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保温组件以及锂盐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07 00:2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锂盐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保温组件以及锂盐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各种设备应用在材料生产当中,极大地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在一些特殊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设备采取保温措施,避免能量的浪费。
3.但是,目前的设备保温措施运用的传统式保温方式,保温结构复杂,保温效果差,无法满足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组件以及锂盐生产装置,旨在提高保温效果。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保温组件,用于包裹需保温的器件,保温组件包括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并与器件可拆卸连接。第二保温层用于设置于第一保温层的背离器件的表面并连接于第一保温层。
6.本技术中的保温组件包括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均具有保温的效果,第一保温层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且可拆卸地与器件连接,以便于第一保温层和器件分离。第二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保温层的外侧,双层保温防护,共同地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由于保温组件和器件之间为可拆卸地配合,保温组件拆卸方便,从而便于对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而且,拆卸后的保温组件还可以重复使用,不造成污染,节省资源。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和/或第二保温层的材质选自柔性材料。
8.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选自柔性材料的第一保温层和/或第二保温层更容易包裹器件,并使得第一保温层与器件、第二保温层与第一保温层之间贴合紧密。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的材质包括气凝胶或陶瓷纤维。
10.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同等保温效果的前提下,第一保温层的材质选自气凝胶或陶瓷纤维,显著减小了第一保温层的厚度,进而减小了保温组件的厚度,从而使得保温组件更轻薄,保温性能更好,包覆在器件表面更简易高效。
11.可选地,第一保温层的材质包括气凝胶。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包括多个第一保温层,多个第一保温层层叠设置。
13.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基于第一保温层具有可拆卸的性能,可以根据需要达到的保温效果,也即依据温度要求,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保温层的数量,进而调节第一保温层的总厚度,从而适应于不同器件保温要求,无需针对不同的器件专门设计不同尺寸或厚度的第一保温层,进而增加第一保温层的重复利用率。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包括2~6个第一保温层。
15.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满足保温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第一保温层的数量,
以减少第一保温层的总厚度,从而使得保温组件更轻薄,促使保温组件紧密贴合在器件表面。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保温层的材质包括橡塑、玻璃棉或聚氨酯泡沫中的一种。
17.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温层的材质选自橡塑、玻璃棉或聚氨酯泡沫中的一种,这些材质不仅具备保温隔热性能,还具有柔性,可以与第一保温层一同包裹在器件的各表面,从而将器件的外表面完全包裹住,以适应结构复杂或异形的器件。
18.可选地,第二保温层的材质包括橡塑。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保温层包括:
20.第一材料层,设置于第一保温层背离器件的表面;
21.第二材料层,设置于第一材料层背离第一保温层的表面,且用于设置到第一保温层与器件的间隙处。
22.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材料层和第一保温层在器件的外侧形成双层保温层,从而增强密封效果和保温效果。第二材料层设置在第一材料层的外侧,且设置在第一保温层与间隙处,在第一保温层对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间隙,特别是针对异形的器件,由于其结构复杂性和不平整性,第一保温层与器件外侧面之间存在间隙,通过第二材料层的设计,将第二材料层设置在间隙处,一定程度上挤压设置在间隙处的第一材料层和第一保温层,从而充实间隙并降低第一保温层与器件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保温层更紧密的贴合在器件上,有效防止间隙处发生漏冷或漏热。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材料层在第一保温层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材料层在第一保温层的正投影面积。
24.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材料层设置在第一保温层与器件之间的间隙,有效充实间隙处,因此,已经满足了保温组件的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第二材料层无需包裹第一材料层的全部,以节省第二材料层,降低成本。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的厚度小于第二保温层的厚度。
26.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的密实度低于第二保温层,且价格高于第二保温层,因此,保温组件中第二保温层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温层的厚度,既满足了密封效果和保温效果,又节省了保温组件的制造成本。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1cm~5cm;和/或
28.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为2cm~12cm。
29.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温层的厚度大于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且第二保温层的厚度和第二保温层的厚度均较为轻薄,并且,在-20℃的环境下,仍可以满足密封效果和保冷效果。
3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被配置环境温度t1满足t1≥0℃,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1cm~3cm,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为2cm~5cm;或者,
31.保温组件被配置环境温度t2满足-20℃≤t2<0℃,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2cm~5cm,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为5cm~10cm。
