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瓣膜缝合辅助器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3:04: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心脏瓣膜缝合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瓣膜缝合辅助器。


背景技术:

2.在医学心血管科领域,当心脏内部的瓣膜由于多种原因发生病变,导致心功能减退,而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时,往往需要外科医生采用植入的方法,用人工制成的瓣膜替换病变并失去功能的瓣膜。缝制是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艺。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国际和国内在生产人工生物瓣膜时,手工缝制的比例很高。在人工缝制时,操作人员依据布纹来确定针脚距离,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及目力要求很高,在岗时间受目力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瓣膜缝制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瓣膜缝合辅助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瓣膜缝合辅助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瓣膜缝合辅助器,包括底座、上压架、以及锁紧器;
7.底座包括用于与瓣膜底侧外部轮廓适配并用于承载瓣架的承载弧边;
8.上压架包括用于与瓣膜底侧内部轮廓适配并用于将瓣膜侧边压紧在承载弧边上的压力弧边,压力弧边上沿其轮廓延伸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走线通道。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先选择瓣膜上的几个点与已包布瓣架进行缝合固定,确定瓣膜整体轮廓,然后将缝合固定后的瓣架放置在上压架上,使瓣膜形成预期轮廓,然后将底座扣设于瓣架上,使底座将瓣膜和瓣架压紧在上压架上,并使压力弧边将待缝合的瓣膜的侧边压紧;缝合时,使用者可以选择底座在上或经翻转后底座在下的形式。使用者通过走线通道进行穿针动作,并根据走线通道的排布顺序穿针缝合或采用其他穿针缝合方式。通过走线通道的设计,使用者不再需要根据布纹、瓣膜边缘距针脚的距离等因素判断下一针的落点,同时使用者可以将形成一个针脚的两次穿针动作置于同一走线通道内,通过走线通道的内部边际实现不同针脚之间的等距,也可以选则将两个穿针动作置于两个针脚中,并在缝制完成后对上压架进行拆卸,提高了缝制效率和缝制精度。
10.可选的,所述压力弧边上设置有用于与瓣架适配并使压力弧边能够扣设在瓣架上的定位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瓣膜质软,所以瓣膜置于瓣架上后,瓣膜的边缘会搭设在瓣架上并向下塌落形成与瓣架适配的轮廓,定位槽的设计能够使压力弧边更大面积的与瓣膜接触,使得压力弧边能够更稳定的将瓣膜压紧在瓣架上的同时,减小压力弧边压紧瓣膜时由于接触面积小压力大而对瓣膜造成损伤的可能。
12.可选的,所述走线通道的内侧壁呈半包围结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半包围结构的走线通道及意味着走线通道存有穿针动作用的路径之外的与外界连通的路径,使用者能够将形成同一针脚的两次穿针动作设置在不
同的走线通道内,在缝制结束后通过抽拉的形式使针脚从走线通道内挪出,进而将上压架从缝制后的瓣膜上取下,并通过拉紧缝线等形式将瓣膜的缝合位置锁紧。
14.可选的,所述走线通道的内侧壁呈全包围结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通过将形成一个针脚的两次穿针动作设置在同一走线通道内,通过走线通道的内部边界实现穿针动作的定位,使得最终形成的针脚的长度保持一致。
16.可选的,所述走线通道包括腰形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压力弧边的轮廓延伸方向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腰形孔包括了两个能够被明显、简单分辨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使用者通过将形成一个针脚的两个穿针动作分别设计在这两个端部,在下针时通过腰形孔的端部边界对针进行定位,能够提高最终形成的针脚的长度的一致性,提高瓣膜缝制的质量和美观,同时进一步减轻了使用者选择下针位置目力的压力。
