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子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9-15 06:34: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子模块,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能够使分别从开关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对彼此的影响最小化的结构的子模块。


背景技术:

2.柔性输电系统或新型输电系统(facts,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是一种通过将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导入到交流电力系统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的运行技术。
3.具体而言,柔性输电系统可以通过使用用于电力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来控制输电电力。这种柔性输电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输电线路的设备利用率,可以增加输电容量,可以使电压变动最小。
4.在柔性输电系统中,电力的储存和输入输出由电容器元件实现。所述电容器元件可以由开关元件控制。具体而言,开关元件可以控制电容器元件的电流的输入、输出等。
5.开关元件可以由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控制。开关元件和印刷电路板可通电地连接,开关元件可以根据在印刷电路板中运算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
6.然而,开关元件和印刷电路板分别产生电磁噪音(noise)成分。由开关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成分可以传递给彼此。
7.在上述情况下,可能会降低开关元件和印刷电路板的工作可靠性。
8.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5-0073875号公开了一种电源降噪电路和电源降噪方法。具体而言,公开一种用于利用结合于电源导轨的电路组件来在电源导轨上的电压超过特定值或减小到小于特定值的情况下外泄相应的电流的降噪电路。
9.然而,这种类型的降噪电路是利用额外的电路的方式。即,需要提供用于执行所述逻辑(logic)的额外的算法,需要用于使降噪电路工作的额外的布线作业。
10.此外,所述现有文献中公开的降噪电路也是一个电磁构成要素。因此,也可能在用于过滤噪音的降噪电路自身产生电磁噪音。
11.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9-0037737号公开了一种具有马达降噪功能的印刷电路板及其结合结构。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具有能够通过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连接接地图案的导电过孔来使从马达引脚辐射的电磁波噪音绕到接地的结构的印刷电路板。
12.然而,所述现有文献存在需要改变印刷电路板自身的结构的限制。即,印刷电路板必须根据由彼此不同的结构形成的马达单独制造。


技术实现要素:

13.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子模块。
15.首先,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分别从开关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对彼此的影响最小化的结构的子模块。
16.另外,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不改变开关元件或印刷电路板的结
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所产生的电磁噪音的影响最小化的结构的子模块。
17.另外,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开关元件容易地接地的结构的子模块。
18.另外,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印刷电路板容易地接地的结构的子模块。
19.另外,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有效地消除从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对印刷电路板进行冷却的结构的子模块。
20.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2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子模块,其包括: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绝缘罩体,与所述igbt相邻配置,所述绝缘罩体在内部形成有空间;以及印刷电路板(pcb),容纳于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空间,与所述igbt可通电地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结合于所述绝缘罩体的包围所述空间的面中面向所述igbt的面,在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绝缘罩体的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以使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igbt绝缘。
22.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层可以构成为覆盖所述绝缘罩体的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
23.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层可以由聚酰亚胺(polyimide)材料形成。
24.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罩体的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可以由铝(al)材料形成。
25.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罩体包括:第一壁,从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朝远离所述igbt的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二壁,从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朝远离所述igbt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一壁相对;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可以部分地包围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空间。
26.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27.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罩体包括:第三壁,从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朝远离所述igbt的方向延伸形成,分别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连续;以及第四壁,从面向所述igbt的所述面朝远离所述igbt的方向延伸形成,分别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连续且与所述第三壁相对;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可以部分地包围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空间。
28.另外,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29.另外,所述子模块包括阀盖部,所述阀盖部位于所述绝缘罩体的与所述igbt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空间,所述阀盖部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30.另外,在所述子模块的所述阀盖部可以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以连通所述绝缘罩体的所述空间和外部。
31.另外,所述子模块可以包括通电母线,所述通电母线位于所述igbt和所述绝缘罩体之间,可通电地连接所述igbt和所述印刷电路板。
32.另外,所述子模块可以包括:推车单元,安置有所述绝缘罩体;以及母线接地导线,可通电地连接所述通电母线和所述推车单元。
33.另外,所述子模块可以包括:推车单元,安置有所述绝缘罩体;以及pcb接地导线,可通电地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推车单元。
34.发明效果
35.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
36.首先,印刷电路板容纳于绝缘罩体的内部空间。印刷电路板结合于面向igbt的一侧面。即,igbt位于绝缘罩体的外部。
37.在印刷电路板和绝缘罩体的所述一侧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由聚酰亚胺等绝缘材料形成。
38.因此,可以防止从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传递到igbt。同理,可以防止从igbt产生的电磁噪音传递到印刷电路板。
39.另外,绝缘层构成为覆盖绝缘罩体的所述一侧面。印刷电路板配置在绝缘层上。另外,igbt在绝缘罩体的外部与印刷电路板可通电地连接。
40.因此,在不改变印刷电路板或igbt自身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印刷电路板和igbt产生的电磁噪音的影响最小化。
41.另外,开关元件与通电母线可通电地连接。另外,通电母线与输出母线可通电地连接。输出母线通过母线接地导线与推车单元可通电地连接。即,开关元件可以通过母线接地导线接地。
42.因此,从开关元件产生的电磁噪音可以旁通(bypass)而流动到推车单元。由此,开关元件可以容易地接地。
43.另外,印刷电路板通过pcb接地导线与推车单元可通电地连接。即,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pcb接地导线接地。
44.因此,从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可以旁通而流动到推车单元。由此,印刷电路板可以容易地接地。
45.另外,容纳印刷电路板的绝缘罩体由铝材料形成。容纳印刷电路板的绝缘罩体的空间可以被阀盖部覆盖。阀盖部可以由铝材料形成。印刷电路板可以与绝缘罩体可通电地连接。
46.在阀盖部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容纳印刷电路板的空间可以通过所述贯通孔与外部连通。
47.因此,在有效地消除从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电磁噪音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对容纳于绝缘罩体的内部的印刷电路板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48.图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的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的立体图。
49.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的立体图。
50.图3是示出图2的子模块的电容器组件和阀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51.图4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2的子模块的立体图。
52.图5是示出结合于图2的子模块的电容器组件的接地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53.图6是示出可通电地连接于图5的接地部的接地棒单元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54.图7是示出设置于图2的子模块的阀组件的立体图。
55.图8是示出设置于图7的阀组件的电子设备和用于绝缘的构件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56.图9是示出用于图8的用于绝缘的构件和导轨组件之间的通电的导线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57.图10是示出设置于图7的阀组件的防爆框架部的结合关系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58.图11是示出设置于图7的阀组件的防爆框架部的结合关系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立体图。
59.图12是示出图10和图11中包括的壳体单元的立体图。
60.图13是示出设置于图2的子模块的导轨组件的主视图。
61.图14是示出图13的导轨组件和防脱离部的立体图。
62.图15是示出图14的防脱离部插入到停止槽的状态的侧视图。
63.图16是示出图14的防脱离部安置到支撑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64.图17是示出利用设置于图2的子模块的安装分离部来拉出推车单元的过程的立体图。
65.图18是示出利用设置于图2的子模块的安装分离部来结合推车单元的过程的立体图。
66.图19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的短路调整部的后方立体图。
67.图20a是示出各个子模块通过图19的短路调整部而彼此短路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68.图20b是示出各个子模块通过图19的短路调整部而彼此短路的状态的立体图。
69.图21是示出设置于图19的短路调整部的指示构件的短路调整杠杆旋转的过程的概略图。
70.图22是示出设置于图2的子模块的冷却流路部的立体图。
71.图23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22的冷却流路部的主配管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72.图24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23的主配管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73.图25是示出图22的冷却流路部的配管连接单元和阀连接配管之间的结合关系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74.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
75.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说明。
76.1.术语的定义
77.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通电”是指,电流等电信号在一个以上的构件之间传递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电状态可以由导线等形成。
78.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连通”是指,一个以上的构件以能够流体流通的方式连接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状态可以由配管等实现。
79.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冷却流体”是指,能够与另一构件进行热交换的任何流体。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流体可以是水(water)。
80.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前方侧”、“后方侧”、“左侧”、“右侧”、“上侧”以及“下
侧”可以参照图1所示的坐标系来理解。即,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阀组件200位于电容器组件100的前方侧的情况为前提进行说明。
81.2.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1的构成的说明
82.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可以发挥statcom(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功能。
83.即,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是一种静止型无功补偿装置,执行通过补充在电或电力的输配电时的损失电压来提高稳定性的功能。
84.本发明实施例的多电平转换器1包括复数个子模块(sub module)10和框架20。
85.子模块10实质上执行上述的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的功能。子模块10可以具有复数个。根据提供的子模块10的数量,可以增加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的容量。
86.各个子模块10彼此可通电地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各个子模块10可以串联连接。
87.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子模块10共具有六个,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可以改变提供的子模块10的数量。
88.子模块10由框架20支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子模块10由形成单层的框架20支撑。
89.框架20形成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的骨架。框架20在上侧或下侧支撑子模块10。
90.稍后对子模块10进行详细的说明。
91.框架20可以由具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框架20可以由钢材料形成。另外,框架20的形状是h-beam(h梁)型,可以进一步加强框架20的轴向刚性。
92.框架2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框架20可以彼此层叠。由框架20支撑的子模块10也可以配置成复数层。由此,可以增加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的容量。
9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20包括垂直框架21、水平框架22以及支撑部23。另外,再参照图19,框架20还包括绝缘构件24,再参照图22,框架20还包括固定框架25。
94.垂直框架21形成框架20的上下方向的骨架。垂直框架21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在垂直框架21的上侧端部和下侧端部设置有结合板。所述结合板具有四边形板状。所述结合板与地面结合,或者与垂直层叠的另一框架20的结合板结合。
9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垂直框架21分别设置于前方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后方的左侧和右侧。由此,垂直框架21共具有四个。可以改变垂直框架21的数量。
96.垂直框架21与水平框架22结合。通过水平框架22,垂直框架21可以保持预设的角度。
97.水平框架22形成框架20的前后方向的骨架。水平框架22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水平框架22的前方侧端部与配置于前方侧的垂直框架21结合。水平框架22的后方侧端部与配置于后方侧的垂直框架21结合。
98.由此,可以使垂直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变形和水平框架22的上下方向的变形最小化。
99.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水平框架22分别设置于左侧和右侧。另外,在左侧和右侧,水平框架22可以沿上下方向彼此隔开配置。由此,水平框架22共具有四个,但可以改变其数量。
100.在水平框架22结合有支撑部23。水平框架22对支撑部23的左侧和右侧端部进行支
撑。
101.支撑部23在下侧支撑子模块10。支撑部23与水平框架22结合。具体而言,支撑部23的左侧端部与设置于左侧的水平框架22结合。支撑部23的右侧端部与设置于右侧的水平框架22结合。
102.支撑部23包括复数个梁(beam)构件。各个梁构件可以具有h-beam的形态。复数个梁构件彼此隔开规定距离,沿前后方向连续配置。
103.在支撑部23的上侧安置有子模块10。如后所述,在支撑部23的上侧固定结合有导轨组件500的导轨单元540。另外,子模块10的推车单元510可滑动地结合于导轨单元540。
104.再参照图19,包括在支撑部23的复数个梁构件中位于最后方侧的梁构件可以设置有短路调整部800。稍后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105.固定框架25与水平框架22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
106.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框架25可以从左侧的水平框架22延伸至右侧的水平框架22。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框架25可以相对于水平框架22垂直地延伸。
107.3.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的构成的说明
108.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包括子模块10。子模块10以模块形式提供,可以添加到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或者从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中移除。
109.即,可以改变设置于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的子模块10的数量。由此,可以改变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的容量。
110.参照图2至图9,图示的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另外,再参照图19和图22,还包括接地部300、防爆框架部400、导轨组件500、防脱离部600、安装分离部700、短路调整部800以及冷却流路部900。
111.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的各个构成,并且另行说明接地部300、防爆框架部400、导轨组件500、防脱离部600、安装分离部700、短路调整部800以及冷却流路部900。
112.(1)电容器(capacitor)组件100的说明
113.电容器组件100在内部包括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电容器组件100与阀组件200可通电地连接。电容器组件100内部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可以通过阀组件200的开关(switching)动作进行充电或放电。
114.由此,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可以储存输入到子模块10的电能。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可以用作用于驱动子模块10的各个构成的电源。另外,所述电能可以作为无功功率供应到与子模块10可通电地连接的外部的电力系统。
11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器组件100与阀组件200的后方侧连接。这是因为,相较于电容器组件100,经常发生需要维护阀组件200的状况。即,如后所述,这是为了容易地仅将阀组件200朝前方侧分离。
116.电容器组件100由导轨组件500支撑。具体而言,电容器组件100安置于导轨组件500的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在一实施例中,电容器组件100可以固定结合于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
117.如后所述,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可以沿导轨单元540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由此,电容器组件100也可以与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一起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
