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壳体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11 18:54: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具体涉及壳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多采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或板材制成,为使壳体具有炫酷的纹理,一般是在壳体上设置彩色膜片,但彩色膜片立的纹理缺少随机变化,从而使得壳体的立体光影效果变幻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壳体及电子设备,该壳体具有透明基板,透明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阵列排布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具有良好的配合效果,可使得壳体呈现出随观察角度变化的立体光影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4.具体地,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该壳体具有透明基板,所述透明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形状独立地包括正四棱锥、正四棱台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尺寸沿其背离所述透明基板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方形,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方形;其中,所述第二正方形的各边至少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
5.至少有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至少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或者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一相邻边相交及与另一相邻边的延长线相交。
6.透明基板的两个相对表面分别阵列排布有上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每个凸起均具有四个棱侧面,并且至少一些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当太阳光照射到壳体上时,任意一个第二凸起以及大部分第一凸起的棱侧面上至少包括三个不同角度的光学面在空间上的叠加,从而能够呈现出多角度的折射与反光,进而该壳体本身就能够实现放大效应并具有更强的立体光影感。
7.可选地,存在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与所述第二正方形不相交,且所述第一正方形落在相邻的四个所述第二正方形合围成的矩阵空间内。
8.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和所述第二正方形的各边或其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
°‑
80
°

9.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方形的边长在80μm-120μ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正方形的边长在130μm-170μm的范围内。
10.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5-3.5)。
11.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正方形的中心距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正方形的中
心距之比为1:(1.5-2.5)。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侧棱、所述第二凸起的侧棱与所述透明基板的夹角均在10
°‑
60
°
的范围内。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高度均在5μm-30μm的范围内。
14.可选地,至少一些的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外接正方形是第二正方形。
15.可选地,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为0.3mm-2mm。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材料包括玻璃或树脂。
17.可选地,所述透明基板为玻璃或树脂,其可见光透过率为85%-95%。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形成方法包括光刻、激光镭雕和磨具热压中的一种或多种。
19.本技术第二方面也提供了一种壳体,该壳体具有透明基板,所述透明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形状独立地包括正四棱锥、正四棱台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尺寸沿其背离所述透明基板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方形,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方形;
20.其中,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第二正方形的各边均不平行;至少存在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位于所述第二正方形内,且所述第二正方形的几何中心位于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内部。
21.当太阳光照射到壳体上时,任意一个第二凸起以及大部分第一凸起的棱侧面上至少包括三个不同角度的光学面在空间上的叠加,从而能够呈现出多角度的折射与反光,进而该壳体本身就能够实现放大效应并具有更强的立体光影感。
22.可选地,存在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至少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或者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一相邻边相交及与另一相邻边的延长线相交。
23.可选地,存在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与所述第二正方形不相交,且所述第一正方形落在相邻的四个所述第二正方形合围成的矩阵空间内。
24.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和所述第二正方形的各边或其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0
°‑
80
°

25.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方形的边长在80μm-120μ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正方形的边长在130μm-170μm的范围内。
