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0:40: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打通房地产业、建筑业、冶金业之间的行业界线。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用钢板或型钢替代了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并且由于构件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大大减少工期。由于钢材的可重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
3.随着钢结构得到广泛应用,钢结构多层房屋也随之增多。钢结构多层房屋的层面结构包括支架体系和混凝土体系,由于钢结构房屋大多面积较大,支架体系一般包括主梁和次梁,主梁横跨整个建筑物;次梁一般设置在相邻的主梁之间。
4.钢结构房屋的楼层大多为现浇板,浇筑楼层需要水平的模板,现有的模板一般采用木质模板。钢结构房屋浇筑楼层时,水平木质模板需要进行固定,现有上述木质模板一般采用多个竖立的柱子予以支撑,且柱子的长度也比较长,因此存在施工成本高,施工进度慢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传统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需要数量庞大的落地柱子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水平且相互平行设置的若干个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两端固定在房屋两侧的墙体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若干个与之垂直的第二固定杆,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水平且分别位于两个固定杆相互靠近一侧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水平设置有用于混凝土浇筑的模板。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组件的设置,能够将支撑组件固定在固定组件上;第一固定杆的设置,能够将第一固定杆的两端固定在落地柱子或者墙体上,能够将第二固定杆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上,从而能够减少落地柱子的设置;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设置,能够通过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形成矩形的固定框,能够在固定框顶部通过支撑组件来固定矩形的模板;通过支撑杆的设置,能够将固定板固定在支撑杆上,从而能够通过固定组件和支撑组件来减少传统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需要用到大量落地柱子的缺陷。
9.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长度方向相同,且与所述第
二固定杆卡接,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杆,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之间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上正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内设置有水平的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槽的设置,能够将第一定位杆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定位槽内,增强了第一定位杆的稳定性;第一定位杆的设置,对模板固定在支撑结构的顶部起到了支撑作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杆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定位杆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上设置有若干个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定位杆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定位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二定位杆两端的端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定位杆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定位杆插接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若干个第二定位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定位槽的设置,能够在第二定位槽内插接第二定位杆,增强了第二定位杆的稳定性;通过将第二定位杆的长度设置为与第二固定杆的长度相等,能够将第二定位杆两端的端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定位杆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二定位杆的稳定性;通过若干个第二定位杆的设置,能够将模板固定在若干个第二定位杆的顶部,增加了模板底部的受力面积,增强了模板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插接有水平设置的定位条,所述定位条的纵截面为矩形且所述定位条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深度,所述定位条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底部抵接,所述定位条靠近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腹板抵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定位条的高度设置为小于第一定位槽的深度,能够使当定位条插接在第一定位槽内时,能够在第一定位槽内定位条的顶部插接第一定位杆,即可使定位条与第一定位杆同时插接在第一定位槽内。
15.可选的,所述定位条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且呈t型的拉杆。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杆的设置,能够通过拉杆将定位条从第一定位槽冲拉出,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17.可选的,所述模板的横截面为矩形,且长度与所述第二定位杆的长度相等,所述模板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长度相等,所述模板的底面与若干个所述第二定位杆的顶面抵接,所述模板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所述模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所述模板的顶部两侧与所述第二固定杆顶板的底面相互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模板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且使模板的长度与第二定位杆的长度相等,模板的宽度与第一定位杆的长度相等,能够将模板固定在第二定位杆的顶部,同时能够将模板两端的端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抵接,同时能够将模板两侧的侧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腹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即可将模板固定,增强了模板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杆为水平设置的工字钢,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高度小于所述
第一固定杆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腹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杆顶板的底面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杆为水平设置的工字钢,能够将第二固定杆固定在第一固定杆的底板与顶板之间,增强了第二固定杆的稳定性,从而增强了固定结构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杆一侧固定设置有水平的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三固定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固定杆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三固定杆的顶部为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且与若干个第二固定杆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侧为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且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腹板固定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固定杆的设置以及第三固定杆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能够使第二固定杆通过第三固定杆将作用力传递至第一固定杆的腹板,避免当第二固定杆的底部与第三固定杆的底板顶部抵接时,第二固定杆将全部作用力传递至第三固定杆的底板容易导致第三固定杆的底板损坏,进一步增强了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增加了固定结构的使用寿命。
