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蓄能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9: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蓄能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能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蓄能器是液压或气动系统中的一种能量储蓄装置。它在适当的时机将系统中的能量转变为压缩能或位能储存起来,当系统需要时,又将压缩能或位能转变为液压或气压等能而释放出来,重新补供给系统。当系统瞬间压力增大时,它可以吸收这部分的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压力正常。
3.现有的一种波纹管式蓄能器,包括壳体、液压管路连接法兰和进气阀,液压管路连接法兰的内侧壁连接有波纹管道,波纹管道远离液压管路连接法兰的侧壁设置有密封活塞片一,密封活塞片一的另一侧壁粘接有导向板一,导向板一的中心处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上贯穿有密封活塞片二和导向板二,排气管靠近导向板一的端部具有通气孔,保证了隔离空间内部的气体通过通气孔流入排气管的内部,远离导向板一的端部设置有单向电磁阀,使得排气管内部的气体只能单向流动,导向板二通过弹簧与壳体的内侧壁弹性连接,气压减小时,在弹簧的复位作用在通过导向板一带动波纹管道快速回位。
4.但是,现有的波纹管式蓄能器,采用了波纹管道、弹簧、电磁单向阀、排气管、两个密封活塞片及两个导向板,结构复杂、零部件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波纹管式蓄能器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的问题,提供一种蓄能器及车辆。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能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连通阀,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端用于与需要蓄能的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与第一壳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
7.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流通孔,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端;
8.所述连通阀设置在所述流通孔中,所述连通阀具有初始位置、蓄能位置及泄压位置;所述连通阀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流通孔被所述连通阀关闭,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阻断;所述连通阀处于蓄能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阀单向连通,以使流体能够由所述第二腔室流向所述第一腔室;所述连通阀处于泄压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阀连通。
9.可选地,盖片、第一扇叶及第二扇叶,所述盖片、所述第一扇叶及所述第二扇片沿所述轴体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扇叶及所述第二扇叶上分别设置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
10.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盖片抵接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上以遮蔽所述流通孔;
11.在所述蓄能位置,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盖片与所述第一扇叶之间,所
述第二腔室内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流道流向所述第一腔室;
12.在所述泄压位置,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之间,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扇叶沿所述轴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扇叶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流道。
14.可选地,所述轴体上设置有多个沟槽,所述沟槽的外径小于所述流通孔的内径,多个所述第一扇叶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沟槽内,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沟槽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15.可选地,所述第二扇叶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扇叶沿所述轴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扇叶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流道。
16.可选地,所述轴体上设置有多个沟槽,所述沟槽的外径小于所述流通孔的内径,多个所述第二扇叶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沟槽内,所述第二扇叶与所述沟槽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17.可选地,所述轴体、所述盖片、所述第一扇叶及所述第二扇叶一体成型。
18.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为柔性件。
19.可选地,所述蓄能器包括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且用于推动所述连通阀,以使连通阀运动至所述泄压位置。
20.可选地,所述蓄能器还包括活塞及弹性件,所述活塞与第一壳体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分为第一分腔室和第二分腔室,所述第一分腔室能够通过所述流通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分腔室内且连接在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连通阀向所述第二腔室的方向移动。
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蓄能器,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与第一壳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流通孔,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端,所述连通阀处于蓄能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阀单向连通,以使所述流体能够由所述第二腔室流向所述第一腔室;本技术的蓄能器,利用连接阀调节第一腔室的气压,结构简单,利于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
22.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蓄能器。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的连通阀在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的连通阀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的连通阀在蓄能位置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在蓄能中断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的弹性件在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的连通阀在泄压位置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在泄压后期的示意图。
30.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31.1、第一壳体;11、筒体;12、第一端板;13、第二端板;14、第一腔室; 141、第一分腔
室;142、第二分腔室;
32.2、第二壳体;21、第二腔室;
33.3、连通阀;31、轴体;311、沟槽;32、第一扇叶;33、第二扇叶;34、盖片;
34.4、活塞;41、活塞本体;42、导向筒;421、透气孔;
35.5、弹性件;6、顶针;