32.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依据器件预保温的要求,调整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且随着器件温度降低至0℃以下,则需要增加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以
适应更低的保温要求,也即对器件进行保冷,以使得器件与外部的热量交换尽量地减少,保温组件具有更好的隔热、保温和密闭效果。
3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还包括:
34.保护层,用于设置于第二保温层背离第一保温层的表面,并连接于第二保温层。
35.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包裹在器件的外侧,在使用或搬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第二保温层的损坏以及影响保温效果,因此,在第二保温层背离第一保温层的表面设置保护层,以对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进行防护。
3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护层的材质包括铝或不锈钢。
37.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铝或不锈钢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进行弯折,能够包裹在第二保温层外侧,与第二保温层贴合紧密,提高了保护层安装的便捷性,也即提高了安装和使用的快速方便性。而且,铝或不锈钢还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以对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进行防护。
3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护层的厚度为0.1cm~1cm。
39.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保护层主要目的防护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增加保温组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保护层的厚度为0.1cm~1cm,相比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厚度较薄,既节省成本,又方便安装。
4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还包括:
41.第一连接件,设置于第一保温层与第二保温层之间,且连接于第一保温层,以将第一保温层贴合于器件。
42.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设计,将第一保温层紧密固定在器件外侧,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一保温层与器件之间的间隙。为了防止影响第一保温层与器件之间的密封性,第一连接件设置在第一保温层与第二保温层之间,也即第一保温层的外侧。
4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还包括:
44.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二保温层背离第一保温层的表面,且连接于第二保温层,以将第二保温层贴合于第一保温层。
45.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设计,将第二保温层紧密固定在第一保温层,以将第二保温层于第一保温层紧密连接。
4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盐生产装置,包括锂盐生产用器件和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的保温组件。
47.保温组件的第一保温层包裹在器件的外侧并与器件可拆卸连接。
4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器件包括阀门、管道和泵中的至少一者。
49.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保温组件可包裹在需保温的器件的外表面,且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特别适用于对异形件,例如阀门、管道或泵等,进行密封和保温。而且,由于保温组件和器件之间为可拆卸地配合,保温组件拆卸方便,从而便于对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附图说明
50.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51.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54.图4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5.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56.附图标记说明:
57.100、保温组件;
58.10、第一保温层;
59.20、第二保温层;21、第一材料层;22、第二材料层;
60.30、保护层;
61.40、第一连接件;
62.5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6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4.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65.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6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7.本技术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技术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定。
69.本技术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70.目前,随着环保和可再生要求的不断提升,能源领域中,对电池及其组合的兴趣日益增长。其中,常见的电池可以包括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和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虽然电池的种类繁多,但是受限于生产效率,市场上对电池的需求量仍然较大。故需要对电池的生产工艺进行改善,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电极上的涂覆材料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以正极材料为例,其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锂盐,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等,锂盐对电池的内阻、电化学阻抗、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等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保证电池的性能,通常需要严格把控锂盐的品质,由此要求在制备锂盐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温度。
71.发明人发现,在产品制备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管控温度,则可能影响锂盐的得率或品质,从而使得产品性能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如何对锂盐生产装置进行保温尤为重要。而且,锂盐生产装置包括阀门、管道或泵等异形件,其对保温方式要求更高。
72.发明人尝试采用聚氨酯、膨胀珍珠岩等保温层等材料,或采用抽真空或金属薄膜抽真空制成保温层进行保冷。但是,发明人注意到,保温结构复杂,增加了施工难度和人工成本。此外,针对于异形件,上述保温层维修时拆卸复杂,并且拆卸物件不能重复使用,造成损失和二次污染,造成浪费增加产品综合成本,而且在拆卸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异形件的损坏。
