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焊接件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9:24: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压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加热焊接件。


背景技术:

2.热压头主要由两个电极及设置在两个电极之间的发热区构成,通电后电流从一个电极经发热区传导至另一个电极,在此期间,发热区产生热量,对产品进热压结合;然而现有技术中热压头的发热区在延伸路径上不同区域的横截面存在差异,致使每个区域的发热、散热情况不一致,造成发热区焊接面的均温性不一致,影响焊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热压头的发热区存在均温性不一致的问题,现提供一种加热焊接件。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焊接件,包括焊接本体,所述焊接本体具有外电极区、发热区及内电极区,所述外电极区和内电极区互不接触,并均与发热区的上端连接;
5.所述发热区沿着轨迹线方向延伸形成闭合结构,所述发热区在第一轨迹线方向上各位置处的横截面一致。
6.本方案中将发热区设计呈闭合结构,并保持其在第一轨迹线方向上各位置处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相同,从而使发热区在周向上任意位置的发热情况及散热情况均相同,以此提高发热区下表面的均温性,进而提升焊接质量,同时闭合结构的发热区能够增加机械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7.本实用新型从便于加工制造及提高结构强度等因素考虑,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类型的轨迹线:
8.其一为,所述轨迹线呈拐角处具有圆角的方形。
9.其二为,所述轨迹线呈圆形。
10.为了提高发热区的机械强度,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区在第一轨迹线方向上的横截面具有外过渡段、工作段及内过渡段,所述外过渡段的上端与所述外电极区连接、外侧翼段下端连接至工作段的外端;工作段的内端通过内过渡段和内电极区连接;
11.所述外过渡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l1由上至下逐渐缩小,所述内过渡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l2逐渐缩小;利用渐变的外过渡段和内过渡段的设计,使发热区可平缓过渡到内电极区和外电极区,提高连接强度,承压能力好。
12.进一步地,所述外过渡段由上至下向外倾斜,所述内过渡段由上至下向内倾斜;从而形成类似八字形结构,可减少外电极区和发热区连接处,及内电极区和发热区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防止发热区与外电极区或内电极区的连接处轻易的出现断裂。
13.为了提高发热区下表面温度的均匀性,进一步地,所述外过渡段和内过渡段相互对称设置
14.为了提高发热量,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区在第一轨迹线方向上的横截面还具有外侧翼段和内侧翼段;
15.所述外侧翼段连接于所述外过渡段与工作段之间,所述内侧翼段连接于所述内过渡段与工作段之间。
16.为了使热量集中在发热区的下端,进一步地,所述外侧翼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为l3,l1≥l3;内侧翼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为l4,l2≥l4。
17.为了提高发热区下表面温度的均匀性,进一步地,所述外侧翼段和内侧翼段对称设置。
18.进一步地,所述外电极区绕设于发热区外侧的四周,所述内电极区绕设于发热区内侧的四周。
19.进一步地,所述外电极区、发热区及内电极区一体成型。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焊接件采用将发热区设计呈闭合结构,并保持其在第一轨迹线方向上各位置处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相同,从而使发热区在周向上任意位置的发热情况及散热情况均相同,以此提高发热区下表面的均温性,进而提升焊接质量,同时闭合结构的发热区能够增加机械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2.图1是实施例1中加热焊接件一侧的三维示意图;
23.图2是实施例1中加热焊接件另一侧的三维示意图;
24.图3是实施例1中加热焊接件的仰视示意图;
25.图4是实施例1中加热焊接件的俯视示意图;
26.图5是图4中a-a向剖视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焊接件的发热区在第一轨迹线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28.图7是实施例2中加热焊接件一侧的三维示意图;
29.图8是实施例2中加热焊接件另一侧的三维示意图;
30.图9是实施例2中加热焊接件的仰视示意图;
31.图中:1、外电极区;
32.2、发热区,201、外过渡段,202、外侧翼段,203、工作段,204、内侧翼段,205、内过渡段;
33.3、内电极区;
34.4、轨迹线;
35.l1、外过渡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
36.l2、内过渡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
37.l3、外侧翼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