26.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5-3.5)。
27.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正方形的中心距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正方形的中心距之比为1:(1.5-2.5)。
28.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侧棱、所述第二凸起的侧棱与所述透明基板的夹角均在10
°‑
60
°
的范围内。
29.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高度均在5μm-30μm的范围内。
30.可选地,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为0.3mm-2mm。
31.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材料包括玻璃或树脂。
32.可选地,所述透明基板为玻璃或树脂,其可见光透过率为85%-95%。
33.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形成方法包括光刻、激光镭雕和磨具热压中的一种或多种。
34.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带有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壳体。
附图说明
35.图1a-图1d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37.图2b为图2a的局部放大图;
38.图3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39.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40.图4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1.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
42.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仰视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5.图8为本技术对比例1提供的壳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6.图9为本技术对比例2提供的壳体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47.附图标记说明:100-壳体;10-透明基板;11-第一凸起;12-第二凸起;200
‑ꢀ
壳体;20-透明基板;21-第一凸起;22-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49.请一并参见图1a-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100,该壳体100具有透明基板10,透明基板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凸起11,第二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凸起12,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的形状独立地包括正四棱锥、正四棱台的一种或多种,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的横截面尺寸沿其背离透明基板10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凸11起在透明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方形,第二凸起12在透明基板10 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方形;其中,所述第二正方形的各边至少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至少有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至少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或者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一相
邻边相交及与另一相邻边的延长线相交。
50.透明基板10的两个相对表面分别阵列排布有多个第一凸起11和多个第二凸起12,任意一个第二凸起12的任意一个棱侧面能够在空间上与第一凸起11的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且大部分第一凸起11的任意一个棱侧面能够在空间上第二凸起12的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换言之,在太阳光照射下,任一个第二凸起,以及大部分的第一凸起的侧棱面均会呈现至少三个不同角度的光学面的叠加,使得每一个凸起都能呈现出多角度的折射与反光,从而使得壳体100能够呈现出能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光影变幻。且第一凸起11能够与多个第二凸起12 形成重叠反光的折射效果,从而该第一凸起11具有放大效应,进而使得壳体100 具有良好的放大效应。
51.下面对本技术中正投影和对应凸起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52.透明基板10的两个相对表面分别阵列排布有多个第一凸起11和多个第二凸起12,每个凸起在透明基板10上的正投影均为正方形。其中,第二正方形的各边至少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可以理解为,将某个第一正方形a或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的第一正方形,沿其任一个顶点旋转一个小于90
°
的角度并在平面内移动一定的距离,得到一个第二正方形b,使得第二正方形b的各边至少和第一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相交。具体地,上述第二正方形可以是只与其中一个相邻的第一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也可以是与全部的相邻第一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则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53.(1)请参见图2a和图2b,图2b为图2a的局部放大图,第二正方形b1 的一条边分别与第一正方形a1、a2、a3、a4的相邻两条边相交。(2)请参见图3a,第二正方形是第一正方形的外接正方形,此时,第二正方形的各边均与第一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
54.第一正方形和第二正方形的边代表凸起的底边,又因为上述底边为第一凸起11或第二凸起12的侧棱面与透明基板10的交线,对应到空间关系上,上述底边的位置即为各凸起的侧棱面的起始位置。而第一正方形和第二正方形的各顶点为各凸的侧棱起与透明基板10的交点,即,第一正方形和第二正方形的顶点在空间上即为各凸起的侧棱的起始位置。换言之,第一正方形和第二正方形的底边在空间上分别对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侧棱面,第一正方形和第二正方形的顶点在空间上分别对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侧棱。
