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15 05:28: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具有一定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人们希望其搭载的成像镜头具有优良的拍摄性能的同时,又希望该电子设备的尺寸能够尽可能的小,以满足携带方便和要求。
3.中长焦镜头由于既能够在较远距离处拍摄物体的局部细节又能够在较近距离处得到被摄物体的图像,从而广泛使用在上述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中。常规的中长焦镜头在被摄物体位于远处(例如,无穷远)和近处(例如,大约10cm处)的不同物距下,通常将镜头作为整体并采用调整镜头整体与感光芯片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实现对焦,上述对焦的方式使得镜头往往需要较大的轴上移动量。
4.一方面,镜头沿光轴上的移动量较大,导致成像模组和搭载该成像模组的手机镜头的体积增大,难以实现手机镜头的小型化;另一方面,通过移动镜头整体实现对焦的方式使得镜头对焦到微距端时的成像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并包括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通过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组并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使得所述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以及所述成像系统满足:-3《(fg1-fg2)/fg2《-2,其中,fg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0mm《(fa-fb)《1.6mm,其中,fa为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fb为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第二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
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成像系统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间隔距离的差值大于0.3mm。
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6《(f1-f2)/f3《2.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2.5《(r5-r6)/(r3 r4)《3.3,其中,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0.8《f4/f6《1.7,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2.5《f5/r10《-1.3,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3《(f56-f12)/(f56 f12)《2.3,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56为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
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5.2《(dt11 dt31)/(dt11-dt31)《5.8,其中,dt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5《dt61/dt41《2.0,其中,dt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2《(sag21 sag22)/et2《1.7,其中,sag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ag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
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6《(sag52 sag61)/(et5 et6)《-1.0,其中,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e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
17.本技术的成像系统设置有两个透镜组(例如,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组为固定的且具有正光焦度的前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为可移动的且具有负光焦度的后透镜组有利于促进物距对焦和提高光线的汇聚性,同时,正负透镜组相互搭配能够平衡像差,从而提升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并且,在通过固定第一透镜组并移动第二透镜组来实现对焦功能的情况下,可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组和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来平衡两个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以及减小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的移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并有效限制成像系统的长度,使其具备小型化特点。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a至图2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23.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a至图6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25.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a至图8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27.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a至图10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29.图1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a至图12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1.图1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a至图1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3.图1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6a至图16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5.图1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8a至图18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7.图1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0a至图20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40.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41.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42.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43.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44.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6.以下对本技术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47.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系统可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并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并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该六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通过合理的分配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包括的各透镜的光焦度可使得第一透镜组(例如,前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例如,后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物距对焦以及成像系统的内对焦,并且具有相反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相互配合还可以平衡成像系统的像差,有利于提升摄像效果。
48.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光学镜头组还可包括使光线发生转折的光学器件(图中未示出),例如转折棱镜和反射镜。作为示例,转折棱镜和反射镜可以设置在被摄物体与第一透镜之间。
4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成像系统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控制光学镜头组的进光量;例如,光阑可设置在光学镜头组的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的靠近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位置处。
5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凹面或凸面;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像侧面可为凹面。通过合理地分配成像系统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和光焦度,可有效地提升摄像的效果。另外,通过合理控制各透镜的面型能够进一步通过调整光线在成像系统中的路径,有效提升成像系统的解像以及平衡成像系统的像差。
51.在物距变化时,例如可通过固定第一透镜组并沿光轴上移动第二透镜组来使得成
