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1:37: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货车装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货车的车斗一般分为底板、左右边板、前站板以及后板,其中前站板靠近车头,左右边板与后板在必要时刻一般是可以打开的。在安装时都是先安装前站板。
3.目前在安装前站板时,主要是通过机械臂控制的吊钩勾住前板外侧的勾槽边缘进行吊运的,稳定性极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了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旨在改善目前安装前站板时,吊运过程中的稳定性极差的问题。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6.本发明提供了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包括基础组件和吊装组件。
7.所述基础组件包括底板和前站板,所述前站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一侧,所述前站板外侧开设有勾槽。
8.所述吊装组件包括机械臂、第一框体、第一驱动件、第一双向丝杆、第一螺纹套、第一固定杆、第一夹板、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框体固定在所述机械臂上,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框体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末端贯穿所述第一框体端部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第一双向丝杆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套均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双向丝杆上,所述第一夹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一螺纹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板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杆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螺纹套固定连接。
9.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杆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
10.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杆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
1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侧滚筒,所述第一板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杆底端,所述第一侧滚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一侧。
1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滚筒至少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侧滚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
1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还包括上滚筒,所述上滚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顶部。
1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上滚筒至少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上滚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
15.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板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二侧滚筒,所述第二板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杆底端,所述第二侧滚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
1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滚筒至少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侧滚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
1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滚筒与所述第一侧滚筒一一对应设置。
18.相关技术中,由于前站板自重较大,仅通过顶部设置的横向夹紧结构进行限位、固定,稳定性较差,若吊装过程中机械臂移动速度较快或前站板与底板发生碰撞,前站板容易脱离吊装组件,一方面影响前站板的安装效率,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19.本发明提供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还包括辅助固定组件,所述辅助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一滑杆、第二套筒、第二滑杆、弹簧、压板和连杆,所述第一套筒固定在所述第一框体上,所述第一滑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固定在所述第二滑杆底端,所述第二滑杆顶端通过所述弹簧与所述第二套筒内壁连接,所述压板固定在所述第二滑杆底端,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套筒外壁转动连接。
