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2022-10-22 10:01: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手用工具,且更为具体地,涉及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2.热熔胶工具(包括,热熔胶枪、热熔胶笔等),是通过加热将固态胶棒熔化为液态的胶并将胶液涂布到需要粘合的物体表面的工具。由于其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等优势,热熔胶工具是个人、家庭和工厂常使用的一种布胶工具。
3.热熔胶工具的出胶速度是其重要性能指标之一,这里,热熔胶工具的出胶速度指的是热熔胶工具从启动工作到开始出胶的时间。应可以理解,热熔胶工具的出胶速度,取决于热熔胶工具对固态热熔胶棒的加热模式,其中,加热模式包含因素:发热元件的发热功率和发热元件的热传导效率等,也就是,发热元件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产生热量,以及,产生的热量能够以多高的效率作用于热熔胶棒。
4.在现有的热熔胶工具中,发热元件有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电阻发热元件、ptc发热元件(由陶瓷发热元件和铝管组成)等。特定的发热元件具有特定的发热功率,因此,在现有的一些热熔胶工具中,通过采用更多数量的发热元件的方式来提高出胶速度,例如,在欧洲专利ep341236a3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将多个ptc发热元件布设于加热管的外周壁上,以提高固态热熔胶棒的融化和出胶速度。然而,这种方式却存在诸多缺陷。
5.首先,增加发热元件的数量意味着发热元件的布置难度的增加。具体地, ptc发热元件具有扁平状,因此,为了将发热元件安装于加热管的侧壁且同时确保热传导效率,需将加热管的外侧壁中用于安装发热元件的部分也配置为扁平状。也就是,为了布置多个发热元件,需将加热管的外周壁配置为不规则形状。
6.进一步地,为了收容具有圆柱条状的固态热熔胶棒,加热管具有贯穿地形成于其中的圆形通孔。然而,由于加热管的外周壁为非圆截面,因此,加热管的外周壁和内周壁(形成所述圆形通孔)之间具有一定厚度,这显然会影响发热元件对加热腔的热传导效率。
7.并且,通过增加发热元件来提高出胶速度的技术路线存在明显的天花板,其原因在于:第一、发热元件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地增加;第二,即便发热元件足够多,其也不能对固态热熔胶棒的整个外周面进行均匀加热,因为其不可能布满加热管的整个外周面;第三,随着发热元件的增加,热熔胶工具的不稳定也随之增加,因为其中一个发热元件的损坏或者性能下降,都会影响最终的出胶速度。在具体实践中,沿着此技术路线改进的热熔胶工具,其出胶速度难度缩减到10s以内。
8.因此,需要一种优化的能够提供更快出胶速度的热熔胶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9.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所述热熔胶装置以独特的加热模式对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10.本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从所述固态胶棒的整个外周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11.本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从所述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和外周面方向同时对所述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12.本技术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采用环形加热带作为发热元件对加热管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环形加热带能够环绕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以增大其与所述加热光的外周壁的接触面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所述环形加热带与所述加热管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13.本技术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环形加热带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韧性能够以环绕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方式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进行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环形加热带能够从所述固态胶棒的整个外周面方向同时且均匀地对所述固态胶棒进行加热。
14.本技术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内周壁形成加热腔) 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因此,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和内周壁之间的厚度尺寸可尽可能地缩减,以提高施加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加热腔的热传导效率。
15.本技术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于所述加热管的内周壁的端面加热单元,其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用于从该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对该固态胶棒进行加热。
16.本技术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及其方法,其中,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低于10s。具体地,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为6s。
17.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或其他优势和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供接收固态胶棒、加热该固态胶棒至其熔点和排出融化的胶,其中,所述热熔胶装置,包括:
18.具有前部和后部的壳体;
19.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后部的胶棒通道,所述胶棒通道用于收容该固态胶棒;
20.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部的加热管,其中,所述加热管形成加热腔,用于加热该固态胶棒至其熔点;
21.送料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固态胶棒运送至所述加热管的所述加热腔;
22.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部且连通于所述加热管的出胶嘴,用于排出融化的胶;以及
23.用于加热所述加热管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源单元和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单元的环形加热带,所述环形加热带环绕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在被导通后对所述加热管进行加热。
24.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环形加热带包括绝缘层,叠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加热薄膜和电连接于所述加热薄膜的第一电连接端和第二电连接端。
25.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和所述第二电
连接端被电连接于所述加热薄膜的两个端部。
26.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绝缘层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加热薄膜的长度尺寸,所述绝缘层具有与所述加热薄膜重叠的重叠部分,伸出所述加热薄膜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27.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周长。
28.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加热薄膜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周长。