36.100、蓄能器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8.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连通阀3,所述第二壳体2的第一端用于与需要蓄能的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内形成有第一腔室14,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壁与第一壳体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 21。
39.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流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壳体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端。
40.所述连通阀3设置在所述流通孔中,所述连通阀3具有初始位置、蓄能位置及泄压位置;所述连通阀3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流通孔被所述连通阀3关闭,所述第一腔室14与所述第二腔室21阻断;所述连通阀3处于蓄能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室14与所述第二腔室21通过所述连通阀3单向连通,以使流体能够由所述第二腔室21流向所述第一腔室14;所述连通阀3处于泄压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21通过所述连通阀3连通。
4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连通阀3包括轴体31、盖片34、第一扇叶32及第二扇叶33,所述盖片34、所述第一扇叶32及所述第二扇片33沿所述轴体31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扇叶32及所述第二扇叶33上分别设置第一流道(图中未示出)及第二流道(图中未示出)。
42.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盖片34抵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一端上以遮蔽所述流通孔。
43.在所述蓄能位置,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盖片34与所述第一扇叶32之间,所述第二腔室21内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流道流向所述第一腔室14。
44.在所述泄压位置,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扇叶32与所述第二扇叶33之间,所述第二腔室21与所述第一腔室14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45.此外,当蓄能器的气压不断增大,大于第二腔室21内的气压时,蓄能器内的气压会推动所述连通阀3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端板12位于所述第一扇叶32与所述盖片34之间,所述盖片34与所述第一端板12贴靠以所述以封闭所述流通孔,蓄能中断。
4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扇叶3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扇叶32沿所述轴体31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扇叶32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流道。
4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体31上设置有多个沟槽311,所述沟槽311的外径小于所述流通孔的内径,多个所述第一扇叶32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沟槽311 内,所述第一扇叶32
与所述沟槽3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4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扇叶33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扇叶33沿所述轴体 31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扇叶3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流道。
4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体31上设置有多个沟槽311,所述沟槽311的外径小于所述流通孔的内径,多个所述第二扇叶33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沟槽311 内,所述第二扇叶33与所述沟槽311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5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体31、所述盖片34、所述第一扇叶32及所述第二扇叶33一体成型。
5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扇叶32为柔性件。
5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器包括推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推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21内且用于推动所述连通阀3,以使连通阀3运动至所述泄压位置。
53.具体地,利用顶针6能够在推动机构启动时,能够向靠近所述活塞4的方向推动所述连通阀3,以使得所述中部扇叶32穿过所述流通孔并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4。
5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器还包括活塞4及弹性件5,所述活塞4与第一壳体1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腔室14分为第一分腔室141和第二分腔室142,所述第一分腔室141能够通过所述流通孔与所述第二腔室21连通,所述弹性件5设置在所述第二分腔室142内且连接在所述活塞4与所述第一壳体1 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弹性件5用于推动所述连通阀3向所述第二腔室21的方向移动。
55.具体地,所述弹性件5为弹簧,所述活塞4包括活塞本体41及连接在所述活塞本体41的朝向所述第二端板13的一侧的导向筒42,所述弹簧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导向筒42上并与所述活塞本体41抵接,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端板13抵接。
56.所述第一扇叶32为柔性件;且弹性件5处于极限压缩位置时,所述推动机构能够向靠近所述活塞4的方向推动所述连通阀3,以使得所述第一扇叶32穿过所述流通孔并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4,
57.泄压完成后,所述弹性件5的弹性势能能够通过所述活塞4将所述第一扇叶32推出所述第一腔室14,以使得所述连通阀3回到初始位置。如此,本技术的蓄能器能完成从蓄能到泄压的全过程,方便快捷。
58.本技术的蓄能器适合布置在气压波动过大,需要稳压的系统中。可以断续蓄能并在系统内压力不够的时候,将储存的气压释放用以补充系统内压力。
59.所述导向筒42的周壁上设置有透气孔421。
60.可选地,弹性件5也可为依靠形变来储存能量的胶膜,或者其他依靠形变达到蓄能目的的部件。
6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的第二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端板12 与所述筒体11一体成型以构成蓄能器筒体100,所述筒体11密封插接在所述安装孔内或者所述蓄能器筒体100与所述第二壳体2一体成型。
62.所述蓄能器筒体100的第二端开口,所述第二端板13为与所述蓄能器筒体 100分离的顶盖,所述第二端板13安装在所述蓄能器100的第二端开口处。具体地,所述第二端板13螺纹连接在蓄能器筒体100的第二端开口处。
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壳体的
内壁与第一壳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流通孔,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端,所述连通阀处于蓄能位置时,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阀单向连通,以使所述流体能够由所述第二腔室流向所述第一腔室;本技术的蓄能器,利用连接阀调节第一腔室的气压,结构简单,利于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
64.另外,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蓄能器。
6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