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制动装备的制动力发生器、用于制动装备的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23:36: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动装备的制动力发生器,具有:驱动轴,该驱动轴可转动地支承在制动力发生器的壳体中;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转子和至少一个马达绕组,其中,转子抗转动地布置在驱动轴上并且能够通过对马达绕组的通电来转动;操纵元件,该操纵元件可推移地得到支承;以及传动机构装置,该传动机构装置如此在驱动轴与操纵元件之间起作用,使得在驱动轴转动时推移操纵元件,其中,传动机构装置具有行星传动机构,该行星传动机构具有:抗转动地与驱动轴连接的太阳轮;可转动地支承的行星轮架;和至少一个行星轮,该行星轮借助于行星轮轴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处。
2.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开头所提及的类型的制动力发生器的操纵装置。


背景技术:

3.机动车辆的液压制动装备通常具有至少一个摩擦制动装置。为了操纵摩擦制动装置,制动装备通常具有带有主制动缸的操纵装置,在该主制动缸中可推移地支承有至少一个液压活塞。在此,主制动缸与摩擦制动装置的从动缸在流体技术方面连接。为了操纵摩擦制动装置而如此推移液压缸,使得将液压流体从主制动缸推移到从动缸中。
4.越来越频繁地在机动车辆结构中安装具有制动力发生器的操纵装置,通过该制动力发生器能够实现液压活塞的电动马达式的推移和因此摩擦制动装置的电动马达式的操纵。例如,申请人的智能化助力器(ibooster)类型的操纵装置具有这类的制动力发生器。在此,制动力发生器具有:驱动轴,该驱动轴可转动地支承在制动力发生器的壳体中。此外,制动力发生器具有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转子和至少一个尤其多相的马达绕组。转子抗转动地布置在驱动轴上并且能够通过对马达绕组的合适的通电来转动,其中,驱动轴而后与转子一起转动。马达绕组例如是壳体固定的定子绕组或者是可与转子一起转动的转子绕组。
5.制动力发生器此外具有可推移地支承的操纵元件。此外,设置了传动机构装置,该传动机构装置如此在驱动轴与操纵元件之间起作用,使得在驱动轴转动时推移操纵元件。传动机构装置于是构造用于,将驱动轴的转动运动转化成操纵元件的平移运动。为此,传动机构装置通常具有行星传动机构,该行星传动机构具有抗转动地与驱动轴连接的太阳轮、可转动地支承的行星轮架和至少一个行星轮,该行星轮借助于行星轮轴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处。


技术实现要素:

6.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按照本发明的制动力发生器具有下述优点,即:确保了行星轮的在行星轮架处的特别稳定的支承。为此,按照本发明设置了,行星轮架具有空心轴区段,其中,空心轴区段的周侧壁具有径向穿口,行星轮置入在径向穿口中,并且其中,行星轮轴在行星轮的两侧支承在空心轴区段中。不同于按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是,行星轮轴单侧地支承在行星轮架的端侧处。优选行星传动机构具有多个行星轮,这些行
星轮借助于各一个另外的行星轮轴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处,其中,空心轴区段的周侧壁针对行星轮中的每个行星轮分别具有径向穿口。特别优选行星轮以沿行星轮架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处。优选驱动轴和行星轮架围绕同一旋转轴线可转动地支承。如果在本公开的框架中使用概念“沿轴向”或“沿径向”,那么这些概念则涉及这个旋转轴线,除非明确提到其它参照物。优选操纵元件沿轴向可推移地支承。操纵元件于是能够沿着旋转轴线或者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线且沿径向与旋转轴线间隔开地伸展的轴线进行推移。按照本发明,将行星轮置入在空心轴区段的周侧壁的径向穿口中。对应地,行星轮架沿轴向在两侧突伸超过行星轮。优选行星轮沿径向向外突伸超过周侧壁,其中,行星轮的齿部与行星传动机构的尤其壳体固定的齿圈的齿部咬合。
7.优选行星轮架由塑料制成。行星轮架由此能够成本低廉地制造。因为行星轮轴支承在行星轮的两侧,所以尽管如此仍然确保了行星传动机构的足够的稳定性。如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由金属制成的较贵的行星轮架不是必要的。行星轮轴优选由金属制成。特别优选行星轮架制造为注射成型件,即借助于注射成型来制造。由此也能够在技术方面容易地制造出复杂的几何形状。
8.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了,行星轮轴与行星轮架抗转动地连接,或者行星轮轴与行星轮抗转动地连接。如果行星轮轴与行星轮架抗转动地连接,那么行星轮架和行星轮轴的在行星轮轴与行星轮架之间的接触区域中的磨损较小。“行星轮轴与行星轮架抗转动地连接”也应该理解为行星轮轴支承在行星轮架或者说空心轴区段中。行星轮轴和行星轮而后能够以适宜的方式相对于彼此扭转。如果行星轮轴与行星轮抗转动地连接,那么行星轮和行星轮轴的在行星轮与行星轮轴之间的接触区域中的磨损较小。行星轮轴和行星轮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适宜的方式相对于彼此扭转。
9.优选空心轴区段具有第一支承区段和第二支承区段,其中,径向穿口沿轴向放置在这些支承区段之间,其中,第一支承区段具有轴向穿口,其中,第二支承区段具有轴向凹部,并且其中,行星轮轴不仅支承在轴向穿口中而且也支承在轴向凹部中。行星轮轴的在轴向穿口和轴向凹部中的支承引起了行星轮轴的在空心轴区段中的特别稳定的支承。此外,能够实现行星轮的在行星轮架处的简单的装配。为此,优选首先将行星轮置入到径向穿口中。随后将行星轮轴穿过轴向穿口并且穿过行星轮的中央凹缺以及插入到轴向凹部中。优选所插入的行星轮轴通过在一方面行星轮轴与另一方面轴向凹部之间起作用的过盈配合并且/或者通过在一方面行星轮轴与另一方面轴向穿口之间起作用的过盈配合来抗转动地与行星轮架连接。优选轴向穿口和轴向凹部与彼此对齐。轴向穿口和轴向凹部于是形成盲孔钻孔,该盲孔钻孔延伸穿过第一支承区段并且在第二支承区段中终止。