29.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环形加热带环绕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整个外周壁。
30.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加热薄膜的制成材料不锈钢、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和/或所述第二电连接端的制成材料为镍、所述绝缘层的制成材料为聚酰亚胺。
31.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从所述壳体的前部延伸至其后部的线路板,其中,所述电源单元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的后部,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端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前部。
32.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送料结构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单元的马达、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马达的齿轮和与所述齿轮相对设置的滚轮,其中,所述齿轮与所述滚轮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对应于所述胶棒通道,用于夹持所述固态胶棒的至少一部分。
33.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夹持空间的尺寸略小于所述固态胶棒的直径。
34.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套筒,其中,所述套筒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通孔,所述套筒的第一端部套接于所述加热管的后端部,所述通孔对应于所述夹持空间。
35.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套筒的制成材料为热绝缘材料。
36.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套筒的第二端部包括锥形部分。
37.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腔内的端面加热单元,所述端面加热单元被配置为从该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对该固态胶棒进行加热。
38.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包括至少一加热头和自所述加热头延伸至所述加热管的内周壁的至少一延伸臂,其中,当所述加热管被所述环形加热带加热时,施加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热量能够藉由所述至少一延伸臂被传导至所述加热头,以通过所述加热头从该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对该固态胶棒进行加热。
39.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加热头位于所述加热腔的中轴线上。
40.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至少一延伸臂包括所述至少
二延伸臂,其中,所述至少二延伸臂相对于所述加热管的中轴线被均匀地沿着所述加热管的内周壁布置。
41.在根据本技术的热熔胶装置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将所述加热腔分成至少二腔室,所述至少二腔室连通于所述出胶嘴。
4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包括:
43.收容一固态胶棒;
44.将所述固态胶棒传送至加热管的加热腔内,其中,所述固态胶棒的端部抵触于位于所述加热腔内的端面加热单元;以及
45.通过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环形加热带加热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以通过被升温的加热腔从所述固态胶棒的外周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及通过被升温的所述端面加热单元从所述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进行加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所述固态胶棒加热至其熔点。
46.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技术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47.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4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熔胶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49.图2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局部立体爆炸示意图。
50.图3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51.图4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52.图5a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加热管和端面加热单元的示意图。
53.图5b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所述加热管和所述端面加热单元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54.图5c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所述加热管和所述端面加热单元的另一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55.图6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分流的示意图。
56.图7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固态胶棒的加热模式的示意图。
57.图8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环形加热单元的示意图。
58.图9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所述热熔胶装置为手动式热熔胶装置。
59.图10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60.图1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端面加热单元对胶液进行分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1.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实
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62.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63.虽然比如“第一”、“第二”等的序数将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在这里不限制那些组件。该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例如,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且同样地,第二组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而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教导。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关联的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64.在这里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实施例的目的且不意在限制。如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示例外。另外将理解术语“包括”和/或“具有”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所述的特征、数目、步骤、操作、组件、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数目、步骤、操作、组件、元件或其组的存在或者附加。