55.因此,上述情况(1)中,b1对应的第二凸起的四个侧棱面可分别与a1、 a2、a3、a4对应的第一凸起中的相邻两个侧棱面相叠加。上述情况(2)中,第二正方形对应的第二凸起12的各侧棱面可分别与第一正方形的第一凸起中的相邻两个侧棱面在空间上叠加。以此类推即可得出,所有的第二凸起12的各侧棱面在空间上均至少和第一凸起的相邻两个侧棱面相叠加。
56.此外,对于“至少存在一些第一正方形的各边至少与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或者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第二正方形的一相邻边相交及与另一相邻边的延长线相交”中作出的位置关系的限定,请参见图2a-图3b:(a)请参见图2b,第一正方形a3的四条边a31-a34与第二正方形b1和b2分别相交,具体是a31 与b12的延长线及b11相交,a32与b22的延长线及b21相交,a33与b23的延长线及 b21相交,a34与b14的延长线及b11相交。类似地,a3对应的第一凸起的四个棱侧面均分别b1、b2的第二凸起中的相邻两个棱侧面在空间上叠加。(b)请参见图3b,存在一部分第一正方形为第二正方形的内接正方形,此时,第一正方形的
各边均与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还存在部分第一正方形,例如a5的四条边a51-a54分别与第二正方形b3、b4、b5、b6相交,具体是a51与b31及b32 相交,a52与b41及b42相交,a53与b51及b52相交,a54与b61及b62相交。类似地, a5对应的第一凸起的四个棱侧面均分别b3、b4、b5、b6对应的第二凸起中的相邻两个棱侧面在空间上叠加。
57.此时,所有的第一凸起11的各侧棱面在空间上均至少和第二凸起12的相邻两个侧棱面相叠加。并且会存在一部分第一正方形对应的第一凸起11能够与第二凸起12形成多重的重叠反光的折射效果,从而上述第一凸起11可具有放大效应,进而使得壳体100具有良好的放大效应。
58.综上,上述各情况都可使壳体100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光影变幻和较好的放大效应。
59.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在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与所述第二正方形不相交,且所述第一正方形落在相邻的四个所述第二正方形合围成的矩阵空间内。请参见图4a-图4b,第一正方形a6落在第二正方形b7、b8、b9、b10围成的矩阵空间内。此时,也会导致存在一些第一正方形,该第一正方形中存在相对的两条边分别与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例如,第一正方形a7。则第一正方形a6对应的第一凸起11的各棱侧面在空间上均可与b7、b8、b9、b10对应的第二凸起中的某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第一正方形a7对应的第一凸起11的各棱侧面在空间上均可与b8、b9对应的第二凸起中的某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能够带来足够的立体光影效果。并且上述四个第二凸起均能够与a6对应的第一凸起形成多重的重叠反光的折射效果,使得壳体100的放大效应更优,立体光影变幻效果更强。
60.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正方形为至少一部分第一正方形的外接正方形。此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叠加之后,每一个凸起在空间上叠加的不同角度的光学面是最多的,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光路较复杂的、角度变较多,从而使得壳体100的放大效应和立体光影效应更强。
61.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5中标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和第二正方形的各边或其延长线形成的夹角β1为10
°‑
80
°
,即,第二正方形相对第一正方形的某个顶点旋转了10
°‑
80
°
。示例性地,该角度可以为10
°
、20
°
、30
°
、40
°
、45
°
、 50
°
、60
°
、70
°
、80
°
等。此时,壳体100的立体光影效果和放大效应相对较好。特别地,当β1等于45
°
时,壳体100的立体光影效果和放大效应相对更优。
62.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正方形的边长小于第二正方形的边长。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正方形的边长l1在80μm-120μm的范围内,第二正方形的边长l2在130μm-170μm的范围内。将第一正方形、第二正方形的尺寸(即,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底面的尺寸)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保证壳体 100表面的凸起的个数,以及各凸起配合后形成的立体光影和放大效应较好。
63.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之间的距离s1与第一正方形的边长l1之比(s1:l1)在1:(2.5-3.5)的范围内。将第一正方形的尺寸和相邻两个第一正方形的间距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也有利于保证壳体100表面的凸起的个数和密度,从而有利于保证各凸起光学面的叠加效果,进而保证壳体100 的立体光影效果和放大效应较好。
64.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的中心距g1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正方形的中心距g2之比为1:(1.5-2.5)。将第一正方形和第二正方形(即,第一凸起11和第二
凸起12)的中心距之比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控制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的相对位置,从而保证它们之间的空间配合效果,以保证壳体100的立体光影效应和放大效应较好。
65.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11的侧棱与透明基板10的夹角β2、第二凸起12的侧棱与透明基板10的夹角β3均为10
°‑
60
°
。控制凸起的侧棱与透明基板10的夹角在上述范围内,即限制了各凸起的光学面的倾斜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使得各凸起光学面之间的叠加配合效果更好,从而使得壳体100的立体光影效应和放大效应较好。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各第一凸起的β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第二凸起的β3相同也可以不同,β2和β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66.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11、第二凸起12的高度均在5μm-30μm的范围内。控制各凸起的高度在上述范围内,可使得壳体100的手感较好且能够控制壳体100的厚度较薄,并保证壳体100的立体光影效应和放大效应较好。