18.可选的,所述压力弧边包括多个压力单元,所有压力单元之间互相固定连接且围绕同一轴线沿周向分布;相邻两压力单元之间留有用于瓣尖自压力弧边上方露出的手工缝合通道。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瓣膜缝合时,相邻两个瓣叶之间的连接端角处可供使用者穿针的空间较小,当相邻两个压力单元之间为一体成型时,瓣尖处的走线通道较为密集,且受限于压力单元的实体结构,会对穿针动作造成阻碍,而瓣尖处的针脚较少,所以将压力单元和走线通道布置在瓣尖处反而会降低瓣膜缝合效率,故选择在瓣膜的瓣尖处设置手工缝合通道。
20.可选的,上压架还包括用于固定压力弧边的上部基础以及用于固定上部基础的上中心基础,所述上部基础与压力弧边之间镂空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瓣膜和瓣架放置在上压架上时,瓣膜上已经穿设有用于确定瓣膜轮廓的针脚,只需要将此时的瓣膜放置在上压架上,瓣膜即可形成与最终形状接近的状态,不再需要上压架上其他实体结构限定瓣膜的形状。因此通过上部基础与压力弧边之间镂空设置,能够在不影响瓣膜缝合后的形状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握持、翻转等动作。
22.可选的,底座还包括用于固定承载弧边的下部基础以及用于固定下部基础的下中心基础,下部基础与承载弧边之间镂空设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底座扣设于瓣膜和瓣架上时,瓣膜上已经穿设有用于确定瓣膜轮廓的针脚,瓣膜已经形成与最终形状接近的状态,因此通过下部基础与承载弧边之间镂空设置,能够在不影响瓣膜缝合后的形状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握持、翻转等动作。
24.可选的,所述底座与上压架之间设有用于将二者锁和的锁紧器。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器的设置能够使上压架与底座稳定连接在一起并形成稳定的结构,减小了缝制过程中上压架与底座之间分离导致缝制失败的可能。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使用时,先选择瓣膜上的几个点与已包布瓣架进行缝合固定,确定瓣膜整体轮廓,然后将缝合固定后的瓣架放置在上压架上,使瓣膜形成预期轮廓,然后将底座扣设于瓣
架上,使底座将瓣膜和瓣架压紧在上压架上,并使压力弧边将待缝合的瓣膜的侧边压紧;缝合时,使用者可以选择底座在上或经翻转后底座在下的形式。使用者通过走线通道进行穿针动作,并根据走线通道的排布顺序穿针缝合或采用其他穿针缝合方式。通过走线通道的设计,使用者不再需要根据布纹、瓣膜边缘距针脚的距离等因素判断下一针的落点,同时使用者可以将形成一个针脚的两次穿针动作置于同一走线通道内,通过走线通道的内部边际实现不同针脚之间的等距,也可以选则将两个穿针动作置于两个针脚中,并在缝制完成后对上压架进行拆卸,提高了缝制效率和缝制精度;
28.2.对瓣膜缝合时,相邻两个瓣叶之间的连接端角处可供使用者穿针的空间较小,当相邻两个压力单元之间为一体成型时,瓣尖处的走线通道较为密集,且受限于压力单元的实体结构,会对穿针动作造成阻碍,而瓣尖处的针脚较少,所以将压力单元和走线通道布置在瓣尖处反而会降低瓣膜缝合效率,故选择在瓣膜的瓣尖处设置手工缝合通道。
附图说明
29.图1是实施例中为表示一种上压架结构的示意图。
30.图2是实施例中为表示一种底座结构的示意图。
31.图3是实施例中为表示一种上压架结构的示意图。
32.图4是实施例中为表示一种上压架结构的示意图。
33.图5是实施例中为表示一种底座结构的示意图。
34.图6是实施例中为表示上压架放置在底座上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上压架;11、压力弧边;12、走线通道;13、定位槽;14、中心基础;15、上部基础;151、连杆;152、连接节点;2、底座;21、承载弧边;22、下部基础;221、连接杆;222、连接台;23、下中心基础;3、锁紧器;31、螺栓;3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37.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为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瓣膜缝合辅助器,首先对其应用场景进行说明。