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辅助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11 16:49: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行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辅助使用者站立行走或供使用者乘坐的辅助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今市面上存在很多可以辅助行走的设备,例如轮椅、电动四轮车、可收折拐杖椅等等,这些设备为老人及行动不便的人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然而,上述这些设备的功能很少,例如,轮椅只能给使用者乘坐,无法实现自动行使,使用起来容易疲累;电动四轮车虽然可以实现自动行使,但是乘坐时上落不便,使用者在坐姿及站姿之间转变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电动四轮车无法辅助使用者行走;可收折拐杖椅虽然辅助使用者行走,并且具有座椅的功能使使用者可以坐着休息,但是其无法驾乘;因此,现有的辅助行走的设备功能十分单一,使用起来还存在很多不便,无法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辅助使用者站立行走或供使用者乘坐,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的辅助行走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行走装置包括底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滑动件、座椅、扶手及车轮;所述车轮设置于所述底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设置于所述底架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下端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或所述底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上端枢接于所述座椅的一端;所述座椅与所述滑动件枢接;所述扶手设置于所述滑动件上;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可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心轴方向滑动,以驱使所述座椅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展开或收折。
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滑动件,使第二支撑件的上端与座椅枢接,座椅又与滑动件枢接,并且所述滑动件又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因此,可以通过所述滑动件的滑动而驱动所述座椅摆动,实现座椅可展开或收折的目的。当所述座椅展开时,可以供使用者乘坐;当所述座收折时,使用者又可以握持设置于所述滑动件上的扶手进行站立行走,实现辅助行走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既可以辅助使用者站立行走又可以供使用者乘坐,实现电动轮椅、四轮车或拐杖的功能,功能多样,只需要调节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位置即可调整成不同的使用状态,使用十分简单方便。
6.较佳地,所述辅助行走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滑动件滑动。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以方便地调节所述滑动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位置,从而可调整成不同的使用状态,调节简单,有效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7.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枢接于所述底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下端枢接于所述连接件。
8.较佳地,所述辅助行走装置还包括脚踏板,所述脚踏板设置于所述底架上。通过设置所述脚踏板,可以使使用者的双脚在驾乘时摆放更舒适。
9.具体地,所述脚踏板呈可收折地设置。通过将所述脚踏板设置为可收折的结构,当所述脚踏板打开时,使用者可以将双脚摆放于其上,并且将所述座椅打开,进而可以轮椅或四驱车的方式使用;当所述脚踏板收折时,又可以为使用者留出着地行走的空间,使用者可双手握扶所述扶手,从而可以以站立行走,达到辅助行走的功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10.较佳地,所述座椅包括底座、椅座及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椅座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椅座与所述底座之间,以驱使所述椅座的另一端靠近或远离所述底座。通过在所述底座与所述椅座之间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使得所述椅座可以相对所述底座进行位置调整,从而使整个辅助行走装置具有更多的使用状态,使功能多样,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以及适用性。
11.较佳地,所述辅助行走装置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扶手枢接于所述滑动件,所述联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与所述扶手之间,以驱使所述扶手摆动。通过设置所述联动机构,可以使所述扶手跟随所述座椅收折或展开,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12.具体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联动件,所述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座椅的另一端枢接,所述联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扶手枢接。
13.具体地,所述扶手延伸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扶手的下侧并与所述联动件枢接。通过设置所述连接部,可以使所述联动件容易驱动所述扶手摆动,并且使结构更紧凑合理。
14.较佳地,所述扶手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扶手杆及扶手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及第四连接杆的相邻两者之间枢接形成四边形,所述扶手杆固定于其中一任一者之间,所述扶手驱动机构设置于其中任两者之间。这样可以使扶手实现伸缩功能,从而配合整个所述辅助行走装置的不同使用状态,方便地进行调节,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及舒适性。
15.较佳地,所述辅助行走装置还包括靠背,所述靠背设置于所述滑动件上。
16.较佳地,所述底架的中部形成供使用者着地行走的行走区域。