67.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10的厚度为0.3mm-2mm。
68.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10、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的材质可以选自玻璃或树脂。透明基板10、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的材质相同。
69.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10的可见光透光度为85%-95%。壳体100 具有合适的可见光透光度,才实现第一凸起11和第二凸起12的配合效果,从而实现壳体100的立体光影效果和放大效应。
70.请一并参见图6-图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壳体,该壳体200具有透明基板20,透明基板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凸起21,第二表面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凸起22,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的形状独立地包括正四棱锥、正四棱台的一种或多种,第一凸起21、第二凸起22的横截面尺寸沿其背离透明基板20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凸起21在透明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方形,第二凸起22在透明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方形;
71.其中,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第二正方形的各边均不平行;至少存在一些第一正方形位于第二正方形内,且第二正方形的几何中心位于第一正方形的内部。
72.类似地,任意一个第一凸起21的任意一个棱侧面能够在空间上第二凸起22 的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且任意一个第二凸起22的任意一个棱侧面能够在空间上与第一凸起21的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从而使得壳体200能够呈现出能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光影变幻。且第一凸起21能够与多个第二凸起22形成重叠反光的折射效果,从而使得壳体200具有良好的放大效应。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中,存在一些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至少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相交,或者所述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所述第二正方形的一相邻边相交及与另一相邻边的延长线相交。此时,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且与本技术提供的壳体100中对应的情况一致,请参见图6-图7 以及前述描述的情况(a)-(b)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73.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中,第一正方形的各边和第二正方形的各边或其延长线形成的夹角β1为10
°‑
80
°
,即,第二正方形相对第一正方形的某个顶点旋转了10
°‑
80
°
。示例性地,该角度可以为10
°
、20
°
、30
°
、40
°
、45
°
、50
°
、 60
°
、70
°
、80
°
等。
74.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中,第一正方形的边长小于第二正方形的边长。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正方形的边长在80μm-120μm的范围内,第二正方形的边长在130
μm-170μm的范围内。
75.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之间的距离与第一正方形的边长之比在1:(2.5-3.5)的范围内。
76.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的中心距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正方形的中心距之比为1:(1.5-2.5)。
77.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21的侧棱与透明基板20的夹角β2’、第二凸起22的侧棱与透明基板20的夹角β3’均为10
°‑
60
°

78.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21、第二凸起22的高度均在5μm-30μm的范围内。
79.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20的厚度为0.3mm-2mm。
80.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20、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的材质可以选自玻璃或树脂。透明基板20、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的材质相同。
81.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20的可见光透光度为85%-95%。
82.对于壳体200来说,上述实施方式带来的有益效果与壳体100中各类似的实施方式带来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83.本技术中,上述凸起的形状独立地包括正四棱锥、正四棱台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凸起的形状可以同时包括正四棱锥和正四棱台,第一凸起的形状也可以同时包括正四棱锥和正四棱台。其中,正四棱台具有相对平行的底面和顶面,面积较大的面称为它的底面,正四棱锥、正四棱台的底面靠近透明基板。上述情况对壳体100和壳体200均适用。
84.本技术中,前述第一凸起和前述第二凸起的形成方法包括光刻、激光镭雕和磨具热压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方法可用于制备壳体100或壳体20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首先在透明基板的第一表面喷涂光刻胶,依次经过干燥、曝光、显影、固烤、化学腐蚀、褪镀光刻胶、清洗等工艺,得到带有第一凸起11的透明基板;在带有第一凸起的第一表面上形成耐酸保护膜,然后采用同样的工艺,在透明基板的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凸起,再退去上述第一表面上的耐酸保护膜后,经清洗即可得到壳体。上述制备方法对壳体100和壳体200均适用。
85.本技术中,因为上述制备过程中工艺精度的控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可能会出现锯齿状侧棱,或者出现圆弧状侧棱。上述两种情况均在本技术限定范围内,其并不影响壳体的立体光影效果和放大效应。