23.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杆为水平设置的工字钢,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长度相同,所述支撑杆两端的端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所述支撑杆的纵截面为矩形,所述支撑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固定杆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且所述支撑杆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固定杆腹板的一侧抵接,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底板的顶部抵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杆为水平设置的工字钢结构,能够将支撑杆设置在第二固定杆一侧的顶板与底板之间;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固定杆的长度相同且支撑杆的长度与第二固定杆的长度相等,能够将支撑杆的两端抵接在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相互靠近的一侧,能够将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二固定杆底板的顶部紧密抵接,从而能够在支撑杆固定在第二固定杆上。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固定组件和支撑组件的设置,能够将模板固定在支撑组件上方,改善了传统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需要用到大量落地柱子的缺陷;
27.2.通过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的设置,能够将模板固定在第二固定杆的顶部,第一定位杆与第二定位杆的安装与拆卸方式简单,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28.3.通过第三固定杆的设置,能够将第二固定杆的作用力通过第三固定杆传递至第一固定杆的腹板,增强了固定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隐藏部分特征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图5是图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组件;11、第一固定杆;12、第二固定杆;13、第三固定杆;2、支撑组件;21、支撑杆;211、第一定位槽;22、第一定位杆;221、第二定位槽;23、第二定位杆;3、模板;4、定位条;41、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3支撑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固定组件1,固定组件1包括水平且相互平行设置的若干个第一固定杆11,第一固定杆11的两端固定在房屋两侧的墙体上,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11之间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固定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固定杆12;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2,支撑组件2包括两个水平且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撑杆21;支撑杆21顶部水平设置有用于混凝土浇筑的模板3。
37.参照图1和图3,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均为水平设置的工字钢,第一固定杆11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固定杆12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第二固定杆12两端的端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11腹板相互靠近一侧的侧面焊接,第二固定杆12的顶部两端均与第一固定杆11顶板的底面焊接;第一固定杆11一侧设置有长度方向与第一固定杆11长度方向相同的第三固定杆13,第三固定杆13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第三固定杆13的顶部为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且与第二固定杆12的底部焊接,第三固定杆13靠近第一固定杆11的一侧为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且与第三固定杆13的腹板焊接。
38.参照图2和图4,支撑杆21设置于第二固定杆12一侧的顶板与底板之间,支撑杆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固定杆12的长度方向相同,且支撑杆21的长度也与第二固定杆12的长度方向相同,支撑杆21的纵截面为矩形,且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11腹板相互靠近一侧的侧面紧密抵接,支撑杆21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与第二固定杆12的腹板紧密抵接,支撑杆21的底部与第二固定杆12底板的顶面紧密抵接。
39.安装时,先将第一固定杆11的两端固定在房屋两侧的墙体上,然后将支撑杆21放置在第二固定杆12顶板与底板之间,使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杆11的腹板紧密抵接,同时支撑杆21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与第二固定杆12的腹板紧密抵接,同时支撑杆21的底部与第二固定杆12底板的顶面紧密抵接。
40.参照图2和图4,支撑杆21顶部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长度方向与支撑杆21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定位槽211,第一定位槽211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支撑杆21,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之间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定位槽211内插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定位杆22,第一定位杆22的长度与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之间的距离相等,且第一定位杆2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的腹板紧密抵接。
41.在将支撑杆21放置完成后,将第一定位杆22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定位槽211内。
42.参照图4和图5,第一定位杆22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长度方向与第一定位杆22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二定位槽221,第二定位槽221沿其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
定位杆22,第二定位槽221的纵截面为矩形,且两个第二定位杆23上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定位槽221内插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二定位杆23,第二定位杆23的长度与第二固定杆12的长度相等,且第二定位杆23两端的端面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定位杆22腹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抵接。
43.在将第一定位杆22放置完成后,依次将若干个第二定位杆23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正对设置的若干组第二定位槽221内。
44.参照图2和图4,模板3的横截面为矩形,模板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定位杆23的长度方向相同,且长度与第二定位杆23的长度相等,宽度与第一定位杆22的长度相等,模板3的底面与若干个第二定位杆23的顶面紧密抵接,模板3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的腹板紧密抵接,模板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固定杆11的腹板紧密抵接,模板3顶部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的顶板紧密抵接。
45.在第二定位杆23放置完成后,依次将若干个模板3水平放置在第二定位杆23的顶部,且卡接在第一固定杆11与第二固定杆12之间。
46.参照图2和图5,第一定位槽211内还插接有水平设置的定位条4,定位条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定位槽211的长度方向相同,定位条4的纵截面为矩形且定位条4的高度小于第一定位槽211的深度,定位条4的顶部与第一定位杆22的底部紧密抵接,定位条4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与第二固定杆12的腹板紧密抵接;定位条4远离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拉杆41,拉杆41的长度方向与定位条4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拉杆41的纵截面呈t型。
47.当模板3固定完成后,将第一定位杆22向上顶起,从而使第一定位杆22带动第二定位杆23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模板3向上移动;当模板3顶部与第二固定杆12顶板底部抵接时,将定位条4插入到第一定位槽211中,使定位条4的顶部与第一定位杆22的底部紧密抵接,起到对模板3的支撑作用。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加强型钢结构房屋楼层模板支撑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时,第一步,先将第一固定杆11的两端固定在房屋两侧的墙体上;第二步,然后将支撑杆21放置在第二固定杆12的底板上;第三步,将第一定位杆22插接在第一定位槽211内;第四步,将第二定位杆23插接在第二定位槽221内;第五步,将模板3放置在第二定位杆23上且卡接在相邻两个第二固定杆12之间;第六步,将第一定位杆22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模板3向上移动;第七步,当模板3顶部与第二固定杆12顶板底部抵接时,将定位条4插入第一定位槽211中;第八步,在模板上进行混凝土浇筑;第九步,浇筑完成拆卸时,先将定位条4从第一定位槽211中取出;然后依次将模板3、第二定位杆23、第一定位杆22和支撑杆21取出。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