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01:06: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一种能够自动炒菜,解放双手,方便快捷的烹饪设备。炒菜机通过微电脑控制,能够实现自动炒菜,无需人看管,可以实现一锅多用,且省时省力、无油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
3.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也有相应的提高,时有在户外烹饪的需要,因此,对炒菜机器人提出了新的需求,而现有的炒菜机器人为整机模式,体积较大,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解决结构简单,用户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配置,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烹饪设备,包括机座、锅体组件、干调料模块、液体调料模块及控制模块,所述锅体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座上,所述锅体组件、所述干调料模块及所述液体调料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锅体组件包括锅体、安装件及弹性装置,所述安装件设有上端开口的空腔,所述安装件的上缘设有向下凹陷的卡槽,所述弹性装置位于所述空腔内,锅体上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扣,所述弹性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件及所述锅体配合,且在自由状态下,所述弹性装置的自由端高于所述安装件的上端。
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槽设有导入段,所述导入段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缩小。
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槽设有卡钩段,所述卡钩段包括向所述安装件的上缘延伸形成的弧段。
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组件还包括有搅拌件,所述搅拌件的上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边和第二固定边、第三固定边及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边、所述第二固定边分别卡持于锅体的两侧,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三固定边并压紧所述第一固定边或所述第二固定边。
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还包括限位边,所述限位边位于远离锅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固定边与所述第二固定边通过所述限位边连接。
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搅拌件包括搅拌部,所述搅拌部上设有多个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的设置方向与所述锅体的转动方向垂直。
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锅体外周,且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锅体外周之间设有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5mm-20mm。
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固定架及加热件,所述固定架包覆于所述
锅体的外侧,所述加热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
1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通过加热丝盘绕于所述固定架上形成,所述加热件包括与所述锅体的上部分的形状相匹配的柱面,和所述锅体下部分的形状相匹配的柱面或球面。
1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上固定架与所述锅体的上部分的形状相匹配,所述下固定架与所述锅体的下部分的形状相匹配。
1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屏蔽罩,所述屏蔽罩包围于所述加热件外周,所述屏蔽罩的材质为导电材料制成。
1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包括至少两个调料盒,所述调料盒包括料筒、出料机构及出料通道,所述料筒设有下料口,调料从所述料筒的下料口落下后,通过所述出料机构输送至所述出料通道,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输送件及输送通道,所述输送件设置于所述输送通道内,所述输送件上设有螺旋状结构,所述螺旋状结构的最高点至少与所述料筒的底面所处的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1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及用于固定所述调料盒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通孔,所述调料盒的出料通道伸入到所述通孔内,所述调料盒的出料通道的末端与所述通孔的末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或伸出所述通孔。
1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包括外罩,所述外罩罩设于所述调料盒的外周,并在所述外罩内设置有鼓风设备,且所述调料盒的外壁与所述通孔之间设有空隙。
