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翻炒机构以及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8:40: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翻炒机构以及炒菜机。


背景技术:

2.炒菜机因能够模拟人工翻炒食材达到烹饪效果以解放人手而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现有的炒菜机是通过行星齿轮结构运动来带动锅铲翻炒食材,即通过行星齿轮结构以使锅铲同时公转和自转实现对食材的翻炒。但是现有结构锅铲只能由行星齿轮结构带动自转和公转,在锅铲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锅铲本身是没有转动维度的,或者是由于被行星齿轮结构带动而仅出现小范围的转动,即转动生硬,这使得翻炒过程中,锅铲的翻炒轨迹无法经过或者接近锅具中心,只能在锅具中心附近的区域进行翻炒,这使得锅具中心的食材容易堆积,从而使得翻炒不均匀,影响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翻炒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翻炒不均匀影响烹饪效果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翻炒机构,包括:
5.安装座;
6.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座;
7.转动盘,设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转动盘由所述驱动组件带动转动;
8.第一传动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轴线与所述转动盘的轴线重合设置;
9.第二传动件,固设于所述转动盘并由所述转动盘带动绕所述转动盘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配合传动转动;
10.第三传动件,设于所述转动盘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配合传动转动,所述第三传动件设有用于连接锅铲的万向件;
11.罩体,固设于所述转动盘的下方,所述罩体的底部中心可转动地设有球阀,锅铲穿设所述球阀并延伸出所述罩体外。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转速范围为3~90rpm,所述第三传动件的转速范围为3~270rpm。
13.进一步地,所述翻炒机构还包括搅拌刀,所述搅拌刀的自转公转比为 1.2~30。
14.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刀的自转公转比为1.25~5。
15.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刀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拌刀,设单个所述拌刀由起点移动至其轨迹相交时轨迹围成的区域为一个花瓣周期,一个花瓣周期的辅助线与相邻的另一个花瓣周期的辅助线形成一个夹角x,所述夹角x的范围为30度~330度。
16.进一步地,所述夹角x的范围为72度~288度。
17.进一步地,设所述搅拌刀的自转中心延长线与其自转中心和锅口平面中心点连线的夹角为y,所述锅口半径与所述夹角y的正切值的乘积等于两个所述拌刀间距的二分之一。
18.进一步地,所述翻炒机构应用于内表面为标准球面的锅具,所述球阀的所在位置为锅具的球心位置。
1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20.驱动件,设于所述安装座;
21.第四传动件,设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
22.第五传动件,设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第四传动件配合传动转动,所述第五传动件与所述转动盘连接固定。
23.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盘设于所述第五传动件的下方,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另一端穿设依次穿设所述第五传动件、所述转动盘并与所述转动盘固定,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于所述连接轴上。
24.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盘外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固定,所述固定环与所述转动盘之间连接有轴承。
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半径之和小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的中心距。
2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炒菜机,包括:
27.机体;
28.锅具,设于所述机体上;以及
29.前述的翻炒机构,所述翻炒机构设于所述机体上并且位于锅具的上方,所述翻炒机构的第一传动件上设有第一锅铲,所述第一锅铲延伸至所述锅具内对食材进行翻炒。
30.进一步地,所述炒菜机还包括第二锅铲,所述第二锅铲固定于所述转动盘上,所述第二锅铲延伸至所述锅具内以刮落附着在锅具内壁的食材。
