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纺织线的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1:12: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纺织材料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纺织线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纺织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纺织线缠绕和纺织设备出故障等问题,需要对纺织线进行润滑。
3.目前,纺织线润滑装置可对多股纺织线同时进行润滑,并通过吸油海绵等,吸除过油后的纺织线上多余的润滑油,避免润滑油的浪费。
4.但是,当吸油海绵吸收过多的润滑油后,其吸油效果差,从而需要频繁更换吸油海绵,进而造成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纺织线的润滑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当吸油海绵吸收过多的润滑油后,其吸油效果差,从而需要频繁更换吸油海绵,进而造成一定的不便的问题。
6.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纺织线的润滑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分别设置有容纳润滑油的油槽以及用于吸除纺织线多余润滑油的吸油机构,所述吸油机构包括油座体以及固定安装在油座体顶部的吸油盒,所述油座体内设置有集油室以及分别与集油室相通的负压室和除油槽,所述除油槽与吸油盒内腔相通,除油槽与吸油盒内腔之间设置有除油吸附件,所述油座体外设置有负压泵,所述负压泵通过气管与负压室连通,所述吸油盒内设置有至少一组吸油吸附件,吸油吸附件与除油吸附件接触。
7.更进一步地,所述集油室通过导管与油槽连通,所述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8.更进一步地,所述吸油盒左右侧分别设置有与之内腔相通且与吸油吸附件对应的左孔和右孔,所述左孔内径大于右孔,吸油盒上侧开设有与之内腔相通且与吸油吸附件对应的第一线缝,所述第一线缝分别与左孔和右孔相通,吸油盒左侧还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有l型滑条,l型滑条上侧与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吸油盒左侧后部设置有驱动l型滑条移动的调节组件,吸油盒内还设置有与吸油吸附件对应的转筒,所述转筒包括筒体以及设置在筒体端部并与之同轴的管体,所述筒体远离管体一端穿出左孔且设置有与第一齿条啮合的齿圈,筒体上设置有与之相通的第二线缝,所述第二线缝延伸至管体,所述管体穿入右孔内,所述吸油吸附件设置在转筒内。
9.更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圆周侧壁设置有至少一组扇形口,所述吸油吸附件包括与筒体过盈配合的第一吸油吸附件以及与管体过盈配合的第二吸油吸附件,所述第一吸油吸附件上设置有第三线缝,所述第三线缝延伸至第二吸油吸附件,第一吸油吸附件上还设置
有凸出扇形口的凸起部,所述除油吸附件上设置有与吸油吸附件对应的油孔,且其上还设置有与油孔对应的第四线缝,所述凸起部与油孔内侧壁接触。
10.更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吸油盒左侧后部的夹层部、与第二齿条啮合的调节齿轮以及螺纹贯穿夹层部的调节螺杆,所述夹层部与滑槽相通,所述调节齿轮位于夹层部内且其滑动连接在调节螺杆上。
11.更进一步地,所述吸油盒左侧还设置有与转筒对应且用于转筒限位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吸油盒左侧的限位螺杆以及固定连接在限位螺杆上的挂钩件,所述筒体靠近齿圈一端设置有环凹部,所述第二线缝延伸至环凹部,所述挂钩件上设置有与环凹部限位的钩口。
12.更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部左右分别铰接有盖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上半管件,所述箱体上设置有与上半管件对应的下半管件,所述箱体左右外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与上半管件对应的外导轮,所述箱体左部内转动连接有与上半管件对应的左部内导轮,箱体内还设置有油位传感器,且箱体前侧设置有油位观察窗。