2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液体调料模块包括料盒本体及安装座,所述料盒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头,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头通过磁吸件吸合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配合面上设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延所述第二连接头移动方向设置,所述导向块的外端设有斜面。
2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头的端部为第二吸合部,所述第一连接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吸合部配合的第一吸合部,所述导向件设于所述第一吸合部上。
2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合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吸合部配合的环形配合部,所述导向件设于所述环形配合部的周壁。
2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包括至少两个调料盒,每一个所述料盒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编号位,所述编号位上设有感应元件,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感应元件一一对应的感应开关。
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所述锅体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座上,可实现锅体的摆动和出菜动作。所述烹饪设备采用多个模块组合型的设计,用户可自由对模块进行配置、拆卸,调整各个模块的安装数量,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另一方面,所述烹饪设备在需要安装所述锅体时,将所述锅体靠近所述安装件,再将所述锅体上的卡扣伸入到所述卡槽中并相配合并锁紧。在进行锅体的拆卸动作时,采用与安装锅体时相反的力将所述卡扣从所述卡槽中分离,即可完成锅体的拆卸。所述安装件内设置有所述弹性装置,在进行锅体安装和拆卸时,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安装与拆卸,且便于对接锁紧,便于力气较小的用户使用,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锅体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图3的局部放大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件与弹性装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图4的局部放大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搅拌件与锅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图6的局部放大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搅拌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本技术实施例锅体与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37.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38.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料盒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料盒的剖视图;
41.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干调料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干调料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3.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液体调料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液体调料模块的料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液体调料模块的料盒本体的正面视图;
46.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47.图中:
48.1烹饪设备,10机座,20锅体组件,201锅体,21安装件,22空腔,23卡槽,24导入段,25卡钩段,26弹性装置,27卡扣(卡柱),202搅拌件,203 固定部,204第一固定边,205第二固定边,206第三固定边,207固定件,208 限位边,209搅拌部,210加强部,212加热装置,213加热件,214固定架,215 上固定架,216下固定架,218固定边,219固定孔,220屏蔽罩,30干调料模块,31调料盒,32料筒,33下料口,34出料机构,35输送件,36伞齿轮一, 37伞齿轮二,38螺旋状结构,39输送通道,310出料通道,311密封盖,312 磁吸件(被磁吸件),302支撑平台,303外罩,304鼓风设备,41料盒本体, 42第一连接头,43磁吸件(被磁吸件),44配合面,45导向件,46斜面,47 缓冲件,48编号位,49感应元件,410安装座,411安装板,412第二连接头, 413磁吸件(被磁吸件),414感应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本技术一部分实施
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它们的重要程度及顺序等。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等。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2.如图1所示,一种烹饪设备1,包括机座10、锅体组件20、干调料模块30、液体调料模块(图未示出)及控制模块,所述锅体组件2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座10上,所述锅体组件20的下方设置有称重装置,所述锅体组件20、所述干调料模块30、所述液体调料模块40及所述称重装置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锅体组件20包括锅体201、安装件21及弹性装置26,所述安装件21设有上端开口的空腔22,所述安装件21的上缘设有向下凹陷的卡槽23,所述弹性装置26位于所述空腔22内,锅体201上设有与所述卡槽23 配合的卡扣27,所述弹性装置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件21及所述锅体201 配合,且在自由状态下,所述弹性装置26的预紧力大于或等于锅体201的重力。