38.l4、内侧翼段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
39.h、工作段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40.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41.实施例1
42.如图1-6所示,一种加热焊接件,包括焊接本体,焊接本体材质为采用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所述焊接本体具有外电极区1、发热区2及内电极区3,所述外电极区1和内电极区3互不接触,并均与发热区2的上端连接,外电极区1、发热区2及内电极区3具体采用一体成型使彼此固定;
43.如图1所示,所述发热区2沿着轨迹线4方向延伸形成闭合结构,所述发热区2在第一轨迹线4方向上各位置处的横截面一致。
44.值得注意的是,轨迹线4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及拐角处具有圆角的方形等,在本实施例中轨迹线4为拐角处具有圆角的方形;外电极区1具体可绕设于发热区2外侧的四周,形成空心柱状结构或四周拐角处具有倒圆角的空心柱状结构,内电极区3具体可绕设于发热区2内侧的四周,形成空心柱状结构、实心柱状结构、四周拐角处具有倒圆角的空心柱状结构或四周拐角处具有倒圆角的实心柱状结构,这样,发热区2的外周边缘全部与外电极区1接触,发热区2的内周边缘亦全部与内电极区3接触,提升导电的均匀性。
45.本实施例中发热区2具体构造如下:
46.如图5和6所示,发热区2在第一轨迹线4方向上的横截面具有外过渡段201、外侧翼段202、工作段203、内侧翼段204及内过渡段205,外侧翼段202的上端通过外过渡段201和外电极区1连接,外侧翼段202的下端和工作段203的外端连接且可彼此垂直设置,工作段203的内端与内侧翼段204的下端连接且可彼此垂直设置,内侧翼段204的上端通过内过渡段205和内电极区3连接;工作段203的下表面为焊接工作面,在焊接时,直接与产品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段203的下表面为平面;
47.外过渡段201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l1由上至下逐渐缩小,所述内过渡段205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l2逐渐缩小;利用渐变的外过渡段201和内过渡段205的设计,使发热区2可平缓过渡到内电极区3和外电极区1,提高连接强度,承压能力好。
48.外过渡段201由上至下向外倾斜,所述内过渡段205由上至下向内倾斜;从而形成类似八字形结构,可减少外电极区1和发热区2连接处,及内电极区3和发热区2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防止发热区2与外电极区1或内电极区3之间的连接处轻易的出现断裂。
49.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进行匹配设计,比如结合图示,作为一种示例,外侧翼段202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为l3,l1≥l3;内侧翼段204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为l4,l2≥l4。所述工作段203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高度为h,l3≥h,h≥l4;以此使发热区2在外侧翼段202、工作段203及内侧翼段204的厚度相对较薄,从而将热量集中在发热区2的下端。
50.作为该示例的优选,外侧翼段202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l3及内侧翼段204的外端和内端之间的宽度l4均由上至下保持不变,所述工作段203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高度h由外侧翼段202至内侧翼段204的方向保持不变,l3=h,h=l4;这样可使发热区2在外侧翼段
202、工作段203及内侧翼段204拥有均匀的厚度,提高发热区2下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在此基础上,外过渡段201和内过渡段205相互对称设置,外侧翼段202和内侧翼段204对称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发热区2下表面温度的均匀性。
51.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产品的不同,上述所涉及的所有尺寸关系均可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52.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焊接件采用将发热区2设计呈闭合结构,并保持其在第一轨迹线4方向上各位置处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相同,从而使发热区2在周向上任意位置的发热情况及散热情况均相同,以此提高发热区2下表面的均温性,进而提升焊接质量,同时闭合结构的发热区2能够增加机械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53.实施例2
54.如图7-9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轨迹线4为圆形;外电极区1具体可绕设于发热区2外侧的四周,形成空心圆环结构,内电极区3具体可绕设于发热区2内侧的四周,形成空心圆环结构或圆柱结构,这样,发热区2的外周边缘可全部与外电极区1接触,发热区2的内周边缘亦可全部与内电极区3接触,提升导电的均匀性。
55.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