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免疫层析检测托盘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0:21: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免疫层析检测托盘。


背景技术:

2.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是应用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和层析反应,并以干片法试纸的形式,达到快速、准确地显色以检测待测物之目的。传统的免疫层析检测中,均采用单个样品采集并逐一收集后,然后在统一进行样本处理,最后再逐一进行加样检测。由于样品的检测开始时间不一致,导致结果判读时间不能有效把握,时常出现超时判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疫层析检测托盘,能够实现多个检测管同步检测的技术目的。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免疫层析检测托盘,包括托盘本体,所述托盘本体上设有插接面,所述插接面上设有用于插接检测管并使所述托盘本体与检测管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重力的插槽。
6.进一步,所述插槽与检测管过盈配合,并使所述插槽与检测管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重力。
7.进一步,所述插槽内设有防脱落结构,所述防脱落结构与检测管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的重力。
8.进一步,所述防脱落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插槽侧壁上的防脱筋条或防滑纹路或防滑齿。
9.进一步,所述插槽的槽口处设有用于引导检测管进入到所述插槽内的引导口;所述引导口的几何尺寸沿着所述插槽的槽口指向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
10.进一步,所述插槽用于与检测管的底部配合;或所述插槽用于与检测管的顶部配合;或检测管的其中一侧嵌入到所述插槽内。
11.进一步,所述托盘本体上还设有堆垛面,所述堆垛面与所述插接面相对设置,所述堆垛面上与插槽一一对应设有堆垛插槽;
12.当所述插槽用于与检测管的底部配合时,所述堆垛插槽用于与检测管的顶部配合;
13.当所述插槽用于与检测管的顶部配合时,所述堆垛插槽用于与检测管的底部配合;
14.当检测管的其中一侧嵌入到所述插槽内,所述堆垛插槽用于容纳检测管相对的另一侧。
15.进一步,所述插槽阵列设置在所述插接面上,所述托盘本体上还设有堆垛面,所述堆垛面与所述插接面相对设置;所述堆垛面上设有堆垛槽,所述堆垛槽与所述插槽的阵列区域对应设置,且所述堆垛槽用于与插接在最外侧插槽内的检测管配合。
16.进一步,所述托盘本体上设有堆垛结构。
17.进一步,所述托盘本体上还设有堆垛面,所述堆垛面与所述插接面相对设置;
18.所述堆垛结构包括支撑柱,所述堆垛面和所述插接面上设有分别用于与支撑柱的两端配合的第一堆垛插孔和第二堆垛插孔,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堆垛插孔和第二堆垛插孔之间同轴设置;或,
19.所述堆垛结构包括一一对应设置的堆垛柱和堆垛孔,对应设置的堆垛柱和堆垛孔之间同轴设置;所述堆垛柱设置在所述插接面上,所述堆垛孔设置在所述堆垛面上;或所述堆垛柱设置在堆垛面上,所述堆垛孔设置在所述插接面上;或,
20.所述堆垛结构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的两端分别卡勾,所述堆垛面和所述插接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接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堆垛面和所述插接面上的卡接结构错位设置;或,所述卡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卡在所述托盘本体上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两个侧壁分别与属于同一个托盘本体的所述堆垛面和所述插接面接触配合。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2.本实用新型的免疫层析检测托盘,通过在托盘本体上设置插槽,使用时,将加样完成后的检测管插接到插槽内,使检测管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下方;或将检测管插接到插槽内后,再对检测管进行加样;如此,当需要检测的若干检测管均加样完成后,翻转托盘本体,由于托盘本体与检测管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的重力,检测管不会从托盘本体上掉落,并随着托盘本体同步翻转,使检测管的管盖位于管体的下方,如此,检测管内含有待测样本的液体药剂与试纸条接触,所有检测管开始同步进行检测,到达设定的检测时间后,再对所有检测管的检测结果进行判读,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免疫层析检测托盘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施例免疫层析检测托盘的剖面图;