53.通过将所述锅体组件2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座10上,可实现锅体的摆动和出菜动作,所述称重装置可称量锅体201的重量,并将称量结果反馈给所述控制模块,再由所述控制模块计算出锅体201内的食材的重量,从而控制所述干调料模块30及所述液体调料模块投放调料的用量,结构简单。所述烹饪设备采用多个模块组合型的设计,用户可自由对模块进行配置、拆卸,调整各个模块的安装数量,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54.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锅体安装结构,包括安装件21及弹性装置26,所述安装件21设有上端开口的空腔22,所述安装件21的上缘设有向下凹陷的卡槽23,所述弹性装置26位于所述空腔22内,锅体201上设有与所述卡槽23配合的卡扣27,所述弹性装置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件21及所述锅体配合,且在自由状态下,所述弹性装置26的自由端高于所述安装件21的上端。
55.在需要将所述锅体201与所述安装件21进行安装时,将所述锅体201靠近所述安装件21,由于所述弹性装置26在自由状态下,其自由端高于所述安装件 21的上端,因此,所述锅体201的底部先与所述弹性装置26接触并随着所述锅体201的不断靠近产生一定的抵持力,此时,再将所述锅体201上的卡扣27伸入到所述卡槽23中并相配合并锁紧。在进行锅体201的拆卸动作时,采用与安装锅体201时相反的力将所述卡扣27从所述卡槽23中分离,即可完成锅体201 的拆卸。所述安装件21内设置有所述弹性装置26,在进行锅体201安装和拆
卸时,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安装与拆卸,且便于对接锁紧,便于力气较小的用户使用,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6.其中,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卡槽23的数量为3个;而本技术所述卡槽23的数量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变。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件21的外围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空腔22,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安装件21延伸形成形状为一空心圆柱体结构,而所述空腔22即为所述圆柱体结构的内腔。
57.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卡槽23设有导入段24,所述导入段24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缩小。优选所述导入段24的截面形状为倒等腰梯形或倒直角梯形。当所述卡扣27与所述卡槽23配合时,所述卡扣27从所述导入段24的开口处滑入,受到导入段24截面变化的限制,其能够稳定地与所述卡槽23配合将锅体201与所述安装件21进行紧固安装。所述卡扣27通过所述卡槽23开口时,可以实现自导向能力,从而使卡扣27和卡槽23实现盲对。本实施例优选将所述导入段24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倒等腰梯形,所述卡扣27无论是从所述卡槽23 的左侧或右侧滑入所述卡槽23,都能够顺利的滑入到所述卡槽23内,实现盲对。
58.所述卡槽23设有卡钩段25,所述卡钩段25包括向所述安装件21的上缘延伸形成的弧段。当所述卡扣27滑入所述卡槽23内后,可以顺滑的进入到所述卡槽23的卡钩段25,卡钩段25与导入段24相背设计,使卡扣27不易从所述卡槽23内滑出,且在所述弹性装置26的作用下,更能使所述卡扣27稳定地被卡固于所述卡槽23内。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卡槽23时,所述卡槽23的卡钩段 25的弯曲延伸方向一致。
59.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槽23还包括过渡段(图未示出),所述过渡段设置于所述导入段24和所述卡钩段25之间,其一端与所述导入段2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卡钩段25连接。在所述卡扣27通过所述导入段24进入所述卡槽23 内后,可以通过所述过渡段的调整,使所述卡扣27能够完全进入到所述卡槽23 内。优选所述过渡段为直线段。
60.如图3所示,所述卡扣27为卡柱,所述卡柱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多边形,所述卡柱27可从所述卡槽23的上缘顺利滑入所述卡槽23内。可优选在所述卡柱27的自由端设有抵挡部。所述抵挡部可延所述卡柱27的外周凸设,环绕所述卡柱27间断设置,或连续设置形成环形结构。在所述卡扣27卡固于所述卡槽23内时,所述抵挡部能够抵挡于安装件21的壁面,避免因安装件21的震动而滑出。
61.所述弹性装置26优选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弹性变化方向与所述卡槽23的导入段24的方向一致,所述压缩弹簧的弹力在锅体安装或拆卸的过程中累积或释放,从而协助用户完成锅体201的安装或拆卸。
62.所述烹饪设备1还包括测温装置及电路板,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通过线路板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测温装置为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可优选为红外线测温装置。将所述测温装置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使所述测温装置与所述锅体采用非接触式的安装,在进行所述锅体的安装或拆卸时,能够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安装或拆卸动作,而且不需要进行避让相应的测温装置,方便快捷,且不会损坏测温装置。
