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密封结构、电连接器组合以及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7:21: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封结构、电连接器组合以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2.具有换电功能的电动汽车,其电池包能够快速更换。电池包与电动汽车之间通过可插拔的快换连接器(包括电池端电连接器和车端电连接器)实现电连接,为防止漏电、短路,电池端电连接器和车端电连接器一般在相互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结构。
3.现有技术中,电池端电连接器和车端电连接器相互连接的端部均设置有橡胶密封垫,依靠两个密封垫的相互挤压,实现密封,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会导致这种密封结构中两个密封垫之间粘连,当电池端电连接器与车端电连接器断开连接器时,一侧的密封垫容易被另一侧的密封垫拉出,从而影响密封,并导致后续的电连接器无法有效使用,影响换电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密封结构中两个密封垫之间粘连,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换电可靠性的缺陷,提供一种密封结构、电连接器组合以及电动车辆。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密封结构,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密封部和密封圈,所述密封部位于第一部件的外壁,所述密封圈设于第二部件,所述密封圈和所述密封部相抵接以实现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密封连接,其中,
7.所述密封圈朝向所述密封部的端面设有抵靠部;
8.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部本体、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密封部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凸起部环绕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密封部本体和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密封部本体朝向所述密封圈具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别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三抵接面分别自所述第一抵接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抵接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三抵接面形成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壁面,所述抵靠部与所述环形凹槽相抵接。
9.在本方案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利用密封部和密封圈的配合在两个部件的连接处形成密封,具体而言,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连接后,能够使得密封圈的抵靠部抵接在密封部的环形凹槽中,从而实现密封效果。环形凹槽能够利用三个面(第一、第二、第三抵接面)在三个方向上对抵靠部进行密封,抵靠部被半包裹在环形凹槽中,从而能够形成三重密封,使得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良好。
10.较佳地,所述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水平延伸,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
接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
11.在抵接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容错性高,密封性好;抵接面为倾斜面时,对抵接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抵接部进入环形凹槽内形成密封。
12.较佳地,所述密封圈为柔性材料,所述密封部为硬质材料。
13.在本方案中,相比于柔性材料与柔性材料的配合,柔性材料与硬质材料的配合不容易发生粘连,降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脱离连接时密封圈从第一部件上被拔出的风险。
14.较佳地,所述柔性材料为橡胶、硅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硬质材料为金属、玻璃、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15.在本方案中,上述材料容易获得,有利于控制密封结构的成本。
16.较佳地,所述硬质材料为铝材。
17.较佳地,所述抵靠部至少包括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所述第一抵靠部环绕所述第二抵靠部设置,所述第一抵靠部和所述第二抵靠部之间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靠部至少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相抵接,所述第二抵靠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或第三抵接面相抵接。
18.在本方案中,抵靠部通过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可以与第一凹槽形成至少两重的密封,提高密封效果,具体而言,第一抵靠部至少能够与第一抵接面形成密封,在某些布置方式中,第一抵靠部还能够与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密封,而第二抵靠部则能够与第一抵接面或第三抵接面形成密封;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之间的第一凹槽,能够为抵靠密封预留变形余量,使得密封更为紧密,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发生形变时,材料可以被挤向第一凹槽,以增加抵靠部与密封部之间的接触面积。
19.较佳地,所述第一抵靠部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抵靠部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朝向所述密封部延伸。
20.在本方案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相互挤压,以充满第一凹槽,有利于密封,能够使得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密封变形时,能够向密封圈内侧挤压,进一步避免外翻。