本技术提供的瓣膜缝合辅助器应用于瓣膜缝制过程中,现有技术中瓣膜的缝制大多采用手工的形式。在人工缝制时,操作人员依据布纹来确定针脚距离,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及目力要求很高,在岗时间受目力的限制。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缝合辅助器,用于对瓣膜的缝合提供辅助效果,降低瓣膜缝合者在缝合过程中眼部压力,提高了缝合精度和工作效率。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瓣膜缝合辅助器,参见图1和图2,包括底座2、上压架1;底座2包括用于与瓣膜底侧外部轮廓适配并用于承载瓣架的承载弧边21;上压架1包括用于与
瓣膜底侧内部轮廓适配并用于将瓣膜侧边压紧在承载弧边21上的压力弧边11,压力弧边11上沿其轮廓延伸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走线通道12。
40.具体的,底座2上设置了多处与待缝制的瓣膜底部内侧轮廓适配,并呈连续弯折曲线状的曲面结构,这些曲面结构形成了用于承载待缝制的瓣膜的承载弧边21。压力弧边11呈与瓣膜外侧顶边的连续弯折曲线状,压力弧边11用于扣设在待缝制的瓣膜上并与待缝制的瓣膜外侧顶边适配。走线通道12设置在压力弧边11上并在垂直于压力弧边11的方向上将压力弧边11贯穿,走线通道12均匀分布在沿压力弧边11的延伸路径上,用于与待缝制的瓣膜的外侧顶边适配,使经过走线通道12穿针后形成的针脚沿瓣膜的外侧顶边均匀分布。
41.在对瓣膜缝制时,首先选择瓣膜上几个点位直接缝制,使得待缝制的瓣膜定型并形成缝制后的轮廓,然后将瓣架放置在底座2上,并将待缝制的瓣膜放置在瓣架上。由于瓣架的轮廓即为缝制后的瓣膜的轮廓,所以瓣架和瓣膜能够与底座2上的承载弧边21适配贴合,此时将上压架1放置在瓣膜上,压力弧边11会将瓣膜压紧在瓣架上并与瓣膜和瓣架适配贴合。完成上述的初步装配后,使用者能够开始通过在走线通道12内穿针引线开始瓣膜的缝制,缝制过程中使用者只需要顺序一次选择走线通道12或采用其他规律选择走线通道12进行穿针引线,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每一针前都对比布纹、瓣膜边缘与落针位置等要素选择下针位置,
42.使用时,先选择瓣膜上的几个点与已包布瓣架进行缝合固定,确定瓣膜整体轮廓,然后将缝合固定后的瓣架放置在上压架1上,使瓣膜形成预期轮廓,然后将底座2扣设于瓣架上,使底座2将瓣膜和瓣架压紧在上压架1上,并使压力弧边11将待缝合的瓣膜的侧边压紧;缝合时,使用者可以选择底座2在上或经翻转后底座2在下的形式。完成上述的初步装配后,使用者能够开始通过在走线通道12内穿针引线开始瓣膜的缝制,缝制过程中使用者只需要顺序一次选择走线通道12或采用其他规律选择走线通道12进行穿针引线,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每一针前都对比布纹、瓣膜边缘与落针位置等要素选择下针位置,明显降低了缝制过程中眼部的压力,同时提高了瓣膜缝制的精准度。
43.继续参考图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走线通道12的内侧壁呈全包围结构。
44.具体的,走线通道12包括腰形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压力弧边11的轮廓延伸方向设置。可以通过钻、铣或者一体成型等方式在压力弧边11上开设腰形孔作为走线通道12
45.腰形孔包括了两个能够被明显、简单分辨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使用者通过将形成一个针脚的两个穿针动作分别设计在这两个端部,在下针时通过腰形孔的端部边界对针进行定位,能够提高最终形成的针脚的长度的一致性,提高瓣膜缝制的质量和美观,同时进一步减轻了使用者选择下针位置目力的压力。
46.参考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走线通道12的内侧壁呈半包围结构。
47.具体的,走线通道12呈槽状开设于压力弧边11上,走线通道12沿垂直于压力弧边11的方向将压力弧边11贯穿的同时,还贯穿压力弧边11的外侧壁,最终形成u型槽的结构。可以通过钻、铣、一同成型或自压力弧边11外侧壁向其内部破坏等方式形成半包围结构的走线通道12。
48.半包围结构的走线通道12及意味着走线通道12存有穿针动作用的路径之外的与外界连通的路径,使用者能够将形成同一针脚的两次穿针动作设置在不同的走线通道12内,在缝制结束后通过抽拉的形式使针脚从走线通道12内挪出,进而将上压架1从缝制后的
瓣膜上取下,并通过拉紧缝线等形式将瓣膜的缝合位置锁紧