20.装置使用时,通过吊装组件将前站板夹紧,而在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朝前站板移动的过程中,连杆也会带动第二套筒下移,进而通过弹簧带动连杆和固定在连杆底端的压板下移,从上方将前站板顶部压紧,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配合第一夹板完成了对前站板纵向上的夹紧,进一步提升了吊装过程的稳定性,而当机械臂上移时,前站板下滑一小段距离,第一夹板顶部与勾槽内顶部抵紧,弹簧略微伸长,但仍处于压紧状态,从而使压板保持对前站板的下压作用;采用上述方案,吊装组件在对前站板进行横向夹紧的同时,能够带动辅助固定组件从上方对前站板施加压力,配合第一夹板完成了对前站板的纵向夹紧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吊装过程的稳定性,保障了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间接提升了前站板的安装效率。
2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压板包括第三板体和下滚筒,所述第三板体固定在所述第二滑杆底端,所述下滚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上。
2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滚筒至少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下滚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上。
23.对于前站板最后的固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前站板的定位,相关技术中,吊装组件难以对前站板的位置进行精准的微调,一般都是依靠人工辅助进行定位的,往往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进行多次调整才能精准定位,效率较低,且由于前站板自重较大,定位过程中,前站板即使是小幅度的移动也容易对安装人员造成磕碰、损伤,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24.本发明提供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件、第二框体、第二驱动件、第二双向丝杆、第二螺纹套、固定架、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滑动连接件包括第三固定杆、第三框体、导向杆、滑套和第四固定杆,所述第三框体通过所述第三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设置在所述第三框体上,所述滑套滑动套设于所述导向杆,所述第二框体顶部通过所述第四固定杆与所述滑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框体上,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末端贯穿所述第二框体端部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第二双向丝杆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套均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双向丝杆上,所述第一定位板通过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第二螺纹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板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25.装置使用时,通过吊装组件将前站板吊至底板上方,水平移动前站板至第二定位板与底板端部接触,然后通过机械臂带动前站板下移使其底部与底板上表面接触,启动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双向丝杆转动,两个第二螺纹套带动两个第一定位板相互靠近,对前站板施加一个侧向的推力,带动前站板平移,由于滑动连接件的设置,定位组件受力时滑套可带动与滑套固定的部件与吊装组件发生相对位移,当一侧的第一定位板与前站板超出底板边缘的一侧接触后,由于前站板自重较大,该第一定位板则保持与前站板和底板的相对静止,而定位组件仍处于工作状态,随后滑套即在导向杆上朝该第一定位板滑动,另一侧的第一定位板继续移动直至与底板边缘接触,由于底板处于与外部结构的固定连接状态,该第一定位板则保持与底板的相对静止,随后滑套即在导向杆上朝该第一定位板滑动,使得与前站板接触的第一定位板开始对前站板超出底板边缘的一侧施加推力,带动前站板移动直到前站板两侧边缘与底板两侧边缘对齐,此时,安装人员即可开始安装工作,建立前站板与底板的连接;采用上述方案,能够自动完成对前站板的精准定位,忽略了定位组件与底板、前站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位组件的中线无需与二者任一的中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安装过程中也无需人工挪移、调整前站板位置,极大地提升了安装效率和安装效果,节约了人力资源,保障了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