63.如图6所示,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所述的搅拌件202,所述搅拌202件的形状与所述锅体201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搅拌件202的上部设有固定部203,所述固定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边204和第二固定边205、第三固定边206及固定件207,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所述
第二固定边205分别卡持于所述锅体201 的两侧,所述固定件207穿过所述第三固定边206并压紧所述第一固定边204 或所述第二固定边205。
64.所述搅拌件202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边204及所述第二固定边205形成一类似于卡钩结构,使第一固定边204与第二固定边205分别卡持于所述锅体201 上端边缘的两侧,并通过所述固定件207与所述第三固定边206的配合,使固定件207能够压紧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或所述第二固定边205,从而将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或所述第二固定边205与所述锅体201压紧,使所述搅拌件202固定于所述锅体201上。在拆卸所述搅拌件202时,松开所述固定件207,固定件 207离开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或所述第二固定边205,从而所述第一固定边204 和所述第二固定边205对锅体201的上边缘的夹持力消失,进而可将所述搅拌件202从所述锅体201拆卸分离。
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07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固定件207为螺栓与螺母配合或螺丝与螺母配合,螺栓或螺母的自由端能够压紧所述第一固定边204 靠近所述第三固定边206的一侧。
66.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固定部还包括限位边208,所述第一固定边204与所述第二固定边205通过所述限位边208连接,且所述限位边208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所述第二固定边205及所述第三固定边206远离所述锅体201的一侧。当所述第一固定边204及所述第二固定边205卡持于所述锅体201上缘的两侧时,所述锅体201的上边缘与所述限位边208抵持,在所述锅体201转动时,避免因震动而使所述固定部203与锅体201脱离,进而使所述搅拌件202 脱离所述锅体201。
67.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所述第二固定边205及所述第三固定边206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边206上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件 207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并压紧所述第一固定边204或所述第二固定边205,使搅拌件202固定于锅体201上。
68.如图8所示,所述搅拌件202包括搅拌部209,所述搅拌部209上设有多个加强部210,所述加强部210的设置方向与所述锅体的转动方向垂直。所述搅拌件202在所述搅拌部110上设置与所述锅体201转动方向垂直地加强部210,在锅体转动时,在锅体的带动作用下,所述搅拌件202连同所述加强部210与所述锅体201内的菜品之间做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对锅体内的菜品搅拌,使菜品能够均匀受热,口感更佳。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二固定边205与所述搅拌部209固定连接。
69.本技术以面向所述锅体20的转动方向为正面(以背向所述锅体201的转动方向为反面),在所述搅拌部209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加强部210。设于所述搅拌部两侧的所述加强部210可处于同一平面上,或设于所述搅拌部两侧的所述加强部210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优选设于所述搅拌部两侧的所述加强部210可处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搅拌部209的两侧形成类似格栅结构。所述加强部210 可设置为凸柱。所述凸柱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制,为圆形、矩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均可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在烹饪设备工作时,锅体201会发生转动,但在锅体201内的菜品不会发生转动,这样,在锅体20翻转时,锅体20与锅内的菜品会发生相对运动,而所述搅拌部209会对菜品进行搅拌,在所述加强部 210会同时作用下,对菜品翻转更均匀。
70.所述锅体201的形状为球釜型时,所述搅拌件202的搅拌部209的形状为与球釜型相匹配的直线段和弧形段组合,其弧度变化随球釜型的内壁的弧度变化而变化,以使所述
搅拌部209能够更好的对锅体201内的菜品进行搅拌。
71.如图9所示,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锅体201及加热装置212,所述加热装置 212设于所述锅体201外周,并与所述锅体201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加热装置 212与所述锅体201外周之间设有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15mm-20mm。其中,在图8中未示意出所述搅拌件202与所述锅体201的配合关系。