26.图3为插槽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施例免疫层析检测托盘上插接有检测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插槽与检测管底部配合、堆垛插槽与检测管顶部配合时的堆垛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插槽与检测管底部配合且在堆垛面上设有堆垛槽时的堆垛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插槽与检测管顶部配合、堆垛插槽与检测管底部配合时的堆垛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插槽与检测管顶部配合且在堆垛面上设有堆垛槽时的堆垛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检测管的其中一侧嵌入到所述插槽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免疫层析检测托盘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图10的a详图;
35.图12为设有支撑柱时的堆垛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设有堆垛柱时的堆垛结构示意图;
37.图14为在卡接件上设有卡勾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5为在卡接件上设有卡接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托盘本体;11-插接面;12-插槽;13-引导口;14-堆垛面;15-堆垛插槽;16-堆垛槽; 17-防脱筋条;18-支撑柱;19-第一堆垛插孔;20-第二堆垛插孔;21-堆垛柱;22-堆垛孔; 23-卡接件;24-卡勾;25-卡接槽;
41.30-检测管。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43.本实施例的检测管可以采用公开号为cn114578045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记载的一种集成式反应检测管,当然,其他具有类似翻转或倒置检测的检测管均可适用于本技术的免疫层析检测托盘。
44.实施例1
4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免疫层析检测托盘,包括托盘本体10,托盘本体10上设有插接面11,插接面11上设有用于插接检测管30并使托盘本体10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重力的插槽1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插槽12阵列设置在托盘本体10的插接面11上,插接面11上共设有10行10列共100个插槽12,可最多满足100个检测管30 同步实现检测。
46.如图2所示,为了使托盘本体10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重力,本实施例使插槽12与检测管30过盈配合,插槽12的结构形状与30插入到插槽12内的部分适配。如此,在检测管30插入到插槽12内后,插槽12的侧壁与检测管30之间具有一定的接触力,并使检测管30与插槽12之间具有足够的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使插槽12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重力,防止检测管30在位于托盘本体10下方时掉落。
47.如图3所示,插槽12的槽口处设有用于引导检测管30进入到插槽12内的引导口13。引导口13的几何尺寸沿着插槽12的槽口指向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引导口13呈喇叭口状,引导口13的内径大于检测管30插入到插槽12的部分的几何尺寸,从而可以方便地将检测管 30对准引导口13后并在引导口13的导向作用下插入到插槽12内。
4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插槽12用于与检测管30的底部配合,即检测管30的管体的底部插入到插槽12内,也即在免疫层析检测前,插接面11位于托盘本体10的上方,在检测管 30的管体插接到插槽12内后,检测管30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下方;检测时,再反转托盘本体 10,使检测管30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上方。
49.当然,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托盘本体10上还设有堆垛面14,堆垛面14与插接面 11相对设置,堆垛面14上与插槽12一一对应设有堆垛插槽15。如此,使用时,当其中一个托盘本体10的插槽12内已经插接有足够数量的检测管30或所有插槽12内均插满检测管30 后,可以将另一个托盘本体10放置在该托盘本体10的上方,实现多个托盘本体10之间堆垛的技术目的。如图5所示,两个托盘本体10堆垛在一起,检测前,托盘本体10的下表面即为堆垛面14,插接在下方的托盘本体10上的检测管30的管盖分别插接在位于上方的托盘本体10的堆垛插槽15内,即此时位于相邻两个托盘本体10之间的检测管30同时还起到堆垛支撑的作用;在检测时,可同步翻转多个托盘本体10,实现更多的检测管30同步检测的技术目的。
如图6所以,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堆垛面14上设有堆垛槽16,堆垛槽16与插槽12的阵列区域对应设置,且堆垛槽16用于与插接在最外侧的插槽12内的检测管30配合,也可以实现利用检测管30作为支撑的堆垛。