2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上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固定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滑槽。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使用时,通过吊装器械控制机械臂带动整个吊装组件移动到前站板上方,使前站板位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并使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处于前站板顶部中央的勾槽处,启动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双向丝杆转动,两个第一螺纹套相互靠近,通过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带动下方与之连接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将前站板夹紧,即完成了对前站板的横向夹紧,控制机械臂上移,前站板下滑一小段距离,使第一夹板顶部与勾槽内壁顶部接触,然后通过机械臂将前站板吊至底板上的安装点附近即可;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对前站板进行双侧稳定夹持,提升了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31.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基础组件和吊装组件的立体图;
32.图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吊装组件的立体图;
33.图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辅助固定组件的立体图;
34.图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套筒的剖视图;
35.图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定位组件的立体图;
36.图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定位组件的正视图。
37.图中:100-基础组件;110-底板;120-前站板;130-勾槽;200-吊装组件;210-机械臂;220-第一框体;221-第一滑槽;222-第二滑槽;230-第一驱动件;240-第一双向丝杆;250-第一螺纹套;260-第一固定杆;270-第一夹板;271-第一板体;272-第一侧滚筒;273-上滚筒;280-第二固定杆;290-第二夹板;291-第二板体;292-第二侧滚筒;300-辅助固定组件;310-第一套筒;320-第一滑杆;330-第二套筒;340-第二滑杆;350-弹簧;360-压板;361-第三板体;362-下滚筒;370-连杆;400-定位组件;410-滑动连接件;411-第三固定杆;412-第三框体;413-导向杆;414-滑套;415-第四固定杆;420-第二框体;421-第三滑槽;430-第二驱动件;440-第二双向丝杆;450-第二螺纹套;460-固定架;470-第一定位板;480-第二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实施例
41.请参阅图1-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包括基础组件100和吊装组件200,吊装机械通过吊装组件200用于将前站板120吊装到底板110上,吊装组件200用于对前站板120进行限位,维持前站板120在吊装过程中的移动稳定性。
42.请参阅图3,基础组件100包括底板110和前站板120,前站板120设置在底板110上一侧,前站板120外侧开设有勾槽130,开设勾槽130,一方面可在保留前站板120强度的同时减轻质量,另一方面可方便吊装器械与前站板120建立连接。
43.请参阅图3和图4,吊装组件200包括机械臂210、第一框体220、第一驱动件230、第一双向丝杆240、第一螺纹套250、第一固定杆260、第一夹板270、第二固定杆280和第二夹板290,机械臂210与外部吊装器械连接,吊装器械可控制机械臂210移动,第一框体220固定在机械臂210上,第一驱动件230安装在第一框体220上,第一驱动件230为电机,第一驱动件230的输出轴末端贯穿第一框体220端部通过联轴器与第一双向丝杆240一端连接,两个第一螺纹套250均螺纹连接在第一双向丝杆240上,两个第一螺纹套250分别位于第一双向丝杆240上的两个螺纹段上,当第一双向丝杆240转动时,两个第一螺纹套250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板270通过第一固定杆260与第一螺纹套250固定连接,第一夹板270厚度与勾槽130深度相同,第二夹板290通过第二固定杆280与另一个第一螺纹套250固定连接。
44.使用时,通过吊装器械控制机械臂210带动整个吊装组件200移动到前站板120上方,使前站板120位于第一夹板270和第二夹板290之间,并使第一夹板270与第二夹板290处于前站板120顶部中央的勾槽130处,启动第一驱动件230,第一驱动件230的输出轴转动带
动第一双向丝杆240转动,两个第一螺纹套250相互靠近,通过第一固定杆260和第二固定杆280带动下方与之连接的第一夹板270和第二夹板290将前站板120夹紧,即完成了对前站板120的横向夹紧,控制机械臂210上移,前站板120下滑一小段距离,使第一夹板270顶部与勾槽130内壁顶部接触,然后通过机械臂210将前站板120吊至底板110上的安装点附近即可;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对前站板120进行双侧稳定夹持,提升了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4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框体220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一滑槽221,第一固定杆260滑动设置于第一滑槽221,通过第一滑槽221对第一固定杆260进行限位,间接限制第一螺纹套250的转动,从而使得在第一双向丝杆240转动时,第一螺纹套250能够与第一双向丝杆240发生相对位移,第一框体220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二滑槽222,第二固定杆280滑动设置于第二滑槽222,通过第二滑槽222对第二固定杆280进行限位,间接限制另一个第一螺纹套250的转动,从而使得在第一双向丝杆240转动时,该第一螺纹套250能够与第一双向丝杆240发生相对位移。