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示例性地,第一模式例如为成像系统的焦距相对较大的远拍模式,第二模式例如为成像系统的焦距相对较小的近拍模式,当被摄物体距离成像镜头组由远极近时,可通过保持第一透镜组(例如,作为固定组)固定不动并沿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二透镜组(例如,作为对焦补偿组)来调整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在光轴上间隔的距离以实现远拍模式向近拍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对焦调焦。
5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3《(fg1-fg2)/fg2《-2,其中,fg1为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为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2.5《(fg1-fg2)/fg2《-2.0。在通过固定第一透镜组并移动第二透镜组来实现对焦功能的情况下,可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组和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来平衡两个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以及减小第二透镜组在光轴上的移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并有效限制成像系统的长度,使其具备小型化特点。
5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0mm《(fa-fb)《1.6mm,其中,fa为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fb为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减小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的总焦距的差异,从而可控制第二透镜组沿光轴上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小,有助于减小成像系统的体积和尺寸并实现系统小型化。
5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处于第一模式下第二透镜组与第一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与成像系统处于第二模式下第二透镜组与第一透镜组在光轴上间隔距离的差值大于0.3mm。具体地,在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切换时,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向远离第一透镜组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例如,沿光轴上的移动量)可大于0.3mm,从而使得成像系统能够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并实现微距对焦(例如,可对焦至微距10cm),从而有利于提升微距对焦的光学性能。
55.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6《(f1-f2)/f3《2.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差值相对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值,可使得成像系统整体满足后组对焦条件,从而能够平衡像差以提升成像质量。
5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2.5《(r5-r6)/(r3 r4)《3.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差相对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的比值在合适范围之内,有利于控制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可使得成像系统整体满足后组对焦条件,从而能够平衡像差以提升成像质量。
5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0.8《f4/f6《1.7,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通过合理控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的比值在合理范围之内,有利于减小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相对较小,从而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相互切换时,对焦范围相对较广,有利于提升微距状态下的光学性能。
58.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2.5《f5/r10《-1.3,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r10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控制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从而能
够通过优化对焦行程和场曲来提升成像质量。
5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3《(f56-f12)/(f56 f12)《2.3,其中,f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56为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形成相互对称的结构,从而能够通过平衡成像系统的像差并以提升成像质量。
6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5.2《(dt11 dt31)/(dt11-dt31)《5.8,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31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控制成像系统的结构尺寸并减小成像系统的体积,使成像镜头具有小型化的特点。
61.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5《dt61/dt41《2.0,其中,dt6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通过合理设置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比值,有利于控制成像系统的结构尺寸并减小成像系统的体积,使成像镜头具有小型化的特点。
6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2《(sag21 sag22)/et2《1.7,其中,sag21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22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et2为第二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控制该条件式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的形状,减小第二透镜的矢高,有助于镜片的成型加工,提升单镜片的良率并节省成本。
6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6《(sag52 sag61)/(et5 et6)《-1.0,其中,sag52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6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et5为第五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6为第六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控制该条件式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形状,减小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矢高,使镜片在平衡场曲的同时兼顾工艺特性。
6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9.0mm《ttl《10mm,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9.5mm《ttl《10mm。通过控制系统总长满足上述条件式范围,能够使得成像系统具有小型化特点。
65.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3.0mm《imgh《4.0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3.2mm《imgh《4.8mm。通过控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范围,能够使得成像系统具有小型化特点的同时兼具高分辨率。
6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0《fnoa《2.5,其中,fnoa为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光圈值。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1.5《fnoa《2.5。通过控制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光圈值满足上述条件式范围,使得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具有大光圈,从而能够提升成像系统的通光量,以降低轴外像差对成像系统的影响并提升成像质量。
6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系统满足:1.0《fnob《2.5,其中,fnob为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光圈值。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1.5《fnob《2.5。通过控制成像系统在第二
模式下的光圈值满足上述条件式范围,使得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具有大光圈,从而能够提升成像系统的通光量,以降低轴外像差对成像系统的影响并提升成像质量。
68.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成像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69.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进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70.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成像系统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为示例进行描述并列举了各透镜组分别包括三个透镜,但是该成像系统不限于包括两个透镜组和/或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成像系统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组和/或透镜。