50.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插槽14与检测管30的顶部配合,即与检测管 30的管盖配合,如图7所示。在免疫层析检测前,插接面11位于托盘本体10的下方,在检测管30的管帽插接到插槽12内后,检测管30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下方;检测时,再反转托盘本体10,使检测管30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上方。此时若要实现托盘本体10之间的堆垛技术目的,则堆垛插槽15应当与检测管30的底部配合,即此时的堆垛插槽15与检测管30的管体配合。如图7所示,两个托盘本体10堆垛在一起,检测前,托盘本体10的上表面即为堆垛面14,插接在上方的托盘本体10上的检测管30的管体分别插接在位于下方的托盘本体10 的堆垛插槽15内,即此时位于相邻两个托盘本体10之间的检测管30同时还起到堆垛支撑的作用。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堆垛面14上设有堆垛槽16,堆垛槽16与插槽12的阵列区域对应设置,且堆垛槽16用于与插接在最外侧的插槽12内的检测管30配合,也可以实现利用检测管30作为支撑的堆垛。
51.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检测管30的其中一侧嵌入到插槽12内,如图9 所示,即检测管30的瓶体和管盖均有一部分嵌入到插槽12内。此种方案中,检测前,托盘本体10位于竖直方向上,在检测管30的管帽插接到插槽12内后,检测管30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下方;检测时,翻转托盘本体10,使检测管30的管体位于管盖的上方。当然,此时也可以在堆垛面14上设置堆垛插槽15,堆垛插槽用于容纳检测管30相对的另一侧,不再累述。此时也可以在堆垛面14上设有堆垛槽16,其原理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当,不再累述。
52.实施例2
53.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免疫层析检测托盘,包括托盘本体10,托盘本体10上设有插接面11,插接面11上设有用于插接检测管30并使托盘本体10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重力的插槽12,如图1所示。
54.如图11所示,为了使托盘本体10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重力,本实施例的插槽12内设有防脱落结构,防脱落结构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的重力。如此,在检测管30插入到插槽12内后,在防脱落结构的插槽12的侧壁与检测管30之间具有一定的接触力,并使检测管30与插槽12之间具有足够的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使插槽12与检测管30之间的结合力大于检测管30重力,防止检测管30在位于托盘本体10下方时掉落。具体的,防脱落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防脱落结构可以为设置在插槽12侧壁上的防脱筋条17,检测管30插入到插槽12内后,防脱筋条17使检测管30发生适当的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的回复力即为防脱筋条17与检测管30之间的接触力,从而使检测管30 与插槽12之间具有足够的静摩擦力。当然,防脱落结构也可以为设置在插槽12侧壁上的防滑纹路或防滑齿,用于增大静摩擦力。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防脱筋条17 与防滑纹路或防滑齿结合共同形成防脱落结构,不再累述。
55.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托盘本体10上设有堆垛结构,具体的,托盘本体10上还设有堆垛面14,堆垛面14与插接面11相对设置。具体的,堆垛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多种方式实现,如下:
56.第一种:堆垛结构包括支撑柱18,堆垛面14和插接面11上设有分别用于与支撑柱
的两端配合的第一堆垛插孔19和第二堆垛插孔20,对应设置的第一堆垛插孔19和第二堆垛插孔 20之间同轴设置。如此,在堆垛时,在相邻两个托盘本体10的第一堆垛插孔19和第二堆垛插孔20之间安装支撑柱18即可,如图12所示。
57.第二种:堆垛结构包括一一对应设置的堆垛柱21和堆垛孔22,对应设置的堆垛柱21和堆垛孔22之间同轴设置。堆垛柱21设置在插接面11上,堆垛孔22设置在堆垛面14上;或堆垛柱21设置在堆垛面14上,堆垛孔22设置在插接面11上。如图13所示,堆垛柱21设置在插接面11上,堆垛孔22设置在堆垛面14上。
58.第三种:堆垛结构包括卡接件23,卡接件23的两端分别卡勾24,堆垛面14和插接面 11上分别设有与卡勾24配合的卡接结构,分别设置在堆垛面14和插接面11上的卡接结构错位设置,如此,可在相邻两个托盘本体10相背的两个侧面(一个为插接面11、一个为堆垛面14)之间安装卡接件23实现堆垛,如图14所示。当然,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卡接件23的两端分别设置用于卡在托盘本体10上的卡接槽25,卡接槽25的两个侧壁分别与同一个托盘本体10的堆垛面14和插接面11接触配合,也可实现堆垛,如图15所示。
5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