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9:41: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成分分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2.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现如今,实验人员在对新材料成分进行分析时,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是必不可少的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包括分析装置主体和材料粉碎筒;
3.现有的分析装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新材料一边破碎研磨一边注入搅拌设备内,并加入分解液进行混合搅拌,避免新材料研磨后完全堆积阻碍搅拌设备,但需要与新材料混合的分解液如果提前足量放入搅拌设备,会增加搅拌设备的运行阻力,同时,由于前期加入的新材料较少,全速转动的搅拌用电机存在动力浪费的情况,进而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现有的分析装置对分解液与新材料的混合较为耗能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
5.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包括分析仓,所述分析仓呈空心箱体状,所述分析仓的上端内壁设置有研磨辊,所述分析仓的外侧壁安装有研磨电机,所述研磨电机与分析仓电性连接,所述研磨电机的输出轴与研磨辊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分析仓的内部的安装有配液装置,通过所述配液装置为新材料实际研磨量进行分解液配给,所述配液装置包括配给仓;所述分析仓的内底壁安装有搅拌装置,通过所述搅拌装置将分解液与新材料粉末进行混合搅拌,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箱。
6.优选地,所述分析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接料仓,所述接料仓的截面呈漏斗状,所述接料仓的上端开口与研磨辊的下端对齐并适配,所述接料仓的下端与配给仓的上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配给仓的右侧壁开设有活动槽,所述配给仓的右端内侧壁铰接有防漏片,所述防漏片的下端侧壁与活动槽的左端表面滑动连接;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漏片的下端侧壁与活动槽的左端表面滑动连接,从而便于通过防漏片对活动槽的上端进行遮挡,防止研磨后的新材料粉末喷出。
8.优选地,所述活动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翘杆,所述翘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接料板,所述翘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接液板,所述接液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接液盒,所述接液盒呈空心上表面开口的盒体状,所述接液盒的左侧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左端与接料板的右端上表面固定连接;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进液管的左端与接料板的右端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便于接液盒内的进液管直接对接料板的表面进行冲刷。
10.优选地,所述接液盒的右侧壁上端固定连接有收液管,所述收液管的左端和进液管的右端均连通接液盒的内部,所述分析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蓄液箱,所述蓄液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配液管,所述配液管的左端下表面安装有滴液管,所述滴液管位于接液盒的正上方;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滴液管位于接液盒的正上方,从而便于配液管内的分解液通过滴液管进入接液盒内。
12.优选地,所述配液管的左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插接有限流片,所述限流片的表面开设有滴液孔,所述限流片的上端和下端均套接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开口与配液管的表面固定连接并密封;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在限流片的上端和下端均套接有橡胶套,从而便于通过橡胶套对滑槽进行密封的同时,便于限流片的上下滑动。
14.优选地,所述限流片的下端通过橡胶套与收液管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限流片的上端通过橡胶套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分析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弹簧的上端与固定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分析仓的内侧壁下端固定连接有回收管;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流片的下端通过橡胶套与收液管的上表面滑动连接,从而便于通过收液管的上表面对限流片的下端进行顶起。
16.优选地,所述回收管的左端上表面开设有回收槽,所述回收管的左端位于接液板的下方,所述回收管的左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所述翘杆的右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位于第一磁铁的正上方;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互斥,通过旋转螺栓进而调整第一磁铁与第二磁体间的距离,进而便于调节翘杆两端的平衡。