13.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纺织线浸没在油槽内的顶线机构,所述顶线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箱体内的移动板、转动连接在移动板上且螺纹贯穿箱体的顶线螺杆、设置在移动板底侧的矩形框以及至少一组顶线组件,所述移动板顶部开设有与顶线组件对应的导口,所述矩形框左侧开设有与顶线组件对应的卡口,所述顶线组件包括顶线架、转动连接在顶线架底侧的顶线轮以及设置在顶线架顶部的拉环,所述顶线架顶部穿过并穿出导口,顶线架内开设有上下对称的两组弹簧腔,且顶线架左侧分别开设有与弹簧腔相通的弹簧口,所述弹簧腔内均滑动有滑块,所述滑块左侧均设置卡块,所述卡块能穿出弹簧口并能卡入卡口内,滑块右侧与弹簧腔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弹簧,顶线架上设置有左右对称且分别位于上侧弹簧腔上侧和下侧弹簧腔下侧的限位块。
14.更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对称设置有滑杆,所述移动板上对称设置有与滑杆滑动配合的滑孔。
15.更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还转动连接有至少一组位于顶线机构与吸油机构之间的中部内导轮。
16.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除油吸附件一端置于负压环境下的集油室内,其另一端与吸油吸附件接触,从而将吸油吸附件中的润滑油吸入集油室内,保持吸油吸附件的吸油效果,继而不仅保持对纺织线吸除多余润滑油的效果,而且避免频繁更换吸油海绵,减少一定的不便。
17.2、该装置不仅便于多股纺织线同时穿过吸油吸附件,而且当出现单股纺织线断股时,便于对单股纺织线穿过吸油吸附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盖体打开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吸油机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吸油机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图6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部分吸油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吸油盒左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吸油盒仰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的吸油吸附件位于转筒内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的吸油吸附件与转筒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的顶线机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箱体;2-油槽;3-油座体;301-集油室;302-负压室;303-除油槽;4-吸油盒;401-左孔;402-右孔;403-第一线缝;404-滑槽;405-夹层部;406-调节齿轮;407-调节螺杆;5-除油吸附件;501-油孔;502-第四线缝;6-负压泵;7-吸油吸附件;701-第一吸油吸附件;702-第二吸油吸附件;703-第三线缝;8-单向阀;9-l型滑条;10-转筒;1001-筒体;1002-管体;1003-齿圈;1004-第二线缝;1005-扇形口;1006-环凹部;11-限位螺杆;12-挂钩件;13-盖体;14-上半管件;15-下半管件;16-外导轮;17-左部内导轮;18-油位传感器;19-油位观察窗;20-移动板;21-顶线螺杆;22-矩形框;23-导口;24-卡口;25-顶线架;26-顶线轮;27-拉环;28-弹簧腔;29-滑块;30-卡块;31-弹簧;32-限位块;33-滑杆;34-滑孔;35-中部内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22.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纺织线的润滑装置,参照图1-13:包括箱体1,箱体1内分别设置有容纳润滑油的油槽2以及用于吸除纺织线多余润滑油的吸油机构。
23.具体的,如图3,油槽2位于箱体1内的左侧底部,且其靠近吸油机构一侧为倾斜壁,进而便于润滑油流回油槽2内。
24.如图3和5-12,吸油机构包括油座体3以及固定安装在油座体3顶部的吸油盒4,除油槽303与吸油盒4内腔相通,除油槽303与吸油盒4内腔之间设置有除油吸附件5,油座体3外设置有负压泵6,负压泵6通过气管与负压室302连通,吸油盒4内设置有至少一组吸油吸附件7,吸油吸附件7与除油吸附件5接触。
25.其中,油座体3内设置有集油室301以及分别与集油室301相通的负压室302和除油槽303,负压室302位于集油室301的顶部右侧,其与集油室301之间设置有隔板,用于避免润滑油吸入负压泵6内。
26.除油槽303设置呈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便于在集油室301与负压室302形成负压,进而便于将润滑油吸入集油室301内。