72.所述烹饪设备的加热装置212设于所述锅体201的外周,所述加热装置212 的形状与所述锅体201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加热装置212与所述锅体201外周之间设有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5mm-20mm。如此这样,在所述加热装置212在对所述锅体201进行加热时,在所述预设距离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提高散热风扇的空气对流效果,显著提高加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不仅能够确保加热装置212对锅体201的加热作用,且能够提高加热装置、甚至整个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
73.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加热装置212包括固定架214及加热件213,所述固定架214包覆于所述锅体201的外侧,所述加热件213固定于所述固定架 214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即是指所述锅体外径与所述加热件26的内径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5mm-20mm。通过所述固定架214将所述加热件213设置于所述锅体201的外周,对锅体201进行加热。
74.所述加热件213为加热丝盘绕于所述固定架214上形成的圆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加热丝在缠绕于所述固定架214上时,贴附于所述固定架214缠绕,缠绕方式可采用如图9或图10所示的辐射式缠绕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热丝加热区域;或者支架采用绕圈式缠绕而形成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热丝加热区域。无论哪一种缠绕方式,都需要注意缠绕时,绕线要圆滑,无棱角。所述加热件213的最高点不宜过高(离锅体201的上边缘过近),避免引起锅体干烧现象的发生。所述加热件213的宽度(即绕锅体201周长方向)方向不做限制,可根据需要尽可能的加大,增加锅体201的受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75.所述加热件213包括与所述锅体的上部分的形状相匹配的柱面,和所述锅体201下部分的形状相匹配的柱面或球面。当所述锅体201从上至下均为柱形结构时,加热丝盘绕形成的所述加热件213靠近锅体的一面的上部分为与锅体 201形状相匹配的柱形结构,所述加热件213靠近锅体的一面的下部分为与锅体 201形状相匹配的柱形结构。当所述锅体201的形状为球釜型结构时,可以理解为球釜型结构由上部分和柱形结构和下部分的球形结构组合形成,继而将所述加热件213靠近所述锅体的一面的上部分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即所述加热件213 靠近所述锅体的一面的上部分的形状设置为柱面,将所述加热件26靠近锅体201 的一面的下部分设置为球面。本技术通过根据锅体201的形状不同,对所述加热件213的形状的不同,确保加热件213与锅体201之间距离相等,保持加热的稳定性。
76.所述固定架214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固定架215和下固定架216,所述上固定架215与所述锅体201的上部分的形状相匹配,所述下固定架216与所述锅体 201的下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锅体201从上至下均为柱形结构时,所述上固定架215和所述下固定架216均为与锅体201形状相匹配的柱形结构,即所述上固定架215靠近所述锅体201的一面为柱面,所述下固定架216靠近所述锅体201的一面也为柱面。当所述锅体201的形状为球釜型结构时,可以理解为球釜型结构由上部分和柱形结构和下部分的球形结构组合形成,继而将与所述锅体201的柱形结构配合的上固定架215的形状设置为柱面,将与所述锅体 201的球形结构配合的下固定架216的形状设置为球面。本技术通过根据锅体 201的形状不同,而对固定架
215进行分段式的设计,进而改变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的加热件213的形状的不同,确保加热件213与锅体201之间距离相等,保持加热的稳定性。
77.所述固定架214的至少一侧设有固定边218,所述固定边218上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219。螺丝、螺栓等固定件穿过所述固定孔219将所述固定架214与锅体组件固定,即将固定架214固定于烹饪设备的锅体201的外周。
78.所述固定架214的材质为耐热材料制成,优选采用工程塑料或尼龙等材料。在加热装置212工作中,所述固定架214不会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工作环境而影响其寿命。
79.如图12所示,所述加热装置212还包括屏蔽罩220,所述屏蔽罩220包围于所述加热装置212外周。所述屏蔽罩220的两侧延伸有屏蔽罩固定边,所述屏蔽罩固定边上开设有屏蔽罩固定孔,螺栓或螺丝等固定件穿过所述屏蔽罩固定孔将所述屏蔽罩与锅体组件固定。所述屏蔽罩220能够对所述加热件213、甚至是整个加热区域进行很好包围,以达到屏蔽电磁场,防止加热213对其外侧的金属外壳进行加热。优选,所述屏蔽罩220为分段式结构或者为弧形结构,以适应弧形的锅体外周,其高度与所述加热件213的高度相当。所述屏蔽罩220 为导电性好的材质制成,优选为金属铝、铜及其合金等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
80.如图1所示,所述干调料模块30安装于锅体201的上方,且使所述干调料模块30的出料通道与所述锅体对准,方便在工作时,干调料模块30内的调料能够准确无误的落入到锅体内。