17.较佳地,所述辅助行走装置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架枢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件枢接,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枢接于所述底架。通过使所述第一支撑件枢接于所述底架,并且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动件、第三支撑件及所述底架之间形成一个可变形的三角形,进而可以在所述滑动件滑动的同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能带动各个部件同步调整位置,从而使整个所述辅助行走装置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姿态更合理。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低位坐姿状态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低位坐姿状态的另一立体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低位坐姿状态的侧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的剖面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的分解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辅助步行状态的立体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辅助步行状态的侧视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站姿驾驶状态的立体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站姿驾驶状态的侧视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高位坐姿状态的立体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处于高位坐姿状态的侧视图。
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辅助行走装置的立体图。
30.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辅助行走装置的侧视图。
31.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辅助行走装置的扶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3.如图1至图11所示,图中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辅助行走装置100的结构。
34.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辅助行走装置100包括底架1、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滑动件4、座椅5、扶手6、车轮7及靠背8;所述底架1呈u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滑动件4、扶手6及车轮7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底架1的两侧。所述车轮7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架1的前端及后端,所述车轮7通过驱动电机自动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下端设置于所述底架1上;所述第二支撑件3的下端设置于所述底架1上;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下端枢接于所述底架1上,枢接点为a;所述第二支撑件3的上端枢接于所述座椅5的前端,枢接点为b;所述座椅5的后端与所述滑动件4中部的一枢接座枢接,枢接点为c。所述扶手6设置于所述滑动件4上,且向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的前方延伸。所述靠背8设置于两所述滑动件4之间。所述滑动件4呈套接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上且可沿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中心轴方向滑动,以驱使所述座椅5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展开或收折。具体地,如下:
35.请再参阅图4及图5,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下端枢接于所述底架1上,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下端设有连接件9,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还包括第三支撑件10,所述连接件9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撑件3的下端枢接于所述连接件9的另一端,枢接点为d。所述底架1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出连接部11,所述第三支撑件10的一端与所述底架1的前端枢接,枢接点为e,另一端与所述滑动件4下端的另一枢接座枢接,枢接点为f。通过使所述第一支撑件2枢接于所述底架1,所述第二支撑件3枢接于所述连接件9,且所述连接件9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又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件10,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2、滑动件4、第三支撑件10及所述底架1之间形成一个可变形的三角形,进而可以在所述滑动件4滑动的同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2能带动各个部件同步调整位置,从而使整个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姿态更合理。具体是,由于本实用新型辅助行走装置100需要实现坐姿与站姿的切换,坐姿靠背需要一定的后倾斜角度,满足舒适度的要求,但是站姿确必须要保持直立,以满足直立行走与安全性的需求,因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件10,在所述滑动件4伸缩时,所述第三支撑件10可在坐姿与站姿切换时同时调整所述第一支撑件2相对所述底架1的角度,进而可满足不同姿态的需求,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极大地提高了使用
的便利性及舒适性。
36.另外,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下端也可以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底架1,所述第二支撑件3的下端枢接地设置于所述底架1,这样并不影响所述座椅5的收折或展开,同样也能实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37.请参阅图2及图4,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1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与所述滑动件4之间,以驱动所述滑动件4沿所述第一支撑件2滑动。具体是,本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为电动推杆,两所述第二支撑件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杆3a,两所述滑动件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杆4a,所述电动推杆的主体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横杆3a上,枢接点为g,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横杆4a上,枢接点为h。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可以自动且方便地调节所述滑动件4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上的位置,从而可调整成不同的使用状态,调节控制简单,有效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另外,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的一端可设置于所述底架1上,输出端设置于所述滑动件4上,这样同样可以驱动所述滑动件4沿所述第一支撑件2滑动,以驱使所述座椅5收折或展开。
