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2022-10-26 07:08: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人体电容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健康安全的智能穿戴产品将成为主流趋势。但同时智能穿戴产品的性能(如续航能力、佩戴检测能力等)将会是个瓶颈和痛点。现有智能穿戴产品通常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而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电容值取决于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介电层的介电常数,外部施加的机械力的传导机制可以减小电极间的距离以及增大介电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从而增大该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电容值,进而可通过检测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电容以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由于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电容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而会限制可穿戴设备的性能提升,从而使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及方法,以缓解现有可穿戴设备由于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而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性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主控制模块、电容检测模块和至少一个电容传感器;每一个所述电容传感器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可穿戴设备上;每一个所述电容传感均包括沿靠近人体侧到远离人体侧的方向依次排列的导电层、绝缘层和屏蔽层;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屏蔽层的面积相等;所述导电层的面积小于所述绝缘层或所述屏蔽层的面积;所述电容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模块、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和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连接,用于对所述主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增益处理和/或偏置处理;
5.所述主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的佩戴状态。
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主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预存的基准电容数据以及所述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
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主控制模块还用于:分别计算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与所述基准电容数据之间的差值,并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在预设数量的电容区间中的目标区间;如果是,则将所述目标区间对应的目标状态确定为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
中,不同电容区间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不同状态对应。
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包括:表征所述用户未佩戴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状态、表征所述用户不完全佩戴所述可穿戴设备第二状态和表征所述用户完全佩戴所述可穿戴设备第三状态;所述主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可穿戴设备休眠;在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时,控制所述可穿戴设备开启全部功能。
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导电层边沿与所述绝缘层边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距离阈值;所述导电层和所述屏蔽层的厚度均小于第二距离阈值。
1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的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主控制模块提供电源,以使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电容检测模块输出所述第一电流信号。
1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的通讯模块,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连接,并将所述主控制模块确定的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发送给所述外部通讯设备;
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的报警模块,用于在所述主控制模块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进行报警。
13.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电容检测模块对所述主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增益处理和/或偏置处理;通过所述主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所述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的佩戴状态。
14.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安装在所述设备本体内。
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主控制模块、电容检测模块和至少一个电容传感器;每一个电容传感器均固定安装在可穿戴设备上;每一个所述电容传感均包括沿靠近人体侧到远离人体侧的方向依次排列的导电层、绝缘层和屏蔽层;绝缘层与屏蔽层的面积相等;导电层的面积小于绝缘层或屏蔽层的面积;电容检测模块分别与主控制模块、每个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和每个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连接,用于对主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电容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主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采用上述技术,可以缓解现有可穿戴设备由于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而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性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16.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1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容传感器的结构示例图;