65.申请概述
66.如上所述,热熔胶工具的出胶速度是其重要性能指标之一。热熔胶工具的出胶速度,取决于热熔胶工具对固态热熔胶棒的加热模式,其中,加热模式包含因素:发热元件的发热功率和发热元件的热传导效率等。
67.在现有的一些热熔胶工具中,通过采用更多数量的发热元件的方式来提高出胶速度,例如,在欧洲专利ep341236a3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将多个ptc发热元件布设于加热管的外周壁上,以提高固态热熔胶棒的融化和出胶速度。然而,通过增加发热元件来提高出胶速度的技术路线存在明显的天花板,其原因在于:第一、发热元件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地增加,因为这会增加布置难度;第二,即便发热元件足够多,其也不能对固态热熔胶棒的整个外周面进行均匀加热,因为其不可能布满加热管的整个外周面;第三,随着发热元件的增加,热熔胶工具的不稳定也随之增加,因为其中一个发热元件的损坏或者性能下降,都会影响最终的出胶速度。在具体实践中,沿着此技术路线改进的热熔胶工具,其出胶速度难度缩减到10s以内。
68.既然从增加发热元件的技术路线已逐渐无法满足技术需求,因此,本技术发明人尝试从其他技术路线来优化热熔胶装置。具体地,本技术发明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加热元件,其能够从固态胶棒的整个外周面的方向对固态胶棒进行各向均匀地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的融化速率。
69.进一步地,本技术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对于固态胶棒的加热模式的认知存在重要局限。在现有的认知中,通常将发热元件的发热功率和发热元件的热传导效率作为加热模式的核心要素。然而,对于固态胶棒而言,其具体的受热位置也会影响其融化速度。具体地,在现有的热熔胶装置中,固态胶棒被收容于加热腔中,升温后的加热腔从固态胶棒的外侧面逐步对固态胶棒进行向内地融化。相应地,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本技术发明人选择在加热腔内设置端面加热单元,以通过端面加热单元从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对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改变固态胶棒的融化模式。也就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选择从所述固态胶棒的端面方向和外周面方向同时对所述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固态胶棒能够从其外
部和内部同时发生融化,以提高固态胶棒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70.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热熔胶装置,供接收固态胶棒、加热该固态胶棒至其熔点和排出融化的胶,其包括:具有前部和后部的壳体;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后部的胶棒通道,所述胶棒通道用于收容该固态胶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部的加热管,其中,所述加热管形成加热腔,用于加热该固态胶棒至其熔点;送料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固态胶棒运送至所述加热管的所述加热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部且连通于所述加热管的出胶嘴,用于排出融化的胶;以及,用于加热所述加热管的加热组件,其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源单元和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单元的环形加热带,所述环形加热带环绕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在被导通后对所述加热管进行加热以从该固态胶棒的外周面方向对该固态胶棒进行加热。
71.在介绍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之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具体介绍本技术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
72.示例性热熔胶装置
73.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被阐明,其中,所述热熔胶装置用于接收固态胶棒、加热该固态胶棒至其熔点和排出融化的胶,以将融化的胶液布置于需要粘接的物体的表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可被实施为热熔胶枪(也就是,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外形为枪状)、热熔胶笔(也就是,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外形为笔状)等。并且,所述热熔胶装置可以是自动式热熔胶装置,也可以是,手动式热熔胶装置,对此,同样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74.以下以所述热熔胶装置被实施为热熔胶笔且所述热熔胶笔为自动式热熔胶笔为示例说明所述热熔胶装置,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热熔胶装置,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75.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包括具有前部 101和后部102的壳体10,以及,形成于所述壳体10的后部102的胶棒通道100,其中,所述胶棒通道100用于收容该固态胶棒80。在如图1至图4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壳体10的内壁形成所述胶棒通道100,所述胶棒通道100具有圆柱型,其内径略大于所述固态胶棒80的外径。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胶棒通道100还可以由单独的部件形成而非通过所述壳体10自身形成,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76.更具体地,在如图1至图4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具有前部111和后部112的主壳体11、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111的前支架12、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111且用于遮蔽所述前支架12的前罩体13、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后部112的上侧的后罩体14,以及,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后部112的下侧的后支架15,其中,所述主壳体11的内壁和所述后支架15形成所述胶棒通道100和连通于所述胶棒通道100 的开口。相应地,在工作过程中,固态胶棒80能够藉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胶棒通道100内。应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12为管状支架,其套接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111。
77.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送料机构20,用于将被收容于所述胶棒通道100内的所述固态胶棒80传输至加热腔300内,以进行加热融化。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20被实施为自动式送料机构,其包括:电连接于电源单元41的马达21、可传动地
连接于所述马达21的齿轮22和与所述齿轮22相对设置的滚轮23,其中,所述齿轮22与所述滚轮23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夹持空间200,所述夹持空间200对应于所述胶棒通道100,用于夹持所述固态胶棒80的至少一部分。相应地,当所述马达21被所述电源单元41所导通后,其能够驱动所述齿轮22以带动被夹持于所述夹持腔内的所述固态胶棒80沿着所述加热管的所述加热腔300移动。