118.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器组件100形成为具有大于阀组件200的尺寸。这取决于安装于电容器组件100的内部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尺寸。即,电容器组件100的尺寸可以根据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尺寸而改变。
119.电容器组件100包括电容器罩体110和电容器连接器120。
120.电容器罩体110形成电容器组件100的外形。在电容器罩体11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安装有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安装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通过电容器连接器120与阀组件200可通电地连接。
121.电容器罩体110可以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在容纳于内部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因不可预测的原因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对相邻的子模块10和阀组件200等产生影响。
122.在电容器罩体110的上侧结合有后述的冷却流路部900的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另外,电容器罩体110的下侧与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结合。
123.电容器罩体110的前方侧通过电容器连接器120与阀组件200可通电地连接。
124.电容器连接器120可通电地连接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电容器连接器120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和阀组件200的阀连接器220可通电地连接。
125.若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朝彼此滑动,则电容器连接器120滑动到阀连接器220并可以插入结合于其中。由此,形成电容器连接器120和阀连接器220之间的通电状态。
126.通过所述结合方式,可以容易地形成或解除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之间的通电状态。
127.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器连接器120形成于电容器组件100的朝阀组件200的一侧即前方侧。电容器连接器120具有从电容器罩体110的前方侧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的板状。
128.电容器连接器120的形状可以是能够与阀连接器220通电地结合的任何形状。
129.电容器连接器12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容器连接器120包括设置于左侧的第一电容器连接器121和设置于右侧的第二电容器连接器122。
130.第一电容器连接器121滑动到设置于左侧的阀连接器220并与其可通电地结合。另外,第二电容器连接器122滑动到设置于右侧的阀连接器220并与其可通电地结合。
131.(2)阀(valve)组件200的说明
132.阀组件200是子模块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的部分。另外,阀组件200与电容器组件100可通电地连接,可以输入或输出电能。
133.阀组件200可以在内部具有复数个开关模块(switching module)。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可以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440。
134.另外,阀组件200可以在内部具有用于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面板(control board)。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板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280。
135.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可以防止由某一igbt440的爆炸等引起的另一igbt440和子模块10的其他构成的损坏。igbt440和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构成在“防爆框架部400”中另行说明。
13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阀组件200位于电容器组件100的前方侧。这是因为阀组件200的维护比电容器组件100的维护更频繁地执行。
137.阀组件200可以通过安装分离部700容易地与电容器组件100结合或分离。稍后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138.阀组件200由导轨组件500支撑。具体而言,阀组件200安置于导轨组件500的阀推车单元510b。在一实施例中,阀组件200可以固定结合于阀推车单元510b。
139.如后所述,阀推车单元510b可以沿导轨单元540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由此,阀组件200也可以与阀推车单元510b一起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
14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阀组件200包括阀盖部210、阀连接器220、输入母线230、旁路开关240、输出母线250、绝缘罩体260、绝缘层270以及印刷电路板280。
141.阀盖部210形成阀组件200的外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阀盖部210形成阀组件200的左侧和右侧的外表面。
142.阀盖部210构成为覆盖绝缘罩体260。由于阀盖部210,安装于绝缘罩体260的内部的印刷电路板280等不会露出到外部。
143.阀盖部210可以通过螺钉构件等紧固构件固定结合于绝缘罩体260。
144.阀盖部210构成为,屏蔽从印刷电路板280或igbt440产生的电磁噪音(noise)成分。在一实施例中,阀盖部210可以由铝(al)材料形成。
145.在阀盖部210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可以连通绝缘罩体260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气可以通过所述贯通孔流入,从而可以冷却印刷电路板280或igbt440。
146.阀盖部210与导轨组件500的推车单元510可通电地连接。所述连接可以由接地导线部340实现。由此,阀盖部210被接地(grounding),从而可以防止发生不必要的通电。
147.可以将从阀盖部210朝防爆框架部400的方向定义为“内侧方向”。另外,可以将从防爆框架部400朝阀盖部210的方向定义为“外侧方向”。
148.在阀盖部210的内侧方向设置有绝缘罩体260。
149.阀连接器220可通电地连接阀组件200和电容器组件100。阀连接器220位于阀组件200的朝电容器组件1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150.阀连接器22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151.阀连接器2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与输出母线250可通电地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阀连接器220的所述一侧与输出母线250螺纹结合。
152.阀连接器22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与电容器连接器120可通电地连接。
153.阀连接器220可以由彼此隔开规定距离的一对板构件构成。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各个阀连接器220分别设置于外侧方向和内侧方向,配置成彼此面对。
154.电容器连接器120可以滑动到一对板构件彼此隔开所述规定距离而形成的空间,并可以插入其中或从其中脱离。
155.一对板构件的朝电容器组件100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形成为朝外侧方向呈弧形。由此,可以容易地执行所述滑动结合和脱离。
156.一对板构件可以分别包括复数个条(bar)构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对板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层叠形成的四个条构件。可以改变所述数量。
157.阀连接器22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阀连接器220沿上下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有两个。另外,阀连接器220分别设置于两个输出母线250,共具有四个。
158.阀连接器220的数量可以改变为能够形成阀组件200和电容器组件100的通电状态的任何数量。
159.输入母线(busbar)230可通电地连接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与子模块10。
16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输入母线230形成为向防爆框架部400的前方侧凸出规定距离。输入母线230的所述前方侧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输入母线230的所述前方侧与旁路开关(bypass switch)240可通电地连接。
161.另外,输入母线230的后方侧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
162.输入母线23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输入母线230包括位于上侧的第一输入母线231和位于下侧的第二输入母线232。
163.第一输入母线231与第一通电母线421可通电地连接。由此,第一输入母线231可以与第一igbt441可通电地连接。
164.第二输入母线232与第二通电母线422可通电地连接。由此,第二输入母线232可以与第二igbt442可通电地连接。
165.第一输入母线231和第二输入母线232分别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另外,第一输入母线231和第二输入母线232与旁路开关240可通电地连接。
166.旁路开关240构成为,在任何子模块10的构成要素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从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中排除该子模块10。
167.具体而言,旁路开关240可以使对应子模块10的第一输入母线231和第二输入母线232电短路。由此,流入到对应子模块10的第一输入母线231和第二输入母线232中的一方的电流通过另一方流出。
168.因此,对应子模块10发挥导线(wire)的功能,可以从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1中电排除。
169.旁路开关240在防爆框架部400的前方侧位于第一输入母线231和第二输入母线232之间。旁路开关240与第一输入母线231和第二输入母线232可通电地连接。
170.输出母线250可通电地连接igbt440和电容器组件100。
17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输出母线250形成为朝面向电容器组件100的方向即后方侧凸出规定距离。阀连接器220可通电地结合于输出母线250的所述后方侧。在一实施例中,阀连接器220可以与输出母线250螺纹结合。
172.输出母线250的前方侧可以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所述通电母线420与igbt440可通电地连接。
173.输出母线25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输出母线250具有两个,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所述规定距离可以等于第一电容器连接器121和第二电容器连接器122隔开的距离。
174.输出母线250可以结合于壳体单元410,以与通电母线420一起覆盖igbt容纳部413。输出母线250和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
17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输出母线250位于通电母线420的后方侧。由此,输出母线250
构成为覆盖igbt容纳部413的后方侧。
176.输出母线250包括:第一部分,覆盖igbt容纳部413;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以规定的角度弯折形成,覆盖壳体单元410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以及第三部分,从第二部分延伸,与阀连接器220结合。
177.绝缘罩体260在内部容纳印刷电路板280。另外,绝缘罩体260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接触,从而可通电地连接印刷电路板280和igbt440。由此,igbt440可以根据在印刷电路板280中运算的控制信号进行工作。
178.绝缘罩体260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罩体260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防爆框架部400的左侧和右侧。
179.绝缘罩体260的外侧方向、即远离防爆框架部400的方向、即与防爆框架部400相反的方向的一侧可以由阀盖部210遮蔽。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阀盖部210分别设置于位于左侧的绝缘罩体260的左侧和位于右侧的绝缘罩体260的右侧。
180.绝缘罩体260可以屏蔽从印刷电路板280或igbt440产生的电磁噪音。绝缘罩体260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181.因此,由于阀盖部210和绝缘罩体260,从印刷电路板280或igbt440产生的电磁噪音不会任意地流出到外部。
182.在绝缘罩体26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在所述空间设置有绝缘层270和印刷电路板280。
183.绝缘罩体260包括第一壁261、第二壁262、第三壁263以及第四壁264。
184.第一壁261形成绝缘罩体260的前方侧壁。第二壁262形成绝缘罩体260的后方侧壁。第一壁261和第二壁262配置成彼此面对。
185.第三壁263形成绝缘罩体260的上侧壁。第四壁264形成绝缘罩体260的下侧壁。第三壁263和第四壁264配置成彼此面对。
186.第一壁261、第二壁262、第三壁263以及第四壁264的内侧可以由能够阻断电磁噪音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壁261、第二壁262、第三壁263以及第四壁264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187.另外,被绝缘层270覆盖的面即绝缘罩体260的与阀盖部210相对的一侧面也可以由铝材料形成。
188.由此,绝缘罩体260的内部空间可以被阀盖部210和绝缘罩体260的各个面电屏蔽。其结果,从印刷电路板280或igbt440产生的电磁噪音不会任意地流出到外部。
189.绝缘层270和印刷电路板280容纳于由第一壁261、第二壁262、第三壁263以及第四壁264包围的空间。
190.绝缘层270构成为,阻断从igbt440产生的电磁噪音流入到绝缘罩体260的内部空间。另外,绝缘层270也可以阻断从印刷电路板280产生的电磁噪音朝igbt440移动。
191.绝缘层270构成为覆盖绝缘罩体260的所述一侧面。即,绝缘层270位于绝缘罩体260的与阀盖部210相对的所述一侧面和印刷电路板280之间。
192.因此,形成于绝缘罩体260的内部的空间中朝防爆框架部400的一侧被绝缘层270包围。
193.可以与绝缘罩体260的所述一侧面的形状相应地改变绝缘层270的形状。
194.绝缘层270可以由能够阻断电磁噪音的任何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绝缘层270可以由聚酰亚胺(polyimide)材料形成。
195.在绝缘层270的朝阀盖部210的一侧即外侧方向上设置有印刷电路板280。
196.印刷电路板280运算用于控制igbt440的控制信号。另外,印刷电路板280将运算出的控制信号传递到igbt440,从而可以控制子模块10的驱动。
197.印刷电路板280与igbt440可通电地连接。另外,印刷电路板280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由此,外部的电源和控制信号可以传递到印刷电路板280。
198.印刷电路板280容纳于绝缘罩体260的内部空间。如上所述,在印刷电路板280和绝缘罩体260的所述一侧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270。
199.因此,印刷电路板280贯穿绝缘层270和绝缘罩体260的所述一侧面,从而可以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
200.印刷电路板28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280可以具有五个,但可以改变其数量。
201.4.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地部300的说明
202.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接地部300。接地部300可以与设置于电容器组件100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可通电地连接。由此,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可以被接地而放电。
203.具体而言,可能会发生出于维护或移动的目的而需要移动子模块10的情况。此时,若电能残留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则存在爆炸等风险。
204.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可以通过接地部300容易地释放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
20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部300包括接地棒单元310、接地连接器320、接地凸出部330以及接地导线部340。
206.接地棒单元310形成接地部300的主体。接地棒单元31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207.接地棒单元310可以插入结合于与电容器连接器120可通电地连接的接地凸出部330。另外,接地棒单元310可以与接地凸出部330可通电地连接。
208.由此,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可以经由电容器连接器120并通过接地棒单元310接地。
209.接地棒单元310可以可装卸地插入结合于接地凸出部330。在不需要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接地的情况下,接地棒单元310可以朝远离电容器组件100的方向即与电容器组件100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接地棒单元310可以与接地凸出部330分离。
210.接地棒单元310可以贯穿结合于防爆框架部400的接地棒贯通孔412。接地棒单元310可以被接地棒贯通孔412引导为朝接地凸出部330行进。
21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棒单元310具有在内部形成有中空部的圆柱形状。接地棒单元310可以具有能够与接地凸出部330可通电地结合的任何形状。此时,接地棒单元310的形状优选被确定与接地棒贯通孔412的形状相对应。
212.接地棒单元31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棒单元310包括第一接地棒单元310a和第二接地棒单元310b。
213.第一接地棒单元310a可通电地插入结合于第一接地凸出部331。另外,第二接地棒单元310b可通电地插入结合于第二接地凸出部332。
214.接地棒单元310包括主体部311、结合部312、接地导体部313、接地导线部314、密封(sealing)部315以及电阻部316。
215.主体部311形成接地棒单元310的主体。主体部311沿长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主体部311是具有圆形截面的圆柱形状,在内部形成有中空部。在所述中空部安装有用于接地的各种构成要素。
216.结合部312是接地棒单元310与接地凸出部330结合的部分。结合部312形成为,从朝接地凸出部33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向前方侧延伸规定距离。
217.结合部312位于形成于主体部311的内部的中空部。结合部312的外表面可以与包围所述中空部的主体部311的内表面接触。
218.在结合部312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的直径可以形成为接地凸出部330的直径以下。
219.结合部312可以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由此,在接地凸出部330插入到结合部312的中空部时,结合部312的形状可以变形并储存恢复力。通过所述恢复力,结合部312可以稳定地拽住接地凸出部330。
220.在一实施例中,结合部312可以由橡胶(rubber)材料形成。
221.由此,接地凸出部330夹入结合到结合部312,从而可以稳定地保持接地棒单元310和接地凸出部330之间的结合状态。
222.接地导体部313与接地凸出部330可通电地连接。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可以通过接地导体部313移动到电阻部316。
223.接地导体部313形成为在外侧包围结合部312。即,接地导体部313的朝接地凸出部33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形成主体部311的后方侧端部。
224.在接地导体部313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结合部312容纳于所述中空部的一部分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在所述中空部的其余部分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形成有与接地凸出部330的端部接触的部分。所述部分的形状可以被确定与接地凸出部330的形状相对应。
225.接地导体部313朝远离结合部312的方向即与结合部312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接地导体部313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与接地导线部314的后方侧端部可通电地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接地导体部313的前方侧和接地导线部314的后方侧可以通过螺钉构件紧固。
226.接地导线部314可通电地连接接地导体部313和电阻部316。接地导线部314分别与接地导体部313和电阻部316可通电地连接。
227.接地导线部314沿长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接地导线部314的后方侧端部与接地导体部313可通电地连接。接地导线部314的前方侧端部与电阻部316可通电地连接。
228.密封部315设置于主体部311的接地导线部314向外部露出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密封部315拽住接地导线部314。另外,密封部315对主体部311内部的空间进行密闭,以防止灰尘等异物流入到所述空间。
229.密封部315构成为包围接地导线部314。由此,可以防止接地导线部314沿长度方向移动或者沿半径方向移动。
230.电阻部316执行接收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并使电容器元件(未图示)放电的作用。电阻部316与接地导线部314可通电地连接。
231.电阻部316可以以接收电能且对其进行消耗的任何形式提供。
232.接地连接器320可通电地连接电容器连接器120和接地凸出部330。
233.接地连接器320与电容器连接器120可通电地连接。由此,接地连接器320和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可以可通电地连接。
234.接地连接器320与接地凸出部330可通电地连接。由此,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和接地凸出部330可以可通电地连接。
235.在接地连接器320的朝阀组件200的一侧即前方侧可以设置有与前后方向形成规定的角度的板构件。接地凸出部330可以从所述板构件朝面向阀组件200的方向即前方侧凸出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23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连接器320位于电容器连接器120的上侧。接地连接器320从电容器连接器120向上侧延伸规定距离而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接地连接器320可以与电容器连接器120螺纹结合。