2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容传感器到大地的电流的计算方法的示例图;
25.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目前,现有智能穿戴产品通常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由于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电容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而会限制可穿戴设备的性能提升,从而使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较差。基于此,本发明实施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及方法,可以缓解现有可穿戴设备由于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而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性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28.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29.参见图1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主控制模块4、电容检测模块5和至少一个电容传感器6;每一个电容传感器6均固定安装在可穿戴设备上。例如,考虑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舒适性,电容传感器6可采用通过粘剂贴合、缝合、磁吸等方式固定安装在鞋垫、护膝、护肘、腰带、头盔等可穿戴设备上。
30.上述电容传感器6可以是任意形状的电容传感器。参见图2所示,每一个电容传感器6均包括沿靠近人体侧到远离人体侧的方向依次排列的导电层1、绝缘层2和屏蔽层3;绝缘层2与屏蔽层3的面积相等;导电层1的面积小于绝缘层2或屏蔽层3的面积。
31.其中,上述导电层1和上述屏蔽层3均由导电材料组成,导电材料可采用石墨烯材料、柔性极板、导电织布,金属板等,对此不进行限定;上述绝缘层2由绝缘材料组成,绝缘材料可采用绝缘极板、橡胶等,对此不进行限定。上述导电层1和上述屏蔽层3的表面均可以呈一定的图案结构,图案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例如采用直线、正弦线、波浪线、
锯齿波、三角波、椭圆形、环形、线圈形、心形等中的一种及两种以上并列、交叉、堆叠等组成的图案,对此不进行限定。导电层1、绝缘层2和屏蔽层3中各层之间可通过均匀涂敷粘剂进行粘合固定,上述电容传感器6的各层表面形状均可以随意裁剪,安装更加方便。
32.在使用上述电容传感器6时,导电层1需要朝向靠近人体侧,有衣物等阻隔也可以正常使用,与导电层1相对应,屏蔽层3需要朝向远离人体侧。
33.图1中,电容检测模块5分别与主控制模块4、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导电层1和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屏蔽层3连接,用于对主控制模块4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电容传感器6,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数据;其中,上述信号处理可以包括增益处理、偏置处理等,对此不进行限定。主控制模块4用于根据电容检测模块5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中,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的佩戴状态。
34.上述主控制模块4具体可采用中央处理器(cpu)、微控制单元(mcu)、微处理器(mpu)等,对此不进行限定。此外,上述主控制模块4还可以与外部存储器连接,并通过与主控制模块4连接的外部存储器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
35.作为一个示例,针对一个电容传感器6,电容检测模块5分别通过具有屏蔽功能的线束与该电容传感器6的导电层1和该电容传感器6的屏蔽层3连接;通过主控制模块4向电容检测模块5输出正弦波电流;通过电容检测模块5对主控制模块4输出的正弦波电流进行增益处理和偏置处理并向该电容传感器6输出相应的电流,从而检测得到该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当人体接触该电容传感器6时,主控制模块4输出的正弦波电流的相位会发生改变,主控制模块4可根据正弦波电流相位的改变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
36.作为另一个示例,电容检测模块5对主控制模块4输出的100khz的方波信号进行增益处理和偏置处理后,会向每个电容传感器6分别输出适合测量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变化的电流,该电流经过电容传感器6后会反馈给电容检测模块5,并由电容检测模块5处理后得到容抗和阻抗的数值;之后由主控制模块4读取电容检测模块5处理后得到的容抗和阻抗的数值,并根据这些数值的变化确定可穿戴设备用户的佩戴状态变化,该佩戴状态变化可反映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贴合度的变化。整个佩戴状态检测过程的时间较短,通常小于600毫秒。
37.上述电容检测模块5利用单电极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感应进行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检测,对于单电极平行板电容器来说,电容感应的公式为c=εs/4πkd,其中,c为电容,ε为介电常数成正比,s为正对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k为静电力常量,因而电容跟s成正比,跟d成反比。在介电常数不变的情况下,任何影响固定电位导体表面电场的变化都会改变导体的电容,因而可通过改变待测物体与单电极电容传感器的正对面积和改变待测物体与单电极电容传感器间的距离来使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发生变化。基于上述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感应原理,上述电容检测模块5可通过待测物(即人体)与电容传感器6之间的距离和接触面积的变化,计算出容抗和阻抗的变化量,从而通过变化量计算出电容值。相应地,上述主控制模块4可根据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变化,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的佩戴状态变化。
38.上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用于佩戴上述可穿戴设备的部位可以为头部、颈部、躯干、四肢等,对此不进行限定。
3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主控制模块、
电容检测模块和至少一个电容传感器;每一个电容传感器均固定安装在可穿戴设备上;每一个电容传感均包括沿靠近人体侧到远离人体侧的方向依次排列的导电层、绝缘层和屏蔽层;绝缘层与屏蔽层的面积相等;导电层的面积小于绝缘层或屏蔽层的面积;电容检测模块分别与主控制模块、每个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和每个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连接,用于对主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电容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主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采用上述技术,可以缓解现有可穿戴设备由于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而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性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4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主控制模块4还可以用于:根据预存的基准电容数据以及电容检测模块5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具体地,上述主控制模块4在获取到电容检测模块5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数据后,分别计算每个电容传感器6的电容数据与基准电容数据之间的差值,并判断该差值是否在预设数量的电容区间中的目标区间;如果是,则将目标区间对应的目标状态确定为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中,不同电容区间与可穿戴设备的不同状态对应。采用该操作方式,可根据预设的电容区间与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快速确定出可穿戴设备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效率,进而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能力。
