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06:04: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负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


背景技术:

2.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能够对被测电源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是电压测试和电流测试的一个重要工具,大量应用于电器生产制造企业、电器检测企业、电器科研中心等。
3.但是目前的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往往在外壳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或是通风孔,在日常使用场景下,将散热孔暴露在空气中,导致开孔处堆积大量灰尘,影响散热效率,并且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大多固定于地面,无法进行自由移动,影响了使用场景的拓展。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包括:
5.一外壳,套设于一负载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的顶部开设有一第一通风区;
6.复数个凹槽,分别穿设于沿所述外壳宽度方向的两端;
7.一防尘罩,所述防尘罩包括一第一固定件和两个第二固定件,各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且各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件罩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区的上方;
8.一直流测试端口,设置于沿所述外壳长度方向的一面,通过所述直流测试端口连接外部的待测试电源并对所述待测试电源进行测试,以及接收所述待测试电源在测试过程中回馈的一直流电压数值和一直流电流数值。
9.优选的,还包括一运行指示灯,设置于所述直流测试端口的下方,所述运行指示灯在所述负载装置运行时进行点亮并在所述负载装置停止运行时熄灭。
10.优选的,还包括一运行开关,设置于所述外壳上远离所述运行指示灯的一侧,通过所述运行开关控制启动所述负载装置或控制关闭所述负载装置。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二固定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中轴对称。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各所述第二固定件的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设计。
13.优选的,所述测试开关的下方设有一第二通风区。
14.优选的,各所述凹槽的底部均设有一第三固定件且各所述第三固定件分别抵接对应的所述第二固定件。
15.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一履带结构,所述履带结构连接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根据外部的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履带结构进行转动以带动所述外壳进行移动。
16.优选的,所述外壳底部沿所述履带结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挡板。
17.优选的,所述履带结构包括:
18.一第四固定件,所述第四固定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底部;
19.一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靠近所述外壳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四固定件的内部,所
述旋转轴的远离所述外壳的一端穿设于一第五固定件的内部;
20.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五固定件的朝向其中一所述挡板的一面;
21.复数个主动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五固定件的沿所述外壳宽度方向的两端,各所述主动轮上均设置有履带。
22.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设置有可拆卸的防尘罩以对外壳顶部的第一通风区进行防尘保护,并且在外壳底部设有履带结构以带动负载装置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的主视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的剖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的顶部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防尘罩的整体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的侧视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履带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则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30.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直流回馈式负载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
31.一外壳1,套设于一负载装置的外部,外壳1的顶部开设有一第一通风区2;
32.复数个凹槽3,分别穿设于沿外壳1宽度方向的两端;
33.一防尘罩4,防尘罩4包括一第一固定件41和两个第二固定件42,各第二固定件42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41的两端,且各第二固定件42分别设于对应的凹槽3内,第一固定件41罩设于第一通风区2的上方;
34.一直流测试端口5,设置于沿外壳1长度方向的一面,通过直流测试端口5连接外部的待测试电源并对待测试电源进行测试,以及接收待测试电源在测试过程中回馈的一直流电压数值和一直流电流数值。
3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负载装置的日常使用中存在堆积灰尘的现象,因此在负载装置的外部套设一个外壳1进行大范围的防尘保护。
36.优选的,基于负载装置的散热需求需要在外壳1顶部开设第一通风区2以进行通风散热,这就导致第一通风区2处也会存在堆积灰尘的可能性,因此在第一通风区2的上方设置一个防尘罩4对第一通风区2内的散热孔21进行防尘保护。
37.优选的,防尘罩4采用三段式设计,防尘罩4的两端为第二固定件42,第二固定件42可以在外壳1的凹槽3内进行自由滑动,防尘罩4的中段为第一固定件41,第一固定件41采用高熔点的塑料材质制备得到,以避免出现被散热孔21吹出的热风引燃的情况。
38.优选的,第一通风区2内设有多个圆形的散热孔21以进行散热通风。
39.优选的,本负载装置能够应用于电镀行业、氧化行业、电解行业、电泳行业等。
40.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运行指示灯6,设置于直流测试端口5的下方,运行指示灯6在负载装置运行时进行点亮并在负载装置停止运行时熄灭。
4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运行指示灯6在负载装置运行时才会点亮,以此提示操作人员负载装置正在工作中。
42.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运行开关7,设置于外壳1上远离运行指示灯6的一侧,通过运行开关7控制启动负载装置或控制关闭负载装置。
4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运行指示灯6和运行开关7之间设置有多个测试开关8,通过控制各测试开关8的开启与关闭可以对待测试电源进行测试。
44.优选的,通过各测试开关8的组合开启可以应对大部分规格的电源测试,增加电源测试的覆盖性。
4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测试开关8的上方设有一显示屏9,通过显示屏9实时显示直流测试端口5接收到的直流电压数值和直流电流数值。
46.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1两端的两个第二固定件42相对于第一固定件41的中轴对称。
47.具体地,本实例中,防尘罩4为对称式设计,第一固定件41两端的第二固定件42相对于第一固定件41的中轴对称,则可实现第二固定件42插入凹槽3时两端平齐,增加稳定性。
48.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41和各第二固定件42的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设计。
4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固定件42和第一固定件41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设计,以保证第二固定件42能平滑的插入凹槽中并不损坏结构。
50.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测试开关8的下方设有一第二通风区10。
5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负载装置可能存在多方向散热,因此在外壳1的正面开设一个第二通风区10进行横向通风散热,结合第一通风区2的纵向通风散热可以实现全方向覆盖式散热。
52.优选的,虽然第二通风区10为竖向设置不易沾染灰尘,但是考虑到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第二通风区10也会存在堆积灰尘的现象,因此可以在外壳1的正面也设置一个防尘罩,但是此时凹槽需要设置于第二通风区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以保证垂直落下的灰尘堆积在防尘罩上而不会影响到第二通风区10。
53.优选的,第二通风区10由多个圆形的散热孔21组成。
54.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各凹槽3的底部均设有一第三固定件31且各第三固定件31分别抵接对应的第二固定件42。
5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42完全插入凹槽3内时会抵接到第三固定件31以此表示插入完全,且第三固定件31可以增加防尘罩4的稳定性。
56.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壳1的底部设有一履带结构11,履带结构11连接一驱动装置12,驱动装置12根据外部的一控制指令控制履带结构11进行转动以带动外壳1进行移动。
5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履带结构1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履带式装置,驱动装置12可以采用电机,通过电机驱动履带式装置上的履带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负载装置进行移动。
58.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外壳1底部沿履带结构11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挡板13。
5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挡板13避免履带结构11触碰到硬性结构而受到损伤。
60.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履带结构11包括:
61.一第四固定件111,第四固定件111的顶部固定连接外壳1的底部;
62.一旋转轴112,旋转轴112的靠近外壳1的一端穿设于第四固定件111的内部,旋转轴112的远离外壳1的一端穿设于一第五固定件113的内部;
63.驱动装置12设置于第五固定件113的朝向其中一挡板12的一面;
64.复数个主动轮114,分别设置于第五固定件113的沿外壳1宽度方向的两端,各主动轮114上均设置有履带。
6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2接收到表征前进的控制指令时驱动主动轮114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以带动负载装置前进,以及在接收到表征后退的控制指令时驱动主动轮114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以带动负载装置后退。
66.优选的,驱动装置12在接收到表征左转的控制指令时驱动旋转轴112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以带动负载装置左转,以及在接收到表征右转的控制指令时驱动旋转轴112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以带动负载装置右转。
6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顶部设有一对对称设置的把手14,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14对负载装置进行小范围的提拉移动。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