73.鉴于以上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包括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保温组件,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均具有保温的效果,第一保温层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且可拆卸地与器件连接,以便于第一保温层和器件分离。第二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保温层的外侧,双层保温防护,共同地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
74.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75.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保温组件100,用于包裹需保温的器件,保温组件100包括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第一保温层10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并与器件可拆卸连接。第二保温层20用于设置于第一保温层10的背离器件的表面并连接于第一保温层10。
7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保温层是由导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形成的,本技术中包括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
77.第一保温层10可包裹在需保温的器件的外表面,且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从而实现对器件的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第一保温层10包覆的器件即可以是形状规则零件,例如:管路或腔室等,也可以是异形件,例如阀门、管道或泵等。因此,第一保温层10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紧密贴合在器件的表面,降低第一保温层10与异形件之间的空隙。
78.可选地,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选自柔性材料。
79.第二保温层20可全部包括第一保温层10,以达到更好的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也可以部分包裹第一保温层10,在达到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的同时,节省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
80.可选地,第二保温层20的材质选自柔性材料。
81.本技术中的保温组件100能够拆卸且满足保温需求。保温组件100包括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均具有保温的效果,第一保温层10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且可拆卸地与器件连接,以便于第一保温层10和器件分离。第二保温层
20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双层保温防护,共同地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由于保温组件100和器件之间为可拆卸地配合,保温组件100拆卸方便,从而便于对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而且,拆卸后的保温组件100还可以重复使用,不造成污染,节省资源。
8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和/或第二保温层的材质选自柔性材料。
83.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选自柔性材料的第一保温层和/或第二保温层更容易包裹器件,并使得第一保温层与器件、第二保温层与第一保温层之间贴合紧密。
8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包括气凝胶或陶瓷纤维,可选地,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包括气凝胶。
8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包括陶瓷纤维,陶瓷纤维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比热小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可用于各种高温、高压、易磨损的环境中,且保温效果优良。
8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包括气凝胶。气凝胶又称为干凝胶。当凝胶脱去大部分溶剂,使凝胶中液体含量比固体含量少得多,或凝胶的空间网状结构中充满的介质是气体,外表呈固体状,这即为干凝胶,也称为气凝胶,气凝胶纤细的纳米网络结构有效地限制了局域热激发的传播,其固态热导率比相应的材料低2~3个数量级,纳米微孔洞抑制了气体分子对热传导的贡献,因而气凝胶的保温效果更好,同等厚度下保温效果是其他保温材料的2~5倍,而且制作容易,价格较为低廉。
87.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同等保温效果的前提下,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选自气凝胶或陶瓷纤维,显著减小了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进而减小了保温组件100的厚度,从而使得保温组件100更轻便,保温性能更好,包覆在器件表面更简易高效。
88.图2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8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保温组件100包括多个第一保温层10,多个第一保温层10层叠设置。
9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保温层10层叠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保温层10为n个,第一保温层10包裹在器件的外侧、第二保温层20包裹在第一保温层10外侧、
……
、第n保温层包裹在第n-1保温层外侧,n大于2的整数。
91.可选地,多个第一保温层10层叠设置,且至少部分重合,以保证第一保温层10的密封效果和保温效果。
92.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此设置,基于第一保温层10具有可拆卸的性能,可以根据需要达到的保温效果,也即依据温度要求,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保温层10的数量,进而调节第一保温层10的总厚度,从而适应于不同器件保温要求,无需针对不同的器件专门设计不同尺寸或厚度的第一保温层10,进而增加第一保温层10的重复利用率。
9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100包括2~6个第一保温层10。
9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10的数量为2、3、4、5或6。
95.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满足保温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第一保温层10的数量,也可以理解为,减少第一保温层10的总厚度,从而使得保温组件100更轻薄,使得保温组件100紧密包覆在器件表面。
9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保温层20的材质包括橡塑、玻璃棉或聚氨酯泡沫
中的一种,可选地,第二保温层20的材质包括橡塑。