81.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干调料模块30的调料盒31,包括料筒32、出料机构34及出料通道301,所述料筒32设有下料口33,调料从所述料筒的下料口33落下后,通过所述出料机构34输送至所述出料通道310,所述出料机构 34包括输送件35及输送通道39,所述输送件35设置于所述输送通道39内,所述输送件35上设有螺旋状结构38,所述螺旋状结构38的最高点与所述出料筒32的底面所处的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或者所述螺旋状结构38的最高点高于所述料筒32的底面所处的平面。
82.在烹饪设备工作时,调料从所述料筒32的下料口33落下后,进入到所述出料机构34内,所述螺旋状结构38的前后运动能够推动调料向前移动;由于所述螺旋状结构38的最高点与所述料筒32的底面所处的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或者所述螺旋状结构38的最高点高于所述料筒32的底面所处的平面;这样,螺旋状结构38能够完全推动位于所述输送通道39内的调料,避免发生堵塞的问题。
83.如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出料通道310的上端设有密封盖311,使所述出料通道310的上端封闭而成为封闭端。由于烹饪设备所处的厨房环境比较潮湿,将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设置为封闭结构,能够避免潮湿的空气进入所述出料通道310,而引起调料潮湿结块、发霉变质等问题。
84.如图14所示,所述输送件35为螺杆,所述输送件35与动力机构连接,通过动力机构的带动使螺杆转动。所述螺杆的长度与所述输送通道39的长度相当,所述螺杆的直径越靠近输送通道39的出口端直径越大。所述螺杆为变径螺杆或变距螺杆均可以实现本技术的发明目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伞齿轮36一和伞齿轮二37,所述伞齿轮36和所述伞齿轮二37配合后再与所述螺杆固定连接,当所述伞齿轮36一在转动时,伞齿轮二37也会同步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螺杆转动,通过螺杆上的螺纹状梳齿能够推动输送通道39内的调料前进,最近进入到所述出料通道310内而落下完成调料的添加动作。
85.如图15及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干调料盒模块30包括所述的调料盒31,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设置多个所述调料盒31,多个所述调料盒31可以呈“一”字分布,也可以呈弧形分布。本实施例调料盒组件优选设置有5个所述调料盒 31,呈弧形分布。
86.所述干调料盒模块30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调料盒31的支撑平台302,所述支撑平台302上设有通孔,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伸入到所述通孔内。通过所述调料盒的出料通道310伸入到所述通孔内形成整个干调料盒模块30的出料通道。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末端与所述通孔的末端处于同一水平面、或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末端伸出所述通孔(及所述调料盒31 的出料通道310的末端低于所述通孔的末端),从而使整个干调料模块30的出料通道的长度增长,能够避免潮湿的空气进入到调料盒内部,使调料粘到调料盒内壁,引发调料发霉的食品安全问题。
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外壁与所述通孔之间设有空隙。当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横截面为圆形时,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也设置为圆形,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外壁的直径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当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横截面为矩形时,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的横向、纵向尺寸均小于所述通孔的横向、纵向尺寸;当然,当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的横截面积为椭圆形或其他规则、不规则形状时,所述通孔的横截面积的形状均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且所述调料盒31的出料通道310 的尺寸均小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88.所述干调料盒模块30还包括外罩303,所述外罩303罩设于所述调料盒31 的外周,并在所述外罩303内设置有鼓风设备304。当所述鼓风设备304工作时,风不断地从所述调料盒31地出料通道310地外壁与所述通孔之间地空隙内吹入,使所述外罩303内地环境形成正压环境,阻碍油烟从所述出料通道310内进入所述调料盒31内,从而避免污染调料。
89.如图13所示,所述料筒32的下部设有磁吸件(或被磁吸件)312,所述支撑平台302上对应设置有被磁吸件或磁吸件,或所述支撑平台302的材质为被磁吸材质或磁吸材质。优选在所述支撑平台302内部设置被磁吸件或磁吸件,可以节省成本。本优选实施例在所述调料盒的料筒32的下部设置有磁吸件312,在所述支撑平台302上对应的位置设置被磁吸件,可优选在所述支撑平台302 上隐藏设置所述被磁吸件。在将所述调料盒31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302上时,通过料筒32的下部的磁吸件312与支撑平台302上的被磁吸件的吸合作用,或者同通过料筒32的下部的被磁吸件312与支撑平台302上的磁吸件的吸合作用,使所述调料盒31能够快速地实现对接安装,不仅安装方便、方便清洁,且能够降低成本。
90.如图17及图1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液体调料盒,其包括料盒本体41 及安装座410,所述料盒本体41上设有第一连接头42,所述安装座410上设有第二连接头412,所述第一连接头42的磁吸件43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磁吸件412吸合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配合面44上设有导向件45,所述导向件45延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移动方向设置。当然,所述第一连接头42的磁吸件43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磁吸件413可以是相互被吸引的磁吸件与被磁吸件的任意组合。