71.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72.实施例1
73.以下参照图1至图4c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图1和图3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74.如图1和图3所示,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组g1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二透镜组g2依序包括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sto、滤光片e7以及成像面s15。
75.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被摄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76.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77][0078][0079]
表1
[008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4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3.52mm。在第一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a为10.10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a为2.07。在第二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b为8.80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b为1.80。
[0081]
参考表1,在第一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7000mm(即,远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3161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8160mm。
[0082]
继续参考表1,在第二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101mm(即,近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7261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4060mm。
[0083]
在物距变化(例如,由远距离处变化至近距离处)时,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上的位置保持不变,第二透镜组g2可在光轴上向远离第一透镜组g1的方向移动0.41mm来实现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的切换。
[008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包含的非球面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85][0086]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非球面镜面s1至s12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0087][0088][0089]
表2
[0090]
图2a和图4a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系统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2b和图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和图4c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2a至图2c以及图4a至图4c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均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91]
实施例2
[0092]
以下参照图5至图8c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图5和图7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如图5和图7所示,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组g1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二透镜组g2依序包括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sto、滤光片e7以及成像面s15。
[0094]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被摄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0095]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96][0097]
表3
[009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4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3.55mm。在第一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a为10.10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a为2.06,在第二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b为8.78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b为1.79。
[0099]
参考表3,在第一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7000mm(即,远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2500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9520mm。
[0100]
继续参考表3,在第二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101mm(即,近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6600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5420mm。
[0101]
在物距变化(例如,由远距离处变化至近距离处)时,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上的位置保持不变,第二透镜组g2可在光轴上向远离第一透镜组g1的方向移动0.41mm来实现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的切换。
[0102]
表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非球面s1至s12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03]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1.3293e-05-1.2861e-04-7.6425e-042.1030e-03-2.9695e-032.5928e-03-1.5078e-03s2-2.0121e-031.1247e-02-1.0217e-026.9405e-03-3.8844e-031.7223e-03-5.7283e-04s3-2.9816e-021.6051e-02-7.8647e-037.3092e-03-7.8754e-035.7750e-03-2.7519e-03s4-3.8252e-021.1166e-02-5.6760e-031.4215e-02-2.0893e-021.7472e-02-9.1097e-03
s54.0919e-03-5.5020e-032.6123e-02-6.7104e-021.1407e-01-1.2866e-019.8417e-02s67.2227e-037.4452e-043.4369e-03-3.0047e-032.5020e-03-1.3568e-035.7685e-04s74.9832e-022.9434e-02-2.0347e-015.8720e-01-1.1604e 001.6164e 00-1.5895e 00s88.4636e-021.7465e-01-1.4695e 006.4782e 00-1.9148e 013.9558e 01-5.8142e 01s92.7061e-03-1.5768e-024.9252e-02-1.1575e-011.7361e-01-1.7389e-011.2034e-01s10-1.0333e-012.9967e-01-5.5167e-017.0118e-01-6.6570e-014.8364e-01-2.6801e-01s11-2.6388e-014.6061e-01-6.3768e-016.0858e-01-4.0840e-011.9931e-01-7.2291e-02s12-1.5936e-011.6495e-01-1.6429e-011.2690e-01-7.1757e-022.9509e-02-8.8506e-03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6.0587e-04-1.7093e-043.3822e-05-4.6015e-064.1028e-07-2.1599e-085.0912e-10s21.3723e-04-2.2793e-052.4828e-06-1.5934e-074.5643e-090.0000e 000.0000e 00s38.6807e-04-1.8084e-042.3969e-05-1.8324e-066.1524e-080.0000e 000.0000e 00s43.0443e-03-6.3636e-047.5891e-05-3.9446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5-5.1244e-021.7889e-02-4.0076e-035.2093e-04-2.9879e-050.0000e 000.0000e 00s6-1.6160e-042.1368e-0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71.0941e 00-5.1515e-011.5794e-01-2.8405e-022.2735e-030.0000e 000.0000e 00s86.1085e 01-4.5507e 012.3459e 01-7.9530e 001.5942e 00-1.4312e-010.0000e 00s9-5.8473e-021.9925e-02-4.6646e-037.1447e-04-6.4422e-052.5897e-060.0000e 00s101.1183e-01-3.4590e-027.7681e-03-1.2269e-031.2891e-04-8.0765e-062.2795e-07s111.9580e-02-3.9061e-035.5506e-04-5.2899e-053.0170e-06-7.7572e-080.0000e 00s121.9325e-03-3.0355e-043.3383e-05-2.4373e-061.0603e-07-2.0780e-090.0000e 00