21.较佳地,所述第一抵靠部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圆弧过渡面,所述第一圆弧过渡面用于密封抵靠,和/或,所述第二抵靠部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圆弧过渡面,所述第二圆弧过渡面用于密封抵靠。
22.在本方案中,第一圆弧过渡面能够降低第一抵靠部的应力集中,提高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第一抵靠部完全与密封部贴合;类似地,第二圆弧过渡面也能够降低第二抵靠部的应力集中,提高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第二抵靠部完全与密封部贴合。
23.较佳地,所述抵靠部还包括第三抵靠部,所述第三抵靠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抵靠部,所述第三抵靠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抵接,所述第一抵靠部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抵靠部自所述第三表面向外凸起,或者,所述第三抵靠部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凹槽。
24.在本方案中,第三抵靠部位于第一抵靠部的外侧,能够与第二抵接面形成密封,形成径向密封,以提高密封结构外侧的密封效果;在第三抵靠部自第三表面向外凸起的情况下,第三抵靠部朝向第二抵接面凸起,有利于形成良好密封;在第三抵靠部与第三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凹槽的情况下,第一抵靠部与第三抵靠部能够朝向第二凹槽挤压,以利于密封。
25.较佳地,所述抵靠部还包括第四抵靠部,所述第二抵靠部环绕所述第四抵靠部,所述第四抵靠部与所述第三抵接面相抵接。
26.在本方案中,第四抵靠部位于第二抵靠部的内侧,能够与第三抵接面形成密封,从而形成径向密封,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
27.较佳地,所述第一抵靠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抵靠部及所述第三抵靠部的厚度,沿着朝向所述密封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抵靠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第二抵靠部及所述第三抵靠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抵靠部与所述第三抵接面相抵接。
28.在本方案中,第一抵靠部的厚度大于第二和第三抵靠部的厚度并且端部凸出于第二抵靠部的端部,能够增大密封压缩尺寸,提升压缩唇口导向性,从而避免外翻导致密封失效;另外,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和第三抵靠部的整体密封面有利于压缩,能够避免密封圈变形冗余,提高安全性。
29.较佳地,所述第一抵靠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抵靠部的厚度,沿着朝向所述密封部的方向,所述第一抵靠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第二抵靠部的端部,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相抵接,所述第二抵靠部与第三抵接面相抵接。
30.在本方案中,抵靠部通过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可以与密封部形成三重的密封,提高密封效果;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之间的第一凹槽,能够为抵靠密封预留变形余量,使得密封更为紧密,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发生形变时,材料可以被挤向第一凹槽,以增加抵靠部与密封部之间的接触面积;第一抵靠部的厚度大于第二抵靠部的厚度并且端部凸出于第二抵靠部的端部,能够增大密封压缩尺寸,提升压缩唇口导向性,从而避免外翻导致密封失效;另外,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的整体密封面有利于压缩,能够避免密封圈变形冗余,提高安全性。
3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以及如前所述的密封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中的一者设置于电动车辆上,另一者设置于电池包上,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电动车辆电连接,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器。
32.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电连接器组合中设置上述密封结构,使得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直接形成良好、可靠的密封,从而提高电池包与电动车辆的连接安全性,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33.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包括所述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安装壳的外壁并且呈环状,所述密封圈和所述密封部相抵接以密封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空间。
34.在本方案中,安装壳为电连接器的内部元器件提供保护,密封部和密封圈的配合使得电连接器的连接处不容易出现漏电、短路等故障,提高使用安全性。
35.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于所述安装壳远离所述密封部的一侧。
36.在本方案中,密封垫能够与第一连接器远离第二连接器远离的一侧形成密封,即,在远离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相连接的一侧的形成密封,从而对第一连接器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37.较佳地,所述安装壳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自所述安装壳朝向远离所述密封部
的方向延伸。
38.在本方案中,限位部能够用于外侧的密封垫限位,便于密封垫的安装定位,同时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密封垫脱离安装位置造成密封失效。