27.为便于对集油室301内的润滑油进行再次利用,集油室301通过导管与油槽2连通,导管上设置有单向阀8,从而只能使得集油室301内的润滑油流入油槽2内,避免油槽2内的润滑油流入集油室301内。
28.本技术方案除油吸附件5与吸油吸附件7均优选采用海绵材质,且吸油吸附件7优选七组;其中除油吸附件5设置呈与除油槽303匹配的锥型结构,其顶部位于吸油盒4的内腔中,且其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吸油吸附件7的油孔501,使得吸油吸附件7能与油孔501接触,使得吸油吸附件7吸除的润滑油能被除油吸附件5所吸收;同时通过采用吸油吸附件7与除油吸附件5的组合方式,便于跟换长时间使用后且磨损严重的吸油吸附件7,避免跟换体积较大的除油吸附件5。
29.为便于跟换吸油吸附件7,在吸油盒4内转动转筒10,吸油吸附件7设置在转筒10内;其中,吸油盒4左右侧分别设置有与之内腔相通且与吸油吸附件7对应的左孔401和右孔402,转筒10包括筒体1001以及设置在筒体1001端部并与之同轴的管体1002,筒体1001远离管体1002一端穿出左孔401,管体1002穿入右孔402内,从而实现转筒10转动在吸油盒4内,且筒体1001套设在油孔501内并与油孔501间隙配合;通过将转筒10从左孔401抽出吸油盒4,进而便于对吸油吸附件7进行更换。
30.为避免转筒10从右孔402脱出吸油盒4,左孔401内径大于右孔402,则管体1002内径小于筒体1001,使得右孔402对筒体1001产生限位。
31.本技术方案中,吸油吸附件7包括与筒体1001过盈配合的第一吸油吸附件701以及与管体1002过盈配合的第二吸油吸附件702,进而便于将吸油吸附件7与转筒10相对固定;为进一步提高吸油吸附件7位于转筒10内的稳定性,在筒体1001圆周侧壁设置有至少一组扇形口1005,第一吸油吸附件701上还设置有凸出扇形口1005的凸起部。其中扇形口1005优选三组,每组扇形口1005的扇形角在60~80
°
之间,提高凸起部与油孔501内壁接触面积,进而便于除油吸附件5吸除吸油吸附件7中的润滑油,同时通过凸起部凸出扇形口1005,从而实现第一吸油吸附件701与筒体1001的卡接配合,即提高吸油吸附件7位于转筒10内的稳定性。
32.为便于将纺织线穿过吸油吸附件7,在吸油盒4上侧开设有与之内腔相通的第一线缝403,筒体1001上设置有与之相通的第二线缝1004,第一吸油吸附件701上设置有第三线缝703,除油吸附件5上还设置有与油孔501对应的第四线缝502,其中第一线缝403分别与左孔401和右孔402相通,第二线缝1004延伸至管体1002,第三线缝703延伸至第二吸油吸附件702,且第一线缝403与第四线缝502对应,第二线缝1004与第三线缝703对应;当转动转筒10时,使得第一线缝403、第二线缝1004、第三线缝703以及第四线缝502同时对应时,可便于将纺织线从吸油盒4上侧置入吸油吸附件7内并穿过吸油吸附件7,之后再将转筒10转动180
°
,使得第二线缝1004与第三线缝703朝下,即使得第二线缝1004和第三线缝703与第一线缝403与第四线缝502相错位,进而有效保证纺织线稳定穿过吸油吸附件7。
33.为便于将多股纺织线分别穿过吸油吸附件7,即同时转动多组转筒10,在吸油盒4左侧还设置有滑槽404,滑槽404内滑动有l型滑条9,l型滑条9上侧与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吸油盒4左侧后部设置有驱动l型滑条9移动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吸油盒4左侧后部的夹层部405、与第二齿条啮合的调节齿轮406以及螺纹贯穿夹层部405的调节螺杆407,夹层部405与滑槽404相通,调节齿轮406位于夹层部405内且其滑动连接在调节螺杆407上,筒体1001远离管体1002一端设置有与第一齿条啮合的齿圈1003;其中调节螺杆407上段设置有螺纹部,其下段对称设置有条槽,调节齿轮406轴心开设有与调节螺杆407下段间隙配合的齿孔,齿孔内侧对称设置有与条槽滑动配合的滑条(如图7),进而实现调节齿轮406与调节螺杆407的滑动配合,同时夹层部405的夹层腔高度与调节齿轮406厚度适配,用于限制调节齿轮406的上下移动。
34.当转动调节螺杆407时,可带动调节齿轮406的转动,并通过调节齿轮406与第二齿条的啮合,带动l型滑条9的移动,同时通过第一齿条啮合与齿圈1003的啮合,实现同步带动多组转筒10的转动,使得多组吸油吸附件7的第三线缝703与多组转筒10的第二线缝1004同时朝上,继而便于快速将多股纺织线分别穿过吸油吸附件7。
35.本技术方案的第一齿条凸出滑槽404,使得齿圈1003位于滑槽404上侧,进而便于将转筒10抽出吸油盒4,同时,当其中一股纺织线断股并重新进行穿过时吸油吸附件7时,不需转动整体的转筒10,只需将其中一组转筒10向左孔401方向移动,使得齿圈1003脱离第一齿条,即可手动转动该转筒10,进行单股纺织线穿过吸油吸附件7,操作简单。
36.为避免转筒10在转动过程中向左孔401方向移动,在吸油盒4左侧设置有用于转筒10限位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吸油盒4左侧的限位螺杆11以及固定连接在限位螺杆11上的挂钩件12,筒体1001靠近齿圈1003一端设置有环凹部1006,第二线缝1004延伸至环凹部1006,挂钩件12上设置有与环凹部1006限位的钩口;当挂钩件12的钩口钩在环凹部1006时,对转筒10进行限位,当转动限位螺杆11时,使得挂钩件12远离环凹部1006,从而解除对转筒10的限位;同时通过环凹部1006,便于手持环凹部1006,将转筒10抽出吸油盒4。
