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呆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5:51: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呆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连接器大多采用颜色防呆,一般以红色作为正连接器的颜色,黑色作为负连接器的颜色。虽然正负连接器间做了颜色防呆,但在后续使用时仍然存在正负连接器的插头差错的风险,一旦插错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3.为了更好的起到防呆作用,可以通过在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之间设置一个防呆套件,以起到结构防呆的作用。在防呆套件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防呆套件上防呆凹槽的宽度以及板端接头上防呆筋条的宽度来用于区分正负连接器,比如正极连接器上的防呆凹槽和防呆筋条较宽,负极连接器上的防呆凹槽和防呆筋条较窄,这样的结构设计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呆作用,但存在一个缺陷,就是负极连接器的线端接头还是依然可以顺利的与正极的板端接头插接,还是存在插错的风险。另外一种,就是可以通过改变防呆套件上防呆凹槽和防呆筋条的间隔来用于区分正负连接器,虽然这种结构设计很好的避免了上个结构的问题,但是依然存在一个缺陷,就是由于设备空间限制以及线端接头上连接有线缆,因此线端接头在插接的过程中转动幅度不宜过大,所以用户在插接线端接头和板端接头的过程中,需要先转动线端接头上的防呆套件至防呆套件上各防呆凹槽与板端接头上防呆筋条位置对应,之后在完成插接,费事费力,且插接不够方便。
4.另外,由于正负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在设计时会将两种连接器邻近设计,需要保证正负连接器的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能够整齐排布,以保证设备排线的整齐性。
5.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呆组件,其包括第一防呆部、第二防呆部和防呆套件,所述第一凸起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一防呆部、防呆套件和第二防呆部的轴向一致,所述第一防呆部尾端设置有若干个槽口,若干个所述槽口沿所述第一防呆部的周向等间隔分布,所述防呆套件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呆套件的轴向一致,若干所述凹槽沿所述防呆套件的周向等间隔分布,所述凹槽沿其长度方向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防呆部内壁沿其周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凸起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防呆部的轴向一致,所述凸起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防呆套件可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一防呆部上,所述槽口能够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相通,所述第二防呆部与所述防呆套件插接时,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凸起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槽口内。
7.进一步的,所述防呆套件具有第一内腔,所述防呆套件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内腔的直径,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贯穿所述防呆套件设有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呆部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防呆部一侧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所述第一防呆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防呆部插接,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第三开口。
9.进一步的,所述防呆套件内壁设置有若干卡凸结构,所述第一防呆部外壁与所述卡凸结构对应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卡凸结构与所述环形凹槽卡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防呆套件内壁设置有若干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为长条形,若干所述第三凸起沿所述防呆套件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三凸起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呆套件的轴线方向一致。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凸起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卡凸结构之间。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防呆组件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其通过改变不同极性连接器上防呆套件的凹槽数量,可以保证不同极性连接器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间不会发生误插;
14.(2)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其防呆套件上凹槽采用等间隔设计,可以保证连接器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插接时,只需要转动很小的角度即可插接;
15.(3)本实用新型的中防呆套件采用可转动设计,可以调整线端接头的歪斜角度,同时为了避免正负电连接器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再次转动,设置槽口使其被限位在第一凸起上,进而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不能转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在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18.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20.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呆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防呆部、防呆套件和第二防呆部连接的剖视示意图;
23.图9为图8的b部放大图;
24.其中,1-板端接头,2-线端接头,3-第一防呆部,4-第二防呆部,5-防呆套件,6-插接凹槽,7-槽口,8-母端子,9-线端端子,10-板状结构,11-固定部, 12-第三开口,13-板端端子,14-第一凸起,15-第二凸起,16-第一开口,17
‑ꢀ
第二开口,18-第一凹槽,19-第二凹槽,20-通孔,21-卡凸结构,22-环形凹槽, 23-第三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使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实施例
29.请参阅图1和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板端接头1和线端接头2,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所述电连接器上的防呆组件,其包括设置在所述线端接头2一侧的第一防呆部3、所述板端接头1一侧的第二防呆部4和防呆套件5,
30.所述线端接头2的一侧具有插接凹槽6,如图1所示,图中示意性展示的线端插头其插接凹槽6是设置在厚度方向的一侧。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所述插接凹槽6内设置有所述第一防呆部3,所述第一防呆部3为管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防呆部3的一端朝所述插接凹槽6外延伸。所述第一防呆部3尾端设置有若干个槽口7,若干个所述槽口7沿所述第一防呆部3的周向等间隔分布。