78.优选地,在该示例中,所述夹持空间200的尺寸略小于所述固态胶棒80 的直径,这样,在所述固态胶棒80被设于所述夹持空间200内时,所述齿轮22和所述滚轮23能够抵触于所述固态胶棒80的外侧面,以使得所述固态胶棒80被稳定地固持于所述夹持空间200内。相应地,在所述齿轮22 被马达21所驱动后,所述齿轮22能够平稳地带着所述固态胶棒80移动,而不会出现打滑等问题。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空间200位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101,也就是,所述送料机构20的所述齿轮22和所述滚轮23被固定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101。
79.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20可仅包括一个齿轮22(即,所述齿轮22),也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齿轮以形成齿轮传动组,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80.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0 的前部101的加热管30和用于加热所述加热管30的加热组件40,其中,所述加热管30形成所述加热腔300,用于接收来自胶棒通道100的固态胶棒80并通过所述加热组件40将所述固态胶棒80加热至其熔点,以将所述固态胶棒80转化为流体的胶液。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30 被套接于所述前支架12内以被保持于所述壳体10的前部101。
81.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30具有内周壁301和外周壁 302,其中,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形成所述加热腔300,其中,所述加热组件40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对所述加热管30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加热腔300内的温度被提升。应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300对齐于所述夹持空间200和所述胶棒通道100,也就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胶棒通道100、所述夹持空间200和加热腔300位于同一直线,这样,在所述马达21带动所述齿轮22的作用下,所述固态胶棒80 能够沿着直线进入所述加热腔300。也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具有笔状结构。
82.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30为圆柱形空心管,也就是,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和外周壁30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这样的形状配置下,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和其内周壁301之间的厚度尺寸可做得尽可能地小,以降低热量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传导至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的过程中的损耗。优选地,所述加热管30由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cu、au等)。
83.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连通于所述加热管30 的出胶嘴50,其中,融化的胶液从所述出胶嘴50被排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出胶嘴50与所述加热管30一体成型,也就是,所述出胶嘴50和所述加热管30具有一体式结构。
84.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出胶嘴50可以被实施为单独的部件,例如,所述出胶嘴50可以是套接于所述加热管30的一个单独的部件。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胶嘴50也可以由所述壳体10形成 (例如,由所述壳体10的所述前支架12形成),即,所述出胶嘴50为所述壳体10的一部分,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85.更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40 包括电源单元
41和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单元41的环形加热带42,所述环形加热带42环绕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在被导通后对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进行加热。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采用环形加热带42作为发热元件对加热管30 进行加热,其中,所述环形加热带42能够环绕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以增大其与所述加热光的外周壁302的接触面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所述环形加热带42与所述加热管3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并且,由于所述环形加热带42环绕地包覆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所述环形加热带42被所述电源单元41导通后,所述环形加热单元能够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至少一部分同时地且均匀地对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进行加热。在这样的加热模式下,所述加热管30的加热腔300在其周面方向上被均匀地加热,从而对位于所述加热腔300内的所述固态胶棒80从其外周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
86.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加热带42环绕地包覆于所述加热管30的整个外周壁302,这样,所述热熔胶装置能够从所述固态胶棒80 的整个外周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应特别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固态胶棒80的整个外周面的受热是均匀的,因此,所述固态胶棒80 在其外周面的各个位置处的融化速度几乎是一致的,这样,有利于提高所述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
87.如图8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加热带42包括绝缘层421,叠置于所述绝缘层421的加热薄膜422和电连接于所述加热薄膜422的第一电连接端423和第二电连接端424,其中,所述环形加热带42环绕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韧性,所述环形加热带42 能够以环绕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方式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进行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环形加热带42能够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整个外周面方向同时且均匀地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
88.优选地,所述加热薄膜422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 302的周长,这样,在所述环形加热带42缠绕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 302后,所述环形加热带42的所述加热薄膜422能够至少环绕所述加热管 30的外周壁302一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端423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端424具有延长结构,且分别被电连接于所述加热薄膜422的两个端部。
89.所述绝缘层421的作用在于防止所述环形加热带42在缠绕所述加热管 30的外周壁302后,不同层的所述加热薄膜422之间发生电路。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421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加热薄膜422的长度尺寸,所述绝缘层421具有与所述加热薄膜422重叠的重叠部分,伸出所述加热薄膜422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了防止短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 302的周长。