3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利用密封部和密封圈的配合在两个部件的连接处形成密封,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连接后,能够使得密封圈的抵靠部抵接在密封部的环形凹槽中,从而实现密封效果。环形凹槽能够利用其内侧的三个面在三个方向上对抵靠部进行密封,抵靠部被半包裹在环形凹槽中,从而能够形成三重密封,使得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良好;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应用上述密封结构,使得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直接形成良好、可靠的密封,从而提高电池包与电动车辆的连接安全性,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4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47.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8.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说明
50.第一连接器100
51.第二连接器200
52.第一高压组件10
53.第一低压组件20
54.第二高压组件30
55.第二低压组件40
56.密封部1
57.密封部本体11
58.第一凸起部12
59.第二凸起部13
60.第一抵接面14
61.第二抵接面15
62.第三抵接面16
63.环形凹槽17
64.密封圈2
65.第一抵靠部21
66.第二抵靠部22
67.第三抵靠部23
68.第四抵靠部240
69.第一表面24
70.第二表面25
71.第三表面26
72.第四表面27
73.第一圆弧过渡面28
74.第二圆弧过渡面29
75.第一凹槽3
76.安装壳4
77.安装壳本体41
78.第三凸起部42
79.限位部43
80.浮动部5
81.定位件51
82.第二卡件52
83.第二卡接凸台53
84.环套部6
85.固定部7
86.第一卡件71
87.第一卡接凸台72
88.第二凹槽8
89.第三凹槽9
90.密封垫101
具体实施方式
91.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92.实施例1
93.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电连接器组合,应用于电池包与电动车辆之间的电连接。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100、第二连接器200以及密封结构,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中的一者设置于电动车辆上,另一者设置于电池包上,电池包通过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与电动车辆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器100具有第一高压组件10和第一低压组件20,第二连接器200具有第二高压组件30和第二低压组件40,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时,第一高压组件10与第二高压组件30实现高压电连接,第一低压组件20与第二低压组件40实现低压电连接。
94.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密封部1和密封圈2,密封部1设置于第一连接器100、密封圈2设置于第二连接器200。
95.第一连接器100设置于电池包上,密封部1位于第一连接器100的外壁,第二连接器200设置于电动车辆上,密封圈2设于第二连接器200,密封圈2和密封部1相抵接以实现第一
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密封连接,以避免上述高压组件和低压组件发生漏电和短路的现象,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
96.密封圈2朝向密封部1的端面设有抵靠部;密封部1包括密封部本体11、第一凸起部12和第二凸起部13,第一凸起部12和第二凸起部13分别连接于密封部本体11的两端,第一凸起部12环绕第二凸起部13设置,第一凸起部12、密封部本体11和第二凸起部13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17,密封部本体11朝向密封圈2具有第一抵接面14,第一凸起部12和第二凸起部13分别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分别自第一抵接面14朝向远离第一抵接面14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一抵接面14、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形成环形凹槽17的内壁面,抵靠部与环形凹槽17相抵接。
97.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利用密封部1和密封圈2的配合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处形成密封,具体而言,在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连接后,能够使得密封圈2的抵靠部抵接在密封部1的环形凹槽17中,从而实现密封效果。环形凹槽17能够利用三个面(第一、第二、第三抵接面)在三个方向上对抵靠部进行密封,抵靠部被半包裹在环形凹槽17中,能够形成三重密封,使得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良好。
9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密封圈2为柔性材料,密封部1为硬质材料。相比于柔性材料与柔性材料的配合,柔性材料与硬质材料的配合不容易发生粘连,降低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脱离连接时密封圈2从第一连接器100上被拔出的风险。
99.优选地,柔性材料可以为橡胶、硅胶中的任意一种,硬质材料可以为金属、玻璃、陶瓷中的任意一种。上述材料容易获得,有利于控制密封结构的成本。更为优选地,硬质材料为铝材。
100.参见图3所示,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并且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抵接面为倾斜面的情况下,抵接面对抵接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抵接部进入环形凹槽17内形成密封,特别是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位不准的情况下,这种设置是有利的。
101.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包括两个抵靠部: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其中,第一抵靠部21环绕第二抵靠部22设置,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之间具有第一凹槽3,第一抵靠部21至少与第一抵接面14相抵接,第二抵靠部22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