237.在接地连接器320的上侧可以设置有冷却流路部900的残留水收集单元960。接地连接器320可以构成为支撑残留水收集单元960。
238.接地连接器32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连接器320包括第一接地连接器321和第二接地连接器322。第一接地连接器321与第一电容器连接器121可通电地连接。第二接地连接器322与第二电容器连接器122可通电地连接。
239.接地棒单元310插入结合于接地凸出部330。接地凸出部330朝面向阀组件20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
240.接地凸出部330的凸出长度优选被确定为与形成于接地导体部313的内部的中空部的长度相对应。
241.接地凸出部330的朝接地连接器3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与接地连接器320可通电地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接地凸出部330可以从接地连接器320的所述板构件凸出形成。
242.因此,若接地棒单元310插入结合于接地凸出部330,则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电容器连接器120、接地连接器320、接地凸出部330以及接地棒单元310可通电地连接。
243.接地导线部340使容纳于阀组件200的内部的各个电装置接地(图7和图8中最清楚地示出)。接地导线部340可通电地连接各个所述电装置和导轨组件500的阀推车单元510b。
244.接地导线部340包括pcb接地导线341、罩体接地导线342以及母线接地导线343。
245.pcb接地导线341可通电地连接印刷电路板280和阀推车单元510b。罩体接地导线342可通电地连接绝缘罩体260和阀推车单元510b。母线接地导线343可通电地连接输出母线250和阀推车单元510b。
246.由此,可以使容纳于阀组件200的内部的各个电装置稳定地工作。
247.以下,再次参照图4,说明通过接地部300使电容器元件(未图示)放电的过程。
248.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接地棒单元310朝电容器组件100的方向假设为后方侧,将接
地棒单元310远离电容器组件100的方向即与电容器组件100相反的方向假设为前方侧。
249.首先,接地棒单元310向前方侧移动,并穿过防爆框架部400的接地棒贯通孔412。此时,接地棒贯通孔412分别形成于前方侧和后方侧,且可以配置成具有相同的中心轴。
250.若分别穿过前方侧和后方侧的接地棒贯通孔412的接地棒单元310继续向前方侧移动,则从结合部312插入结合到接地凸出部330。此时,接地凸出部330可以配置成具有与接地棒贯通孔412相同的中心轴。
251.因此,接地棒单元310的形状在保持直线形态的同时可以与接地凸出部330稳定地结合。
252.若接地凸出部330插入其中,则结合部312的形状发生变形并将储存的恢复力施加到接地凸出部330。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接地凸出部330和接地棒单元310的结合状态。
253.随着接地凸出部330的插入的进行,接地凸出部330的前方侧端部与接地导体部313接触。由此,在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和电阻部316之间形成通电状态,从而可以释放储存于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能。
254.5.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爆框架部400的说明
255.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防爆框架部400。防爆框架部400可以在内部容纳igbt440等开关元件。
256.另外,在容纳的igbt440爆炸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爆框架部400可以防止相邻的igbt440的损坏。进而,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爆框架部400形成为,能够容易地排出由所述爆炸产生的气体等。
257.如图2至图4以及图7至图9所示,防爆框架部400可以设置于阀组件200。这是因为,发挥开关元件功能的igbt440设置于阀组件200。
258.因此,防爆框架部400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在阀组件200中。
259.以下,参照图10至图12,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爆框架部400。
26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防爆框架部400包括壳体单元410、通电母线420、冷却板430以及igbt440。
261.壳体单元410形成防爆框架部400的外形。在壳体单元410结合有通电母线420和冷却板430。
262.在壳体单元41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igbt440可以容纳于所述空间。
263.在壳体单元410的外侧方向、即远离冷却板430的方向、即与冷却板430相反的方向的一侧可以结合有绝缘罩体260。
264.壳体单元41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单元410具有两个。各个壳体单元410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的形状。以下,对一个壳体单元410进行说明,但是可以理解,另一个壳体单元410也具有相同的结构。
265.各个壳体单元410结合成在它们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在所述规定的空间设置有冷却板430和igbt440。
266.在壳体单元410的外侧方向即朝阀盖部210的方向结合有输出母线250和通电母线420。输出母线250和通电母线420位于壳体单元410和绝缘罩体260之间。
267.在壳体单元410的内侧方向即各个壳体单元410彼此面对的方向结合有冷却板430。即,冷却板430位于各个壳体单元410之间。
268.在壳体单元410的内侧方向即朝冷却板430的方向设置有igbt440。即,igbt440位于壳体单元410和冷却板430之间。
269.为了壳体单元410、通电母线420、冷却板430以及igbt440之间的结合,可以提供紧固构件(未图示)。
270.另外,壳体单元410、绝缘罩体260以及阀盖部210也可以通过紧固构件(未图示)结合。
271.在一实施例中,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是螺钉构件。
272.壳体单元41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另外,壳体单元410可以由具有耐热性、耐压性以及耐磨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单元41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27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单元410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如后所述,这是因为igbt440具有复数个且沿上下方向配置。
274.壳体单元410包括凸出部411、接地棒贯通孔412、igbt容纳部413、内壁部414、外壁部415、内部连通槽416、外部连通槽417、缓冲空间部418以及边缘部419。
275.凸出部411从壳体单元410的上侧凸出形成。凸出部411可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凸出部411可以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
27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凸出部411从壳体单元410的上侧的前方和后方向上侧凸出形成。各个凸出部411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位于同一线上。
277.在凸出部411贯通形成有接地棒贯通孔412。
278.接地棒单元310贯穿结合于接地棒贯通孔412。接地棒贯通孔412贯通形成于凸出部41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棒贯通孔412沿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279.接地棒贯通孔412可以形成为与接地棒单元310的形状相对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棒单元310是圆筒形状,接地棒贯通孔412可以形成为具有圆形的截面。
280.如上所述,凸出部411可以分别形成于前方侧和后方侧。接地棒贯通孔412可以分别贯通形成于复数个凸出部411。
281.形成于各个凸出部411的接地棒贯通孔412可以形成为具有彼此相同的中心轴。另外,接地棒贯通孔412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接地凸出部330相同的中心轴。
282.igbt容纳部413容纳igbt440。igbt容纳部413可以由形成于壳体单元410的内部的规定的空间限定。igbt容纳部413形成为,从壳体单元410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凹陷规定距离。
283.igbt容纳部413可以被输出母线250和通电母线420覆盖。具体而言,igbt容纳部413的朝绝缘罩体260的一侧的开口部可以被输出母线250和通电母线420覆盖。
284.igbt容纳部413可以形成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igbt容纳部413包括:第一igbt容纳部413a,形成于igbt容纳部413的朝凸出部411的一侧;以及第二igbt容纳部413b,形成于igbt容纳部413的远离凸出部411(即,与第一igbt容纳部413a和凸出部411相反)的另一侧。
285.这是因为,igbt440包括第一igbt441和第二igbt442而具有两个。即,第一igbt441容纳于第一igbt容纳部413a,第二igbt442容纳于第二igbt容纳部413b。
286.如上所述,壳体单元410具有两个且彼此结合。在一个壳体单元410形成有两个igbt容纳部413,可以理解,共四个igbt440容纳于各个防爆框架部400。
287.各个igbt容纳部413a、413b的形状可以被确定为与容纳于其中的各个igbt441、442的形状相对应。另外,第一igbt容纳部413a和第二igbt容纳部413b可以形成为彼此相应的形状。
288.在第一igbt容纳部413a和第二igbt容纳部413b之间形成有分隔壁部413c。若壳体单元410和冷却板430结合,则分隔壁部413c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
289.其结果,分隔壁部413c在朝冷却板430的一侧物理地分隔第一igbt容纳部413a和第二igbt容纳部413b。由此,即使第一igbt413a和第二igbt413b中的某一igbt爆炸,也不会对另一igbt产生影响。
290.igbt容纳部413的远离冷却板430(即,与冷却板430相反)的一侧即igbt容纳部413的朝通电母线420的一侧开放形成。igbt440通过所述一侧露出到igbt容纳部413的外侧。igbt440的所述露出的部分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接触。
291.另一方面,igbt容纳部413可以由分隔壁部413c、内壁部414以及边缘部419包围的空间限定。
292.即,第一igbt容纳部413a可以由形成前方侧壁和后方侧壁的第一内壁部414a、形成下侧壁的分隔壁部413c以及形成上侧壁的边缘部419包围的空间限定。
293.类似地,第二igbt容纳部413b可以由形成前方侧壁和后方侧壁的第二内壁部414b、形成上侧壁的分隔壁部413c以及形成下侧壁的边缘部419包围的空间限定。
294.内壁部414部分地包围igbt容纳部41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壁部414形成为包围igbt容纳部413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内壁部414可以与分隔壁部413c连续。
295.内壁部414可以被外壁部415包围。内壁部414与外壁部415隔开规定距离。通过所述隔开,形成在内壁部414和外壁部415之间的空间被定义为缓冲空间部418。
296.若壳体单元410和冷却板430结合,则内壁部414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
297.在内壁部414形成有内部连通槽416。由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内部连通槽416流入到缓冲空间部418。
298.内壁部414包括第一内壁部414a和第二内壁部414b。
299.第一内壁部414a部分地包围第一igbt容纳部413a。第一内壁部414a位于朝凸出部4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
300.第二内壁部414b部分地包围第二igbt容纳部413b。第二内壁部414b位于远离凸出部411(即,与凸出部411相反)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
301.外壁部415部分地包围内壁部41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壁部415形成为包围内壁部414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外壁部415可以与边缘部419连续。
302.外壁部415与内壁部414隔开规定距离。通过所述隔开,形成在外壁部415和内壁部414之间的空间被定义为缓冲空间部418。
303.若壳体单元410和冷却板430结合,则外壁部415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
304.在外壁部415形成有外部连通槽417。由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缓冲空间部418并经由外部连通槽417排出到防爆框架部400的外部。
305.外壁部415包括第一外壁部415a和第二外壁部415b。
306.第一外壁部415a部分地包围第一内壁部414a和第一缓冲空间部418a。第一外壁部415a位于朝凸出部4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
307.第二外壁部415b部分地包围第二内壁部414b和第二缓冲空间部418b。第二外壁部415b位于远离凸出部411(即,与凸出部411相反)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
308.内部连通槽416连通igbt容纳部413和缓冲空间部418。由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内部连通槽416从igbt容纳部413流动到缓冲空间部418。
309.内部连通槽416形成于内壁部414。具体而言,内部连通槽416从内壁部414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310.如上所述,若防爆框架部400结合,则内壁部414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由此,igbt容纳部413只能通过内部连通槽416与缓冲空间部418连通。
31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部连通槽416形成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边形截面的槽,但可以改变其形状。
312.内部连通槽416可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内部连通槽416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部连通槽416在每个内壁部414形成有三个,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3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距离可以等于外部连通槽417的延伸长度。另外,可以改变内部连通槽416的数量。
314.内部连通槽416配置成与外部连通槽417错开。即,分别延伸内部连通槽416和外部连通槽417的虚拟的面彼此不重叠。由此,由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电弧(arc)或爆炸时产生的碎屑不会排出到外部。
315.另外,通过所述配置,产生的气体不会一次性通过内部连通槽416和外部连通槽417。
316.内部连通槽416包括第一内部连通槽416a和第二内部连通槽416b。
317.第一内部连通槽416a形成于第一内壁部414a。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内壁部414a形成为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包围第一igbt容纳部413a。由此,第一内部连通槽416a也分别形成于第一igbt容纳部413a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18.第二内部连通槽416b形成于第二内壁部414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内壁部414b形成为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包围第二igbt容纳部413b。由此,第二内部连通槽416b也分别形成于第二igbt容纳部413b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19.外部连通槽417连通缓冲空间部418和外部空间。由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外部连通槽417从缓冲空间部418流动到外部空间。
320.外部连通槽417形成于外壁部415。具体而言,外部连通槽417从外壁部415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321.如上所述,若防爆框架部400结合,则外壁部415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由此,缓冲空间部418只能通过外部连通槽417与外部空间连通。
32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部连通槽417形成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四边形截面的槽,但可以改变其形状。
323.外部连通槽417可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外部连通槽417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部连通槽417在每个外壁部415形成有四个,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
配置。
3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距离可以等于内部连通槽416的延伸长度。另外,可以改变外部连通槽417的数量。
325.外部连通槽417配置成与内部连通槽416错开。即,分别延伸外部连通槽417和内部连通槽416的虚拟的面彼此不重叠。由此,由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电弧(arc)或爆炸时产生的碎屑不会排出到外部。
326.另外,通过所述配置,产生的气体不会一次性通过内部连通槽416和外部连通槽417。
327.外部连通槽417包括第一外部连通槽417a和第二外部连通槽417b。
328.第一外部连通槽417a形成于第一外壁部415a。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壁部415a形成为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包围第一内壁部414a和第一缓冲空间部418a。由此,第一外部连通槽417a也分别形成于第一缓冲空间部418a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29.第二外部连通槽417b形成于第二外壁部415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壁部415b形成为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包围第二内壁部414b和第二缓冲空间部418b。由此,第二外部连通槽417b也分别形成于第一缓冲空间部418b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30.缓冲空间部418是容纳随着igbt440爆炸而产生的电弧和碎屑的空间。由此,所述电弧和所述碎屑不会通过外部连通槽417排出到外部空间。
331.另外,缓冲空间部418是从igbt容纳部413流入的气体在排出到外部之前滞留的空间。由此,所述气体可以在温度和压力减小之后排出。
332.缓冲空间部418通过内壁部414和外壁部415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缓冲空间部418位于内壁部414和外壁部415之间。缓冲空间部418从壳体单元410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33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壁部414和外壁部415分别形成于igbt容纳部413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由此,缓冲空间部418也分别形成于igbt容纳部413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34.缓冲空间部418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被内壁部414和外壁部415包围。另外,缓冲空间部418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被紧固构件结合部包围。
335.如上所述,若防爆框架部400结合,内壁部414和外壁部415的朝冷却板430的各个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另外,各个所述紧固构件结合部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也与冷却板430接触。
336.因此,除内部连通槽416和外部连通槽417之外,缓冲空间部418与外部之间的连通被阻断。
337.即,缓冲空间部418被壳体单元410、分隔壁部413c、内壁部414、外壁部415以及冷却板430包围。
338.缓冲空间部418与igbt容纳部413连通。所述连通由内部连通槽416实现。缓冲空间部418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连通由外部连通槽417实现。
339.由此,从igbt容纳部413产生的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在缓冲空间部418减小之后排出到外部空间。
340.缓冲空间部418包括第一缓冲空间部418a和第二缓冲空间部418b。
341.第一缓冲空间部418a形成在第一内壁部414a和第一外壁部415a之间。第一缓冲空
间部418a分别形成于第一内壁部414a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42.第二缓冲空间部418b形成在第二内壁部414b和第二外壁部415b之间。第二缓冲空间部418b分别形成于第二内壁部414b的前方侧和后方侧。
343.边缘部419构成为部分地包围igbt容纳部413。
344.具体而言,形成于朝凸出部411的一侧即上侧的边缘部419包围第一igbt容纳部413a的上侧。另外,形成于远离凸出部411的另一侧(即,与凸出部411相反的另一侧)即下侧的边缘部419包围第二igbt容纳部413b的下侧。
345.边缘部419从壳体单元410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凸出形成。
346.若壳体单元410与冷却板430结合,则边缘部419的朝冷却板430的一侧面与冷却板430接触。由此,除上述的内部连通槽416之外,igbt容纳部413可以被密闭。
347.在边缘部419可以形成有凹陷规定距离的复数个槽部。通过所述槽部,壳体单元410的整体重量可以减小。另外,通过所述槽部,可以加强壳体单元410的刚性。
348.在边缘部419贯通形成有复数个紧固孔。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贯穿结合于所述紧固孔。因此,各个壳体单元410和冷却板430可以被紧固。
349.通电母线420将传递到阀组件200的电流向电容器组件100传递。另外,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印刷电路板280和igbt440。
350.通电母线420与输入母线230可通电地连接。传递到输入母线230的电能可以向通电母线420传递。
351.通电母线420与输出母线250可通电地连接。传递到通电母线420的电能向输出母线250传递。
352.通电母线420分别与印刷电路板280和igbt440可通电地连接。印刷电路板280或igbt440中运算的控制信号可以传递到另一构成要素。
353.通电母线420可以与输出母线250一起结合于壳体单元410,以覆盖igbt容纳部413。通电母线420和输出母线250可通电地连接。
35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电母线420位于输出母线250的前方侧。由此,通电母线420构成为覆盖igbt容纳部413的前方侧。
355.通电母线420包括第一通电母线421和第二通电母线422。
356.第一通电母线421位于第二通电母线422的上侧,与第一输入母线231和输出母线250可通电地连接。第二通电母线422位于第一通电母线421的下侧,与第二输入母线232和输出母线250可通电地连接。
