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节水闭式热源塔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3:24: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与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水闭式热源塔。


背景技术:

2.建筑能耗占据社会总能耗30%以上,其中暖通空调能耗达到40-60%。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利用高效、清洁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制冷和供热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目前,闭式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闭式热源塔在夏季进行蒸发式冷却为系统提供冷源、冬季进行对流换热提供热源,从而基于一套设备,利用电能,可以有效节省初投资、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3.现有的开式热源塔需要使用盐溶液作为载冷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腐蚀、挥发导致溶液浓度变化、雨雪导致溶液稀释且结冰、需要溶液浓缩装置、污染环境等问题。闭式热源塔采用载冷剂在闭式管内流动的方案,克服了一些开式热源塔的弊端;但是目前的闭式热源塔主要采用自顶部喷淋,喷淋量大,浪费水资源;喷淋方向与空气形成逆流,容易形成水分飘散,且因空气流动及换热器结构影响,水分在换热器结构上分布不均,严重影响换热效果。此外,目前已有闭式热源塔因喷淋方式、空气流通设计问题,热源塔外部采用围板围护,需要特殊的通风通道,因此安装时无法紧密安装或紧密安装影响通风,因此安装占地较大。
4.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换热效果更好,能够具有节水特点,能够通过节约构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节水闭式热源塔,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换热效果更好,能够具有节水特点,能够通过节约构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节水闭式热源塔。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水闭式热源塔,包括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内部设置有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换热器组件上的两个外侧表面各自形成喷淋面,且使得两个喷淋面上端各自向外倾斜设置以使得两个喷淋面呈v形布置;还包括喷淋组件,喷淋组件包括雾化喷头;各自对应两个喷淋面设置有所述雾化喷头且使得雾化喷头的雾化喷射端面向且正对所述喷淋面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端还设有风机;且支撑框架上的与喷淋面相对的两侧呈开放结构并形成进风口;在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口进入的换热风能够带动雾化喷头喷出的雾化水汽正对的朝向喷淋面运动并完成喷淋降温,且换热风再从上端排出。
7.这样,上述装置中,雾化喷淋喷头与换热器组件上的喷淋面呈正对均匀分布,对于换热器而言雾化喷淋更加的均匀;并且雾化喷淋方向与闭式热源塔的换热空气流通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雾化喷淋出的水分基本不受或少受空气流动影响,使得换热效果好;并且采
用雾化喷淋,雾化喷淋根据需要进行控制,雾化后的水分基本在换热器处换热完全蒸发,换热器表面基本不产生大量水滴甚至水流,喷淋少、飘散小,整体节约水分。并且整个闭式热源塔系统,无喷淋循环水收集系统,整体结构更简单,节约构件,减少材料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8.作为优化,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各自对应两个喷淋面设置的喷淋支撑,喷淋支撑包括安装在喷淋面上的支撑板,支撑板呈长条形结构设计,支撑板长度方向沿喷淋面横向布置,且支撑板为沿喷淋面纵向方向呈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喷淋组件还包括喷淋主管和喷淋副管,喷淋副管为两个且沿喷淋面横向方向呈间隔设置,且喷淋副管两端各自安装固定在两个支撑板上,在喷淋副管上呈间隔的设置有雾化喷头;喷淋主管上有两个输出端并各自与喷淋副管连通;喷淋主管还与支撑框架上的喷淋水箱出水端相连。
9.这样,通过设置喷淋支撑用于安装雾化喷头,更加方便对雾化喷头进行安装。并且设置的支撑板能够将喷淋面分隔呈三个区域,使得相邻区域的雾化喷淋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小,更加有利于喷淋。进一步的,在喷淋水箱出水端连接设置有喷淋水泵,喷淋水泵与喷淋主管相连。
10.作为优化,所述风机为沿支撑框架纵向方向呈间隔布置的两个。
11.这样,排布设置有两个风机,能够更好的完成喷淋,使得雾化后的水分更好的喷淋到换热器具有的喷淋面上。
12.作为优化,在支撑框架上端面上沿纵向成对的设置有两个盖板,在两个盖板上各自安装设置有风机。
13.这样,能够更好的形成闭式结构。
14.作为优化,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布置呈v形结构的换热器单元,两个换热器单元的两外侧面各自形成喷淋面;且在换热器单元一端连接设置有进液管,且进液管远端形成进液口;在换热器单元另一端连接设置有出液管,出液管远端形成出液口。