4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夹板270包括第一板体271和第一侧滚筒272,第一板体271固定在第一固定杆260底端,第一侧滚筒272转动设置在第一板体271一侧,第一夹板270还包括上滚筒273,上滚筒273转动设置在第一板体271顶部,上滚筒273至少设置有两个,两个上滚筒273对称设置在第一板体271上,设置第一侧滚筒272和上滚筒273,减小了勾槽130内壁与第一板体271之间的侧向滑动摩擦力,使得之后定位组件400对前站板120进行定位时,前站板120移动更顺畅;第二夹板290包括第二板体291和第二侧滚筒292,第二板体291固定在第二固定杆280底端,第二侧滚筒292转动设置在第二板体291上,第二侧滚筒292至少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侧滚筒292对称设置在第二板体291上,设置第二侧滚筒292,减小了前站板120内侧与第二板体291之间的侧向滑动摩擦力,使得之后定位组件400对前站板120进行定位时,前站板120移动更顺畅,第二侧滚筒292与第一侧滚筒272一一对应设置,提升第一夹板270与第二夹板290对前站板120的夹紧稳定性。
47.相关技术中,由于前站板120自重较大,仅通过顶部设置的横向夹紧结构进行限位、固定,稳定性较差,若吊装过程中机械臂210移动速度较快或前站板120与底板110发生碰撞,前站板120容易脱离吊装组件200,一方面影响前站板120的安装效率,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8.请参阅图5和图6,本发明提供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还包括辅助固定组件300,辅助固定组件300包括第一套筒310、第一滑杆320、第二套筒330、第二滑杆340、弹簧350、压板360和连杆370,第一套筒310固定在第一框体220上,第一滑杆320滑动连接于第一套筒310,第二套筒330固定在第二滑杆340底端,第二滑杆340顶端通过弹簧350与第二套筒330内壁连接,压板360固定在第二滑杆340底端,连杆370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杆260和第二套筒330外壁转动连接。
49.装置使用时,通过吊装组件200将前站板120夹紧,而在第一夹板270与第二夹板290朝前站板120移动的过程中,连杆370也会带动第二套筒330下移,进而通过弹簧350带动连杆370和固定在连杆底端的压板360下移,从上方将前站板120顶部压紧,此时弹簧350处于压缩状态,配合第一夹板270完成了对前站板120纵向上的夹紧,进一步提升了吊装过程的稳定性,而当机械臂210上移时,前站板120下滑一小段距离,第一夹板270顶部与勾槽130内顶部抵紧,弹簧350略微伸长,但仍处于压紧状态,从而使压板360保持对前站板120的下
压作用;采用上述方案,吊装组件200在对前站板120进行横向夹紧的同时,能够带动辅助固定组件300从上方对前站板120施加压力,配合第一夹板270完成了对前站板120的纵向夹紧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吊装过程的稳定性,保障了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间接提升了前站板120的安装效率。
50.需要说明的是,压板360包括第三板体361和下滚筒362,第三板体361固定在第二滑杆340底端,下滚筒362转动设置在第三板体361上,下滚筒362至少设置有两组,两组下滚筒362对称设置在第三板体361上,设置下滚筒362,减小了前站板120与第三板体361之间的侧向滑动摩擦力,使得之后定位组件400对前站板120进行定位时,前站板120移动更顺畅。
51.对于前站板120最后的固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前站板120的定位,相关技术中,吊装组件200难以对前站板120的位置进行精准的微调,一般都是依靠人工辅助进行定位的,往往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进行多次调整才能精准定位,效率较低,且由于前站板120自重较大,定位过程中,前站板120即使是小幅度的移动也容易对安装人员造成磕碰、损伤,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52.请参阅图7和图8,本发明提供的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还包括定位组件400,定位组件400包括滑动连接件410、第二框体420、第二驱动件430、第二双向丝杆440、第二螺纹套450、固定架460、第一定位板470和第二定位板480,滑动连接件410包括第三固定杆411、第三框体412、导向杆413、滑套414和第四固定杆415,第三框体412通过第三固定杆411与第一固定杆260固定连接,导向杆413设置在第三框体412上,滑套414滑动套设于导向杆413,第二框体420顶部通过第四固定杆415与滑套414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430安装在第二框体420上,第二驱动件430为电机,第二驱动件430的输出轴末端贯穿第二框体420端部通过联轴器与第二双向丝杆440一端连接,两个第二螺纹套450均螺纹连接在第二双向丝杆440上,两个第二螺纹套450分别位于在第二双向丝杆440上的两个螺纹段上,当第二双向丝杆440转动时,两个第二螺纹套450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定位板470通过固定架460与第二螺纹套450固定连接,两个第一定位板470相互靠近时可对前站板120进行定位,可倚靠在底板110两侧对前站板120进行定位,使前站板120的中线与底板110中线处于垂直于底板110的同一平面上,第二定位板480固定在固定架460上,第二定位板480的内侧与第一夹板270外侧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当第一夹板270完全进入勾槽130时,第二定位板480也与勾槽130的端面贴紧,在吊装时,当第二定位板480与底板110端部接触即说明前站板120已处在底板110末端的安装点,随后再通过定位组件400进一步控制前站板120运动使其两侧边缘与底板110两侧边缘对齐即可。