357.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电母线420位于壳体单元410和绝缘罩体260之间。
358.通电母线42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通电母线420的所述一方向的两侧端部即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朝壳体单元410以规定的角度弯折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359.因此,若通电母线420与壳体单元410结合,则通电母线420包围壳体单元410的前方侧、左侧或右侧以及后方侧。
360.通电母线420可以由能够通电的材料形成。另外,通电母线420可以由具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通电母线420可以由包括铁的材料形成。
361.因此,在容纳于igbt容纳部413的igbt440爆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包围壳体单元
410的通电母线420来使壳体单元410的损坏或形状变形最小化。
362.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单元410、通电母线420、冷却板430以及绝缘罩体260可以螺纹结合。
363.冷却板430构成为,对随着igbt440工作而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即,冷却板430与igbt440进行热交换来对igbt440进行冷却。
36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冷却板43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边形板状。冷却板430的形状可以是能够与igbt440进行热交换的任何形状。
365.冷却板430位于两个壳体单元410之间。另外,冷却板430位于容纳于各个壳体单元410的igbt440之间。
366.换言之,在从前方侧观察时,在朝左侧或右侧的方向或其相反方向上,依次配置有壳体单元410、igbt440、冷却板430、igbt440以及壳体单元410。
367.冷却板430分别与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的igbt440接触。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板430可以分别与igbt440面接触。
368.冷却板430与外部连通。具体而言,冷却板430与后述的冷却流路部900连通。
369.另外,在冷却板430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从外部供应的冷却流体在冷却板430内部的空间循环的同时可以从igbt440接收热量。另外,接收热量的冷却流体可以再次排出到外部。
370.冷却板430包括流入口431和流出口432。
371.流入口431与冷却流路部900的阀流入配管951连通。低温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流入口431流入到冷却板430的内部空间。
372.流出口432与冷却流路部900的阀流出配管952连通。与igbt440热交换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流出口432从冷却板430的内部空间排出。
37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流入口431和流出口432在冷却板430的上侧贯通形成。另外,流入口431位于流出口432的后方侧。可以改变所述位置。
374.igbt440控制流入或流出子模块10的电流。在一实施例中,igbt440可以发挥开关元件的功能。
375.igbt440容纳于igbt容纳部413。容纳于igbt容纳部413的igbt440由分隔壁部413c、内壁部414、边缘部419以及冷却板430密闭。
376.igbt440可以与冷却板430面接触。具体而言,冷却板430和igbt440的面对彼此的各个面可以彼此接触。由此,在igbt440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板430,从而igbt440可以被冷却。
377.igbt440与通电母线420可通电地连接。用于使igbt440工作的电能可以通过通电母线420传递。
378.igbt440与印刷电路板280可通电地连接。在印刷电路板280中运算的控制信号可以通过igbt440传递到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等。
379.另外,igbt440可以通过开关动作来允许或阻断印刷电路板280和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等装置之间的通电。
380.igbt440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igbt440包括:第一igbt440,配置于朝凸出部411的方向即上侧;以及第二igbt440,配置于远离凸出部411的方向(即,与第一
igbt440和凸出部411相反的方向)即下侧。
381.如上所述,壳体单元410可以具有两个。由此,在图示的实施例中,igbt440在左侧和右侧的各个壳体单元410分别设置有两个,共具有四个。
382.如上所述,在壳体单元410形成有缓冲空间部418。在igbt440爆炸时产生的电弧、气体以及碎屑等通过内部连通槽416流入到缓冲空间部418。
383.因此,高温高压的电弧和气体可以在温度和压力下降之后排出到外部空间。
384.将缓冲空间部418与外部空间连通的外部连通槽417配置成与内部连通槽416错开。
385.因此,从igbt容纳部413经由内部连通槽416、缓冲空间部418以及外部连通槽417并朝向外部空间的路径变长。由此,高温高压的电弧和气体在爆炸之后不会直接排出到外部空间。
386.另外,通过了内部连通槽416的碎屑等被包围缓冲空间部418的外壁部415阻挡。由此,可以使在刚爆炸之后排出到防爆框架部400的外部空间的碎屑的量最小。
387.6.本发明实施例的导轨组件500的说明
388.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导轨组件500。导轨组件50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阀组件200和电容器组件100。
389.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导轨组件500构成为防止阀组件200和电容器组件100任意脱离。
390.如图19所示,导轨组件500的导轨单元540结合于支撑部23。因此,导轨单元540也可以看作框架20的一部分。
391.以下,参照图13至图16,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导轨组件500。
39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轨组件500包括推车单元510、支架单元520、紧固单元530以及导轨单元540。
393.推车单元51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推车单元510在下侧支撑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
394.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可以在安置于推车单元510的状态下与推车单元510一起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
395.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可以通过支架单元520和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分别与推车单元510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可以与支架单元520螺纹结合。
396.推车单元51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推车单元510中安置有电容器组件100的推车单元510可以被称为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另外,安置有阀组件200的推车单元510可以被称为阀推车单元510b。
397.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和阀推车单元510b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类似。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和阀推车单元510b统称为推车单元510。
398.推车单元510可滑动地结合于导轨单元540。推车单元510可以沿导轨单元540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
399.推车单元510沿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连接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400.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电容器组件100的前后方向长度来确定。同理,阀推车单元510b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阀组件200的前后方向长度来确定。因此,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和阀推车单元510b的延伸长度可以彼此不同。
401.推车单元510包括推车主体部511、延伸部512、弧形部513以及轮(wheel)部514。
402.推车主体部511形成推车单元510的主体。推车单元510沿前后方向延伸规定长度而形成。另外,推车单元510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以具有规定的宽度。
40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推车主体部5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四边形板状。推车主体部511的形状可以是能够支撑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的任何形状。
404.如图13所示,在推车主体部511的右侧设置有弹性构件结合部511a。弹性构件结合部511a形成为从推车主体部511的下侧面凸出规定距离。
405.在弹性构件结合部511a结合有防脱离部600的弹性构件630的推车连接部631。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构件结合部511a可以是螺钉构件。
406.在推车主体部511的朝导轨单元54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设置有延伸部512。
407.延伸部512构成为,保持导轨单元540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距离。另外,结合于导轨单元540的弧形部513从延伸部512凸出形成。
408.延伸部512从推车主体部511的朝导轨单元540的一侧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延伸部512沿推车主体部511的长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512可以以与推车主体部511相同的长度延伸形成。
409.延伸部512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延伸部512分别设置于左侧和右侧。各个延伸部512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所述规定距离可以形成为,长于导轨单元540的导轨弯曲部542的各个端部之间的距离。
410.在延伸部512凸出形成有弧形部513。另外,轮部514可旋转地结合于延伸部512。
411.弧形部513是推车单元510与导轨单元540结合的部分。具体而言,弧形部513插入结合于被导轨单元540的导轨弯曲部542包围的空间。通过弧形部513,推车单元510和导轨单元540不会任意分离。
412.弧形部513从延伸部512的朝导轨单元540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弧形部513朝内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朝导轨弯曲部542的方向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换言之,弧形部513朝远离轮部514的方向(即,与轮部514相反的方向)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
413.弧形部513形成为整体上具有圆形截面。即,除弧形部513与延伸部512连接的部分之外,弧形部513的外表面形成为朝导轨弯曲部542呈弧形。
414.弧形部513可以形成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弧形部513分别设置于左侧和右侧。各个弧形部513形成为从各个延伸部512朝导轨弯曲部542呈弧形地凸出。
415.弧形部513的在水平方向上朝导轨弯曲部542的一侧可以与导轨弯曲部524的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接触。各个弧形部513的每一侧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长于各个导轨弯曲部542的端部之间的长度。
416.弧形部513沿推车主体部511的长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弧形部513可以以与推车主体部511和延伸部512相同的长度延伸形成。
417.在弧形部513的内部形成有推车中空部513a。推车中空部513a沿弧形部513延伸形成的长度方向贯通形成。后述的防脱离部600的阻断紧固构件641插入紧固于推车中空部513a。
418.轮部514随着推车单元510的移动而旋转,以使推车单元510沿导轨单元540滑动。
419.轮部514可旋转地结合于延伸部512。与轮部514的旋转无关地,延伸部512可以保持静止状态。为了所述结合,可以提供轴承构件(未图示)。
420.轮部514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轮部514以彼此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位于左侧和右侧。
421.另外,可以在推车单元510的下端的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有复数个轮部514。
422.再次参照图2和图4,在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的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有三个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规定间隔的轮部514。另外,在阀推车单元510b的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规定间隔的轮部514。
423.可以改变设置于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和阀推车单元510b的轮部514的数量。
42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轮部514是具有彼此不同直径的复数个圆筒连续结合的形状。另外,在轮部514的内部贯通形成有中空部。轮紧固构件532可以贯穿结合于所述中空部。
425.轮部514包括轮主体部514a、盘部514b以及推车结合部514c。
426.轮主体部514a形成轮部514的主体。轮主体部514a的外周面安置于导轨单元540的支撑部545。轮部514的旋转由轮主体部514a和支撑部545之间的相对旋转来实现。
427.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轮主体部514a是具有圆形截面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圆筒形状。轮主体部514a的高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优选形成为长于支撑部545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
428.即,若轮主体部514a安置于支撑部545,则轮主体部514a的外侧即远离延伸部512的方向(即,与延伸部512相反的方向)的一部分可以露出到导轨单元540的外侧。
429.由此,轮部514可以稳定地安置于导轨单元540。
430.轮紧固构件532贯穿结合于轮主体部514a的外侧即远离延伸部512的方向(即,与延伸部512相反的方向)的一侧。由此,轮部514可以与延伸部512结合。
43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位于右侧的轮主体部514a的所述一侧设置有旋转轴承构件620。与轮部514的旋转无关地,旋转轴承构件620可以使后述的止动构件610旋转。稍后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432.在轮主体部514a的内侧即朝延伸部512的一侧形成有盘部514b。盘部514b从轮主体部514a朝延伸部512凸出规定长度而形成。
433.盘部514b是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圆板形状。盘部514b形成为具有比轮主体部514a的直径更大的直径。盘部514b可以容纳于比支撑部545的上侧端部位于下侧的引导空间部544a。
434.盘部514b形成为,在台阶部544的宽度方向即导轨延伸部543和支撑部545之间具有规定的厚度。盘部514b的厚度可以形成为,小于台阶部544的宽度即导轨延伸部543和支撑部545彼此面对的各个面之间的距离。
435.由此,轮部514的左右方向即远离延伸部512的方向(即,与延伸部512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可以由盘部514b和支撑部545的接触而限制。由此,轮部514不会在远离延伸部512的
方向(即,与延伸部512相反的方向)上脱离导轨单元540。
436.盘部514b的外周面可以与台阶部544的上侧端部隔开规定距离。
437.在盘部514b的内侧即朝延伸部512的一侧形成有推车结合部514c。推车结合部514c从盘部514b朝延伸部512凸出规定长度而形成。
438.推车结合部514c是具有圆形的截面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圆板形状。推车结合部514c形成为,具有比轮主体部514a的直径更小的直径。推车结合部514c的朝延伸部512的一侧面可以与延伸部512接触。
439.支架单元520使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结合到推车单元510。支架单元520结合于推车主体部511的上侧。具体而言,在推车主体部511的上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凹陷形成有沿推车主体部51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支架结合部。
440.支架单元520通过所述支架结合部结合到推车主体部511。所述结合可以是螺纹结合等。
441.支架单元520包括水平部521和垂直部522。水平部521与推车主体部511形成规定的角度且沿推车主体部51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水平部521可以与推车主体部511平行。
442.垂直部522与水平部521形成规定的角度,从水平部521凸出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443.在垂直部522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参照图11)。用于紧固壳体单元410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插入结合于所述贯通孔。由此,阀组件200可以结合于阀推车单元510b。
444.虽然未图示,但可以提供用于将电容器组件100的电容器罩体110紧固到垂直部522的紧固构件(未图示)。由此,电容器组件100可以结合于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
445.紧固单元530将推车单元510的各个构成要素紧固到推车主体部511。在一实施例中,紧固单元530可以是螺钉构件。
446.紧固单元530包括杠杆紧固构件531和轮紧固构件532。
447.杠杆紧固构件531将安装分离部700的杠杆结合构件720紧固到推车主体部51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杠杆紧固构件531紧固位于推车主体部511的前方侧的杠杆结合构件720。
448.杠杆紧固构件531可以具有复数个。杠杆紧固构件531可以沿杠杆结合构件72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449.轮紧固构件532将轮部514可旋转地紧固到延伸部51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轮紧固构件532从轮部514的外侧方向即远离延伸部512的方向(即,与延伸部512相反的方向)朝面向延伸部512的方向贯穿结合到轮部514。轮紧固构件532的内侧即朝延伸部512的一侧端部可以可旋转地紧固到延伸部512。
450.轮紧固构件532可以具有复数个。如上所述,这是因为轮部514具有复数个。
451.导轨单元540构成为引导推车单元510的前后方向。推车单元510可滑动地结合于导轨单元540。
452.导轨单元54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这可以对应于推车单元510的延伸方向。
453.导轨单元540优选由具有刚性十足的材料形成,以支撑大重量的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
454.导轨单元540可以具有复数个。再次参照图1,导轨单元540在支撑部23上具有六个。复数个导轨单元540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可以改变导轨单元540的数量。
455.在导轨单元54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可以结合有防脱离部600的阻断板640。防脱离部600可以限制结合于导轨单元540的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移动。由此,可以防止推车单元510从导轨单元540任意脱离而脱落的状况。
45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轨单元540包括导轨主体部541、导轨弯曲部542、导轨延伸部543、台阶部544以及支撑部545。
457.导轨主体部541形成导轨单元540的主体。导轨主体部541配置成与推车主体部511相对。
458.导轨主体部541可以配置成与推车主体部511形成规定的角度。在一实施例中,导轨主体部541可以配置成相对于推车主体部511平行。
459.导轨主体部541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导轨主体部541的延伸长度优选形成为,长于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和阀推车单元510b的延伸长度之和。
460.在导轨主体部54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凹陷形成有杠杆插入槽730。
461.导轨弯曲部542从导轨主体部541的外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左右方向的各个端部朝推车主体部511凸出形成。
462.导轨弯曲部542是弧形部51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的部分。导轨弯曲部542形成为,部分地覆盖弧形部513朝推车主体部511的一侧即上侧。由此,与导轨弯曲部542结合的弧形部513不会朝上侧方向脱离。
463.即,由于导轨弯曲部542和弧形部513的形状,推车单元510需要从前方侧或后方侧滑动才能结合于导轨单元540。同理,由于导轨弯曲部542和弧形部513的形状,推车单元510和导轨单元540不会任意分离。
464.导轨弯曲部542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导轨弯曲部542的延伸长度可以等于导轨主体部541的延伸长度。
465.导轨弯曲部542可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导轨弯曲部542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各个导轨弯曲部542与各个弧形部513相邻配置。
466.各个导轨弯曲部542位于各个弧形部513的内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朝形成有杠杆插入槽730的导轨主体部541的中心部分的方向。
467.各个导轨弯曲部542形成为朝彼此面对的方向凸出。换言之,各个导轨弯曲部542形成为朝远离弧形部513的方向(即,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向)呈弧形。在一实施例中,导轨弯曲部542可以具有其截面朝彼此凸出地形成的“c”字形状。
468.可以理解,导轨弯曲部542的所述形状与弧形部513的形状相对应。
469.由此,导轨弯曲部542形成为,包围弧形部513的下侧、内侧(即,弧形部513彼此面对的每一侧)以及上侧。
470.导轨弯曲部542包括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侧面限制部542d以及上部面限制部542e。
471.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从导轨主体部541的一侧端部朝推车主体部511凸出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从导轨主体部541和导轨延伸部543连接的端部凸出形成。