90.在该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加热薄膜422的制成材料不锈钢、所述第一电连接端423和/或所述第二电连接端424的制成材料为镍、所述绝缘层421的制成材料为聚酰亚胺。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加热薄膜422还可以由其他金属材料制成,例如,cu膜、al膜等,甚至,所述加热薄膜422还可以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半导体材料制成,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同样,所述绝缘层421也可以由其他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第
一电连接端423和/或所述第二电连接端424也可以由其他导电材料制成,对此,也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91.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如图1至图4所示意的示例中,以所述环形加热带42环绕所述加热管30的整个外周壁302为例,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环形加热带42可环绕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一部分,例如,所述环形加热带42为c型加热带,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92.应注意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40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壳体10的后部102延伸至其前部101的线路板43,其中,所述电源单元41 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43的后部,所述环形加热带42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 43的前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单元41可被实施为一次性电池,也可以被实施为可充电电池,其安装于所述线路板43的后部,例如,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电源电源被实施为锂电池,其电压为3.6v。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加热带42的所述第一电连接端423和第二电连接端424 自所述加热管30延伸并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43的前部。应可以理解,在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端423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端424还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43的其他为例,例如,当所述第一电连接端423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端424具有足够长度时,其可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43的中部,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93.应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20的马达21也由所述电源单元41供电。当然,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也可以为所述马达21单独配置一个供电单元,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94.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所述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腔300内的端面加热单元60,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被配置为从该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对该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也就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和外周面方向同时对所述固态胶棒80 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95.如前所述,现有的对于固态胶棒80的加热模式的认知存在重要局限。在现有的认知中,通常将发热元件的发热功率和发热元件热传导效率作为加热模式的核心要素。然而,对于固态胶棒80而言,其具体的受热位置也会影响其融化速度。具体地,在现有的热熔胶装置中,固态胶棒80被收容于加热腔300中,升温后的加热腔300从固态胶棒80的外侧面逐步对固态胶棒80进行向内地融化。相应地,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选择在加热腔300 内设置端面加热单元60,以通过端面加热单元60从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对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改变固态胶棒80的融化模式。也就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选择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和外周面方向同时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使得所述固态胶棒80能够从其外部和内部同时发生融化,以提高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如图7所示。应可以理解,当所述固态胶棒80同时从其外部和内部进行融化时,内部的融化会促进外部的融化,以提高所述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出胶速度。
96.具体地,如图5a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包括加热头61和自所述加热头61延伸至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的至少一延伸臂62,其中,当所述加热管30被所述环形加热带42加热时,施加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热量能够藉由所述至少一延伸臂62被传导至所述加热头61,以通过所述加热头61从该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对该
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应可以理解,所述至少一延伸臂62的作用相当于热传导桥,用于将施加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加热头61。
97.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至少一延伸臂6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从而被施加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热量能够藉由所述至少一延伸臂62被传导至所述加热头61。当然,所述至少一延伸臂62还可以与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一体成型,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98.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头61位于所述加热腔300的中轴线上,使得当所述固态胶棒80被运送至所述加热腔300内时,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的所述加热头61能够抵触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的中心,以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中心位置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