97.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温层20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一方面,可以形成双层保温层,增强保温效果,以使得器件与外部的热量交换尽量地减少;另一方面,第二保温层20的设置对第一保温层10形成限位,并且一定程度上挤压第一保温层10,使得第一保温层10更紧密的贴合器件。
9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温层20的材质选自橡塑、玻璃棉或聚氨酯泡沫中的一种,这些材质不仅具备保温隔热性能,还具有柔性,可以与第一保温层10一同包裹在器件的各表面,从而将器件的外表面完全包裹住,以适应结构复杂或异形的器件。
9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橡塑是弹性闭孔发泡材料,具有导热系数低、防火阻燃、防潮阻湿、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等优点。同时具备降低冷损和热损的效果,在平均温度为0℃时,橡塑导热系数可低至0.033w/mk,而它的表面放热系数高,因此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使用橡塑保温,通常为其他保温材料一半的厚度,即能达到相同的保温效果。
100.可选地,第一保温层10的材质选自气凝胶,第二保温层20的材质选自橡塑。
101.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10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保温层20包括:
103.第一材料层21,设置于第一保温层10背离器件的表面;
104.第二材料层22,设置于第一材料层21背离第一保温层10的表面,且用于设置到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的间隙处。
10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材料层21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第一材料层21至少部分包裹于第一保温层10,以使得器件至少部分表面具有至少两层保温层,分别为:第一保温层10和第一材料层21。第二材料层22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且设置到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的间隙处,可以理解为,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的间隙处设置三层保温层,分别为:第一保温层10、第一材料层21和第二材料层22。
106.可选地,第一材料层21完全包裹于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
10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材料层21和第二材料层22均选自的材质选自橡塑、玻璃棉或聚氨酯泡沫中的一种。第一材料层21和第二材料层22的材质可选自相同的材质,例如第一材料层21和第二材料层22的材质均选自橡塑。第一材料层21和第二材料层22的材质不同,例如第一材料层21选自橡塑,第二材料层22选自玻璃棉。
108.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材料层21和第一保温层10在器件的外侧形成双层保温层,从而增强密封效果和保温效果。第二材料层22设置在第一材料层21的外侧,且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与间隙处,在第一保温层10对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间隙,特别是针对异形的器件,由于其结构复杂性和不平整性,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外侧面之间存在间隙,通过第二材料层22的设计,将第二材料层22设置在间隙处,一定程度上挤压间隙处的第一材料层21和第一保温层10,从而充实间隙并降低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保温层10更紧密的包裹器件,有效防止间隙处发生漏冷或漏热。
1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材料层21在第一保温层10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材料层22在第一保温层10的正投影面积。
110.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材料层22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之间的间隙,
有效充实间隙处,满足了保温组件100的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第二材料层22无需包裹第一材料层21的全部,从而节省第二材料层22,降低成本。
1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小于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
112.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10的密实度低于第二保温层20,且价格高于第二保温层20,因此,保温组件100中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既满足了密封效果和保温效果,又节省了保温组件100的制造成本。但第一保温层10轻薄,且易于从器件上拆卸,利于保温组件100和器件分离。因此,在满足可拆卸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降低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
113.可选地,保温组件100的厚度0.5cm~15cm,可依据器件的保温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1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1cm~5cm;和/或
115.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2cm~12cm。
116.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大于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且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和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均较为轻薄,并且,在-20℃的环境下,仍可以满足密封效果和保冷效果。
1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温组件100被配置环境温度t1满足t1≥0℃,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1cm~3cm,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2cm~5cm;或者,
118.保温组件100被配置环境温度t2满足-20℃≤t2<0℃,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2cm~5cm,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5cm~10cm。
119.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依据器件预保温的要求,调整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且随着器件温度降低至0℃以下,则需要增加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以适应更低的保温要求,也即对器件进行保冷,以使得器件与外部的热量交换尽量地减少,保温组件100具有更好的隔热、保温和密闭效果。
120.可选地,保温组件100被配置环境温度t1满足t1=0℃,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1cm,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5cm;或者,保温组件100被配置环境温度t1满足t1=0℃,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2cm,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3cm。