3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锅铲上设置球阀,锅铲在公转和自转时,锅铲在球阀处的位置处同样可以灵活转动,如此以改变锅铲的翻炒轨迹,使得锅铲运动轨迹更能趋向锅具中心甚至经过锅具中心,食材翻炒得更加均匀,从而能够避免食材在锅具中心的堆积,烹饪效果更好。此外,第三传动件通过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间接传动,一方面可以使锅铲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求调节锅铲的自转比和公转比,从而实现翻炒轨迹的调整,即,不同的自转比和公转比,锅铲翻炒的频率则不同,以适应不同菜品翻炒的需求。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34.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35.图4是图1中c~c处的剖视图;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翻炒机构的搅拌刀的一种搅拌轨迹示意图;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翻炒机构的搅拌刀的另一种搅拌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锅铲上设置球阀,锅铲在公转和自转时,锅铲在球阀处的位置处同样可以灵活转动,如此以改变锅铲的翻炒轨迹,使得锅铲运动轨迹更能趋向锅具中心甚至经过锅具中心,食材翻炒得更加均匀,从而能够避免食材在锅具中心的堆积,烹饪效果更好。此外,第三传动件通过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间接传动,一方面可以使锅铲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求调节锅铲的自转比和公转比,从而实现翻炒轨迹的调整,即,不同的自转比和公转比,锅铲翻炒的频率则不同,以适应不同菜品翻炒的需求。
40.实施例一
41.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翻炒机构,包括安装座1、驱动组件2、转动盘3、第一传动件4、第二传动件5、第三传动件6以及罩体8。其中,驱动组件2设于安装座1上,转动盘3设于安装座1并与驱动组件2连接,转动盘3由驱动组件2带动转动,第一传动件4可转动地设于安装座1上,第一传动件4的轴线与转动盘3的轴线重合设置,第二传动件5固设于转动盘3并由转动盘3带动绕转动盘3的轴线转动,即第二传动件5绕转动盘的轴线公转,第二传动件5与第一传动件4配合传动转动,以使第二传动件5产生自转,第三传动件6设于转动盘3并与第二传动件5配合传动转动,第三传动件 6设有用于连接锅铲(下述的第一锅铲300))的万向件7,锅铲固定在万向件 7上,罩体8固设于转动盘3的下方,罩体8的底部中心可转动地设有球阀9,锅铲穿设球阀9并延伸出罩体外锅。
42.驱动组件2驱动转动盘3转动,第二传动件5固设于转动盘3上并可绕转动盘3的轴线转动,即第二传动件5偏心设置于转动盘3上,在转动盘3转动时,第二传动件5可以绕转动盘3的轴线公转,第一传动件4传动的轴线与转动盘的轴线重合设置,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配合,在第二传动件公转的同时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即自转。第三传动件6同样偏心设置于转动盘3并与第二传动件5配合转动转动,即第三传动件6在转动盘3转动时,可以绕转动盘 3的轴线公转,同时,第二传动件5能够传动第三传动件6转动以使第三传动件6实现自转,锅铲固定第三传动件6上,则能够实现公转和自转,从而实现对食材的翻炒。锅铲穿设球阀设置,使得锅铲在公转和自转时,锅铲在球阀9 处的位置处同样可以灵活转动,即实现第二个位置的万向连接,如此锅铲运动轨迹更能趋向锅具200中心甚至经过锅具200球心,保持了锅铲与锅具200能够持续、均匀的吻合,食材翻炒得更加均匀,从而能够避免食材在锅具200中心的堆积,烹饪效果更好。此外,第三传动件6通过第二传动件5与第一传动件4间接传动,一方面可以使锅铲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求调节锅铲的自转比和公转比,从而实现翻炒轨迹的调整,即,不同的自转比和公转比,锅铲翻炒的频率和轨迹则不同,以适应不同菜品翻炒的需求。
43.参见图5,进一步地,搅拌刀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拌刀,设单个拌刀由起点移动至其轨迹相交时轨迹围成的区域为一个花瓣周期,一个花瓣周期的辅助线与相邻的另一个花瓣周期的辅助线形成一个夹角x,夹角x的大小是描述轨迹的关键指标。
44.通过夹角x的大小,可以调整搅拌轨迹从起点开始的分布区域情况,即不同的夹角
x,搅拌轨迹可以是单个搅拌刀的搅拌轨迹是沿着锅具的侧壁圆周运动(参见图6)。此种方式适用于易碎食品,如豆腐类的烹饪,运动轨迹沿周向移动方式,翻炒幅度小;
45.搅拌轨迹还可以是在单个搅拌刀转动中,第一个花瓣周期和第二花瓣周期的相对位置趋向于在锅具的相对两端(参见图5),如此在翻炒时,能够靠近于锅具中心进行翻炒,使得翻炒更加均匀,能够避免在翻炒搅拌刀中一定时间内只翻炒锅具内一边区域的食材而另一边区域的食材则处于堆积状态。此种方式适用于不易碎或者需要大力翻炒的食品,如蔬菜类或者肉类等等,运动轨迹以趋向于锅具两端对称翻炒的姿态进行运动,翻炒幅度大。
46.进一步地,夹角x的范围为30度~330度,此范围之内形成的拌刀轨迹能够适应不同的食材烹饪,以提高烹饪效果。更进一步地,夹角x的范围可以为 72度~288度。此范围内形成的拌刀轨迹,能够同时适应更多不同烹饪要求的食材烹饪。
47.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搅拌刀的自转或者公转转速以控制拌刀的搅拌轨迹,以适应不同食材的烹饪,从而提高烹饪效果,即,具体的,第一传动件4的转速范围可以为3~90rpm,第三传动件的转速范围可以为3~270rpm。