472.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形成为朝另一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凸出。换言之,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形成为朝远离弧形部513的方向(即,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向)呈弧形。
473.第二导轨弯曲部524b在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的朝推车主体部511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凸出形成。
474.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形成为朝另一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凸出。换言之,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形成为朝远离弧形部513的方向(即,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向)呈弧形。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弯曲的程度可以根据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弯曲的程度来确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可以以与第一导轨弯曲部542a相同的曲率弯曲。
475.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在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的朝推车主体部511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凸出形成。
476.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形成为朝推车主体部511凸出。换言之,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形成为朝远离弧形部513的方向(即,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向)呈弧形。
477.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可以形成为朝推车主体部5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凸出。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形成为朝上侧的内侧方向(即,彼此不同的导轨弯曲部542彼此面对的方向)凸出。
478.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可以形成为部分地覆盖弧形部513的上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可以朝延伸部512延伸。即,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的端部位于弧形部513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
479.侧面限制部542d在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的外侧方向即朝弧形部513的方向凸出形成。
480.侧面限制部542d形成为朝外侧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面向弧形部513的方向呈弧形。即,侧面限制部542d形成为朝与第一弯曲部542a或第二导轨弯曲部542b相反的方向凸出。
481.侧面限制部542d包括:第一部分,朝弧形部513延伸;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连续且与弧形部513接触或分离,与弧形部513的表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以及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连续且以远离弧形部513的方式(即,以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式)延伸
482.在一实施例中,侧面限制部542d的第二部分可以相对于弧形部513的朝导轨弯曲部542的一侧面平行地延伸。
483.在另一实施例中,侧面限制部542d的所述第二部分即侧面限制部542d的面向弧形部513的一侧面可以朝远离弧形部513的方向(即,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向)凹陷地形成。另外,弧形部513可以朝侧面限制部542d的所述第二部分凸出地形成。
484.即,侧面限制部542d的所述第二部分可以形成为沿与弧形部513相同的方向呈弧形。
485.侧面限制部542d的所述第二部分可以与弧形部513的朝导轨弯曲部542的一侧面接触。由此,可以限制轮部514朝导轨弯曲部542移动的距离。
486.上部面限制部542e从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的外侧方向即朝弧形部513的方向凸出形成。上部面限制部542e形成为朝所述外侧方向呈弧形。
487.即,上部面限制部542e朝与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不同的方向凸出地形成。
488.在一实施例中,上部面限制部542e的与弧形部513相对的一侧面可以朝远离弧形
部513的方向(即,与弧形部513相反的方向)凹陷地形成。另外,弧形部513可以朝上部面限制部542e的所述一侧面凸出地形成。
489.即,上部面限制部542e的所述一侧面可以形成为沿与弧形部513相同的方向呈弧形。
490.上部面限制部542e可以与延伸部512或弧形部513的朝导轨弯曲部542的一侧面接触或分离。由此,可以限制轮部514从导轨单元540向上侧移动的距离。
491.导轨延伸部543从各个导轨主体部541的水平方向的两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或右侧端部延伸形成。导轨延伸部543与导轨主体部54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导轨延伸部543可以与导轨主体部541平行地延伸。
492.导轨延伸部543可以延伸为,外侧方向即远离导轨主体部541的方向(即,与导轨主体部541相反的方向)的端部位于延伸部512的正下方。即,导轨延伸部543的所述外侧方向的端部比第三导轨弯曲部542c的端部更靠外侧方向。
493.导轨延伸部543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导轨延伸部543的上侧面即朝弧形部513的一侧面优选不与弧形部513接触。这是为了,防止导轨延伸部543因推车单元510的移动而损坏。
494.紧固孔543a贯通形成于导轨延伸部543的内部。紧固孔543a沿导轨单元540延伸的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495.防脱离部600的阻断紧固构件641紧固到紧固孔543a。在一实施例中,阻断紧固构件641可以与紧固孔543a螺纹结合。
496.台阶部544从导轨延伸部543的外侧端部即远离导轨主体部541的方向(即,与导轨主体部541相反的方向)的一侧端部延伸形成。台阶部544与导轨延伸部543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台阶部544可以与导轨延伸部543平行地延伸。
497.台阶部544可以延伸为,位于轮部514的盘部514b的正下方。台阶部544的朝盘部514b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与盘部514b的外周面隔开规定距离。
498.即,在轮部514旋转时,台阶部544的上侧面不与盘部514b接触。由此,即使轮部514旋转,台阶部544也不会损坏。
499.台阶部544的外侧方向的端部即远离导轨延伸部543的方向(即,与导轨延伸部543相反的方向)的端部可以延伸为位于轮主体部514a的下侧。即,台阶部544的所述端部位于比盘部514b更靠外侧即更远离导轨延伸部543(即,与导轨延伸部543相反的更多)的位置。
500.台阶部544形成为低于导轨延伸部543的高度。即,台阶部544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导轨延伸部543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
501.换言之,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台阶部544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导轨延伸部543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502.另外,台阶部544形成为低于支撑部545的高度。即,台阶部544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
503.换言之,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台阶部544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504.因此,在台阶部544的上侧形成有由导轨延伸部543和支撑部545彼此面对的面包围的空间。所述空间被定义为引导空间部544a。
505.引导空间部544a是供轮部514的盘部514b插入的空间。引导空间部544a限制盘部514b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距离,使得轮部514能够在安置于支撑部545的状态下旋转。
506.此时,引导空间部544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长度)形成为大于盘部514b的厚度。换言之,台阶部544在导轨延伸部543和支撑部545之间延伸的长度形成为长于盘部514b的宽度。
507.因此,盘部514b在插入到引导空间部544a的状态下可以朝面向导轨延伸部543或支撑部545的方向移动。
508.此时,如上所述,引导空间部544a由台阶部544的上侧面以及导轨延伸部543和支撑部545彼此面对的面包围而限定。
509.即,引导空间部544a的内侧方向即朝导轨弯曲部542的方向的空间由导轨延伸部543的外侧方向即朝台阶部544的方向的面分隔。
510.另外,引导空间部544a的外侧方向即朝支撑部545的方向的空间由支撑部545的内侧方向即朝台阶部544的方向的面分隔。
511.因此,插入到引导空间部544a的盘部514b的所述内侧方向的移动距离由导轨延伸部543的所述外侧方向的面限制。另外,所述盘部514b的所述外侧方向的移动距离由支撑部545的所述内侧方向的面限制。
512.由此,轮部514不会在导轨单元540的内侧或外侧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上脱离。
513.支撑部545支撑轮部514的轮主体部514a。在支撑部545安置有轮主体部514a。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可以与轮主体部514a的外周面接触。
514.支撑部545从台阶部544的外侧方向的端部即远离导轨延伸部543的方向(即,与导轨延伸部543相反的方向)的端部延伸形成。支撑部545可以延伸为,所述外侧方向的端部位于轮主体部514a的正下方。
515.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即与轮主体部514a接触的面可以形成为平面。
516.由此,支撑部545可以稳定地支撑推车单元510和安置于其的电容器组件100以及阀组件200的荷重。另外,轮部514在支撑部545的所述上侧面滚动移动时可以稳定地移动。
517.支撑部545形成为高于台阶部544的高度。即,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短于台阶部544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
518.换言之,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台阶部544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519.支撑部545的高度和台阶部544的高度之差可以根据轮主体部514a的直径和盘部514b的直径之差来确定。即,支撑部545的高度和台阶部544的高度之差可以被确定为,大于轮主体部514a的直径和盘部514b的直径之差。
520.由此,即使轮主体部514a安置于支撑部545,盘部514b也不会与台阶部544接触。
521.支撑部545形成为低于导轨延伸部543的高度。即,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导轨延伸部543的上侧面和推车主体部511之间的最短距离。
522.换言之,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于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与导轨延伸部543的上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523.如上所述,在推车单元510形成有弧形部513。若推车单元510可滑动地结合于导轨
单元540,则弧形部513的下侧、内侧(各个弧形部513彼此面对的方向)以及上侧被导轨单元540的导轨弯曲部542包围。
524.因此,推车单元510不会从导轨单元540朝上侧方向脱离。
525.另外,在导轨单元540形成有由导轨延伸部543、台阶部544以及支撑部545包围的空间即引导空间部544a。轮部514的盘部514b插入到引导空间部544a。
526.因此,轮部514沿远离导轨弯曲部542的方向(即,与导轨弯曲部542相反的方向)或面向导轨弯曲部542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被限制。由此,推车单元510不会从导轨单元540朝左侧或右侧方向脱离。
527.7.本发明实施例的防脱离部600的说明
528.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防脱离部600。防脱离部600防止可滑动地结合于导轨单元540的推车单元510任意脱离。
529.以下,参照图13至图16,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防脱离部600。
53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防脱离部600包括止动(stopper)构件610、旋转轴承构件620、弹性构件630、阻断板640以及停止槽650。
531.止动构件610限制推车单元510向前方侧移动的距离。由于止动构件610,推车单元510不会通过导轨单元540的前方侧与导轨单元540任意分离。
532.止动构件610可以设置在推车单元510的左侧和右侧轮部514中的至少一方。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止动构件610设置于推车单元510的左侧轮部514。或者,止动构件610可以设置于推车单元510的右侧轮部514。
533.此外,止动构件610可以具有复数个,并分别设置于左侧和右侧轮部514。
534.止动构件610可旋转地结合于轮部514。与轮部514的旋转无关地,止动构件610可以不旋转。同理,与轮部514的停止状态无关地,止动构件610可以旋转。
535.止动构件610插入到形成于导轨单元540的停止槽650。止动构件610的插入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与停止槽650的第一面651接触。由此,防止止动构件610和与止动构件610连接的推车单元510进一步向前方侧移动。
536.止动构件610可以在支撑部545的上部移动。具体而言,止动构件610的朝前方侧的一侧可以在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接触的状态下与推车单元510一起移动。
537.止动构件610与弹性构件630连接。弹性构件630提供弹性力,以保持止动构件610的所述一侧与支撑部545接触的状态。止动构件610可以由具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止动构件610可以由铁(fe)材料形成。
538.止动构件610包括止动主体部611、锁定板612、轮结合部613以及弹性构件结合孔614。
539.止动主体部611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止动主体部611可以沿与支撑部545相同的方向延伸形成。
540.在止动主体部6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形成有锁定板612。轮结合部613在止动主体部611的中心部分贯通形成。另外,弹性构件结合孔614在止动主体部611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贯通形成。
541.止动主体部611配置成,前方侧端部朝下侧且后方侧端部朝上侧。这是因为,结合于弹性构件结合孔614的弹性构件630朝图15的实施例中的逆时针方向拉拽止动主体部611
的后方侧端部。
542.由此,止动主体部611的前方侧端部可以保持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接触的状态。
543.在止动主体部611的前方侧端部设置有锁定板612。
544.锁定板612是止动构件610与停止槽650的各个面接触的部分。若锁定板612与停止槽650的第一面651或第二面652接触,则推车单元510不再向前方侧移动。
545.锁定板612从止动主体部611的前方侧端部延伸形成。锁定板612可以与止动主体部61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锁定板612可以相对于止动主体部611垂直地延伸形成。
54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锁定板612从止动主体部611的前方侧端部朝内侧方向即面向弧形部513的方向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在一实施例中,锁定板612可以延伸形成,使得朝所述内侧方向的一侧端部位于台阶部544的上侧。
547.若止动主体部611插入到停止槽650,则锁定板612与第一面651或第二面652接触。由此,可旋转地结合有止动构件610的推车单元510不再向前方侧移动。
548.轮紧固构件532紧固到轮结合部613。止动构件610通过轮紧固构件532可旋转地结合于推车单元510。
549.轮结合部613可以贯通形成于止动主体部611。轮结合部613的中心可以与轮部514的中心在同轴上形成。
550.弹性构件结合孔614位于止动主体部611的后方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远离停止槽650的方向(即,与停止槽650相反的方向)的一侧。弹性构件结合孔614可以偏向止动主体部611的上侧。
551.在弹性构件结合孔614结合有弹性构件630的一侧端部。弹性构件630的所述一侧端部可以在插入到弹性构件结合孔614的状态下旋转。
552.旋转轴承构件620结合于轮部514,以与轮部514的旋转无关地保持止动构件610的停止状态或能够使止动构件610旋转。旋转轴承构件620位于止动构件610和轮部514之间。
553.弹性构件630向止动构件610施加弹性力。弹性构件630向止动构件610的后方侧端部施加朝推车主体部511的方向的弹性力。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性构件630向止动构件610施加逆时针方向的弹性力。
554.由此,止动构件610的后方侧端部可以保持朝面向推车主体部51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被拉拽的状态。
555.弹性构件630可以以形状变形且能够储存恢复力的任何形式提供。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构件630可以是螺旋弹簧(coil spring)。
556.弹性构件630包括推车连接部631和止动连接部632。在一实施例中,推车连接部631和止动连接部632可以具有钩(hook)的形状。
557.推车连接部631位于弹性构件630的前方侧端部。推车连接部631与弹性构件结合部511a连接。
558.止动连接部632位于弹性构件630的后方侧端部。止动连接部632可旋转地结合于弹性构件结合孔614。
559.由此,弹性构件630在弹性构件结合部511a和弹性构件结合孔614之间伸展或收缩。
560.通过弹性构件630,止动构件610可以保持前方侧端部偏向下侧且后方侧端部偏向上侧的状态。
561.另外,若止动构件610进入到停止槽650,则弹性构件630向止动构件610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恢复力。由此,若止动构件610与停止槽650分离,则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可以恢复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相接的状态。
562.阻断板640封闭导轨单元540的前方侧。另外,阻断板640可以封闭导轨单元540的后方侧(参照图20a和图20b)。阻断板640可以为了防止在子模块10需要移动时推车单元510从导轨单元540任意脱离而设置。
563.阻断板640可以结合于导轨单元540,以遮挡导轨主体部541、导轨延伸部543以及台阶部544的一部分。另外,阻断板640可以结合于推车单元510,以遮挡弧形部513的一部分。
564.阻断板640可以通过阻断紧固构件641结合到推车单元510和导轨单元540。在一实施例中,阻断紧固构件641可以是螺钉构件。
565.阻断紧固构件641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断紧固构件641具有四个。阻断紧固构件641可以紧固到推车中空部513a和紧固孔543a。
566.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插入到停止槽650。具体而言,锁定板612和与锁定板612连接的止动主体部611的前方侧端部插入到停止槽650。
567.停止槽650形成于支撑部545。具体而言,停止槽650形成于支撑部545的前方侧。
568.停止槽650的位置优选形成于在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插入时能够防止推车单元510从导轨单元540任意脱离的位置。
569.在一实施例中,停止槽650可以形成于在锁定板612和停止槽650的第一面651接触时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端部与导轨单元540的前方侧端部位于相同的垂直线上的位置。
570.停止槽650可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停止槽650沿前后方向即导轨单元540延伸形成的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571.复数个停止槽650中形成于前方侧的停止槽650可以限制阀推车单元510b的移动距离。另外,复数个停止槽650中形成于后方侧的停止槽650可以限制电容器推车单元510a的移动距离。
572.停止槽650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凹陷规定长度而形成。停止槽650的凹陷程度可以沿支撑部545的长度方向不同地形成。
57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停止槽650形成为,后方侧倾斜比前方侧倾斜更平缓。因此,与推车单元510一起移动的止动构件610可以沿后方侧倾斜进入到停止槽650。另外,进入的止动构件610因前方侧而无法进一步向前方侧移动。
574.停止槽650包括第一面651和第二面652。
575.第一面651是与插入到停止槽650的止动构件610的锁定板612接触的部分。第一面651可以被定义为,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凹陷形成的停止槽650的前方侧的面。
576.换言之,第一面651与导轨单元540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相邻配置。第一面651形成为包围停止槽650的所述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
577.第一面651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形成为大于第二面652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形成的角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
度可以是直角。
578.第一面651的后方侧端部与第二面652的前方侧端部连续。
579.第二面652是在止动构件610的锁定板612朝第一面651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的部分。锁定板612可以在其下侧端部与第二面652接触的状态下朝第一面651移动。
580.第二面652可以被定义为,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凹陷形成的停止槽650的后方侧的面。第一面651和第二面652连续。
581.换言之,第二面652朝导轨单元540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即远离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的方向(即,与前方侧端部相反的方向)延伸。即,第二面652配置成,比第一面651更远离导轨单元540的所述一侧(即,前方侧)端部。即,第二面652位于第一面651的后方侧。
582.第二面652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形成为小于第一面651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形成的角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锐角。