15.这样,换热器组件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能够更加方便载冷剂输入完成换热后输出。
16.作为优化,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为两个,且两个进液管和两个出液管各自对应的布置在两个换热器单元两端外侧位置;且纵向成对的两组进液管和出液管各自通过设置在换热器单元内部的若干个换热管连通;并且两个进液管和两个出液管下端各自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设置;其中一个进液管远端和其中一个出液管远端向外弯折延伸并各自形成进液管连接段和出液管连接段,且进液管连接段和出液管连接段外端各自形成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
17.这样,进液管和出液管的结构设计以及布局更加合理。
18.作为优化,在两个换热器单元两端之间各自设置有整体呈v形结构设计的封板。
19.这样,能够更好的形成闭式结构,更好的完成喷淋换热。
20.作为优化,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座,在底座上方中部位置通过水箱支撑安装设置有所述喷淋水箱,在底座上还设置有换热器支撑,且换热器组件通过换热器支撑安装设置在喷淋水箱上方。
21.这样,支撑框架的结构设计更加简答,更加方便喷淋水箱和换热器组件的安装。
22.进一步的,所述水箱支撑包括设置在底座上方的且沿横向呈间隔布置的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支撑杆,所述喷淋水箱安装固定在支撑杆上方。所述换热器支撑包括连接固定在底座上的且各自呈间隔的位于喷淋水箱两端面外侧的安装板,在两个安装板上端之间成对的设有两个安装杆,还包括底座上呈矩形布置有四个竖向向上设置的立柱;在沿纵向方向成对的两组立柱之间连接设置有纵杆,且换热器组件上下两端各自安装在纵杆和安装杆上。
23.综上所述,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24.1、雾化喷淋喷头与闭式热源塔的换热器结构呈正对均匀分布,对于换热器而言雾化喷淋均匀;
25.2、雾化喷淋方向与闭式热源塔的换热空气流通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雾化喷淋出的水分基本不受或少受空气流动影响,换热效果好;
26.3、整个闭式热源塔基本无外部围护结构,不需专门设计通风通道,多台闭式热源塔可以并列紧密安装;
27.4、雾化喷淋根据需要进行控制,雾化后的水分基本在换热器出换热完全蒸发,换热器表面基本不产生大量水滴甚至水流,喷淋少、飘散小,整体节约水分。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节水闭式热源塔的轴测图。
29.图2是图1的主视图。
30.图3是图1的俯视图。
31.图4是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如图1至图4示,一种节水闭式热源塔,包括支撑框架1,在支撑框架内部设置有换热器组件2,换热器组件上的两个外侧表面各自形成喷淋面3,且使得两个喷淋面上端各自向外倾斜设置以使得两个喷淋面呈v形布置;还包括喷淋组件4,喷淋组件包括雾化喷头5;各自对应两个喷淋面设置有所述雾化喷头且使得雾化喷头的雾化喷射端面向且正对所述喷淋面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端还设有风机6;且支撑框架上的与喷淋面相对的两侧呈开放结构并形成进风口7;在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口进入的换热风能够带动雾化喷头喷出的雾化水汽正对的朝向喷淋面运动并完成喷淋降温,且换热风再从上端排出。
34.这样,上述装置中,雾化喷淋喷头与换热器组件上的喷淋面呈正对均匀分布,对于换热器而言雾化喷淋更加的均匀;并且雾化喷淋方向与闭式热源塔的换热空气流通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雾化喷淋出的水分基本不受或少受空气流动影响,使得换热效果好;并且采用雾化喷淋,雾化喷淋根据需要进行控制,雾化后的水分基本在换热器处换热完全蒸发,换
热器表面基本不产生大量水滴甚至水流,喷淋少、飘散小,整体节约水分。并且整个闭式热源塔系统,无喷淋循环水收集系统,整体结构更简单,节约构件,减少材料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35.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喷淋组件包括各自对应两个喷淋面设置的喷淋支撑,喷淋支撑包括安装在喷淋面上的支撑板8,支撑板呈长条形结构设计,支撑板长度方向沿喷淋面横向布置,且支撑板为沿喷淋面纵向方向呈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喷淋组件还包括喷淋主管9和喷淋副管10,喷淋副管为两个且沿喷淋面横向方向呈间隔设置,且喷淋副管两端各自安装固定在两个支撑板上,在喷淋副管上呈间隔的设置有雾化喷头;喷淋主管上有两个输出端并各自与喷淋副管连通;喷淋主管还与支撑框架上的喷淋水箱11出水端相连。
36.这样,通过设置喷淋支撑用于安装雾化喷头,更加方便对雾化喷头进行安装。并且设置的支撑板能够将喷淋面分隔呈三个区域,使得相邻区域的雾化喷淋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小,更加有利于喷淋。进一步的,在喷淋水箱出水端连接设置有喷淋水泵12,喷淋水泵与喷淋主管相连。
37.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为沿支撑框架纵向方向呈间隔布置的两个。