18.优选地,所述配给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与搅拌箱的上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搅拌箱的内部安装有搅拌杆;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管的下端与搅拌箱的上端固定连接并连通,从而便于分解液冲刷新材料后通过连接管进入搅拌箱内。
20.优选地,所述分析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左端安装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电机与分析仓电性连接。
21.优选地,所述搅拌箱的下端安装有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与分析仓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搅拌箱的下表面与分析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箱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末端延伸至分析仓的外部;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称重传感器与分析仓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从而便于通过称重传感器对搅拌箱进行实时称重。
23.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为:
24.1、通过设置在分析仓内安装配液装置,并通过配液装置中的翘杆衡量实际研磨下落的新材料粉末重量和分解液的量,利用在使用时,分解液滴落在接液盒内,翘杆右端下垂,当接料板表面新材料粉末足量时,翘杆左端下垂,接液盒内的分解液通过进液管将接料板表面的新材料粉末冲刷进入搅拌箱内,从而使得具有便于逐步增加搅拌箱内分解液含量的特点,进而减少了搅拌杆运行的阻力。
25.2、通过设置在配液管的表面开设滑槽,并在滑槽内插接限流片,利用翘杆右端的收液管与限流片的下端滑动连接,使得当接料板表面的新材料粉末堆积过多时,收液管随接液盒被翘起的同时将限流片向上顶起,通过在限流片的表面开设滴液孔,并使得限流片上端的开孔面积小于限流片下端的开孔面积,进而使得限流片被向上顶起的同时配液管内的流量增加,增加了对接料板表面的冲刷力度,从而使得具有便于根据分析装置内的研磨效率对分解液的流量进行自动调节的特点。
26.3、通过设置搅拌箱的下端安装称重传感器,利用称重传感器对搅拌箱及其内部混合物的重量进行实时称重,分析仓根据称重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对搅拌电机进行的转速进行调节,避免了搅拌电机过早的进行高速运转,从而使得具有便于减少搅拌电机耗能的特点。
附图说明
27.图1为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分析仓结构剖视图;
29.图3为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图2中a处放大图;
30.图4为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翘杆结构立体图;
31.图5为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回收管结构立体图;
32.图6为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的限流片结构侧视图。
33.图中:1、分析仓;2、研磨辊;3、研磨电机;4、配给仓;5、搅拌箱;6、接料仓;7、活动槽;8、防漏片;9、翘杆;10、接料板;11、接液板;12、接液盒;13、进液管;14、收液管;15、蓄液箱;16、配液管;17、滴液管;18、滑槽;19、限流片;20、滴液孔;21、橡胶套;22、弹簧;23、固定板;24、回收管;25、回收槽;26、限位板;27、螺栓;28、第一磁铁;29、第二磁铁;30、连接管;31、搅拌杆;32、固定杆;33、搅拌电机;34、称重传感器;35、出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5.参照图1-6,一种新材料成分分析装置,包括分析仓1,分析仓1呈空心箱体状,分析仓1的上端内壁设置有研磨辊2,分析仓1的外侧壁安装有研磨电机3,研磨电机3与分析仓1电性连接,研磨电机3的输出轴与研磨辊2的一端固定连接;分析仓1的内部的安装有配液装置,通过配液装置为新材料实际研磨量进行分解液配给,配液装置包括配给仓4;分析仓1的内底壁安装有搅拌装置,通过搅拌装置将分解液与新材料粉末进行混合搅拌,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箱5;
36.进一步地,分析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接料仓6,接料仓6的截面呈漏斗状,接料仓6的上端开口与研磨辊2的下端对齐并适配,接料仓6的下端与配给仓4的上端固定连接并连通,配给仓4的右侧壁开设有活动槽7,配给仓4的右端内侧壁铰接有防漏片8,防漏片8的下端侧壁与活动槽7的左端表面滑动连接,利用防漏片8的下端侧壁与活动槽7的左端表面滑动连接,从而便于通过防漏片8对活动槽7的上端进行遮挡,防止研磨后的新材料粉末喷出;
37.进一步地,活动槽7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翘杆9,翘杆9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接料板10,
翘杆9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接液板11,接液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接液盒12,接液盒12呈空心上表面开口的盒体状,接液盒12的左侧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13,进液管13的左端与接料板10的右端上表面固定连接,利用进液管13的左端与接料板10的右端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便于接液盒12内的进液管13直接对接料板10的表面进行冲刷;