[0104]
表4
[0105]
图6a和图8a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系统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6b和图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和图8c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6a至图6c以及图8a至图8c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均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6]
实施例3
[0107]
以下参照图9至图12c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图9和图11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0108]
如图9和图11所示,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组g1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二透镜组g2依序包括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sto、滤光片e7以及成像面s15。
[0109]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被摄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0110]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11][0112]
表5
[01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4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3.55mm,在第一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a为10.10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a为2.06,在第二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b为8.76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b为1.78。
[0114]
参考表5,在第一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7000mm(即,远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2387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9070mm。
[0115]
继续参考表5,在第二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101mm(即,近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6487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4970mm。
[0116]
在物距变化(例如,由远距离处变化至近距离处)时,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上的位置保持不变,第二透镜组g2可在光轴上向远离第一透镜组g1的方向移动0.41mm来实现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的切换。
[0117]
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非球面s1至s12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18]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2.9007e-04-2.1938e-033.7931e-03-3.9159e-032.3638e-03-7.1080e-04-4.3648e-05s2-4.5798e-028.3428e-02-9.2130e-027.2392e-02-4.1756e-021.7810e-02-5.5838e-03s3-6.3436e-027.3118e-02-5.8696e-023.4219e-02-1.5841e-026.7948e-03-2.7865e-03s4-3.9018e-024.2214e-032.3601e-02-3.2218e-022.1122e-02-6.2183e-03-6.1030e-04s55.9238e-03-9.8110e-033.6531e-02-8.3236e-021.2831e-01-1.3379e-019.5823e-02s68.1689e-03-3.2433e-031.0401e-02-1.2068e-021.0419e-02-5.9508e-032.2448e-03
s76.7870e-02-2.2586e-023.2863e-02-1.7970e-014.9588e-01-8.2683e-019.1157e-01s81.0589e-011.6363e-01-1.5488e 006.8939e 00-2.0078e 014.0292e 01-5.6971e 01s94.2261e-03-2.2956e-027.0839e-02-1.6435e-012.5402e-01-2.6750e-011.9553e-01s10-1.1147e-012.6459e-01-4.2974e-014.6306e-01-3.3734e-011.6755e-01-5.5951e-02s11-2.5658e-014.1821e-01-5.8396e-015.8476e-01-4.0407e-011.9269e-01-6.3629e-02s12-1.3218e-011.2004e-01-1.0967e-018.3618e-02-4.8421e-022.0596e-02-6.3770e-03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1.3595e-04-6.1472e-051.5487e-05-2.4469e-062.4149e-07-1.3671e-083.3999e-10s21.2650e-03-2.0069e-042.1083e-05-1.3142e-063.6745e-080.0000e 000.0000e 00s39.4300e-04-2.2720e-043.5236e-05-3.1280e-061.2068e-070.0000e 000.0000e 00s41.1492e-03-3.9414e-046.1432e-05-3.7669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5-4.7121e-021.5627e-02-3.3394e-034.1509e-04-2.2797e-050.0000e 000.0000e 00s6-4.9929e-044.9542e-0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7-6.8153e-013.4234e-01-1.1065e-012.0784e-02-1.7231e-030.0000e 000.0000e 00s85.7205e 01-4.0552e 011.9835e 01-6.3694e 001.2082e 00-1.0259e-010.0000e 00s9-1.0004e-013.5666e-02-8.6756e-031.3720e-03-1.2713e-045.2356e-060.0000e 00s101.1611e-02-9.6183e-04-2.1230e-048.4509e-05-1.3152e-051.0499e-06-3.5257e-08s111.4493e-02-2.2382e-032.2562e-04-1.3778e-054.3645e-07-4.7509e-090.0000e 00s121.4286e-03-2.2867e-042.5463e-05-1.8719e-068.1608e-08-1.5965e-090.0000e 00
[0119]
表6
[0120]
图10a和图12a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系统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0b和图1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和图12c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0a至图10c以及图12a至图12c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均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21]
实施例4
[0122]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6c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图13和图15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0123]
如图13和图15所示,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组g1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二透镜组g2依序包括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sto、滤光片e7以及成像面s15。
[0124]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被摄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0125]
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26][0127]
表7
[012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4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3.55mm,在第一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a为10.09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a为2.06,在第二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b为8.75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b为1.78。
[0129]
参考表7,在第一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7000mm(即,远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2391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9200mm。