583.第二面652的后方侧端部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之间延伸形成。
584.因此,锁定板612可以沿第二面652向前方侧或后方侧移动。另一方面,若锁定板612与第一面651接触,则锁定板612不再向前方侧移动。
585.由此,可以限制止动构件610和可旋转地连接有止动构件610的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移动距离。
586.如上所述,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在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接触的状态下与推车单元510一起向前方侧或后方侧移动。若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到达停止槽650,则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沿第二面652向下侧旋转并移动。
587.若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与第一面651接触,则由于第一面651的形状,止动构件610不再向前方侧移动。由此,与止动构件610连接的推车单元510也不会向前方侧移动。因此,可以限制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移动距离。
588.此时,可以考虑出于维护等目的而需要从框架20拉出子模块10的情况。构成子模块10的电容器组件100和阀组件200安置于推车单元510。因此,需要先执行从导轨单元540分离推车单元510的过程。
589.如上所述,若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与停止槽650的第一面651接触,则止动构件610不再向前方侧移动。
590.因此,止动构件610通过按压操作来旋转,从而从停止槽650脱离。
591.具体而言,按压操作止动构件610的端部中未与第一面651接触的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由此,与第一面651接触的止动构件610的端部即前方侧端部朝远离第一面651的方向(即,与第一面651相反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从停止槽650脱离。
592.接下来,推车单元510通过外力朝导轨单元540的一侧端部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滑动。
593.此时,导轨单元540的所述端部处于由阻断板640封闭的状态。因此,若阻断紧固构件641的紧固被解除,则阻断板640与导轨单元540分离。
594.接着,利用后述的安装分离部700,推车单元510可以与导轨单元540分离。
595.因此,推车单元510不会与导轨单元540任意分离。由此,可以防止由推车单元510
的任意脱离引起的安全事故。
596.相反,在止动构件610向后方侧移动的情况下,止动构件610的前方侧端部在与第二面652接触的状态下向后方侧移动。如上所述,第二面652可以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形成锐角。另外,第二面652的后方侧端部与支撑部545的上侧面连续。
597.因此,与向前方侧移动的情况不同地,向后方侧移动时,止动构件610可以容易地移动。
598.另外,在导轨单元540的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可以设置有阻断板640。阻断板640分别与推车单元510和导轨单元540紧固。由此,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被阻断板640阻断。
599.因此,通过阻断板640,推车单元510不会从导轨单元540任意脱离。这可以适用于子模块10移动的状况或需要限制推车单元510移动的状况。
600.8.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分离部700的说明
601.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安装分离部700。通过安装分离部700,安置有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的推车单元510可以容易地与导轨单元540结合或从导轨单元540脱离。
602.以下,参照图17和图18,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分离部700。
60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分离部700包括杠杆构件710、杠杆结合构件720以及杠杆插入槽730。
604.杠杆构件710插入结合于杠杆结合构件720和杠杆插入槽730。用户可以利用杠杆构件710容易地将推车单元510结合到导轨单元540。另外,用户可以利用杠杆构件710容易地从导轨单元540脱离推车单元510。
605.杠杆构件710可以发挥杠杆(lever)的功能。即,杠杆构件710可以以杠杆插入槽730为轴将杠杆结合构件720拉向前方侧或推向后方侧。
606.杠杆构件710可以与子模块10一起设置。为此,在框架20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杠杆构件710的构件(未图示)。
607.杠杆构件710可以与子模块10分开设置。在需要从框架20分离子模块10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借助杠杆构件710分离子模块10。
608.杠杆构件710包括延伸部711和把手部712。
609.延伸部711是与杠杆结合构件720和杠杆插入槽730结合的部分。延伸部711从把手部712的一侧端部延伸形成。
610.延伸部711可以由具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711可以由铁材料形成。
611.延伸部711包括第一延伸部711a和第二延伸部711b。
612.第一延伸部711a是与杠杆结合构件720和杠杆插入槽730直接结合的部分。第一延伸部711a的一侧端部与第二延伸部711b连接。
613.第二延伸部711b位于第一延伸部711a和把手部712之间。第二延伸部711b分别与第一延伸部711a和把手部712连接。
614.第二延伸部711b与第一延伸部711a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615.第二延伸部711b与把手部712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711b可以与把手部712平行地延伸。另外,第二延伸部711b延伸的方向的中心轴和把手部712延伸的方向的中心轴可以相同。
616.把手部712是用户握持杠杆构件710的部分。把手部712从第二延伸部711b的远离第一延伸部711a的方向(即,与第一延伸部711a相反的方向)的一侧延伸形成。把手部712与第二延伸部711b连续。
617.把手部712朝远离第二延伸部711b的方向(即,与第二延伸部711b相反的方向)延伸规定距离。在一实施例中,把手部712的延伸长度可以等于第二延伸部711b的延伸长度。
618.为了方便用户,在把手部712的外周面可以设置有手柄构件。所述手柄构件构成为,增加把手部712和握持把手部712的手掌之间的摩擦力。在一实施例中,手柄构件可以由橡胶(rubber)材料形成。
619.在杠杆结合构件720结合有杠杆构件710。用户可以通过推拉杠杆构件710来使杠杆结合构件720和与杠杆结合构件720结合的推车单元510向前方侧或后方侧移动。
620.杠杆结合构件720与推车单元510结合。具体而言,杠杆结合构件720位于推车主体部511的前方侧的下侧。杠杆结合构件720可以通过杠杆紧固构件531紧固到推车主体部511(参照图13)。
621.杠杆结合构件720朝远离推车单元510的方向(即,与推车单元510相反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凸出规定距离而形成。通过所述凸出,用户可以容易地识别杠杆结合构件720。
622.杠杆结合构件720可以由具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杠杆结合构件720可以由铁材料形成。由此,即使受到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的杠杆构件710的压力,也可以使杠杆结合构件720的形状变形最小化。
623.杠杆结合构件720包括杠杆插入槽721。
624.杠杆插入槽721贯通形成于杠杆结合构件720的内部。杠杆构件710的第一延伸部711a贯穿插入到杠杆插入槽721。第一延伸部711a可以穿过杠杆插入槽721延伸至杠杆插入槽730。
62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杠杆插入槽721形成为具有四边形截面。这是因为,第一延伸部711a与杠杆结合构件720接触的区域是平面。可以与第一延伸部711a的形状相应地改变杠杆插入槽721的形状。
626.杠杆插入槽72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优选形成为长于第一延伸部711a的厚度。由此,第一延伸部711a可以在贯穿杠杆插入槽721的状态下插入到第一杠杆插入槽731或第二杠杆插入槽732。
627.杠杆插入槽721的中心可以位于与第一杠杆插入槽731和第二杠杆插入槽732的中心相同的面或同一线上。
628.杠杆插入槽730是供贯穿杠杆插入槽721的第一延伸部711a的端部插入的空间。若用户在第一延伸部711a的端部插入到杠杆插入槽730的状态下推拉把手部712,则推车单元510可以向前方侧或后方侧移动。
629.杠杆插入槽730形成于导轨主体部541。具体而言,杠杆插入槽730从导轨主体部541的上侧面的前方侧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630.杠杆插入槽730可以形成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有两个杠杆插入槽730。在两个杠杆插入槽730中,形成于前方侧的杠杆插入槽730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杠杆插入槽731,形成于后方侧的杠杆插入槽730可以被定义为第二杠杆插入槽732。
631.第一杠杆插入槽731位于导轨主体部541的前方侧。具体而言,第一杠杆插入槽731位于导轨主体部541的前方侧端部。即,第一杠杆插入槽731在导轨主体部541的上侧面和前方侧的面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632.第一延伸部711a的端部插入结合于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第一延伸部711a的插入的端部与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的后方侧即远离导轨主体部541的开放的一侧的方向(即,与所述开放的一侧相反的方向)的面接触。
633.另外,第一延伸部711a的插入的端部还与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的下侧面接触。杠杆构件710可以以所述面为“支点”发挥杠杆功能。
634.杠杆构件710可以在插入到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的状态下朝逆时针方向即把手部712远离推车单元510的方向(即,与推车单元510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第一延伸部711a与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端部或杠杆结合构件720的位于杠杆插入槽721的后方侧的端部接触。
635.推车单元510的所述端部或杠杆结合构件720的所述端部可以发挥“作用点”的功能。即,是向杠杆构件710施加的力作用的部位。可以理解,把手部712发挥“力点”的功能。
636.在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的后方侧形成有第二杠杆插入槽732。
637.第二杠杆插入槽732位于导轨主体部541的前方侧。具体而言,第二杠杆插入槽732从形成于导轨主体部541的前方侧端部的第一杠杆插入槽731向后方侧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第二杠杆插入槽732从导轨主体部541的上侧面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638.第一延伸部711a的端部插入结合于第二杠杆插入槽732。第一延伸部711a的插入的端部与第二杠杆插入槽732的后方侧即远离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的方向(即,与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相反的方向)的面接触。
639.另外,第一延伸部711a的插入的端部还与第二杠杆插入槽732的下侧面接触。杠杆构件710可以以所述面为“支点”发挥杠杆的功能。
640.杠杆构件710可以在分别与杠杆结合构件720和杠杆插入槽730结合的状态下按压推车单元510。即,杠杆构件710可以朝导轨单元540延伸的方向中的一方向、即前方侧或朝导轨单元540延伸的方向中的另一方向即后方侧按压推车单元510。
641.具体而言,杠杆构件710可以在插入到第二杠杆插入槽732的状态下朝顺时针方向即把手部712接近推车单元510的方向旋转。由此,第二延伸部711b与推车单元510的前方侧端部或杠杆结合构件720的配置于杠杆插入槽721的后方侧的端部接触。
642.推车单元510的所述端部或杠杆结合构件720的所述端部可以发挥“作用点”的功能。即,是向杠杆构件710施加的力作用的部位。可以理解,把手部712发挥“力点”的功能。
643.如上所述,杠杆构件710的延伸部711可以贯穿结合于杠杆结合构件720的杠杆插入槽721。另外,第一延伸部711a的端部可以插入到第一杠杆插入槽731或第二杠杆插入槽732。
644.图17中示出了为从导轨单元540拉出推车单元510和安置于推车单元510的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而将杠杆构件710插入到第一杠杆插入槽731的状态。
645.若用户将把手部712朝远离推车单元510的方向(即,与推车单元510相反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一延伸部711a的前方侧面按压位于杠杆插入槽721的前方侧的端部。
646.由此,与杠杆结合构件720连接的推车单元510向前方侧移动,从而推车单元510可以滑动并从导轨单元540脱离。可以理解,在执行所述过程之前,需要将止动构件610从停止槽650脱离。
647.图18中示出了为将推车单元510和安置于推车单元510的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结合到导轨单元540而将杠杆构件710插入到第二杠杆插入槽732的状态。
648.若用户将把手部712朝接近推车单元510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一延伸部711a的后方侧的面按压杠杆插入槽721的位于后方侧的端部。
649.由此,与杠杆结合构件720连接的推车单元510向后方侧移动,从而推车单元510可以滑动并结合到导轨单元540。
650.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大重量的推车单元510和导轨单元540之间的结合和分离过程。
651.9.本发明实施例的短路调整部800的说明
652.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短路调整部800。短路调整部800构成为,能够通过简单的动作使容纳于复数个电容器组件100内部的各个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同时短路或接地。
653.以下,参照图19至图21,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短路调整部8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短路调整部800设置于框架20。因此,短路调整部800也可以看作包括在框架20中。
654.不过,由于短路调整部800的功能是使复数个子模块10短路,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短路调整部800包括在子模块10中。
65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短路调整部800包括移动构件810、短路块体820、可变连接器830、连杆构件840以及指示构件850。
656.移动构件810构成为,使复数个可变连接器830同时移动。
657.移动构件810可滑动地结合于框架20。具体而言,移动构件810可滑动地结合于位于最后方侧的支撑部23的后方侧的面。
658.移动构件810与可变连接器830连接。若移动构件810滑动,则可变连接器830也可以与移动构件810一起滑动。
659.移动构件810与连杆构件840连接。移动构件810可以随着连杆构件840的移动而朝左侧或右侧方向滑动。
660.移动构件810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移动构件810与支撑部23的延伸方向一样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移动构件810的延伸长度可以形成为短于支撑部23的延伸长度。
661.移动构件810包括延伸主体部811和端部插入槽812。
662.延伸主体部811形成移动构件810的主体。延伸主体部811沿移动构件81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663.延伸主体部811可以插入到形成于短路块体820的槽之间。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延伸主体部811插入到沿长度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的短路块体820的中央部分形
成的槽。
664.由此,延伸主体部811位于短路块体820的移动构件支撑部822之间。另外,延伸主体部811构成为,覆盖位于移动构件支撑部822之间的短路块体820的部分。
665.延伸主体部811可以在插入到所述槽的状态下朝左侧或右侧方向移动。所述移动由设置于短路块体820的上侧和下侧的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实现。
666.端部插入槽812贯通形成于延伸主体部811。在与端部插入槽812的端部相邻的延伸主体部811设置有紧固构件。所述紧固构件将可变连接器830紧固到延伸主体部811。
667.可变连接器83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插入到端部插入槽812。插入到端部插入槽812的可变连接器830的所述两侧端部可以贯穿端部插入槽812并与短路块体820的所述部分接触。
668.随着移动构件810的滑动可以与短路块体820接触或与短路块体820分离。
669.端部插入槽812贯通形成于延伸主体部811。端部插入槽812沿延伸主体部811所延伸的方向延伸规定长度而形成。
670.端部插入槽812的所述规定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短路块体820的宽度方向长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由此,贯穿到端部插入槽812的可变连接器830的端部可以与短路块体820接触或分离。
671.端部插入槽812可以形成复数个。复数个端部插入槽812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所述规定距离可以形成为短于短路块体820彼此隔开的距离。
672.可变连接器830部分地贯穿端部插入槽812。具体而言,可变连接器830的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分别贯穿形成于端部插入槽812。
673.换言之,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贯穿端部插入槽812并与短路块体820接触或分离。
674.短路块体820与可变连接器830可通电地接触或分离。
675.在可变连接器830的仅一端部与短路块体820接触的情况下,各个子模块10的电压可以保持彼此不同。在可变连接器830的两侧端部均与短路块体820接触的情况下,各个子模块10彼此短路,从而各个子模块10的电压可以改变为彼此相同。
676.短路块体82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短路块体820可以由铝(al)或铁(fe)材料形成。
677.短路块体820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短路块体820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即,短路块体820和移动构件810以彼此形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延伸形成。
678.在短路块体820的上侧和下侧设置有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在移动构件支撑部822之间形成有供延伸主体部811插入的空间。
679.在所述空间形成有朝远离支撑部23的方向(即,与支撑部23相反的方向)凸出形成的接触部823。
680.短路块体820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短路块体820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所述规定距离可以形成为长于端部插入槽812彼此隔开的距离。
681.短路块体82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短路块体820的截面可以形成为四边形。即,短路块体820可以形成为四棱柱形状。
68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短路块体820的截面具有将结合于框架20的一侧边缘为底边
且将与所述一侧边缘相对的另一侧边缘即与框架20相反的另一侧边缘为顶边的梯形形状。
683.换言之,短路块体820的面中结合于框架20的一面沿移动构件810所延伸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于与短路块体820的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沿移动构件810所延伸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684.彼此相邻配置的短路块体820的彼此面对的各个面可以倾斜地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所述面可以相对于各个短路块体820结合于框架20的短路块体820的一面(即,前方侧面)形成锐角并延伸。
685.即,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的彼此面对的各个面朝远离框架20的方向倾斜地形成。换言之,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的彼此面对的各个面以朝面向移动构件810的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686.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彼此面对的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朝后方侧的方向上随着远离框架20而增加。
687.通过短路块体820的所述形状,可变连接器830的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与短路块体820的所述面(即,倾斜的面)接触,可以与短路块体820容易地接触。
688.另外,可变连接器830的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沿短路块体820的所述面(即,倾斜的面)容易地进入到短路块体820的所述另一面(即,与框架20隔开且面向框架20的面)。
689.因此,短路块体820和可变连接器830在不具有额外的弹性构件的情况下可以弹性接触。即,可变连接器830在向短路块体820施加朝短路框架20的方向的弹性力的同时与短路块体820接触。稍后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690.短路块体820包括短路导线821、移动构件支撑部822以及接触部823。
691.短路导线821可通电地连接阻断板640和可变连接器830。短路导线821的一侧端部与阻断板640可通电地连接。短路导线821的另一侧端部与可变连接器830可通电地连接。
692.由此,与阻断板640可通电地接触的导轨单元540和电容器组件100可以与可变连接器830通电。
693.即,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与外部的电子设备(electronic equipment)可通电地连接。
694.在本说明书中,以外部的电子设备是在内部容纳电容器元件(未图示)的电容器组件100的情况为前提进行说明,但是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短路调整部800能够适用于需要短路的任何电子设备。
695.短路导线821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短路导线821中的每一个短路导线分别与复数个阻断板640和复数个可变连接器830可通电地连接。
696.移动构件支撑部822支撑移动构件810,使得移动构件810在插入到短路块体820的状态下能够滑动。
697.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短路块体820。若移动构件810朝左侧或右侧方向滑动,则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可以旋转。
698.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具有两个,分别位于短路块体820的上侧和下侧。
699.移动构件支撑部822包括:第一部分822a,与短路块体820接触;以及第二部分
822b,与第一部分822a连续,位于远离短路块体820的方向(即,与短路块体820相反的方向)。