102.通过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可以与第一凹槽3形成至少两重的密封,提高密封效果,具体而言,第一抵靠部21至少能够与第一抵接面14形成密封,在某些布置方式中,第一抵靠部21还能够与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密封,而第二抵靠部22则能够与第一抵接面14或第三抵接面16形成密封;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之间的第一凹槽3,能够为抵靠密封预留变形余量,使得密封更为紧密,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发生形变时,材料可以被挤向第一凹槽3,以增加抵靠部与密封部1之间的接触面积。
103.第一抵靠部21朝向第一凹槽3具有第一表面24,第二抵靠部22朝向第一凹槽3具有第二表面25,第一表面24和第二表面25均朝向密封部1延伸。第一表面24和第二表面25可以相互挤压,以充满第一凹槽3,有利于密封,能够使得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密封变形时,能够向密封圈2内侧挤压,进一步避免外翻。
104.参见图3所示,第一抵靠部21远离第一凹槽3具有第三表面26,第三表面26能够与
第二抵接面15形成密封,第三表面26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第一表面24与水平面的夹角,使得第一抵靠部21朝向密封圈2的内侧,当其抵靠密封时,能够向密封圈2的内侧挤压变形,避免第一抵靠部21外翻而密封失效。
105.第一表面24和第三表面26之间具有第一圆弧过渡面28,第一圆弧过渡面28用于与第一抵接面14密封抵靠。第二抵靠部22远离第一凹槽3具有第四表面27,第二表面25和第四表面27之间具有第二圆弧过渡面29,第二圆弧过渡面29用于与第三抵接面16密封抵靠。
106.第一圆弧过渡面28能够降低第一抵靠部21的应力集中,提高密封圈2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第一抵靠部21完全与密封部1贴合;类似地,第二圆弧过渡面29也能够降低第二抵靠部22的应力集中,提高密封圈2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第二抵靠部22完全与密封部1贴合。
107.第一圆弧过渡面28靠近第一表面24处的圆弧半径小于靠近第三表面26处的圆弧半径。当第一抵靠部21抵靠密封时,靠近第一表面24处的圆弧面优先与第一抵接面14抵靠,其受力面积大,受力小;并且能够将变形方向向内侧引导,提升密封效果。
10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靠部21的厚度(图3中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抵靠部22的厚度,沿着朝向密封部1的方向,第一抵靠部21的端部凸出于第二抵靠部22的端部,第一抵靠部21与第一抵接面14和第二抵接面15相抵接,第二抵靠部22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
109.通过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可以与密封部1形成三重的密封,提高密封效果;第一抵靠部21的厚度大于第二抵靠部22的厚度并且端部凸出于第二抵靠部22的端部,能够增大密封压缩尺寸,提升压缩唇口导向性,从而避免外翻导致密封失效;另外,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的整体密封面有利于压缩,能够避免密封圈2变形冗余,提高安全性。
110.第二抵靠部22远离第一抵靠部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凹槽9,第三凹槽9能够为第二抵靠部22预留密封变形余量,以使得在密封时,第二抵靠部22能够朝向第三凹槽9处挤压,以利于密封。
111.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中,第一连接器100包括安装壳4,安装壳4包括密封部1,密封部1位于安装壳4的外壁并且呈环状,密封圈2和密封部1相抵接以密封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之间的空间。安装壳4能够为电连接器的内部元器件提供保护,密封部1和密封圈2的配合使得电连接器的连接处不容易出现漏电、短路等故障,提高使用安全性。
112.安装壳4包括安装壳本体41和第三凸起部42,密封部1和第三凸起部42连接安装座本体,密封部1环绕第三凸起部42。第三凸起部42对于安装壳4能够起到加强作用,防止安装壳4因过度折弯、甚至断裂而造成的电连接失效,提高密封可靠性。
113.第一连接器100包括密封垫101,密封垫101设于安装壳4远离密封部1的一侧。密封垫101能够与第一连接器100远离第二连接器200的一侧形成密封,即,在远离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相连接的一侧的形成密封,从而对第一连接器100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114.安装壳4包括限位部43,限位部43自安装壳本体41朝向远离密封部1的方向水平延伸。限位部43能够用于外侧的密封垫101限位,便于密封垫101的安装定位,同时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密封垫101脱离安装位置造成密封失效。其中,第一连接器100还包括后壳体(图中未
示出),第一高压组件10和第二低压组件20远离第二连接器200的一端部位于后壳体内,后壳体与安装壳4之间设置有如前所述的密封垫101,密封垫101至少一部分卡设于限位部43。
115.密封圈2包括浮动部5、环套部6和固定部7,固定部7和浮动部5分别连接于环套部6的两端,且固定部7、环套部6、浮动部5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用于套设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均设置于浮动部5的外侧壁上。密封圈2通过环抱式将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同时包裹在里面,其防水效果更佳;并且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能够进一步提升与第二连接器200的密封效果。在具体实施时,第一部件为固定部件,第二部件为浮动部件,也就是第一部件为车端固定板,第二部件为车端浮动板;第一连接器100可以连接在车端浮动板上时实现浮动式电连接,以保证第一连接器100与车端浮动板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116.固定部7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浮动部5凸起的第一卡件71,第一卡件71的端部具有朝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卡接凸台72,第一卡件71用于连接第一部件;浮动部5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固定部7凸起的第二卡件52,第二卡件52的端部具有朝径向外侧凸起的第二卡接凸台53,第二卡件用于连接第二部件。两个卡件能够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与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卡接,有效加强密封圈2与车端固定板和车端浮动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密封圈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密封圈2脱落。