10.优选具有轴向穿口的第一支承区段比第二支承区段更靠近电动马达放置。
11.优选行星轮轴通过第一支承区段的热填缝来沿轴向固定。通过热填缝在行星轮轴与第一支承区段之间实现了稳定的形状锁合的连接。
12.优选制动力发生器具有传递径向力的第一轴承,其中,空心轴区段沿径向从内部或者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处。由此实现了行星轮架的在空心轴区段的区域中的稳定的支承。优选空心轴区段与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牢固地连接。如果空心轴区段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处,那么空心轴区段或者说周侧壁包围第一轴承。由此得到下述优点,即:作为第一轴承能够使用小的和因此成本低廉的轴承。
13.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了,第一轴承布置在行星轮的面向电动马达的侧部上。第一轴承于是处于电动马达与行星轮之间的区域中。这个区域在装配技术方面简单地易够到并且因此特别适合于第一轴承的布置。
14.优选制动力发生器具有壳体固定的轴承盖,该轴承盖沿径向从内部或者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处。由此实现了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的在制动力发生器的壳体处的稳定的支撑。以适宜的方式,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和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能够相对于彼此扭转。为了降低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与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之间的摩擦,在轴承环之间优选布置多个滚动体或滑动介质。优选第二轴承环与轴承盖牢固地连接。优选当空心轴区段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处时,轴承盖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处。优选当空心轴区段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处时,轴承盖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处。
15.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了,第一轴承环具有第一轴向突起,其中,空心轴区段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向突起处,并且/或者第二轴承环具有第二轴向突起,其中,轴承盖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向突起处。在此,“轴向突起”应该理解为第一轴承环或者说第二轴承环的一部分,该部分沿轴向伸出超过第一轴承的一个其他的轴承环或者说多个其他的轴承环。如果第一轴承环具有第一轴向突起,那么即使当第一轴承环并不形成第一轴承的最外部的轴承环时,也能够沿径向从外部通过空心轴区段来接触第一轴承环。如果第二轴承环具有第二轴向突起,那么即使当第二轴承环并不形成第一轴承的最外部的其轴承环时,也能够沿径向从外部通过轴承盖来接触第二轴承环。
16.优选驱动轴借助于第一轴承来可转动地支承。因为驱动轴也借助于第一轴承来可转动地支承,所以用于可转动的支承驱动轴和行星轮架所需的轴承的数目较小。由此节省了构件和结构空间。
17.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了,驱动轴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三轴承环处。优选也在第一轴承的第三轴承环与邻近的轴承环、即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或第二轴承环之间布置滑动介质或多个滚动体。优选第三轴承环与驱动轴牢固地连接。
18.替代于此,驱动轴优选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或者第二轴承环处。第一轴承则仅具有两个轴承环、即第一轴承环和第二轴承环。为了使得驱动轴、行星轮架和轴承盖能够相对于彼此扭转,驱动轴优选借助于滑动介质或者借助于多个滚动体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环或者第二轴承环处。
19.优选制动力发生器具有传递径向力的第二轴承,其中,驱动轴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二轴承的第一轴承环处。驱动轴于是借助于与行星轮架不同的轴承来可转动地支承。由此得到下述优点,即:支承驱动轴的第二轴承能够有针对性地布置在对于驱动轴的支承特别有利的位置处。
20.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了,轴承盖一方面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环处并且另一方面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的第二轴承环处。于是仅需要唯一的轴承盖用于第一轴承的和第二轴承的壳体固定的轴承环的接触。
21.用于制动装备的按照本发明的操纵装置具有主制动缸——在主制动缸中可推移地支承有液压活塞——并且就权利要求15的特征而言突出之处在于按照本发明的操纵装置,其中,液压活塞能够通过操纵元件的推移来得到推移。由此也得到已经所提及的优点。