700.第一部分822a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小于第二部分822b的直径。另外,第一部分822a从短路块体820的远离支撑部23的方向(即,与支撑部23相反的方向)的一侧面凸出规定长度而形成。所述长度可以是移动构件810的厚度以上。
701.由此,在短路块体820的所述一侧面和第二部分822b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移动构件810的上侧端部和下侧端部可以插入到分别形成于上侧和下侧的所述规定的空间。
702.接触部823是与可变连接器830的各个端部831、832接触的部分。接触部823位于复数个移动构件支撑部822之间。
703.接触部823朝远离支撑部23的方向(即,与支撑部23相反的方向)凸出规定长度而形成。由此,可变连接器830的各个端部831、832可以与接触部823容易地接触。
704.接触部823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各个端部可以在朝支撑部23的方向上倾斜地形成。即,接触部823的各个所述端部可以构成为,在朝彼此的方向上的凸出长度增加。
705.由此,可变连接器830的各个端部831、832可以容易地进入到接触部823的内侧。另外,可变连接器830的各个端部831、832可以容易地脱离到接触部823的外侧。
706.可变连接器830形成或解除彼此不同的短路块体820之间的通电状态。可变连接器830构成为,与彼此相邻的复数个短路块体820中的一个以上的短路块体接触或分离。
707.可变连接器83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可变连接器830可以由铜(cu)材料形成。
708.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以具有弹性的形式提供。在一实施例中,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以板簧的形式提供。
709.由此,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在与接触部823接触时弹性变形。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与接触部823之间的接触状态。
710.另外,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在与接触部823分离的情况下弹性变形并可以通过储存的恢复力恢复到初始形状。
711.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在沿短路块体820的倾斜的面移动时可以通过规定的形变来储存弹性力。
712.此时,短路块体820形成为梯形形状。因此,随着各个连接器端部831、832朝面向框架20的面(即,两侧倾斜的面之间的面)移动,储存于各个连接器端部831、832的弹性力的大小增加。
713.若各个连接器端部831、832沿短路块体820的所述面(即,倾斜的面)移动并进入到短路块体820的所述另一面,则各个连接器端部831、832和短路块体820之间的最短距离进一步减小。因此,储存于各个连接器端部831、832的弹性力的大小变得最大。
714.由此,可变连接器830的形状变形且以储存弹性力的状态与短路块体820接触且可以沿移动构件810所延伸的一方向(即,左右方向)移动。
715.由此,即使不提供额外的弹性构件等,也可以提高可变连接器830和短路块体820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716.可变连接器830结合于移动构件810。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与移动构件810一起沿左右方向滑动。
717.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位于与彼此相邻配置的短路块体820中的至少一方可通电地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与彼此相邻配置的短路块体820均分离的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718.换言之,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与彼此相邻配置的两个短路块体820均接触,或者可以仅与一个短路块体820接触,或者可以与所述两个短路块体820均不接触。
719.可变连接器830与短路导线821可通电地连接。由此,可变连接器830与阻断板640可通电地连接。
720.可变连接器830形成为沿移动构件810所延伸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延伸规定长度。可变连接器830的延伸长度优选根据短路块体820隔开的距离来确定。
721.具体而言,可变连接器830的延伸长度优选形成为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的各个接触部823的彼此面对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以上。
722.即,在图20b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变连接器830的延伸长度优选形成为,与可变连接器830的第一连接器端部831接触的短路块体820的一侧端部和与第二连接器端部832接触的短路块体820的一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以上。
723.因此,若移动构件810滑动,则可变连接器830的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短路块体820可通电地连接。由此,彼此不同的子模块10可以同时短路。
724.可变连接器830包括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
725.第一连接器端部831被定义为可变连接器83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
72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端部831位于可变连接器830的左侧。第一连接器端部831朝接触部823弯折形成。
727.第二连接器端部832被定义为可变连接器83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位于可变连接器830的右侧。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位于与第一连接器端部831相反的一侧。第二连接器端部832朝接触部823弯折形成。
728.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分别与位于它们之间且沿所述一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连续。
729.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相对于所述部分倾斜地朝框架20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与所述部分形成钝角并延伸。
730.因此,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从上侧观察时,可变连接器830的截面具有将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为斜边且将可变连接器830的所述部分为底边的梯形的部分形状。
731.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与框架20隔开。另外,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以与短路块体820接触的方式延伸。
732.换言之,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延伸成,不与框架20接触且能够与短路块体820接触的程度。
733.因此,若可变连接器830沿所述一方向(即,左右方向)移动,则各个连接器端部831、832与短路块体820的所述倾斜的面接触而弹性变形并可以沿所述一方向移动。
734.因此,若可变连接器830与短路块体820接触,则可变连接器830发生形变且在储存弹性力的状态下移动。即,可变连接器830和短路块体820弹性接触。
735.另外,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的朝框架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可以形成为呈弧形。
736.由此,若移动构件810沿一方向(即,左右方向)移动,则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容易地进入到短路块体820的所述倾斜的面。
737.其结果,在可变连接器830和短路块体820之间可以确保一定程度以上的接触压力(contact pressure)。由此,可以保证可变连接器830和短路块体820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738.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可以分别贯穿插入到端部插入槽812。
739.第一连接器端部831贯穿插入到某一端部插入槽812,与某一短路块体820的接触部823可通电地接触。
740.第二连接器端部832贯穿插入到另一端部插入槽812,与另一短路块体820的接触部823可通电地接触。
741.可以理解,供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分别贯穿插入的所述某一端部插入槽812和所述另一端部插入槽812彼此相邻配置。
742.同理,可以理解,与第一连接器端部831和第二连接器端部832分别可通电地接触的所述某一短路块体820和所述另一短路块体820也彼此相邻配置。
743.即,可变连接器830在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之间滑动,可以与相邻的所述短路块体820中的至少一方同时可通电地接触。
744.在图20a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变连接器830仅与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中的一方可通电地接触。即,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与某一短路块体820接触,第一连接器端部831不与短路块体820接触。
745.在所述状态下,复数个子模块10不会彼此短路。由此,设置于复数个子模块10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可以保持彼此不同的电压。
746.在图20b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变连接器830分别与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可通电地接触。即,第二连接器端部832保持与所述某一短路块体820接触的状态,第一连接器端部831与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中的另一短路块体820可通电地接触。
747.虽然未图示,如上所述,可变连接器830可以与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均分离。
748.由此,各个短路块体820通过可变连接器830通电。同理,分别与各个短路块体820可通电地连接的各个子模块10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也通电。
749.在所述状态下,复数个子模块10彼此短路。由此,设置于复数个子模块10的电容器元件(未图示)可以变为相同的电压。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可以是接地状态。
750.连杆构件840与移动构件810连接,将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移动构件810的直线运动。连杆构件840分别与移动构件810和短路调整杠杆854连接。
751.连杆构件840可以以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或将直线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的任何形式提供。在一实施例中,连杆构件840可以是两段连杆或三段连杆等。
752.连杆构件840包括旋转轴部841、第一连杆842以及第二连杆843。
753.旋转轴部841将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运动传递到第一连杆842。旋转轴部841与短路调整杠杆854和第一连杆842连接。旋转轴部841可以与短路调整杠杆854和第一连杆
842一起旋转。
75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部841与垂直框架21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在一实施例中,旋转轴部841可以沿上下方向即相对于地面垂直地延伸形成。
755.旋转轴部841通过支撑构件可以在与垂直框架21隔开规定距离的状态下保持相对于地面垂直的状态。
756.在旋转轴部841的下侧可以设置有绝缘构件24。绝缘构件24可以构成为,包围与指示构件850相邻的旋转轴部841的外侧。由此,可以预防用户在操作指示构件850时可能会发生的由高压引起的安全事故。
757.第一连杆842将旋转轴部841的旋转运动传递到第二连杆843。
758.第一连杆842沿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连杆842的延伸方向的一侧与旋转轴部841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842可以贯通结合于旋转轴部841。第一连杆842可以与旋转轴部841一起旋转。
759.第一连杆842的另一侧与第二连杆843可旋转地结合。若第一连杆842旋转,则第二连杆843可以进行直线运动。
760.第二连杆843将第一连杆842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传递到移动构件810。
761.第二连杆843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杆843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762.第二连杆843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可旋转地结合于第一连杆842。若第一连杆842旋转,则第二连杆843可以朝面向移动构件810的方向或远离移动构件810的方向(即,与移动构件810相反的方向)直线运动。
763.第二连杆843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结合于移动构件810。若第二连杆843直线运动,则移动构件810也可以朝远离第二连杆843的方向(即,与第二连杆843相反的方向)或面向第二连杆843的方向直线运动。
764.指示构件850由用户操作。用户通过操作短路调整杠杆854来使复数个子模块10短路成相同的电压或者可以解除短路状态。
765.指示构件850与设置于旋转轴部841的下侧的绝缘构件24相邻配置。由此,可以防止接近指示构件850的用户触电的事故。
766.指示构件850包括指示罩体851、第一显示部852、第二显示部853、短路调整杠杆854以及销构件855。
767.指示罩体851形成指示构件850的主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指示罩体85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凹陷形成。即,在从上侧观察时,指示罩体851可以具有“c”字形状。
768.指示罩体851可以与子模块10隔开配置。由此,即使用户不接近子模块10,也可以操作短路调整杠杆854。由此,可以预防由与子模块10接触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769.在指示罩体851的上侧面设置有第一显示部852、第二显示部853、短路调整杠杆854以及销构件855。
770.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显示复数个子模块10是否处于短路的状态。用户可以通过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视觉地识别是否处于短路状态。
771.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所述规定距离可以根据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半径和旋转角度来确定。
772.具体而言,第一显示部852可以位于在短路调整杠杆854朝第一显示部852旋转时被短路调整杠杆854遮挡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在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到最大位置时,第一显示部852可以被短路调整杠杆854完全遮挡。
773.同理,第二显示部853可以位于在短路调整杠杆854朝第二显示部853旋转时被短路调整杠杆854遮挡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在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到最大位置时,第二显示部853可以被短路调整杠杆854完全遮挡。
774.第一显示部852可以在复数个子模块10处于彼此短路的状态和非短路的状态中的某一状态时被遮挡。另外,第二显示部853可以在复数个子模块10处于彼此短路的状态和非短路的状态中另一状态时被遮挡。
775.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可以显示与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而形成的状态不同的状态。
776.即,在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成遮挡第一显示部852的情况下,在第二显示部853上显示的状态可以是由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形成的通电状态。
777.同理,在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成遮挡第二显示部853的情况下,在第一显示部852上显示的状态可以是由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形成的通电状态。
778.即,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在各个状态下交替地遮挡或露出。由此,用户可以利用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是否露出来掌握各个子模块10是否处于短路状态。
779.为了使复数个子模块10同时短路或者解除短路状态而操作短路调整杠杆854。短路调整杠杆854可以自动或手动旋转。
780.短路调整杠杆854可旋转地结合于指示罩体851。所述结合由销构件855实现。
781.短路调整杠杆854与旋转轴部841连接。若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则旋转轴部841也可以旋转。如上所述,所述旋转通过第一连杆842和第二连杆843传递到移动构件810。
782.短路调整杠杆854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短路调整杠杆854可以延伸得比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与销构件855之间的距离更长。
783.由此,短路调整杠杆854可以在通过销构件855可旋转地结合于指示罩体851的状态下旋转成遮挡第一显示部852或第二显示部853。
784.销构件855将短路调整杠杆854可旋转地结合到指示罩体851。销构件855发挥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轴的功能。
785.销构件855可以位于短路调整杠杆854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端部。在一实施例中,销构件855可以位于短路调整杠杆854的远离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的方向即与其相反方向的一侧端部。
786.参照图21的(a),示出了短路调整杠杆854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遮挡第一显示部852的状态。即,露出第二显示部853。
787.参照图21的(b),示出了短路调整杠杆854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而遮挡第二显示部853的状态。即,露出第一显示部852。
788.在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省略了旋转轴部841的图示。
789.随着短路调整杠杆854旋转,旋转轴部841也旋转。所述旋转通过第一连杆842和第二连杆843传递到移动构件810,从而移动构件810朝左侧或右侧滑动。
790.如上所述,可变连接器830与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中的至少一方可通电地接触。
791.在可变连接器830与某一短路块体820接触的情况下,各个子模块10可以保持彼此不同的电压。在可变连接器830与彼此相邻的短路块体820均接触的情况下,各个子模块10可以短路而变为相同的电压。
792.所述可变连接器830的移动由移动构件810实现。移动构件810可滑动地结合于支撑部23。可变连接器830与移动构件810结合而与移动构件810一起滑动。
793.所述移动构件810的移动由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操作和连杆构件840实现。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运动通过连杆构件840转换成直线运动,从而使移动构件810滑动。
794.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操作通过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显示。通过第一显示部852和第二显示部853中的一方被短路调整杠杆854遮挡,从而可以显示基于短路调整杠杆854的旋转操作的状态。
795.因此,复数个子模块10可以容易地短路,用户可以容易地掌握所述短路状态。
796.10.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流路部900的说明
797.本发明实施例的子模块10包括冷却流路部900。冷却流路部900与防爆框架部400的冷却板430连通。冷却流路部900将低温的冷却流体传递到冷却板430。
798.另外,冷却流路部900接收在冷却板430的内部流动并与igbt440热交换的冷却流体。
799.冷却流路部900设置于子模块10和框架20。因此,冷却流路部900也可以看作包括在框架20的构成要素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冷却流路部900是子模块10的构成为前提进行说明。
800.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低温的冷却流体”是指,从外部供应且未与igbt440热交换的冷却流体。
801.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高温的冷却流体”是指,与igbt440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却流体。
802.以下,参照图22至图25,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流路部900。
803.以下说明的各个配管911、912、921、922、931、932、950可以以能够在内部形成流路的任何形式提供。在一实施例中,主配管单元910可以是管(pipe)构件。
80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冷却流路部900包括主配管单元910、子配管单元920、分支配管单元930、配管连接单元940、阀连接配管950以及残留水收集单元960。
805.主配管单元910与外部的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连通。低温的冷却流体可以从所述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向主配管单元910流动。另外,高温的冷却流体可以从主配管单元910向所述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流动。
806.主配管单元910与子配管单元920连通。流动到主配管单元910的低温的冷却流体可以向子配管单元920流动。流动到子配管单元920的高温的冷却流体可以向主配管单元910流动。
807.主配管单元910与分支配管单元930连通。分支配管单元930与子配管单元920连通。由此,主配管单元910和子配管单元920可以连通。
808.主配管单元91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主配管单元910
延伸形成的方向的各个端部安置于水平框架22。
809.可以在各个框架20提供一个主配管单元910。即,如上所述,可以提供复数个框架20且可以进行层叠。此时,可以在层叠的各个框架20上提供一个主配管单元910。
810.主配管单元910包括主流入配管911、主流出配管912、主配管固定构件913、紧固构件914以及间隙空间部915。
811.低温的冷却流体从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流入主流入配管911。主流入配管911与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连通。
812.流入到主流入配管911的低温的冷却流体经由分支流入配管931流动到子流入配管921。主流入配管911与分支流入配管931和子流入配管921连通。