38.进一步地,接液盒12的右侧壁上端固定连接有收液管14,收液管14的左端和进液管13的右端均连通接液盒12的内部,分析仓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蓄液箱15,蓄液箱1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配液管16,配液管16的左端下表面安装有滴液管17,滴液管17位于接液盒12的正上方,利用滴液管17位于接液盒12的正上方,从而便于配液管16内的分解液通过滴液管17进入接液盒12内;
39.进一步地,配液管16的左端开设有滑槽18,滑槽18的内壁滑动插接有限流片19,限流片19的表面开设有滴液孔20,限流片19的上端和下端均套接有橡胶套21,橡胶套21的开口与配液管16的表面固定连接并密封,利用在限流片19的上端和下端均套接有橡胶套21,从而便于通过橡胶套21对滑槽18进行密封的同时,便于限流片19的上下滑动;
40.进一步地,限流片19的下端通过橡胶套21与收液管14的上表面滑动连接,限流片19的上端通过橡胶套21固定连接有弹簧22,分析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3,弹簧22的上端与固定板23的下端固定连接,分析仓1的内侧壁下端固定连接有回收管24,利用限流片19的下端通过橡胶套21与收液管14的上表面滑动连接,从而便于通过收液管14的上表面对限流片19的下端进行顶起;
41.进一步地,回收管24的左端上表面开设有回收槽25,回收管24的左端位于接液板11的下方,回收管24的左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6,限位板2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栓27,螺栓2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28,翘杆9的右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29,第二磁铁29位于第一磁铁28的正上方,利用第一磁铁28与第二磁铁29互斥,通过旋转螺栓27进而调整第一磁铁28与第二磁体间的距离,进而便于调节翘杆9两端的平衡;
42.进一步地,配给仓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0,连接管30的下端与搅拌箱5的上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搅拌箱5的内部安装有搅拌杆31,利用连接管30的下端与搅拌箱5的上端固定连接并连通,从而便于分解液冲刷新材料后通过连接管30进入搅拌箱5内;
43.进一步地,分析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2,固定杆32的左端安装有搅拌电机33,搅拌电机33的输出轴与搅拌杆31的上端固定连接,搅拌电机33与分析仓1电性连接;
44.进一步地,搅拌箱5的下端安装有称重传感器34,称重传感器34与分析仓1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搅拌箱5的下表面与分析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搅拌箱5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出料管35,出料管35的末端延伸至分析仓1的外部,利用称重传感器34与分析仓1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从而便于通过称重传感器34对搅拌箱5进行实时称重。
45.通过设置在分析仓1内安装配液装置,并通过配液装置中的翘杆9衡量实际研磨下落的新材料粉末重量和分解液的量,利用在使用时,分解液滴落在接液盒12内,翘杆9右端下垂,当接料板10表面新材料粉末足量时,翘杆9左端下垂,接液盒12内的分解液通过进液管13将接料板10表面的新材料粉末冲刷进入搅拌箱5内,从而使得具有便于逐步增加搅拌箱5内分解液含量的特点,进而减少了搅拌杆31运行的阻力。
46.通过设置在配液管16的表面开设滑槽18,并在滑槽18内插接限流片19,利用翘杆9右端的收液管14与限流片19的下端滑动连接,使得当接料板10表面的新材料粉末堆积过多
时,收液管14随接液盒12被翘起的同时将限流片19向上顶起,通过在限流片19的表面开设滴液孔20,并使得限流片19上端的开孔面积小于限流片19下端的开孔面积,进而使得限流片19被向上顶起的同时配液管16内的流量增加,增加了对接料板10表面的冲刷力度,从而使得具有便于根据分析装置内的研磨效率对分解液的流量量进行自动调节的特点。
47.通过设置搅拌箱5的下端安装称重传感器34,利用称重传感器34对搅拌箱5及其内部混合物的重量进行实时称重,分析仓1根据称重传感器34传回的数据对搅拌电机33进行的转速进行调节,避免了搅拌电机33过早的进行高速运转,从而使得具有便于减少搅拌电机33耗能的特点。
48.工作原理:
49.使用时,旋转螺栓27,调整第一磁铁28与第二磁铁29间的距离,使得翘杆9的两端趋于平衡,滴液管17向接液盒12内注入分解液,接液盒12总体重量增加并下垂,接液盒12下垂后,接液盒12内的堆积的分解液通过收液管14流出并进入回收槽25被回收,研磨辊2将新材料研磨成粉末后通过接料仓6收集并流入配给仓4,新材料粉末落在接料板10表面增加了翘杆9左端的重力,接料板10下垂的同时,接液盒12内的分解通过进液管13对接料板10的表面进行冲刷并落入搅拌箱5内,搅拌杆31在搅拌电机33的带动下进行旋转搅拌,分解液与新材料粉末混合并反应;
50.当新材料在接料板10的表面堆积过多时,翘杆9的左端过重,收液管14随接液盒12被翘起的同时将限流片19向上顶起,限流片19被向上顶起,限流片19的下端的大面积滴液孔20升至配液管16内,配液管16内的流量增加,增加了对接料板10表面的冲刷力度,接料板10表面的新材料粉末被冲落,翘杆9左端的重量降低,弹簧22通过限流片19的上端向下推落,配液管16内的流量降低,翘杆9的两端再次趋于平衡;
51.随着搅拌箱5内混合物的增加,称重传感器34器将实际重量数据传递给分析仓1内的控制单元,分析仓1根据称重传感器34传回的数据对搅拌电机33进行的转速进行调节,最后打开出料管35排出。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