另外的优选的特征和特征组合由前面的描述以及由权利要求得到。优选液压活塞能够沿轴向推移。液压活塞于是能够沿着旋转轴线或者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线且沿径向与旋转轴线间隔开地伸展的轴线进行推移。优选在推移液压活塞时操纵元件间接地抵靠在液压活塞处。于是在操纵元件与液压活塞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另外的可推移的元件。替代于此,在推移液压活塞时,操纵元件紧挨着、即直接地抵靠在液压活塞处。
附图说明
22.在下文中根据附图更详细地阐释本发明。为此示出了:图1示出了制动装备的操纵装置的制动力发生器的第一实施例;图2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二实施例;图3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三实施例;图4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四实施例;图5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五实施例;图6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六实施例;图7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七实施例;并且图8示出了制动力发生器的第八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23.图1示出了液压制动装备的未被示出的操纵装置的制动力发生器1的第一实施例。液压制动装备具有多个摩擦制动装置。操纵装置构造用于操纵摩擦制动装置,以便借助于摩擦制动装置来产生摩擦制动力矩。为此,操纵装置具有主制动缸,在该主制动缸中可推移地支承有至少一个液压活塞。通常,主制动缸是串联主制动缸,从而在主制动缸中通常可推移地支承有两个液压活塞。在此,主制动缸与摩擦制动装置的从动缸在流体技术方面连接。如果沿操纵方向推移液压活塞,那么将液压流体从主制动缸推移到从动缸中并且产生摩擦制动力矩。
24.操纵装置1构造用于,电动马达式地推移液压活塞并且因此电动马达式地操纵摩擦制动装置。这类原理原则上由申请人的智能化助力器(ibooster)类型的操纵装置已知。
25.操纵装置1具有壳体2,在该壳体中可转动地支承有驱动轴3。在此,驱动轴3围绕旋转轴线5可转动地支承。此外,操纵装置1具有仅示意性地示出的电动马达4。电动马达4具有转子和多相的马达绕组。转子抗转动地布置在驱动轴3上并且能够通过对马达绕组的通电来转动,其中,驱动轴3而后与转子一起转动。马达绕组例如是壳体固定的定子绕组,其围绕转子分布地布置。
26.操纵装置1此外具有至少在图1中未被示出的操纵元件,该操纵元件沿轴向、即沿着旋转轴线5或者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线5且沿径向与旋转轴线5间隔开地伸展的轴线可推移地支承。
27.操纵装置1此外具有传动机构装置6,该传动机构装置如此在驱动轴3与操纵元件之间起作用,使得在驱动轴3转动时沿轴向推移操纵元件。在此,操纵元件如此与液压活塞耦接,使得当操纵元件沿操纵方向推移时液压活塞与操纵元件一起推移。
28.传动机构装置6具有行星传动机构7。行星传动机构7具有太阳轮11,该太阳轮抗转
动地与驱动轴3连接。此外,行星传动机构7具有行星轮架8,该行星轮架围绕旋转轴线5可转动地支承。此外,行星传动机构7具有多个行星轮,这些行星轮在行星轮架8处可转动地支承并且其齿部与太阳轮11的齿部咬合。在此存在第一行星轮9a、第二行星轮9b和第三行星轮,其中,仅第一行星轮9a和第二行星轮9b可见。第一行星轮9a借助于金属的第一行星轮轴10a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8处。第二行星轮9b借助于金属的第二行星轮轴10b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8处。不可见的第三行星轮借助于不可见的金属的第三行星轮轴可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架8处。如果在下文中描述行星轮中的一个行星轮的在结构方面的设计方案或者行星轮轴中的一个行星轮轴的在结构方面的设计方案,那么这个在结构方面的设计方案也在其他的行星轮或者说其他的行星轮轴中得到实现。行星传动机构7此外具有壳体固定(geh
ä
usefest)的齿圈12,其中,行星轮的齿部也与齿圈12的齿部咬合。
29.行星轮架8作为注射成型件、即借助于注射成型由塑料制成。行星轮架8具有面向电动马达4的第一端部区域13和背离电动马达4的第二端部区域14。
30.第一端部区域13构造为空心轴区段13。就此而言,端部区域13柱体形地构造。空心轴区段13的周侧壁15具有与行星轮的数目相对应的数目的径向穿口。行星轮中的每个行星轮分别分配有径向穿口中的一个径向穿口,并且行星轮置入在径向穿口中。例如,第一行星轮9a置入在第一径向穿口16a中。第二行星轮9b置入在第二径向穿口16b中。
31.行星轮轴在行星轮的两侧支承在空心轴区段13中。这在下文中参考第一行星轮轴10a来更详细地阐释。空心轴区段13具有第一支承区段17和第二支承区段18。第一支承区段17具有轴向穿口19。第二支承区段18具有轴向凹部20,该轴向凹部与轴向穿口19对齐。第一行星轮轴10a不仅在轴向穿口19中而且也在轴向凹部20中得到支承。在此,第一行星轮轴10a在轴向穿口19的区域中并且在轴向凹部20的区域中优选借助于过盈配合与行星轮架8牢固地连接。为了装配第一行星轮9a,首先将第一行星轮9a置入到径向穿口16a中。随后将行星轮轴10a插接穿过轴向穿口19和第一行星轮9a的中央凹缺并且插入到轴向凹部20中,直至行星轮轴10a的沿插入方向位于前方的端部沿轴向抵靠在轴向凹部20的底部处。在此,行星轮轴10a如此确定尺寸,使得在行星轮轴10a的所插入的状态下轴向穿口19的沿插入方向在后方的区域不含行星轮轴10a。为了沿轴向固定行星轮轴10a,轴向穿口19的这个区域借助于热填缝(hei
ß
verstemmen)来变形。在此,第一支承区段17比第二支承区段18更靠近电动马达4放置。
32.行星轮架8的背离电动马达4的第二端部区域14具有周侧壁21,在周侧壁中构造从动齿部22、即行星传动机构7的传动机构输出端。由塑料所构造的行星轮架8于是具有从动齿部22。按照在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周侧壁21是行星轮架8的第二端部区域14的周侧外壁51。
