三十锥齿轮97,所述第三十锥齿轮97的上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三十锥齿轮97转动的第三十一锥齿轮98,所述第三十一锥齿轮98的前部啮合有一个第三十二锥齿轮99,所述第三十二锥齿轮99的前部设有一个可随第三十二锥齿轮99转动的第十七齿轮100,所述第十七齿轮100的左部啮合有一个第十八齿轮101,所述第十八齿轮101的后部设有一个可随第十八齿轮101转动的伸缩固定杆102,
所述伸缩固定杆102的左部设有多个卡扣103,第一控制块17、第十五齿轮89、差速轴94和第十八齿轮101相互配合形成伸缩固定杆102可收放的结构,当不需要进行插管时,可通过上述传动过程使用第一控制块17实现对伸缩固定杆102的收纳。
42.本发明使用时,首先,当不需要进行新生儿抢救时,可将操作板2翻转至上方,此时可作为一般操作台使用,此时,下方后夹板8会伸出,作为储存仓使用,当需要进行新生儿抢救时,如果同时保温箱,医护人员可通过向下移动第二控制块48,使前夹板9向前移动,此时,医护人员可将保温箱从一侧推入前夹板9与后夹板8中间,然后可向后推动前夹板9,使其加紧保温箱,此时医护人员可同时移动该装置与保温箱,节约时间,将该装置转移至手术室后,当需要作抢救台10使用时,可将保温箱取下,然后推动前夹板9,使其收起,然后向下翻转操作板2,此时可将后夹板8与前夹板9收于车体1下,同时使器械箱7伸出,然后可转动第一伸缩杆13,使第一伸缩杆13与角度杆14从收纳仓20中取出,通过移动滑块12使其移动至合适位置,然后转动角度杆14至合适位置,方便医护人员转动把手65,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可医护人员可通过调节第四控制块73来控制按压深度,以适应不同体型的患儿,当患者情况危急需要插管时,可将心肺复苏功能收起,通过移动第一控制块17使管路杆19与伸缩固定杆102取出,同时可使支撑板18升起,使患儿头部仰起,方便插管。
43.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达到了对呼吸暂停的新生儿的进行辅助紧急抢救的目的,同时解决了因抢救时器械增多而导致的手术室拥挤的情况,增加了方便医护人员同时转移保温箱的结构,同时增加了方便医生对危重患儿插管的结构,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抢救效果,同时增加了操作台与抢救台相互转换的功能,节约空间。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