4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可以包括:表征该用户未佩戴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状态、表征该用户不完全佩戴可穿戴设备第二状态和表征该用户完全佩戴可穿戴设备第三状态。基于此,主控制模块4还可以用于:在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控制可穿戴设备休眠;在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时,控制可穿戴设备开启全部功能。采用上述操作方式,可在用户未佩戴可穿戴设备时控制可穿戴设备休眠,从而实现节能,进而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整体续航能力。
42.作为一个具体示例,上述可穿戴设备为智能头盔,智能头盔上设置有照明灯和警示灯,智能头盔内部设置有多于两个电容传感器;当用户未戴智能头盔时,外界对电容传感器的影响变小,每个电容传感器的容抗会很小,因而可预先设置一个比较小的第一电容阈值、一个大于第一电容阈值的第二电容阈值以及一个大于第二电容阈值的第三电容阈值;当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小于第一电容阈值时,主控制模块会控制智能头盔进入休眠状态,实现照明灯和警示灯关闭;当用户戴上智能头盔时,用户头部对电容传感器的影响会变大,用户头部与智能头盔的贴合度越好,可穿戴设备上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会越大,当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大于第二电容阈值时,主控制模块会控制智能头盔进入全功能激活状态(也即开启全部功能);当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大于第三个阈值时,主控制模块会在智能头盔开启全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照明灯和警示灯的发光状态。该控制方式可以在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智能头盔所有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智能头盔的续航能力。
43.作为一个具体示例,上述可穿戴设备为腕带、臀带、腰带等带警示灯功能的产品,不同产品均对应设置有电容传感器,可预先设置一个电容阈值,主控制模块可根据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是否大于该电容阈值以判断用户是否佩戴相应的产品,从而在用户未佩戴相应的产品时控制产品休眠,在用户佩戴相应的产品时激活产品的警示灯功能;该控制方式可以在通过警示灯功能提高用户进行夜跑、夜间骑行、夜间散步等运动的安全性的前提
下,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续航能力。
44.此外,上述可穿戴设备还可以为特殊用途的衣物,例如,警察,消防员等人员的执勤衣物等;基于此,上述可穿戴设备还可以与各类具有反光功能的衣物(如背心等)配合使用。
4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上述导电层1边沿与上述绝缘层2边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距离阈值;上述导电层1和上述屏蔽层3的厚度均小于第二距离阈值。
46.其中,上述第一距离和上述第二距离阈值的取值大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上述导电层1边沿与上述绝缘层2边沿之间的距离为20um,使屏蔽层3可以对导电层1的信号进行有效屏蔽,从而避免导电层边沿与屏蔽层边沿连接的风险;再例如,上述导电层1和上述屏蔽层3的厚度均小于300um;还例如,上述导电层1和上述屏蔽层3的厚度均小于200um。
4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3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与主控制模块4连接的电源模块7,用于为主控制模块4提供电源,以使主控制模块4向电容检测模块5输出上述第一电流信号。例如,电源模块7包括线性稳压器,可通过线性稳压器为主控制模块4提供稳定的3.3v或5v电源,主控制模块4输出100khz的方波信号给电容检测模块5。
4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的通讯模块8,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连接,并将主控制模块4确定的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发送给外部通讯设备。通讯模块8可采用蓝牙、无线等通讯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对此不进行限定。采用该操作方式,可通过通讯模块实现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与外部通讯设备之间的通信,进一步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人机交互能力。
4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见图5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与主控制模块4连接的报警模块9,用于在主控制模块4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上述第一状态或上述第二状态时进行报警。
50.上述第一状态对应的报警方式与上述第二状态对应的报警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报警模块9可以包括蜂鸣器、语音播报器、警示灯等,相应地,报警方式可以为蜂鸣报警、语音提醒、警示灯闪烁等方式,对此不进行限定。
51.为了便于理解,在此以上述主控制模块是cpu为例对上述主控制模块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的具体操作方式进行示例性描述如下:如果可穿戴设备是第一次上电,cpu会执行下述步骤s1和步骤s2;如果可穿戴设备不是第一次上电,cpu会执行下述步骤s3至步骤s5。
52.步骤s1,在没有任何活体接触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下,读取各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作为基准电容数据。如果数据异常,则不执行步骤s2。
53.步骤s2,保存所有基准数据值。
54.具体地,cpu可将所有基准电容数据保存在自身的存储器中,或者保存在与其连接的外部存储设备上。本步骤中,基准电容数据可通过cpu对多次读取到的电容数据进行取平均值的方式得到。
55.步骤s3,周期性读取各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并将读取到的电容数据暂存到自身的存储器中。
56.步骤s4,通过步骤s3获取的电容数据减去步骤s1的基准电容数据,计算出各个电
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变化量。
57.步骤s5,通过各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变化量,确认出人体的佩戴状态变化;其中,该佩戴状态变化表征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贴合度的变化。