[0130]
继续参考表7,在第二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101mm(即,近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6491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5100mm。
[0131]
在物距变化(例如,由远距离处变化至近距离处)时,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上的位置保持不变,第二透镜组g2可在光轴上向远离第一透镜组g1的方向移动0.41mm来实现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的切换。
[0132]
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非球面s1至s12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33]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6.4605e-04-3.1343e-035.7808e-03-7.0534e-035.8365e-03-3.3583e-031.3637e-03s2-5.2732e-028.0327e-02-6.6820e-023.5394e-02-1.2067e-022.4913e-03-2.3033e-04s3-7.2995e-026.3508e-02-6.3631e-03-4.2252e-024.7721e-02-2.7714e-021.0027e-02s4-4.4061e-02-5.3022e-045.3668e-02-7.9635e-026.4206e-02-3.2270e-021.0327e-02s55.0163e-03-8.2331e-033.6285e-02-8.7122e-021.3777e-01-1.4596e-011.0568e-01s66.7181e-03-2.3214e-055.2602e-03-6.3777e-035.9568e-03-3.5137e-031.3582e-03s77.2539e-02-4.8151e-021.6348e-01-5.9851e-011.3677e 00-2.0546e 002.1043e 00
s81.2127e-011.9395e-02-4.7180e-011.8438e 00-4.5026e 007.4343e 00-8.4664e 00s97.4002e-03-2.7730e-026.6947e-02-1.2029e-011.4609e-01-1.2183e-017.0420e-02s10-1.3177e-012.3985e-01-3.0130e-012.6701e-01-1.7140e-018.0755e-02-2.8045e-02s11-3.0864e-013.9051e-01-3.7870e-012.6308e-01-1.2595e-013.9632e-02-7.1848e-03s12-1.6357e-011.3801e-01-9.7117e-025.1687e-02-1.9973e-025.4086e-03-9.6565e-04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3.9276e-047.9699e-05-1.1134e-051.0188e-06-5.4933e-081.3221e-090.0000e 00s2-1.8920e-057.8027e-06-8.3949e-073.2977e-08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3-2.3416e-033.4435e-04-2.9076e-051.0768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4-2.0267e-032.1492e-04-7.6598e-06-2.7994e-07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5-5.2360e-021.7454e-02-3.7418e-034.6593e-04-2.5610e-050.0000e 000.0000e 00s6-3.0836e-043.1416e-0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7-1.4813e 007.0563e-01-2.1729e-013.9028e-02-3.1040e-030.0000e 000.0000e 00s86.6533e 00-3.5415e 001.2188e 00-2.4461e-012.1738e-020.0000e 000.0000e 00s9-2.8136e-027.6158e-03-1.3318e-031.3568e-04-6.1130e-060.0000e 000.0000e 00s107.1150e-03-1.2827e-031.5534e-04-1.1292e-053.7096e-070.0000e 000.0000e 00s112.7404e-042.0633e-04-5.5317e-056.7824e-06-4.2772e-071.1154e-080.0000e 00s129.4238e-055.1001e-07-1.4902e-061.9918e-07-1.2094e-082.9605e-100.0000e 00
[0134]
表8
[0135]
图14a和图16a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系统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4b和图1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和图16c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4a至图14c以及图16a至图16c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均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6]
实施例5
[0137]
以下参照图17至图20c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图17和图19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0138]
如图17和图19所示,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其中,第一透镜组g1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二透镜组g2依序包括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成像系统还包括光阑sto、滤光片e7以及成像面s15。
[0139]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来自被摄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上。
[0140]
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41][0142][0143]
表9
[01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4mm,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3.55mm,在第一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a为10.10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a为2.06,在第二模式下,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b为8.74mm,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b为1.79。
[0145]
参考表7,在第一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7000mm(即,远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2640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9510mm。
[0146]
继续参考表7,在第二模式下,被摄物体到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在光轴上的距离obj为101mm(即,近距离处),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三透镜e3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距离为0.6740mm,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六透镜e6与滤光片e7在光轴上的距离为1.5410mm。
[0147]
在物距变化(例如,由远距离处变化至近距离处)时,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上的位置保持不变,第二透镜组g2可在光轴上向远离第一透镜组g1的方向移动0.41mm来实现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的切换。
[0148]
表1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非球面s1至s12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49][0150][0151]
表10
[0152]
图18a和图20a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系统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8b和图2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8c和图20c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8a至图18c以及图20a至图20c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均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3]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5分别满足表11中所示的关系。
[0154]
条件式/实施例12345(fg1-fg2)/fg2-2.03-2.04-2.06-2.07-2.08(f1-f2)/f31.821.802.272.341.84(r5-r6)/(r3 r4)3.152.713.012.892.70fa-fb(mm)1.301.311.341.351.36f4/f61.471.101.040.961.04f5/r10-2.05-2.08-2.23-2.31-1.54(dt11 dt31)/(dt11-dt31)5.515.585.685.655.41dt61/dt411.721.711.691.711.67(f56-f12)/(f56 f12)2.051.602.072.111.45(sag21 sag22)/et21.421.371.571.491.47
(sag52 sag61)/(et5 et6)-1.45-1.41-1.16-1.20-1.19
[0155]
表11
[0156]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