49.继续参考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压力弧边11上设置有用于与瓣架适配并使压力弧边11能够扣设在瓣架上的定位槽13。
50.具体的,定位槽13的延伸路径与压力弧边11的延伸路径一致,且定位槽13的长度与压力弧边11的长度一致。定位槽13开设于压力弧边11用于压紧瓣膜的侧壁上,定位槽13的截面轮廓为与瓣架侧壁适配的弧形。
51.由于瓣膜软质,所以瓣膜置于瓣架上后,瓣膜的边缘会搭设在瓣架上并向下塌落形成与瓣架适配的轮廓,定位槽13的设计能够使压力弧边11更大面积的与瓣膜接触,使得压力弧边11能够更稳定的将瓣膜压紧在瓣架上的同时,减小压力弧边11压紧瓣膜时由于接触面积小压力大而对瓣膜造成损伤的可能。
52.继续参考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压力弧边11包括多个压力单元,所有压力单元之间互相固定连接且围绕同一轴线沿周向分布。
53.具体的,相邻两压力单元之间留有用于瓣尖自压力弧边11上方露出的手工缝合通道16。本实施例中的压力弧边11包括三个绕一竖直轴线轴向均匀分布的曲线状轮廓的结构,相邻两个压力单元之间间隔设置,且所有压力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用于在保证压力单元整体对瓣膜施加压力的同时使瓣尖露出。
54.对瓣膜缝合时,相邻两个瓣叶之间的连接端角处可供使用者穿针的空间较小,当相邻两个压力单元之间为一体成型时,瓣尖处的走线通道12较为密集,且受限于压力单元的实体结构,会对穿针动作造成阻碍,而瓣尖处的针脚较少,所以将压力单元和走线通道12布置在瓣尖处反而会降低瓣膜缝合效率,故选择在瓣膜的瓣尖处设置手工缝合通道16
55.参见图4和图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压架1还包括用于固定压力弧边11的上部基础15以及用于固定上部基础15的上中心基础14,所述上部基础15与压力弧边11之间镂空设置。底座2还包括用于固定承载弧边21的下部基础22以及用于固定下部基础22的下中心基础23,下部基础22与承载弧边21之间镂空设置。
56.具体的,对于上压架1:上部基础15包括连杆151以及连接节点152,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压力弧边11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杆151,两个连杆151共同固定连接在一个连接节点152上,且这一连接节点152上固定连接有另一用于固定连接在上中心基础14上的连杆151。同一连接节点152上的连杆151沿周向均匀分布,同一上中心基础14上的连杆151沿周向呈发散状均匀分布。
57.在将瓣膜和瓣架放置在上压架1上时,瓣膜上已经穿设有用于确定瓣膜轮廓的针脚,只需要将此时的瓣膜放置在上压架1上,瓣膜即可形成与最终形状接近的状态,不再需要上压架1上其他实体结构限定瓣膜的形状。因此通过上部基础与压力弧边之间镂空设置,能够在不影响瓣膜缝合后的形状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握持、翻转等动作。
58.对于底座2:本实施例中底座2上的承载弧边21与前述的压力单元适配,以承载弧边21轮廓的最高点为界分为三个段落。下部基础22包括连接杆221以及连接台222,本实施例中的每个承载弧边21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221,两个连接杆221分设于承载弧边21的两端处,且相邻的承载弧边21或相邻的承载弧边21段落之间共用一个连接杆221。连接台2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21的底端,另一端与下中心基础23固定连接,三个连接台222
沿周向呈发散状均匀分布。
59.在将底座2扣设于瓣膜和瓣架上时,瓣膜上已经穿设有用于确定瓣膜轮廓的针脚,瓣膜已经形成与最终形状接近的状态,因此通过下部基础22与承载弧边21之间镂空设置,能够在不影响瓣膜缝合后的形状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握持、翻转等动作。
60.参见图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底座2与上压架1之间螺栓31连接。
61.具体的,缝合前、缝合中以及缝合后的瓣膜中心均为开口结构,所以通过将螺栓31设置在底座2的中心位置处,例如下中心基础23上,并使螺纹尾端向上经上压架1的中心位置处伸出,例如上中心基础14处伸出,并螺纹连接螺母32,能够将上压架1锁紧在底座2上,减小缝制过程中上压架1与底座2之间分离,导致缝合失败的可能。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