121.可选地,保温组件100被配置环境温度t2满足t2=-15℃,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3cm,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8cm,或者,保温组件100被配置环境温度t2满足t2=-15℃,第一保温层10的厚度为2cm,第二保温层20的厚度为9cm。
122.图4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保温组件100还包括:
124.保护层30,用于设置于第二保温层20背离第一保温层10的表面,并连接于第二保温层20。
125.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包裹在器件的外侧,在使用或搬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第二保温层20的损坏、影响保温效果,因此,在第二保温层20背离第一保温层10的表面设置保护层30,以对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进行防护。此外,保护层30可以将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与外界环境隔绝,能有效阻止热量向第二保温层20传递,从而进一步增加保温组件100的保温效果。而且,通过保护层30的设置,能够将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更加紧密的贴合器件,降低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之间的
间隙,有效防止发生漏冷。
126.可选地,保护层30的硬度大于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保护层30具有抗压能力和支撑作用,有效保护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
1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护层30的材质包括铝或不锈钢。
128.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铝或不锈钢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进行弯折,能够包裹在第二保温层20外侧,与第二保温层20贴合紧密,提高了保护层30安装的便捷性,也即提高了安装和使用的快速方便性。而且,铝或不锈钢还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以对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进行防护。
129.可选地,保护层30的材质包括铝。
13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保护层30的厚度为0.1cm~1cm。
131.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保护层30主要目的防护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增加保温组件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因此,保护层30的厚度为0.1cm~1cm,相比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厚度较薄,既节省成本,又方便安装。
13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保温组件100还包括:
133.第一连接件40,设置于第一保温层10与第二保温层20之间,且连接于第一保温层10,以将第一保温层10贴合于器件。
134.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0的设计,将第一保温层10紧密固定在器件外侧,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之间的间隙。为了防止影响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之间的密封性,第一连接件40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与第二保温层20之间,也即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
135.可选地,第一连接件40选自铁丝或绑带。第一保温层10通过铁丝或绑带紧密固定在器件上。
13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0可以为一个,一个第一连接件40通过缠绕的方式将第一保温层10紧密固定在器件上。第一连接件40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件40间隔排布在第一保温层10上并将第一保温层10紧密固定在器件上。
13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保温组件100还包括:
138.第二连接件50,设置于第二保温层20背离第一保温层10的表面,且连接于第二保温层20,以将第二保温层20贴合于第一保温层10。
139.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50的设计,将第二保温层20紧密固定在第一保温层10,以将第二保温层20于第一保温层10紧密连接。
140.可选地,第二连接件50选自铁丝或绑带。第二保温层20通过铁丝或绑带紧密固定在第一保温层10上。
141.可选地,第一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件50选自相同的构件。
142.根据本身的一些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锂盐生产装置,包括锂盐生产用器件和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保温组件100。
14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器件包括阀门、管道和泵中的至少一者。
144.在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层10可包裹在需保温的器件的外表面,且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特别适用于对异形件,例如阀门、管道或泵等,进行密封和保温。而且,由于第一保温层10和器件之间为可拆卸地配合,保温组件100拆卸方便,从而便于对器
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14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组件100,用于包裹需保温的器件,保温组件100包括第一保温层10、第二保温层20和保护层30。第一保温层10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并与器件可拆卸连接。第一保温层10包括3个气凝胶层,每个气凝胶层的厚度为1cm。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设有绑带,通过绑带以将第一保温层10贴合于器件。第二保温层20用于设置于第一保温层10的背离器件的表面并连接于第一保温层10。第二保温层20包括第一材料层21和第二材料层22,第一材料层21设置于第一保温层10背离器件的表面,第二材料层22设置于第一材料层21背离第一保温层10的表面,且用于设置到第一保温层10与器件的间隙处。第一材料层21为橡塑层,第一材料层21的厚度为5cm,第二材料层22为橡塑层,第二材料层22的厚度为2cm。第一材料层21外侧设有绑带,通过绑带以将第二保温层20贴合于第一保温层10。本技术中的第一保温层10和第二保温层20均具有保温的效果,第一保温层10用于包裹在器件的外侧,且可拆卸地与器件连接,以便于第一保温层10和器件分离。第二保温层20设置在第一保温层10的外侧,双层保温防护,共同地将器件的各个面进行包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密闭效果和保温效果。
146.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