53.装置使用时,通过吊装组件200将前站板120吊至底板110上方,水平移动前站板120至第二定位板480与底板110端部接触,然后通过机械臂210带动前站板120下移使其底部与底板110上表面接触,启动第二驱动件430,第二驱动件430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双向丝杆440转动,两个第二螺纹套450带动两个第一定位板470相互靠近,对前站板120施加一个侧向的推力,带动前站板120平移,由于滑动连接件410的设置,定位组件400受力时滑套414可带动与滑套414固定的部件与吊装组件200发生相对位移,当一侧的第一定位板470与前站板120超出底板110边缘的一侧接触后,由于前站板120自重较大,该第一定位板470则保持与前站板120和底板110的相对静止而定位组件400仍处于工作状态,随后滑套414即在导向杆413上朝该第一定位板470滑动,另一侧的第一定位板470继续移动直至与底板110边
缘接触,由于底板110处于与外部结构的固定连接状态,该第一定位板470则保持与底板110的相对静止,随后滑套414即在导向杆413上朝该第一定位板470滑动,使得与前站板120接触的第一定位板470开始对前站板120超出底板110边缘的一侧施加推力,带动前站板120移动直到前站板120两侧边缘与底板110两侧边缘对齐,此时,安装人员即可开始安装工作,建立前站板120与底板110的连接;采用上述方案,能够自动完成对前站板120的精准定位,忽略了定位组件400与底板110、前站板120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位组件400的中线无需与二者任一的中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安装过程中也无需人工挪移、调整前站板120位置,极大地提升了安装效率和安装效果,节约了人力资源,保障了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
5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框体420上开设有第三滑槽421,固定架460滑动设置于第三滑槽421,通过第三滑槽421对固定架460进行限位,间接限制第二螺纹套450的转动,从而使得在第二双向丝杆440转动时,第二螺纹套450能够与第二双向丝杆440发生相对位移。
55.具体的,该货车前站板吊装和固定装置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吊装器械控制机械臂210带动整个吊装组件200移动到前站板120上方,使前站板120位于第一夹板270和第二夹板290之间,并使第一夹板270与第二夹板290处于前站板120顶部中央的勾槽130处,启动第一驱动件230,第一驱动件230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双向丝杆240转动,两个第一螺纹套250相互靠近,通过第一固定杆260和第二固定杆280带动下方与之连接的第一夹板270和第二夹板290将前站板120夹紧,即完成了对前站板120的横向夹紧,而在第一夹板270与第二夹板290朝前站板120移动的过程中,连杆370也会带动第二套筒330下移,进而通过弹簧350带动连杆370和固定在连杆底端的压板360下移,从上方将前站板120顶部压紧,此时弹簧350处于压缩状态,配合第一夹板270完成了对前站板120纵向上的夹紧,进一步提升了吊装过程的稳定性,而当机械臂210上移时,前站板120下滑一小段距离,第一夹板270顶部与勾槽130内顶部抵紧,弹簧350略微伸长,但仍处于压紧状态,从而使压板360保持对前站板120的下压作用,配合第一夹板270完成了对前站板120的纵向夹紧工作,然后通过机械臂210将前站板120吊至底板110上的安装点附近即可,控制机械臂210水平移动前站板120至第二定位板480与底板110端部接触,然后通过机械臂210带动前站板120下移使其底部与底板110上表面接触,启动第二驱动件430,第二驱动件430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双向丝杆440转动,两个第二螺纹套450带动两个第一定位板470相互靠近,对前站板120施加一个侧向的推力,带动前站板120平移,由于滑动连接件410的设置,定位组件400受力时滑套414可带动与滑套414固定的部件与吊装组件200发生相对位移,当一侧的第一定位板470与前站板120超出底板110边缘的一侧接触后,由于前站板120自重较大,该第一定位板470则保持与前站板120和底板110的相对静止,而定位组件400仍处于工作状态,随后滑套414即在导向杆413上朝该第一定位板470滑动,另一侧的第一定位板470继续移动直至与底板110边缘接触,由于底板110处于与外部结构的固定连接状态,该第一定位板470则保持与底板110的相对静止,随后滑套414即在导向杆413上朝该第一定位板470滑动,使得与前站板120接触的第一定位板470开始对前站板120超出底板110边缘的一侧施加推力,带动前站板120移动直到前站板120两侧边缘与底板110两侧边缘对齐,此时,安装人员即可开始安装工作,建立前站板120与底板110的连接。
56.需要说明的是,机械臂210、第一驱动件230和第二驱动件43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
细赘述。
57.机械臂210、第一驱动件230和第二驱动件430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