8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带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00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200。该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上述电子设备的壳体较为美观。
8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88.实施例1
89.实施例1制得的壳体记作s1,其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正四棱锥,第一凸起的底边长(即l1)为100μm,第二凸起的边长(即l2)为100μm,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夹角β1为45
°
。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之间的距离s1 为40μm,中心距g1为140μm,中心距g2为280μm。第一凸起的侧棱、所述第二凸起的侧棱与所述透明基板的夹角β2、β3均为45
°
,透明基板的厚度为2mm。
90.s1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如图2a所示。
91.s1具有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92.实施例2
93.实施例2制得的壳体记作s2,其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正四棱锥,第一凸起的底边长(即l1)为100μm,第二凸起的边长(即l2)为150μm,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夹角β1为45
°
。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正方形之间的距离s1 为40μm,中心距g1为140μm,中心距g2为280μm,且第二正方形为部分第一正方形的外接正方形。第一凸起的侧棱、所述第二凸起的侧棱与所述透明基板的夹角β2、β3均为30
°
,透明基板的厚度为0.3mm。
94.s2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如图3a所示。
95.s2具有较强的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明显的放大效应。
96.实施例3
97.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正方形之间的中心距g1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中心距g2之比为1:2.5。制得的壳体记作s3。
98.s3具有较强的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99.实施例4
100.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正方形的边长l1为120μm,第二正方形的边长为 170μm。制得的壳体记作s4。
101.s4具有较强的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02.实施例5
103.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夹角β1为10
°
。制得的壳体记作s5。
104.s5具有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05.实施例6
106.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夹角β1为80
°
。制得的壳体记作s6。
107.s6具有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08.实施例7
109.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凸起的侧棱、所述第二凸起的侧棱与所述透明基板的夹角β2、β3均为10
°
。制得的壳体记作s7。
110.s7具有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11.实施例8
11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凸起的侧棱、所述第二凸起的侧棱与所述透明基板的夹角β2、β3均为60
°
。制得的壳体记作s8。
113.s8具有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14.实施例9
115.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正四棱台,且它们的高度均为10μm。制得的壳体记作s9。
116.s9具有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17.实施例10
118.第一正方形的边长l1为120μm,第二正方形的边长为170μm,制得的壳体记作s10。
s10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
119.s10具有较强的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20.实施例11
121.与实施例10的区别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正四棱台。制得的壳体记作s11。
122.s11具有较强的立体光影变化效果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
123.为凸显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现设置以下对比例。
124.对比例1
125.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为正四棱锥,第一凸起底边的边长(即l1)为100μm,第二凸起底边的边长(即l2)为300μm,第一正方形与第二正方形之间的夹角β1为45
°

126.制得的壳体记作ds1,ds1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
127.ds1有微弱的立体光影变化,但不具备放大效应。
128.对比例2
129.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正方形的各边与第二正方形的各边互相平行,制得的壳体记作ds2,ds2中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透明基板上的正投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
130.ds2既不具备放大效应,也没有立体光影变化。
131.从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壳体的外观变幻效果来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均具备较好的立体光影变化和较明显的放大效应,可用于提供美观度较高的电子设备。其中,对比例1制得的壳体ds1中仅有一小部分的第一凸起的其中一个侧棱面能够在空间上与第二凸起的两个相邻的棱侧面叠加,其立体光影效果非常微弱,且不具备放大效应。对比例2制得的壳体ds2,完全不能实现凸起的侧棱面在空间上的叠加,从而不具备立体光影效果和放大效应。
132.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