117.浮动部5的径向内侧具有朝向第二侧凸起的定位件51,定位件51与环套部6之间存在间隔,定位件51的一端连接于环形凹槽的内壁面,定位件51的另一端向远离环形凹槽的内壁面方向延伸,定位件51用于匹配贴合第二部件。通过定位件51对浮动部件起限定作用,有效防止浮动部件产生脱落现象,提高了密封圈与浮动部件之间结构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定位件51也能提升抵靠部的抵靠强度。
118.当然,密封部1和密封圈2也可以分别单独实施。
119.实施例2
120.参见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和电连接器组合,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密封圈2的结构,密封圈2除了包括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之外,还包括第三抵靠部23,第三抵靠部23环绕至少部分第一抵靠部21,第三抵靠部23与第二抵接面15相抵接,第一抵靠部21与第一抵接面14相抵接,第二抵靠部22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第一抵靠部21远离第一凹槽3具有第三表面26,第三抵靠部23与第三表面26之间具有第二凹槽8。第三抵靠部23位于第一抵靠部21的外侧,能够与第二抵接面15形成密封,形成径向密封,以提高密封结构外侧的密封效果;在第三抵靠部23与第三表面26之间具有第二凹槽8的情况下,第一抵靠部21与第三抵靠部23能够朝向第二凹槽8挤压,以利于密封。
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靠部21的厚度大于第二抵靠部22及第三抵靠部23的厚度,沿着朝向密封部1的方向,第一抵靠部21的端部凸出于第二抵靠部22及第三抵靠部23的端部,第二抵靠部22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第一抵靠部21的厚度大于第二抵靠部22和第三抵靠部23的厚度并且端部凸出于第二抵靠部22的端部,能够增大密封压缩尺寸,提升压缩唇口导向性,从而避免外翻导致密封失效;另外,第一抵靠部21、第二抵靠部22和第三抵靠部23的整体密封面有利于压缩,能够避免密封圈2变形冗余,提高安全性。
122.当然,密封部1和密封圈2也可以分别单独实施。
123.实施例3
124.参见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和电连接器组合,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密封部1和密封圈2的具体结构。
125.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面15和第三抵接面16自第一抵接面14水平延伸,在抵接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密封容错性高,即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存在位置误差,也能够形成良好密封。
126.密封圈2包括第一抵靠部21、第二抵靠部22、第三抵靠部23和第四抵靠部240,第一抵靠部21环绕第二抵靠部22设置,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之间具有第一凹槽3,第三抵靠部23和第四抵靠部240分别位于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相背离的两侧。第一抵靠部21与第二抵靠部22与第一抵接面14相抵接,第三抵靠部23与第二抵接面15相抵接,第四抵靠部240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相比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增加了第三抵靠部23和第四抵靠部240的两道径向密封,而第一抵靠部21与第二抵靠部22用于端面密封,提高了密封圈2与密封部1之间的密封。
127.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之间的第一凹槽3,能够为抵靠密封预留变形余量,使得密封更为紧密,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发生形变时,材料可以被挤向第一凹槽3,以增加抵靠部与密封部1之间的接触面积。
128.第一抵靠部21朝向第一凹槽3具有第一表面24,第二抵靠部22朝向第一凹槽3具有第二表面25,第一表面24和第二表面25均朝向密封部1延伸。第一表面24和第二表面25可以相互挤压,以充满第一凹槽3,有利于密封,能够使得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密封变形时,能够向密封圈2内侧挤压,进一步避免外翻。
129.第一表面24和第三表面26之间具有第一圆弧过渡面28,第二抵靠部22远离第一凹槽3具有第四表面27,第二表面25和第四表面27之间具有第二圆弧过渡面29,第一圆弧过渡面28和第二圆弧过渡面29用于与第一抵接面14密封抵靠。第一圆弧过渡面28能够降低第一抵靠部21的应力集中,提高密封圈2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第一抵靠部21完全与密封部1贴合;类似地,第二圆弧过渡面29也能够降低第二抵靠部22的应力集中,提高密封圈2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第二抵靠部22完全与密封部1贴合。
130.第三抵靠部23环绕部分第一抵靠部21,第三抵靠部23与第二抵接面15相抵接,第一抵靠部21远离第一凹槽3具有第三表面26,第三抵靠部23自第三表面26向外凸起。第三抵靠部23位于第一抵靠部21的外侧,能够与第二抵接面15形成密封,形成径向密封,以提高密封结构外侧的密封效果;在第三抵靠部23自第三表面26向外凸起的情况下,第三抵靠部23朝向第二抵接面15凸起,有利于形成良好密封。
131.第二抵靠部22环绕第四抵靠部240,第一抵靠部21远离第一凹槽3具有第四表面,第四抵靠部240自第四表面向外凸起,第四抵靠部240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第四抵靠部240位于第二抵靠部22的内侧,能够与第三抵接面16形成密封,从而形成径向密封,提高密封结构的密封性。
1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靠部21的厚度(图9中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等于第二抵靠部22的厚度,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对称设置,并且第三抵靠部23和第四抵靠部240也对称设置,沿着朝向密封部1的方向,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22与第一抵接面14相抵接,第三抵靠部23与第二抵接面15相抵接,第四抵靠部240与第三抵接面16相抵接。通过四
个抵靠部可以与密封部1形成四重的密封(两道端面密封和两道径向密封),提高密封效果。
133.当然,密封部1和密封圈2也可以分别单独实施。
13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