31.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防呆部3内设置有母端子8,所述线端接头2内设置有线端端子9。所述线端端子9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线端接头2的轴线方向一致,即所述母端子8与所述线端端子9垂直设置。所述线端端子9安装在所述线端接头2内时,所述线端端子9的一端一直延伸至所述第一防呆部3下,所述线端端子9的另一端一直延伸至所述线端接头2外,用于连接线缆。
32.所述板端接头1一侧具有第二防呆部4,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图中示意性展示的板端接头1在中间位置设置有一板状结构10,其四个角上分别开设一个固定孔,可以使用螺钉等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机箱等固定面上。该板状结构 10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个柱状结构,一个即所述板端接头1上的第二防呆部4,用于与所述线端接头2插接。另一个即作为所述板端结构的固定部11,可以在其外壁上设置螺纹结构。
33.所述固定部11具有内腔,所述第二防呆部4具有第二内腔,所述固定部 1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固定部11远离所述板状结构10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防呆部4远离所述板状结构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开口12,且开口与各自的内腔连通。所述板端接头1内设置有板端端子13,所述板端端子13的一端贯穿所述板状结构10延伸至所述第二防呆部4的第二内腔内。所述板端端子1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部11的内腔延伸至所述板
端接头1外,用于连接线缆。在所述板端接头1与所述线端接头2插接时,所述板端端子13 的一端插入至所述母端子8内,进而实现板端端子13与线端端子9连接。
34.请参阅图7,所述第二防呆部4内壁沿其周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凸起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防呆部4的轴向一致,所述凸起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凸起14和第二凸起15,所述第一凸起14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15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一防呆部3和所述防呆套件5通过所述第三开口 12与所述第二防呆部4插接,所述第一凸起14远离所述第三开口12。
35.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防呆套件5具有第一内腔,所述防呆套件5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16和第二开口17,所述第一开口16和第二开口 17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6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内腔的直径,所述防呆套件5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呆套件5的轴向一致,若干所述凹槽沿所述防呆套件5的周向等间隔分布,所述凹槽沿其长度方向包括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所述第一凹槽18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19的深度,所述第一凹槽18与所述第二凹槽19之间设置有通孔20,所述第一凹槽18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6,所述第一凹槽18的一端贯穿所述防呆套件5设有所述第一开口16的一端。
36.所述防呆套件5可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一防呆部3上,所述第一防呆部3 上槽口7能够与所述通孔20一一相通。具体的,请参阅图3和图6,所述防呆套件5内壁设置有若干卡凸结构21,所述第一防呆部3外壁与所述卡凸结构21 对应设置有环形凹槽22,所述卡凸结构21与所述环形凹槽22卡接。在保证所述防呆套件5不会从所述第一防呆部3上分离的同时,所述防呆套件5可以在所述第一防呆部3上转动。为了防止所述防呆套件5在所述第一防呆部3上转动过于灵敏,在所述防呆套件5的内壁设置若干个第三凸起23,所述第三凸起 23为长条形,所述第三凸起23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呆套件5的轴线方向一致。若干个所述第三凸起23沿所述防呆套件5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三凸起23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卡凸结构21之间。这样通过增设第三凸起23,可以使防呆套件5与所述第一防呆部3之间形成干涉,进而增加所述防呆套件5 的转动阻力。
37.请参阅图8和图9,所述第一防呆部3、防呆套件5和第二防呆部4的轴向一致,在所述板端接头1与所述线端接头2插接时,即所述第二防呆部4与所述防呆套件5插接时,所述防呆套件5位于所述第二防呆部4的第二内腔内,所述第二防呆部4位于所述插接凹槽6内,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凸起15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9内,所述第一凸起14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8内,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20位于所述槽口7内,所述第一防呆部3被所述第一凸起14限位,所述线端插头锁止在所述第一凸起14上。不同极性的电连接器,其凸起的数量不同,可以保证安装有防呆套件5的线端接头2无法与极性相反的板端接头1进行插接,进而起到防呆作用。同时由于采用的是等间隔的排布方式,因此所述线端接头2在插接在所述板端接头1上时,不需要单独找准所述防呆套件5的位置,只需要转动很小的角度便可以将防呆套件5插入至板端端子13第二防呆部4的第二内腔内。但由于正负电连接器使用的防呆套件5上凹槽的数量不同,这就导致所述正负电连接器完成插接后,各自线端接头2歪斜的角度不同,影响整齐和美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呆套件5 采用可转动设计,可以调整线端接头2的歪斜角度。同时为了避免调整完角度且正负电连接器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2发生转动,设置所述槽口7使其被限位在所述第一凸起14上,所述第一防呆部
3被锁止在所述第二防呆部上4,进而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2不能转动。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防呆组件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39.(1)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其通过改变不同极性连接器上防呆套件的凹槽数量,可以保证不同极性连接器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间不会发生误插;
40.(2)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连接器,其防呆套件上凹槽采用等间隔设计,可以保证连接器板端接头和线端接头插接时,只需要转动很小的角度即可插接;
41.(3)本实用新型的中防呆套件采用可转动设计,可以调整线端接头的歪斜角度,同时为了避免正负电连接器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再次转动,设置槽口使其被限位在第一凸起上,进而完成插接后线端接头不能转动。
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4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