38.这样,排布设置有两个风机,能够更好的完成喷淋,使得雾化后的水分更好的喷淋到换热器具有的喷淋面上。
39.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支撑框架上端面上沿纵向成对的设置有两个盖板13,在两个盖板上各自安装设置有风机。
40.这样,能够更好的形成闭式结构。
41.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布置呈v形结构的换热器单元14,两个换热器单元的两外侧面各自形成喷淋面;且在换热器单元一端连接设置有进液管15,且进液管远端形成进液口;在换热器单元另一端连接设置有出液管16,出液管远端形成出液口。
42.这样,换热器组件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能够更加方便载冷剂输入完成换热后输出。
43.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为两个,且两个进液管和两个出液管各自对应的布置在两个换热器单元两端外侧位置;且纵向成对的两组进液管和出液管各自通过设置在换热器单元内部的若干个换热管连通;并且两个进液管和两个出液管下端各自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设置;其中一个进液管远端和其中一个出液管远端向外弯折延伸并各自形成进液管连接段17和出液管连接段18,且进液管连接段和出液管连接段外端各自形成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
44.这样,进液管和出液管的结构设计以及布局更加合理。
45.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两个换热器单元两端之间各自设置有整体呈v形结构设计的封板19。
46.这样,能够更好的形成闭式结构,更好的完成喷淋换热。
47.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座20,在底座上方中部位置通过水箱支撑安装设置有所述喷淋水箱,在底座上还设置有换热器支撑,且换热器组件通过换热器支撑安装设置在喷淋水箱上方。
48.这样,支撑框架的结构设计更加简答,更加方便喷淋水箱和换热器组件的安装。
49.进一步的,所述水箱支撑包括设置在底座上方的且沿横向呈间隔布置的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支撑杆21,所述喷淋水箱安装固定在支撑杆上方。所述换热器支撑包括连接固定在底座上的且各自呈间隔的位于喷淋水箱两端面外侧的安装板22,在两个安装板上端之间成对的设有两个安装杆23,还包括底座上呈矩形布置有四个竖向向上设置的立柱24;在沿纵向方向成对的两组立柱之间连接设置有纵杆25,且换热器组件上下两端各自安装在纵杆和安装杆上。
50.闭式热源塔工作时,
51.风机正常开启或根据换热负荷需要部分开启,空气自闭式热源塔两侧流入,依次经过喷淋组件、换热器(换热器单元)、换热器组件内部、风机,并最终向上排出。与此同时,载冷剂经进液口流入进液管,然后流经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图示未指出),且在换热管内单次或多次流动,最后流入出液管并经出液口排出闭式热源塔。整个过程载冷剂与空气不接触,仅通过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载冷剂不挥发、不耗散,且根据需要可以设计多种载冷剂流通方式,可以与既定流向的空气形成顺流和逆流。
52.当有多台闭式热源塔需要安装时,另外的闭式热源塔可以紧密安装在图3所示的上侧或下侧,分别位于相邻的个闭式热源塔的换热器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因此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位置。此时空气先从两台闭式热源塔两端进入上述的空间位置,然后再流经喷淋组件、换热器组件、风机。以此,闭式热源塔之间可以实现无缝紧密安装,节省占地面积。
53.当载冷剂与空气换热不足时,控制开启喷淋水泵,喷淋水泵将喷淋水箱中的水吸入并加压,通过喷淋供水管泵入多个喷淋组件。通入喷淋组件的水经过喷淋主管分配,最终由多个雾化喷头喷出,均匀喷洒向换热器;与此同时,由风机驱动的流动空气与雾化喷出的水雾方向基本一致,从而携带水雾接近换热器且进入换热器的换热管、换热翅片之间,此后水雾由于受热等发生相变,与换热器形成充分换热,形成了喷淋相变强化换热。进一步的,雾化喷头均匀布置,并通过换热负荷需求控制喷淋水泵功率等从而控制喷淋水量,从而使得水雾基本全部在换热器处全部发生蒸发相变吸热,一方面无多余水分浪费、且水雾或水滴基本无随风飘散,实现了节水,另一方面水雾在换热器表面无大量凝结甚至形成水流,整体均匀的换热提升整个闭式热源塔的换热效率。
54.更进一步的,由于雾化喷淋的水量是按需喷淋的,无多余的循环浪费,从而喷淋水泵不需泵入过多的水量,可以节省能源;空气中无飘散的水雾或水滴,风机不用做额外的驱动功,同样可以节省能源,从而整体闭式热源塔的能耗有所降低。
55.综上所述,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56.1、雾化喷淋喷头与闭式热源塔的换热器结构呈正对均匀分布,对于换热器而言雾化喷淋均匀;
57.2、雾化喷淋方向与闭式热源塔的换热空气流通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雾化喷淋出的水分基本不受或少受空气流动影响,换热效果好;
58.3、整个闭式热源塔基本无外部围护结构,不需专门设计通风通道,多台闭式热源塔可以并列紧密安装;
59.4、雾化喷淋根据需要进行控制,雾化后的水分基本在换热器出换热完全蒸发,换热器表面基本不产生大量水滴甚至水流,喷淋少、飘散小,整体节约水分。
60.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
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