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及动力电池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9-14 18:46: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散热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的动力电池,以及配置有该动力电池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车载动力电池散热系统主要采用空气、液体、相变材料冷却技术,或者几种方式耦合的冷却技术。但目前在对车载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中,空气冷却在自然对流的情况下,换热系数很小,在实际应用中需增加辅助设备,例如风扇等进行散热,从而使得散热系统复杂且增加耗能。另外,液体冷却不仅需要复杂的结构设计而且需要对漏液进行防护,进而增加了系统维护成本。而相变材料的传热系数低,导热能力较差,容易导致热量积聚,致使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以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包括热管和散热翅片,其中,
6.所述热管设于电池模组和电池壳体之间,并具有连接于所述电池模组上端面的吸热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散热段,所述吸热段和所述散热段通过隔热段连接于一体;
7.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底部。
8.进一步的,所述热管采用扁平形管,所述蒸发段与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和/或,所述冷凝段与所述电池壳体之间设有导热胶。
9.进一步的,所述吸热段呈u形,所述隔热段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壁上。
10.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段呈l形。
11.进一步的,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部,和/或电池壳体的底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热管的安装槽。
12.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翅片包括成型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多个翅片组,各所述翅片组包括排列布置的多个翅片,各所述翅片呈弯折状设置。
13.进一步的,相邻两所述翅片组中的所述翅片错位布置,且沿相反方向弯折。
14.进一步的,所述电池模组为容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多个,各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电池壳体之间均设有所述热管。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通过在电池模组和电池壳体之间的热管,以及设置在电池壳体底部的散热翅片,并使得热管的吸热段连接在电池模组的上端面,散热段连接在电池壳体的底部,从而能够将电池模组上的热量传递至电池壳体底部,并通过“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6.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在整体构成上,如图1所示,该动力电池散热结构主要包括热管3和散热翅片4。
37.其中,热管3设于电池模组2和电池壳体1之间,并具有连接于电池模组2上端面的吸热段301,以及连接于电池壳体1底部的散热段303,吸热段301和散热段303通过隔热段302连接于一体。而上述的散热翅片4设于电池壳体1的底部。
38.通过如上结构的设置,使得电池模组2上端面的热量能够通过热管3传递至电池壳体1的底部,并通过散热翅片4进行散热,从而可大大提高散热效果。
39.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作为一种示例性结构,继续参看图1所示,且结合图2至图4中所示出的,电池壳体1内形成有容纳电池模组2的容纳腔,并在电池壳体1底部的外侧形成有散热翅片4。电池模组2可为设于容纳腔中的一个,也可为并排设置在容纳腔中的多个。而热管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电池模组2和电池壳体1上。
4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热管3优选采用扁平性的管体,其结构参看图5所示,该热管3整体结构上包括三部分,其中,该热管3的一端具有吸热功能,也即是上述中连接在电池模组2上端面的吸热段301,另一端具有散热功能,也即是上述中连接在电池壳体1底部的散热段303,中间部分具有隔热功能,也就是位于电池模组2侧壁上的隔热段302。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该热管3的内部结构可参照现有的成熟技术设计便可。
41.作为优选布置形式,热管3的吸热段301整体呈u形状,以能够增大与电池模组2上表面的接触面积。并且,进一步的,散热段303整体呈l形结构连接在电池壳体1底壁上,如此也能够增大热管3与电池壳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利于提升传热效果。
42.为利于热管3更好的固定,本实施例中,热管3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电池模组2和电池壳体1上。具体的,热管3的吸热段301对应粘接在电池模组2的上表面,散热段303对应粘接在电池壳体1底壁上。并且,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形式,为利于提高导热效果,吸热段301与电池模组2之间,以及散热段303与电池壳体1之间设有导热胶。
43.在此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在吸热段301与电池模组2之间,以及散热段303与电池壳体1之间均设置导热胶外,还可仅在吸热段301与电池模组2之间设置导热胶,或者仅在散热段303与电池壳体1之间设置导热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44.为进一步提高热管3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的顶部以及电池壳体1的底部形成有容置热管3的安装槽。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在电池壳体1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101,在电池模组2的顶面上形成有第二安装槽201,前述的吸热段301粘接固连在第二安装槽201中,散热段303粘接固连在第一安装槽101中。如此设置,利于热管3的粘接,且也能防止粘接时胶液的外溢。
45.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电池模组2的顶部及电池壳体1的底部均设置安装槽外,其也可仅在电池模组2的顶部设置安装槽,或者仅在电池壳体1的底部设置安装槽。
46.另外,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电池壳体1底部的散热翅片4包括排列布置的多个翅片
组。优选的,多个翅片组一体成型于电池壳体1底部,且各翅片组包括排列布置的多个翅片,各翅片呈弯折状设置。
47.具体来说,如图3示出的第一翅片组401和第二翅片组402,第一翅片组401和第二翅片组402在结构上大体相同。也即是第一翅片组401中的翅片和第二翅片组402中的翅片,在结构上,均弯折呈v形结构。并且,优选的,第一翅片中的翅片和第二翅片组402中的翅片沿相反方向弯折设置。
48.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形式,相邻两翅片组中的翅片错位布置,也即是第一翅片组401和第二翅片组402中的翅片错位布置。由此,可增大电池壳体1底部气流的流动路径,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49.同样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为容置于电池壳体1内的多个,在各电池模组2和电池壳体1之间均设置有热管3。也即是对应各电池模组2,热管3的数量与电池模组2的数量匹配设置。如此也能够大大地提升散热效果。
50.需要说明的是,翅片的弯折形状除了弯折成v型外,其也可弯折成其他形状,以能够增大翅片的散热面积便可。还需说明的是,在实际装车应用时,优选的,通过使得散热翅片4散热面积较大的一面尽可能地沿迎着车辆行驶的方向进行布置,例如可如图4中示出的那样进行布置,也即车辆的行驶方向沿图4中所示出的箭头方向,此时,散热翅片4在电池壳体1底部的布置形式可如图4中示出的那样。如此设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能够与散热翅片4具有更大面积的接触,且也能够增加气流流动的路径,而能够快速将散热翅片4上的热量带走,进而能够大大地提升散热效果。
51.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该动力电池中装设有上述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其中,动力电池的其他结构,例如上盖体或其他结构等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结构设计便可。同时,本实施例也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配置有上述的动力电池。
52.本实施例的车辆和动力电池通过应用如上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可使得电池模组2上的热量传递至电池壳体1的底部,以从电池壳体1的底部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效果,从而利于提升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及车辆使用安全性。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