58.为了便于理解,在此以上述主控制模块是mpu为例对上述主控制模块计算各个电容传感器到大地的电流的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如下:如图6所示,针对可穿戴设备上的一个电容传感器,人体皮肤和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均与电路板地线连接,该电容传感器的电压与该电容传感器的电流成正比,公式为i=u/z,其中,i为该电容传感器的电流,u为该电容传感器的电压,z为该电容传感器的负载阻抗;可定义人体皮肤到该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的阻抗为z1,定义该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到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的阻抗为z2,定义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到电路板地线的阻抗为z3;可穿戴设备第一次上电时,此时人体并未佩戴该可穿戴设备,因而第一次测量的电流m1包含该电容传感器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1和该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到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的电流i3;第二次测量的电流m2包含该电容传感器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1和该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到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的电流i3,以及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2;第三次测量的电流m3包含该电容传感器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1和该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到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的电流i3;第四次测量的电流m4包含该电容传感器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1和该电容传感器的导电层到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的电流i3,以及该电容传感器的屏蔽层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2;基于此,得到以下几个方程:
59.m1=i1 i3;
60.m2=i1 i2 i3;
61.m3=i1 i3;
62.m4=i1 i2 i3;
63.通过推导得到该电容传感器到电路板地线的电流i1=(m3*m1

m4*m2)/(m3

m4

m2 m1)。
64.基于上述原理,mpu通过用正弦电压驱动该电容传感器负载并检测电流响应来测量出电流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从而计算出阻抗值。主控制模块可通过可穿戴设备上电容传感器的阻抗变化,确认出人体的佩戴状态变化,该佩戴状态变化表征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贴合度的变化。
65.基于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参见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66.步骤s702,通过电容检测模块对主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电容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其中,处理包括增益处理和/或偏置处理;
67.步骤s704,通过主控制模块根据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中,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的佩戴状态。
6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通过电容检测模块对主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信号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流信号分别发送给每个电容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得到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通过主控制模块根据
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采用上述技术,可以缓解现有可穿戴设备由于采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而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较复杂、性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69.上述步骤s704可以包括以下操作方式:通过主控制模块根据预存的基准电容数据以及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
70.上述通过主控制模块根据预存的基准电容数据以及电容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操作方式:通过主控制模块分别计算每个电容传感器的电容数据与基准电容数据之间的差值,并判断该差值是否在预设数量的电容区间中的目标区间;如果是,则将目标区间对应的目标状态确定为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其中,不同电容区间与可穿戴设备的不同状态对应。
71.上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包括:表征用户未佩戴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状态、表征用户不完全佩戴可穿戴设备第二状态和表征用户完全佩戴可穿戴设备第三状态;基于此,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方式:通过主控制模块在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控制可穿戴设备休眠;在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时,控制可穿戴设备开启全部功能。
72.上述导电层边沿与上述绝缘层边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距离阈值;上述导电层和上述屏蔽层的厚度均小于第二距离阈值。
73.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方式:通过电源模块为主控制模块提供电源,以使主控制模块向电容检测模块输出第一电流信号。
74.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方式:通过通讯模块与外部通讯设备连接,并将主控制模块确定的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发送给外部通讯设备。
75.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操作方式:通过报警模块在主控制模块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上述第一状态或上述第二状态时进行报警。
76.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方法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装置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77.基于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上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上述装置安装在设备本体内。
7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7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