37.如图1-3,为便于纺织线通过箱体1,在箱体1上部左右分别铰接有盖体13,从而通过打开盖体13,可便于纺织线通过箱体1。
38.为提高纺织线通过箱体1的稳定性,在盖体13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上半管件14,箱体1上设置有与上半管件14对应的下半管件15,箱体1左右外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与上半管件14对应的外导轮16,箱体1左部内转动连接有与上半管件14对应的左部内导轮17;其中,上半管件14与下半管件15组成一组完整的管件,用于纺织线穿入或穿出箱体1。
39.本技术方案中,箱体1内还设置有油位传感器18,且箱体1前侧设置有油位观察窗19;通过油位传感器18,当油槽2内的油位低于设定值后,其会发出警报,提醒员工并进行润滑油的添加,同时通过油位观察窗19,便于员工观察油槽2内的油位。
40.如图2-4和13,本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纺织线浸没在油槽2内的顶线机构,顶线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箱体1内的移动板20、转动连接在移动板20上且螺纹贯穿箱体1的顶线螺杆21、设置在移动板20底侧的矩形框22以及至少一组顶线组件,移动板20顶部开设有与顶线组件对应的导口23,矩形框22左侧开设有与顶线组件对应的卡口24,顶线组件包括顶线架25、转动连接在顶线架25底侧的顶线轮26以及设置在顶线架25顶部的拉环27;
其中,顶线组件优选采用七组,通过旋转顶线螺杆21,使得移动板20上升至初始高度,此时顶线轮26位于润滑油层上方,进而便于将纺织线绕过顶线轮26;之后再反转顶线螺杆21,使得移动板20下降至浸没高度,此时顶线轮26位于润滑油内,进而使得纺织线穿过润滑油,并使得穿出润滑油的纺织线以倾斜向上方式穿过吸油吸附件7,从而便于将多余的润滑油顺着倾斜段落入油槽2内。
41.通过箱体1内对称设置有滑杆33,移动板20上对称设置有与滑杆33滑动配合的滑孔34,从而实现移动板20滑动连接在箱体1内。
42.通过导口23,对顶线架25的移动进行导向;顶线架25内开设有上下对称的两组弹簧腔28,且顶线架25左侧分别开设有与弹簧腔28相通的弹簧口,弹簧腔28内均滑动有滑块29,滑块29左侧均设置卡块30,卡块30能穿出弹簧口并能卡入卡口24内,滑块29右侧与弹簧腔28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弹簧31;通过卡块30与卡口24的卡接配合,实现顶线架25与矩形框22的相对固定。
43.当出现单股纺织线断股时,仅需向弹簧腔28方向按动上侧的卡块30,再向上拉动拉环27,使得顶线架25上移,此时该顶线架25的顶线轮26位于润滑油层上方,同时下侧的卡块30卡入卡口24内,继而便于将纺织线绕过该组的顶线轮26,之后再向弹簧腔28方向按动下侧的卡块30,再向下移动顶线架25,从而实现将单股纺织线浸没润滑油,避免整体的移动板20上移。
44.为便于上下侧的卡块30分别卡入卡口24内,其上下侧的卡块30均设置呈楔形块。
45.为提高顶线架25与矩形框22的稳定性,顶线架25上设置有左右对称且分别位于上侧弹簧腔28上侧和下侧弹簧腔28下侧的限位块32;从而通过限位块32对顶线架25的限位,以及卡块30与卡口24的卡接配合,从而提高顶线架25与矩形框22的稳定性。
46.本技术方案中,箱体1内还转动连接有至少一组位于顶线机构与吸油机构之间的中部内导轮35;其中中部内导轮35优选采用七组,从而对纺织线进行导向。
47.同时本技术方案中,外导轮16、左部内导轮17、顶线轮26以及中部内导轮35均采用横截面为工型结构,保证纺织线在其轮体上,即有效保证其轮体对纺织线的导向。
48.工作原理,当纺织线通过左部的外导轮16、左部内导轮17后,再通过顶线轮26,使得纺织线浸没在润滑油内,之后纺织线穿出润滑油并通过中部内导轮35,再穿过吸油吸附件7,最后从右部的外导轮16绕过。当纺织线通过吸油吸附件7时,吸油吸附件7将多余的润滑油吸除,通过负压泵6的作用,使得集油室301内处于负压环境,进而使得除油吸附件5将吸油吸附件7中的润滑油吸入集油室301内,从而保持吸油吸附件7的吸油效果,继而不仅保持对纺织线吸除多余润滑油的效果,而且避免频繁更换吸油海绵。
49.该装置通过除油吸附件5一端置于负压环境下的集油室301内,其另一端与吸油吸附件7接触,从而将吸油吸附件7中的润滑油吸入集油室301内,保持吸油吸附件7的吸油效果,继而不仅保持对纺织线吸除多余润滑油的效果,而且避免频繁更换吸油海绵,减少一定的不便;该装置便于单股纺织线或多股纺织线的穿过吸油吸附件7,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5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