91.如图18及图19所示,所述调料盒在第一连接头42上设置有所述导向件45,所述导向件45的设置方向为延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移动方向,在将所述第二连接头412(浮动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头42(固定连接头)固定时,所述第一连接头42和所述第二连接头412之间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头42的所述磁吸件43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所述磁
吸件212的磁吸力相互吸引,会引导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移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上设置的所述导向件,会进一步引导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移动方向,促使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连接稳定。
92.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端部为第二吸合部,所述第一连接头42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吸合部配合的第一吸合部,所述导向件45设于所述第一吸合部上。所述第二吸合部设置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吸合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吸合部配合的环形配合部,所述配合面44即为所述环形配合部的内壁,所述导向件45 设于所述环形配合部的周壁。当所述第二连接头412与所述第一连接头42固定时,由于所述第二吸合部为环状结构,其直径自其前端至后端逐渐缩小,这样,很容易伸入到所述第一吸合部内,从而将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与所述第二连接头 412连接固定。所述导向件45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三个所述导向件45,三个所述导向件45环向并均匀设置所述环形配合部的周壁。
9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上延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移动方向设有导向块形成所述导向件45,所述导向块(导向件45)的外端设有斜面46,即所述导向块在所述第一连接头42的外端设有斜面,或者也可以说所述导向块在所述第二连接头412的入口端设有斜面。当所述第二连接头412与所述第一连接头 42接触时,所述第二连接头412能够借助所述导向件45上的斜面,顺利的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头42内,并在磁吸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斜面46稳步向前,直至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连接稳固。
94.所述第一吸合部上设有缓冲件47,当所述第一连接头42与所述第二连接头412吸合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头412会与所述缓冲件47接触,减缓第一连接头42与第二连接头412对接时的磁吸力的冲击,并且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装有液体调料时,调料从料盒本体41内溢出,而从此处渗漏。
95.所述料盒本体41上设有至少两个编号位48,所述编号位48上设有感应元件49,所述安装座410上设有与所述感应元件49对应的感应开关414。所述感应元件49与所述感应开关414一一对应设置,在相应编号的料盒本体41上仅在其对应的编号位设置所述感应元件49,而在安装所述料盒本体41时,通过所述感应元件49与所述感应开关414的感应关系,避免放错料盒本体41的位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料盒本体41上挖设有编号孔,所述感应元件49设置于所述编号孔内。
96.如图20所示,本技术烹饪设备,其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调料盒,即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两个料盒本体41,所有所述料盒本体均需对应安装于所述安装座 410的安装板411上;所述安装板411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头 412及所述感应开关414。每一个所述料盒本体41均编设为不同的编号,且在对应的编号位117上设置感应元件49,在所述安装座410的安装板411上对应设置所述感应开关414,使所述感应元件49与所述感应开关414的位置一一对应。在将所述料盒本体41需要安装于所述安装座410上时,将所述料盒本体41 的第一连接头42与所述安装板411上的第二连接头412对准,依靠磁吸力的作用,第二连接头412能够伸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头42内并紧固连接;与此同时,由于感应元件49与感应开关414的配合,避免所述料盒本体41放错位置,起到防呆的作用,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97.注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技术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技术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