33.按照在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传动机构装置6具有另一传动机构元件23、即齿轮23,其齿部与从动齿部22咬合。因此,传动机构装置6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传动机构元件在从动齿部22与未被示出操纵元件之间起作用。如果示出了操纵元件,那么操纵元件的齿部例如将会与齿轮23的齿部咬合。替代地,在齿轮23与操纵元件之间将存在至少一个另外的传动机构元件、如例如螺纹螺母。此外,操纵元件将分配有防转设备,以便避免操纵元件的旋转。
34.按照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将行星轮架8注射成型到金属的承载杆24上,以便提
高行星轮架8的稳定性。承载杆24在此延伸穿过行星轮架8的第二端部区域14。承载杆24的背离电动马达4的端部25没有由塑料制成的行星轮架8。
35.制动力发生器1此外具有传递径向力的第一轴承26。第一轴承26布置在一方面行星轮与另一方面电动马达4之间。空心轴区段13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26的第一轴承环27处。壳体固定的第一轴承盖28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26的第二轴承环29处。在第一轴承环27与第二轴承环29之间布置有多个滚动体30。就此而言,第一轴承26按照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构造为滚动体轴承26。在此,第一轴承环27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内部的轴承环,并且第二轴承环29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外部的轴承环。
36.制动力发生器1此外具有传递径向力的第二轴承31。第二轴承31布置在一方面第一轴承26与另一方面电动马达4之间。驱动轴3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二轴承31的第一轴承环32处。壳体固定的第二轴承盖33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承31的第二轴承环34处。在第一轴承环32与第二轴承环34之间布置有多个滚动体40。就此而言,第二轴承31按照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也构造为滚动体轴承31。
37.制动力发生器1此外具有传递径向力的第三轴承35。承载杆24的端部25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三轴承35的第一轴承环36处。第一轴承盖28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三轴承35的第二轴承环37处。在第一轴承环36与第二轴承环37之间布置有多个滚动体38。就此而言,第三轴承36按照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也构造为滚动体轴承36。
38.图2示出了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图2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与图1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尤其在第一轴承26的设计方案方面进行区别。按照图2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空心轴区段13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26的第一轴承环27处。第二轴承盖33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26的第二轴承环29处。第二轴承盖33于是一方面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承31的第二轴承环34处并且另一方面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26的第二轴承环29处。为此,第二轴承盖33的自由的端部区段39在轴承26和31的区域中具有形成台阶的走向。按照图2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第一轴承环27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外部的轴承环,并且第二轴承环29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内部的轴承环。
39.图3示出了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图3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与图2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尤其在行星轮架8的第二端部区域14的设计方案方面进行区别。按照图3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传动机构装置6具有第二行星传动机构41。第二行星传动机构41的第二太阳轮42通过行星轮架8的第二端部区域14的周侧壁21的从动齿部22来形成。第二行星传动机构41具有可转动地支承的第二行星轮架43。优选第二行星轮架43也由塑料制成,优选借助于注射成型来制成。在第二行星轮架43处可转动地支承有三个行星轮,其中在图3中仅第四行星轮44a和第五行星轮44b可见。按照图3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第二行星轮架43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三轴承35的第一轴承环36处。另一壳体固定的轴承盖45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三轴承35的第二轴承环37处。如果示出了操纵元件,那么操纵元件的齿部将会例如与第二行星轮架43的从动齿部咬合。替代地,在第二行星轮架的从动齿部与操纵元件之间将存在至少一个另外的传动机构元件。操纵元件此外将分配有防转设备,以便避免操纵元件的旋转。