813.主流出配管912与主流入配管911相邻配置。
814.高温的冷却流体从子流出配管922和分支流出配管932流入主流出配管912。主流出配管912与分支流出配管932和子流出配管922连通。
815.流入到主流出配管912的高温的冷却流体向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流动。主流出配管912与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连通。
816.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将主流入配管911和主流出配管912支撑到水平框架22。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安置于水平框架22的上侧面。
817.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可以分别设置于左侧的水平框架22和右侧的水平框架22。
818.主配管固定构件913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另外,主配管固定构件913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水平框架22的宽度方向长度以下。
819.在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形成有贯通孔。主流入配管911和主流出配管91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分别贯穿结合于所述贯通孔。
820.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包括:第一部分,直接结合于水平框架22;以及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上侧且与第一部分结合。即,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和水平框架22之间。
821.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包括紧固贯通部913a。紧固贯通部913a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相邻配置。紧固贯通部913a在所述位置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
822.紧固构件(未图示)紧固于紧固贯通部913a。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可以结合。
823.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通过紧固构件914结合到水平框架22,主流入配管911和主流出配管912贯穿结合于贯通孔。接着,在第二部分安置于第一部分、主流入配管911以及主流出配管912之后,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紧固到紧固贯通部913a。
824.可以理解,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一部分,所述贯通孔的其余部分形成于第二部分。
825.紧固构件914将主配管固定构件913固定到水平框架22。具体而言,紧固构件914贯穿结合于在主配管固定构件913的第一部分贯通形成的紧固孔(未图示)。
826.紧固构件914可以具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分别在主配管固定构件913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形成有两个紧固构件914,共具有四个。
827.间隙空间部915是形成在主配管固定构件913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空间。
间隙空间部915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彼此面对的面隔开规定距离而形成。在形成间隙空间部915的状态下,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结合于紧固贯通部913a。
828.间隙空间部915可以补偿冷却流体在主流入配管911或主流出配管912流动而产生的体积的增加量。另外,间隙空间部915能够缓冲由子模块10工作而产生的振动,可以防止主流入配管911或主流出配管912因所述振动而损坏。
829.子配管单元920连通主配管单元910和配管连接单元940。流入到主配管单元910的低温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子配管单元920流动到配管连接单元940。另外,从配管连接单元940传递的高温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子配管单元920流动到主配管单元910。
830.子配管单元920与主配管单元910连通。所述连通由分别与主配管单元910和子配管单元920连通的分支配管单元930实现。另外,子配管单元920与配管连接单元940连通。
831.子配管单元92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子配管单元9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与分支配管单元930的端部连接。子配管单元92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端部与配管连接单元940连接。
832.子配管单元92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子配管单元920可以设置在各个子模块10中的每一个子模块。
833.子配管单元920包括子流入配管921和子流出配管922。
834.子流入配管921是供从主流入配管911流入的低温的冷却流体通过的通道。所述低温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子流入配管921流动到配管连接单元940。
835.子流出配管922是供从配管连接单元940流入的高温的冷却流体通过的通道。所述高温的冷却流体可以通过子流出配管922流动到主流出配管912。
836.在子配管单元920和主配管单元910连通的部分设置有分支配管单元930。
837.分支配管单元930连通主配管单元910和子配管单元920。分支配管单元930分别与主配管单元910和子配管单元920连通。
838.分支配管单元930可以形成为接头结构。即,可以改变分支配管单元930与主配管单元910连接的一侧端部和分支配管单元930与子配管单元920连接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角度。
839.在一实施例中,分支配管单元930的所述一侧端部和所述另一侧端部之间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840.由此,主配管单元910和子配管单元920可以在不改变各自的形状的情况下彼此连通。
841.分支配管单元93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分支配管单元930可以设置在各个子模块10中的每一个子模块。
842.分支配管单元930包括分支流入配管931和分支流出配管932。
843.分支流入配管931是供流入到主流入配管911的低温的冷却流体向子流入配管921流动的通道。分支流入配管931分别与主流入配管911和子流入配管921连通。
844.分支流出配管932是供流入到子流出配管922的高温的冷却流体向主流出配管912流动的通道。分支流出配管932分别与主流出配管912和子流出配管922连通。
845.配管连接单元940连通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配管连接单元940分别与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连通。
846.另外,配管连接单元940支撑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之间的结合状态。
847.配管连接单元94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配管连接单元940可以设置在各个子模块10中的每一个子模块。
848.配管连接单元940包括端部连接构件941、配管支撑构件942以及配管固定构件943。
849.端部连接构件941结合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以连通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彼此面对的各个端部。端部连接构件941位于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之间。
850.端部连接构件941分别与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连通。冷却流体可以通过端部连接构件941从子配管单元920朝阀连接配管950或与其相反的方向流动。
851.端部连接构件941包括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和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
852.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与子配管单元920的端部连接。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与子配管单元920连通。
853.如图25所示,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分别结合于子流入配管921和子流出配管922的朝阀连接配管950的各个端部。
854.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与阀连接配管950的端部连接。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与阀连接配管950连通。
855.如图25所示,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分别结合于阀流入配管951和阀流出配管952的朝子配管单元920的各个端部。
856.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和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的彼此面对的端部可以结合。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和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彼此连通。
857.配管支撑构件942构成为支撑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配管支撑构件942分别与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结合。
858.如后所述,子配管单元920可以通过结合于固定框架25的配管固定构件943固定。配管支撑构件942同时支撑稳定地固定的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
859.由此,阀连接配管950也被稳定地支撑,可以稳定地保持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的连接状态。
86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配管支撑构件942位于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的下侧。可以改变配管支撑构件942的位置。
861.配管支撑构件942沿子配管单元920延伸形成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862.配管支撑构件942可以由可实现规定的形变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配管支撑构件942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由此,即使由子模块10工作而产生振动,配管支撑构件942也可以通过变形来缓冲所述振动。
863.配管支撑构件942延伸形成的方向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延伸至子配管单元920。配管支撑构件942的所述前方侧端部朝子配管单元920弯折。
864.在所述弯折部分设置有第一夹子部942a。第一夹子部942a包括彼此面对的一对曲面。在所述曲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子配管单元920的朝端部连接构件941的一侧可装
卸地插入结合于所述规定的空间。
865.配管支撑构件942延伸形成的方向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延伸至阀连接配管950。配管支撑构件942的所述后方侧端部朝阀连接配管950弯折。
866.在所述弯折部分设置有第二夹子部942b。第二夹子部942b包括彼此面对的一对曲面。在所述曲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阀连接配管950的朝端部连接构件941的一侧可装卸地插入结合于所述规定的空间。
867.配管固定构件943固定子配管单元920。配管固定构件943与子配管单元920结合。
868.配管固定构件943可以由能够实现规定的形变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配管固定构件943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由此,即使由子模块10工作而产生振动,配管固定构件943也可以通过形变来缓冲所述振动。
869.配管固定构件943结合于固定框架25。具体而言,配管固定构件943的朝电容器组件100的一侧紧固到固定框架25。
870.配管固定构件943从所述一侧朝子配管单元920延伸形成。配管固定构件943可以包括垂直部和倾斜部。
871.垂直部是配管固定构件943与固定框架25接触并结合的部分。垂直部可以沿固定框架25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的面延伸形成。
872.倾斜部从垂直部的上侧端部朝子配管单元920延伸形成。倾斜部与垂直部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钝角。
873.在倾斜部的上侧端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固定部943a。第一固定部943a包括彼此面对的一对曲面。在所述曲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子流入配管921的朝端部连接构件941的一侧可装卸地插入结合于所述规定的空间。
874.在倾斜部的上侧端部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固定部943b。第二固定部943b包括彼此面对的一对曲面。在所述曲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子流出配管922的朝端部连接构件941的一侧可装卸地结合于所述规定的空间。
875.综上所述,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由配管连接单元940固定、支撑。由此,可以稳定地保持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之间的结合状态。
876.阀连接配管950连通配管连接单元940和冷却板430。阀连接配管950分别与配管连接单元940和冷却板430连通。
877.阀连接配管95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阀连接配管950分别与流入口431和配管连接单元940以及流出口432和配管连接单元940连通。
878.阀连接配管950在配管连接单元940和冷却板430之间延伸。阀连接配管95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阀连接配管950可以设置在各个子模块10中。
879.阀连接配管950包括阀流入配管951和阀流出配管952。
880.通过子流入配管921流入的低温的制冷剂流体流入阀流入配管951。阀流入配管951通过流入口431与冷却板430的内部空间连通。
881.流入的低温的冷却流体通过流入口431流动到冷却板430的内部空间。
882.阀流出配管952与阀流入配管951相邻配置。
883.在冷却板430流动并与igbt440热交换后的高温的冷却流体流入阀流出配管952。阀流出配管952通过流出口432与冷却板430的内部空间连通。
884.流入的高温的冷却流体通过阀流出配管952流动到主流出配管912。
885.残留水收集单元960收集从配管连接单元940排出的残留水。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可以位于第一端部连接构件941a和第二端部连接构件941b结合的部位的下侧。
886.残留水收集单元960与电容器组件100结合。具体而言,残留水收集单元960与设置于电容器组件100的上侧面的支架构件结合。
887.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可以可装卸地结合于电容器组件100。若残留水收集单元960收集到规定容量以上的残留水,则用户可以通过拆卸残留水收集单元960来排出收集的残留水。
888.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可以设置在各个子模块10中。
889.残留水收集单元960从电容器组件100向上侧延伸形成。具体而言,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包括:第一部分,与电容器组件100的上侧面平行地延伸;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规定的角度并从第一部分向上侧延伸形成;以及第三部分,从第二部分水平地延伸。
890.残留水收集单元960包括残留水收集空间部961。残留水收集空间部961是收集从配管连接单元940掉落的残留水的空间。残留水收集空间部961从所述第三部分凹陷规定距离而形成。
891.如上所述,冷却流路部900供用于冷却igbt440的冷却流体循环。低温的冷却流体从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通过主流入配管911、分支流入配管931、子流入配管921、配管连接单元940以及阀流入配管951流入到冷却板430。
892.流入到冷却板430的低温的冷却流体在冷却板430的内部空间流动并与igbt440进行热交换。在igbt440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低温的冷却流体。由此,低温的冷却流体变为高温的冷却流体。
893.高温的冷却流体从冷却板430排出。排出的高温的冷却流体经由阀流出配管952、配管连接单元940、子流出配管922、分支流出配管932以及主流出配管912流动到冷却流体循环装置(未图示)。
894.因此,在igbt440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冷却流体排出。由此,igbt440保持适当的温度,可以提高子模块10的工作可靠性。
895.另外,子配管单元920和阀连接配管950由配管支撑构件942支撑。此外,子配管单元920由配管固定构件943固定。
896.因此,冷却流路部900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结合不会因子模块10工作产生的振动而解除。
897.在配管连接单元940的下侧设置有残留水收集单元960。残留水收集单元960收集从配管连接单元940掉落的残留水。由此,掉落的残留水不会流入电容器组件100或阀组件200。
898.由此,不会有冷却流体任意流出而损坏子模块10的构成要素。
899.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应理解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900.1: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modular multi level converter)
901.10:子模块(sub module)
902.20:框架
903.21:垂直框架
904.22:水平框架
905.23:支撑部
906.24:绝缘构件
907.25:固定框架
908.100:电容器组件
909.110:电容器罩体
910.120:电容器连接器
911.121:第一电容器连接器
912.122:第二电容器连接器
913.200:阀组件
914.210:阀盖部
915.220:阀连接器
916.230:输入母线
917.231:第一输入母线
918.232:第二输入母线
919.240:旁路开关
920.250:输出母线
921.260:绝缘罩体
922.261:第一壁
923.262:第二壁
924.263:第三壁
925.264:第四壁
926.270:绝缘层
927.280:印刷电路板
928.300:接地部
929.310:接地棒单元
930.310a:第一接地棒单元
931.310b:第二接地棒单元
932.311:主体部
933.312:结合部
934.313:接地导体部
935.314:接地导线部
936.315:密封(sealing)部
937.316:电阻部
938.320:接地连接器
939.321:第一接地连接器
940.322:第二接地连接器
941.330:接地凸出部
942.331:第一接地凸出部
943.332:第二接地凸出部
944.340:接地导线部
945.341:pcb接地导线
946.342:罩体接地导线
947.343:母线接地导线
948.400:防爆框架部
949.410:壳体单元
950.411:凸出部
951.412:接地棒贯通孔
952.413:igbt容纳部
953.413a:第一igbt容纳部
954.413b:第二igbt容纳部
955.413c:分隔壁部
956.414:内壁部
957.414a:第一内壁部
958.414b:第二内壁部
959.415:外壁部
960.415a:第一外壁部
961.415b:第二外壁部
962.416:内部连通槽
963.416a:第一内部连通槽
964.416b:第二内部连通槽
965.417:外部连通槽
966.417a:第一外部连通槽
967.417b:第二外部连通槽
968.418:缓冲空间部
969.418a:第一缓冲空间部
970.418b:第二缓冲空间部
971.419:边缘部
972.420:通电母线
973.421:第一通电母线
974.422:第二通电母线
975.430:冷却板
976.431:流入口
977.432:流出口
978.440:igbt
979.441:第一igbt
980.442:第二igbt
981.500:导轨组件
982.510:推车单元
983.510a:电容器推车单元
984.510b:阀推车单元
985.511:推车主体部
986.511a:弹性构件结合部
987.512:延伸部
988.513:弧形部
989.513a:推车中空部
990.514:轮(wheel)部
991.514a:轮主体部
992.514b:盘部
993.514c:推车结合部
994.520:支架单元
995.521:水平部
996.522:垂直部
997.530:紧固单元
998.531:杠杆紧固构件
999.532:轮紧固构件
1000.540:导轨(rail)单元
1001.541:导轨主体部
1002.542:导轨弯曲部
1003.542a:第一导轨弯曲部
1004.542b:第二导轨弯曲部
1005.542c:第三导轨弯曲部
1006.542d:侧面限制部
1007.542e:上部面限制部
1008.543:导轨延伸部
1009.543a:紧固孔
1010.544:台阶部
1011.544a:引导空间部
1012.545:支撑部
1013.600:防脱离部
1014.610:止动(stopper)构件
1015.611:止动主体部
1016.612:锁定板
1017.613:轮结合部
1018.614:弹性构件结合孔
1019.620:旋转轴承构件
1020.630:弹性构件
1021.631:推车连接部
1022.632:止动连接部
1023.640:阻断板
1024.641:阻断紧固构件
1025.650:停止槽
1026.651:第一面
1027.652:第二面
1028.700:安装分离部
1029.710:杠杆构件
1030.711:延伸部
1031.711a:第一延伸部
1032.711b:第二延伸部
1033.712:把手部
1034.720:杠杆结合构件
1035.721:杠杆插入槽
1036.730:杠杆插入槽
1037.731:第一杠杆插入槽
1038.732:第二杠杆插入槽
1039.800:短路调整部
1040.810:移动构件
1041.811:延伸主体部
1042.812:端部插入槽
1043.820:短路块体
1044.821:短路导线
1045.822:移动构件支撑部
1046.822a:第一部分
1047.822b:第二部分
1048.823:接触部
1049.830:可变连接器
1050.831:第一连接器端部
1051.832:第二连接器端部
1052.840:连杆构件
1053.841:旋转轴部
1054.842:第一连杆
1055.843:第二连杆
1056.850:指示构件
1057.851:指示罩体
1058.852:第一显示部
1059.853:第二显示部
1060.854:短路调整杠杆
1061.855:销构件
1062.900:冷却流路部
1063.910:主配管单元
1064.911:主流入配管
1065.912:主流出配管
1066.913:主配管固定构件
1067.913a:紧固贯通部
1068.914:紧固构件
1069.915:间隙空间部
1070.920:子配管单元
1071.921:子流入配管
1072.922:子流出配管
1073.930:分支配管单元
1074.931:分支流入配管
1075.932:分支流出配管
1076.940:配管连接单元
1077.941:端部连接构件
1078.941a:第一端部连接构件
1079.941b:第二端部连接构件
1080.942:配管支撑构件
1081.942a:第一夹子部
1082.942b:第二夹子部
1083.943:配管固定构件
1084.943a:第一固定部
1085.943b:第二固定部
1086.950:阀连接配管
1087.951:阀流入配管
1088.952:阀流出配管
1089.960:残留水收集单元
1090.961:残留水收集空间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