99.更明确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包括一个所述加热头 61和自所述加热头61向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延伸的三条延伸臂 62,其中,优选地,三条延伸臂62相对于所述加热管30的中轴线被均匀地沿着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布置。也就是,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每两条所述延伸臂62之间的夹角为120
°

100.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被实施为如图5a所示意的结构时,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将所述加热腔300分成三个腔室,所述三个腔室连通于所述出胶嘴50。也就是,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还发挥分流器的作用,防止过量的胶液在所述加热腔300内堆积而影响出液,如图6所示。
101.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邻近于所述出液嘴,这样,在所述固态胶棒80在所述加热腔300内被加热融化后,其能够流经相对较短的路径便抵达所述出胶嘴50并从所述出胶嘴50流出,以避免其在流至所述出胶嘴50的过程中发生固化导致堵塞。
102.图5b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所述加热管30和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5b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包括一个所述加热头61和自所述加热头 61向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延伸的两条延伸臂62,其中,优选地,两条延伸臂62相对于所述加热管30的中轴线被均匀地沿着所述加热管30 的内周壁301布置。也就是,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两条所述延伸臂62 之间的夹角为180
°

103.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被实施为如图5b所示意的结构时,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将所述加热腔300分成两个腔室,所述两个腔室连通于所述出胶嘴50。也就是,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还发挥分流器的作用,防止过量的胶液在所述加热腔300内堆积而影响出液。
104.图5c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所述加热管30和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的另一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5c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包括三个所述加热头61和自所述三个加热头61分别向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延伸的三条延伸臂62。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头61形成于所述延伸臂62的自由端。优选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三条延伸臂62相对于所述加热管30的中轴线被均匀地沿着所述加热管30的内周壁301布置,也就是,优选地,每两条所述延伸臂62之间的夹角为120
°
105.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还可以以其他方式被
设置于所述加热腔300内,以用于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106.为了防止施加于所述加热管30的热量被过多地传导至位于所述胶棒通道100内的所述固态胶棒80而导致位于所述胶棒通道100内的固态胶棒 80发生软化甚至部分融化以在其外表面形成固态实心凸起进而导致固态胶棒80卡在胶棒通道100内无法被传输至所述加热腔300内,所述热熔胶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固态胶棒80和所述加热管30之间的绝缘套筒 70,如图1至图4所示。
107.具体地,所述套筒70具有第一端部701、第二端部702和延伸于所述第一端部701和所述第二端部702之间的通孔700,所述套筒70的第一端部701套接于所述加热管30的后端部,所述通孔700对应于所述夹持空间 200。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套筒70的制成材料为热绝缘材料,相应地,所述绝缘套筒70能够隔绝施加于所述加热管30的热量被过多地传导至所述固态胶棒80,以防止所述固态胶棒80因产生固态实心凸起而被堵在所述胶棒通道100内。为了便于接收所述固态胶棒80,优选地,所述套筒70 的第二端部702包括锥形部分。
108.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被阐明,其以独特的加热模式对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更明确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低于10s。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为6s。
109.虽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以被实施为自动式热熔胶笔为示例,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热熔胶装置。例如,在如图9至图1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热熔胶装置被实施为手动式热熔胶笔,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环形加热带42、端面加热单元60,但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20被实施为手动式送料机构20’。也就是,在如图9至图1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手动式热熔胶笔对其送料机构20做出了调整,但依旧沿用了如上所述的加热模式。
110.示例性方法
1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热熔胶装置的工作方法。
112.具体地,所述工作方法,首先包括:收容一固态胶棒80;接着,将所述固态胶棒80传送至加热管30的加热腔300内,其中,所述固态胶棒80 的端部抵触于位于所述加热腔300内的端面加热单元60;然后,通过设置于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的环形加热带42加热所述加热管30的外周壁302,以通过被升温的加热腔300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外周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及通过被升温的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所述固态胶棒80加热至其熔点。
113.也就是,所述热熔胶装置以独特的加热模式对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具体地,所述热熔胶装置从所述固态胶棒80的端面方向和外周面方向同时对所述固态胶棒80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80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114.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工作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通过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对融化的胶液进行分流,其中,被分流胶液从出胶嘴 50流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所述端面加热单元60对融化的胶液进行分流,可提高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均匀性和稳定性。
115.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工作方法被阐明,其以独特的加热模式对固态胶棒进行加热,以提高固态胶棒的融化速度进而提高了所述热熔胶装置的出胶速度。
11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