48.进一步地,翻炒机构还包括搅拌刀,还可以通过控制搅拌刀的自转公转比以控制搅拌刀的搅拌轨迹,以适应不同食材的烹饪,从而提高烹饪效果,即搅拌刀的自转公转比可以为1.2~30。更进一步地,拌刀的自转公转比为1.25~5。如此,拌刀的搅拌轨迹能够适应搅更多的食材烹饪。
49.进一步地,设搅拌刀的自转中心延长线与其自转中心和锅口平面中心点连线的夹角为y,锅口半径与夹角y的正切值的乘积等于两个拌刀间距的二分之一。如此,能够使得两个拌刀之间的中心与锅具中心更趋向相近或者重合,更能使得拌刀能够对锅具中心的食材进行翻炒,翻炒效果更好,从而提高烹饪效果。
5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炒机构,利用球阀在锅铲与罩体之间形成球连接机构,锅铲在被带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本身同样可以灵活转动,转动维度更大,从而该变了锅铲的翻炒轨迹,翻炒轨迹更趋向于锅具200中心甚至经过锅具200 中心,使得食材翻炒得更加均匀,烹饪效果更好。
51.需要说明的是,锅铲为了能够扩大对锅具200内食材的翻炒范围,因此锅铲通常是倾斜设置的,即,锅铲并不是与第三传动件6同轴设置,因此万向件 7用于将第三传动件6自转产生的周向力传递给锅铲,以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万向件7可以采用万向节。
52.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4和第二传动件5的半径之和小于第一传动件4和第三传动件6的中心距。如此可以避免第三传动件6与第一传动件4在结构上发生干涉,从而影响第三传动件6的传动效果。
5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4、第二传动件5、第三传动件6均可以采用齿轮。
54.实施例二
55.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翻炒机构应用于内表面为标准球面的锅具,球阀9所在位置为锅具200的球心心位置,即与球心吻合。如此,可以保证锅铲在翻炒时,锅铲的搅拌轨迹一定会经过锅具200中心,能够将锅具200中心的食材翻炒得更加均匀,翻炒效果更好。
56.实施例三
57.参见图3,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具体的,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件21、第四传动件22以及第五传动件23。其中,驱动件21设于安装座1,第四传动件22设于驱动件21的驱动端,第五传动件23设于安装座1并与第四传动件22配合传动转动,第五传动件23与转动盘3连接固定,具体的,转动盘3和第五传动件23可以采用部分嵌套紧固的的方式连接固定。
58.驱动件21通过第四传动件22和第五传动件23的配合以驱动转动盘3转动,一方面可以根据需求调节驱动件21输出端的动力大小,另一方面,可以便于驱动件21在安装座1上安装位置的灵活设置。
59.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1可以采用但不限于电机。
60.实施例四
61.参见图3,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转动盘3设于第五传动件23的下方,安装座上设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一端与安装座固定,另一端依次穿设第五传动件、转动盘并与转动盘固定,第一传动件4固定于连接轴31上。转动盘3位于第五传动件23的下方,可以避免翻炒机构在水平方向的体积过大,同时也便于转动盘3与第五传动件23的连接,即两者可以采用部分嵌套固定的方式连接。设置连接轴31,可以便于第一传动件4的固定。
62.实施例五
63.参见图2,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转动盘3外套设有固定环10,固定环10与安装座1连接固定,固定环10与转动盘 3之间连接有轴承20。设置固定环10,一方面能够对转动盘3进行保护,避免工作过程中物体进入转动盘3内,另一方面可以对转动盘3实现固定,使得转动盘3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避免晃动,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64.实施例六
65.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炒菜机,包括机体100、锅具 200以及上述的翻炒机构。其中,锅具200设于机体100上,翻炒机构设于机体100上并且位于锅具200的上方,翻炒机构的第一传动件4上设有第一锅铲 300,第一锅铲300延伸至锅具200内对食材进行翻炒。
6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炒菜机,利用球阀9在锅铲与罩体8之间形成球连接机构,锅铲在被带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本身同样可以灵活转动,转动维度更大,从而该变了锅铲的翻炒轨迹,翻炒轨迹更趋向于锅具200中心甚至经过锅具200 中心,使得食材翻炒得更加均匀,烹饪效果更好。
67.参见图1、4,进一步地,炒菜机还包括第二锅铲400,第二锅铲400固定于转动盘3上,第二锅铲400延伸至锅具200内以刮落附着在锅具200内壁的食材。转动盘3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锅铲400转动,第二锅铲400可以把第一锅铲300将食材翻炒过程中附着在锅具200内壁的食材刮落,第一锅铲300 和第二锅铲400的协同翻炒食材,能够使得翻炒效果更好。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