40.图4示出了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图4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与图3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尤其在驱动轴3的支承的设计方案和行星轮架8的支承的设计
方案方面进行区别。按照图4中所示出的实施例,放弃第二轴承31。换言之,不仅行星轮架8而且驱动轴3也借助于第一轴承26可转动地支承。在此,第一轴承环27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外部的轴承环。空心轴区段13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环27处。第二轴承环29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内部的轴承环。为了将第二轴承盖33尽管如此仍然能够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承环29处,第二轴承环29具有第二轴向突起45,该第二轴向突起朝电动马达4的方向沿轴向从第一轴承26突伸。第二轴承盖33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向突起45处。驱动轴3借助于针环(nadelkranz)46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二轴承环29处。替代于此,驱动轴3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三轴承环处,该第三轴承环而后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内部的轴承环,从而第二轴承环29形成第一轴承26的中部的轴承环。以适宜的方式,而后在第二轴承环29与第三轴承环之间布置有多个滚动体或滑动介质。
41.图5示出了按照第五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图5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与图4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尤其在第一轴承26的设计方案方面进行区别。按照图5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第二轴承环29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外部的轴承环。第二轴承盖33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二轴承环29处。第一轴承环27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内部的轴承环。为了使得空心轴区段13尽管如此仍然能够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环27处,第一轴承环27具有第一轴向突起47,该第一轴向突起朝行星轮9的方向从第一轴承26沿轴向突伸。空心轴区段13沿径向从外部抵靠在第一轴向突起47处。驱动轴3借助于针环46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一轴承环27处。替代于此,驱动轴3沿径向从内部抵靠在第三轴承环处,该第三轴承环而后形成第一轴承26的在内部的轴承环,从而第一轴承环27形成第一轴承26的中部的轴承环。以适宜的方式,而后在第一轴承环27与第三轴承环之间布置有多个滚动体或滑动介质。
42.图6示出了按照第六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图6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与图5中所示出的制动力发生器1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区别,即:代替针环46,作为滚动体在驱动轴3与第一轴承环27之间设置多个滚珠48。在此,驱动轴3具有周槽49。第一轴承环27具有周槽50,该周槽与周槽49沿径向对置。滚珠48沿径向不仅接合到周槽49中而且也接合到周槽50中。
43.图7示出了按照第七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图7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尤其在行星轮架8的第二端部区域14的设计方案方面进行区别。按照图7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第二端部区域14空心轴状地构造。从动齿部22构造在空心轴状的端部区域14的周侧内壁52中。此外,在图7中示出了操纵元件53。在此,操纵元件53是螺纹螺杆54,该螺纹螺杆拧入到从动齿部22中。螺纹螺杆54分配有未被示出的防转设备,从而螺纹螺杆54在行星轮架8转动时不与行星轮架8一起旋转,而是沿轴向推移。
44.图8示出了按照第八实施例的制动力发生器1。在图8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部区域14也空心轴状地构造,并且从动齿部22构造在空心轴状的端部区域14的周侧内壁中。将螺纹螺杆55拧入到从动齿部22中。替代于此,行星轮架8注射成型到螺纹螺杆55上。操纵元件53通过螺纹螺母56来形成,该螺纹螺母旋拧到螺纹螺杆55上。螺纹螺母56分配有未被示出的防转设备,从而螺纹螺母56在行星轮架8转动时不与行星轮架8一起旋转,而是沿轴向推移。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