38.请参阅图1及图6所示,所述底架1的中部形成供使用者着地行走的行走区域101。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还包括脚踏板120,所述脚踏板120设置于所述底架1的前端内侧且位于所述行走区域101的两侧。通过设置所述脚踏板120,可以使使用者的双脚在驾乘时摆放更舒适。具体地,所述脚踏板120通过一转动轴可在水平面及竖直面之间转动,实现可收折地设置。通过将所述脚踏板120设置为可收折的结构,当所述脚踏板120打开时,使用者可以将双脚摆放于其上,并且将所述座椅5打开,进而可以轮椅或四驱车的方式使用;当所述脚踏板120收折时,使用者又可以在所述行走区域101内着地行走,并可双手握扶所述扶手6,从而以通过辅助行走装置100辅助实现站立行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39.再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座椅5包括底座51、椅座52及第二驱动机构53,所述底座51呈u形结构,所述椅座52位于所述底座51的上方且后端枢接于所述底座51的后端,枢接点为j,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设置于所述椅座52与所述底座51之间,以驱使所述椅座52的另一端靠近或远离所述底座51。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为电动推动,其一端枢接于所述底座51的后端,枢接点为m,输出端枢接于所述椅座52的前端下侧,枢接点为o。通过在所述底座51与所述椅座52之间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使得所述椅座52可以相对所述底座51进行位置调整,从而使整个辅助行走装置100具有更多的使用状态,使功能多样,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以及适用性。
40.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还包括联动机构130,所述扶手6枢接于所述滑动件4上端的又一枢接座上,枢接点为k,且所述扶手6向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的前方延伸。所述联动机构130设置于所述座椅5与所述扶手6之间,以驱使所述扶手6摆动。通过设置所述联动机构130,可以使所述扶手6跟随所述座椅5收折或展开,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具体地,所述联动机构130包括联动件131,所述扶手6延伸出连接臂61,所述连接臂61位于所述扶手6的下侧;所述联动件131的一端与所述座椅5的另一端枢接,枢接点与所述枢接点j重合,所述联动件13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臂61枢接,枢接点为n。通过设置所述连接臂61,可以使所述联动件131很容易驱动所述扶手6摆动,并且使结构更紧凑合理。
41.综合上述,下面对本实施例辅助行走装置100的各个使用状态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42.如图1及图3所示,当以正常坐姿的状态驾驶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处于收缩的状态,这时,所述第一支撑件2及第二支撑件3呈交叉状态,所述滑动件4滑动到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最下端。所述座椅5相对所述滑动件4打开。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也处于收缩的状态,所述椅座52靠近所述底座51,使得整个座椅5即处于大致的水平状态。所述扶手6相对所述滑动件4打开。另外,将所述脚踏板120打开呈水平状态。此时,使用者即可坐于所述座椅5上,且双脚承放于所述脚踏板120上,通过控制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的驱动电机即可驱动其自动前进,实现电动四轮车的功能。
43.结合图6及图7所示,当以辅助步行的状态使用时,在正常坐姿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启动并使输出端伸出,这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10驱动所述滑动件4沿所述第一支撑件2向上滑动,所述滑动件4则带动所述座椅5整体向下摆动,所述第二支撑件3也随这摆动,进而使得所述座椅5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向两所述滑动件4之间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所述滑动件4带动所述第三支撑件10,所述第三支撑件10带动所述滑动件4及第一支撑件2围绕所述枢接点a向前摆动一定角度,达到与所述底架1差不多垂直的状态。并且,所述滑动件4带动所述联动件131,使得所述联动件131带动所述扶手6的向上摆动一定角度,使扶手6达到水平的状态。之后,再将两所述脚踏板120收折起来。此时,使用者双手可扶着所述扶手6并可在所述行走区域101内借助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的支撑而行走。
44.结合图8及图9所示,当以站立的姿态驾驶时,在辅助步行的状态下使所述脚踏板120打开到水平状态,这时,使用者可站立于所述脚踏板120上并启动所述驱动电机,即可驱动其自动前进。
45.结合图10及图11所示,当以高立坐姿的状态驾驶时,在辅助步行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启动并使输出端伸出,这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3驱动所述椅座52远离所述底座51,使得所述椅座52围绕所述枢接点j向上摆动到大致呈水平状态即可,这时,使用者即可以较高的坐姿驾驶。另外,使用可以在高立坐姿状态调节完成后上车,也可以在正常坐姿的状态下上车,之后再调节到高立坐姿的状态后使用。
46.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及滑动件4,使第二支撑件3的上端与座椅5枢接,座椅5又与滑动件4枢接,并且所述滑动件4又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上,因此,可以通过所述滑动件4的滑动而驱动所述座椅5摆动,实现座椅5可展开或收折的目的。当所述座椅5展开时,可以供使用者乘坐;当所述座收折时,使用者又可以握持设置于所述滑动件4上的扶手6进行站立行走,实现辅助行走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既可以辅助使用者站立行走又可以供使用者乘坐,实现电动轮椅、四轮车或拐杖的功能,功能多样,只需要调节所述滑动件4在所述第一支撑件2上的位置即可调整成不同的使用状态,使用十分简单方便。
47.如图12至图14所示,图中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辅助行走装置100的结构。
48.本实施例的辅助行走装置100’的结构与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所述扶手6’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所述扶手6’包括第一连接杆6a’、第二连接杆6b’、第三连接杆6c’、第四连接杆6d’、扶手杆6e’及扶手驱动机构6f’,所述第一连接杆6a’、第二连接杆6b’、第三连接杆6c’及第四连接杆6d’的相邻两者之间枢接形成四边形,所述扶手杆6e’固定于其中一任一者之间,所述扶手驱动机构6f’设置于其中任两者之间。这样可以使扶手6’实现伸缩功能,从而配合整个所述辅助行走装置100’的不同使用状态,方便地进行调节,提高使
用的便利性及舒适性。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杆6a’设有所述连接臂61’,所述联动件131’与所述连接臂6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6b’与所述第一连接杆6a’之间的枢接点与所述扶手6’枢接于所述滑动件4’上的枢接点重合。所述扶手6’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杆6c’。所述扶手驱动机构6f’的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6a’,输出端枢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杆6c’。所述扶手驱动机构6f’为电动推杆。另外,本实施例的底架1’的外形与实施例一稍有不同,且,本实施例的前轮与所述底架1’之间设有减振机构,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本实施例的辅助行走装置100’所达到的功能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4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