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5:5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小,处理设施以小型装置为主,布置紧凑。随着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要求提高,成套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另外,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存在处理效果不佳,亟需提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保障出水水质。但现有装置预留的装置位置有限,并且现有的装置很多仅仅是部分功能缺失,更换整套设备会大大增加改造成本。因此急需一种能够适应小型装置特点,能够配套适应现有设备基础增减功能池的污水处理装置。
3.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208120922u,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池及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池包括至少两个组装模块,所述组装模块上设有反应槽,所述组装模块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反应槽连通的流通孔,不同的所述组装模块的反应槽之间通过所述流通孔连通,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及至少七个污水处理池,其中七个所述污水处理池分别为调节池、水解酸化池、第一接触好氧池、第二接触好氧池、沉淀池、污泥池及消毒池。上述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池均由组装模块构成,不同组装模块之间通过流通孔实现相互流通,使水解酸化池及第一接触好氧池能够根据污水处理的规模进行相应调整,适应性好。但是该污水池由组装模块构成,同时组装模块中通入管道等,需要考虑每个组装模块中通管的位置,组装中过程步骤繁琐,并且组装模块安装时基于密封性考虑,对场地要求高于本方案,不能做到本方案背景所述的适应现有设备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具有适应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要求,能够适应现有装置实现功能池增减,安装过程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好氧池和沉淀池通过第三隔板分隔;所述壳体通入进气管,排泥管,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排泥管和出水管设于沉淀池,所述壳体还包括功能池,所述功能池包括池体和隔板,所述壳体一端的功能池还包括外壁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过水孔。
6.本方案能够灵活适应使用环境的需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功能池,功能池即隔油沉渣池、缺氧池等。好氧池投加活性填料,例如多孔旋转球形悬浮生物载体增加了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系统中微生物量及种类,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和处理效率。本方案还可根据需要设置隔油沉渣池和缺氧池等多个功能池,根据不同使用环境调节功能池的数量,能够降低改造更换成本。好氧池和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上部设有过水孔,用于好氧池中的污水进入沉淀池。
7.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通过池体拼接构成,拼接处通过螺栓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
封贴;所述池体拼接处设有限位条;所述壳体一端与外壁板通过螺栓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
8.由于需要根据现场环境具体需要确定功能池数量与类型,装置的密封性十分关键,为了确保装置,本装置壳体能够通过池体拼接构成,池体拼接处设有限位条,当两者拼接时能够起到限位作用,拼接部分采用螺栓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当然,池体也可以设计限位导轨,在结合限位条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嵌合螺栓等固定部件。外壁板同样通过此方法安装固定。
9.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池为隔油沉渣池和缺氧池,所述隔油沉渣池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一隔板;所述缺氧池包括第二隔板和池体;所述隔油沉渣池与缺氧池通过第一隔板分隔;所述缺氧池与好氧池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所述第一隔板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二隔板的过水孔,第二隔板的过水孔水平位置高于第三隔板的过水孔;所述缺氧池一端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通向缺氧池底部;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填充活性填料;所述进水管通入隔油沉渣池;所述进气管连通曝气管分别通入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曝气管底部设有两侧交错斜向下开孔的曝气孔。
10.一个新建的完整污水处理装置中,功能池还包括隔油沉渣池和缺氧池。当经过预处理的污水流入壳体,依次经过隔油沉渣池去除油类物质和大颗粒杂物,然后经好氧池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磷和氨氮,从好氧池回流的硝化液含有溶解氧,使缺氧池处于缺氧环境,反硝化菌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反应,从而去除总氮,污水最后经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去除悬浮物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缺氧池内也投加了活性填料,隔油沉渣池进水管相连,污水由进水管进入壳体进行处理,浮油集聚在隔油沉渣池上部,定期清理,所有隔油沉渣池和缺氧池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之间设有第二隔板,所述好氧池和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三隔板,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过水孔,第二、第三隔板上分别设有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隔油沉渣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依次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的过水孔联通,通过对过水孔位置的设计,提高了装置内的水力条件。本方案中,第一、二、三隔板均为模压成型板,壳体优选通过模压成型件拼接组装,由于壳体是拼接组装而成的,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功能池,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增减处理单元,应用更为灵活,提高溶池利用率。
11.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池为隔油沉渣池,所述隔油沉渣池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一隔板;所述隔油沉渣池与好氧池之间通过第一隔板分隔;所述好氧池内填充活性填料;所述进水管通入隔油沉渣池;所述进气管通入好氧池。
12.如果仅用于去除cod和nh
3-n,也可减去缺氧池及缺氧池相关部件。此时进气管仅需通入好氧池曝气,其余结构与完整装置基本类似。类比完整装置,没有缺氧池的污水处理设备相当于在安装过程需要取下组装成缺氧池的池体、第二隔板,去除原先通入缺氧池的管道和组件,随后将隔油沉渣池的池体与好氧池的池体拼接获得。
13.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池为缺氧池,所述缺氧池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填充活性填料;所述进水管通入缺氧池;所述进气管通入缺氧池和好氧池。
14.当用于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站,且站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时,本实用新型可减去隔油沉渣池,不同的一点是通入壳体的进水管需要直接接入缺氧池,其余管路配置与完整
功能的装置基本类似。类比完整装置,没有隔油沉渣池的污水处理设备相当于在安装过程需要取下组装成隔油沉渣池的池体、第一隔板,去除原先通入隔油沉渣池的进水管直接接入缺氧池,随后将隔油除渣池的一侧的外壁板与缺氧池的池体拼接获得。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可以适应小型污水处理需求,适应改造污水池的现有环境;
17.(2)组装方便,能够降低改造和装配成本,应用灵活。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的完整功能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图;
19.图2是本技术的隔板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的池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无缺氧池污水装置结构图;
22.图5是本技术的隔油除渣池污水装置结构图;
23.图中:1.壳体;11.池体;12.外壁板;2.隔油沉渣池;3.缺氧池;4.好氧池;5.沉淀池;6.隔板;61.第一隔板;62.第二隔板;63.第三隔板;7.池体;71.限位条;72.螺栓; 8.活性填料;9.导流槽;13.进水管; 15.出水管;16.排泥管;17.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25.实施例1
26.当应用于新建完整功能污水处理站时,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好氧池4和沉淀池5,所述好氧池4和沉淀池5通过第三隔板63分隔;所述壳体1通入进气管17,排泥管16,进水管13和出水管15,所述排泥管16和出水管15设于沉淀池5,所述壳体1还包括功能池,所述功能池包括池体7和隔板6,所述壳体一端的功能池还包括外壁板12;所述隔板6上设有过水孔;所述壳体通过池体拼接构成,拼接处通过螺栓72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所述池体拼接处设有限位条71;所述壳体1一端与外壁板12通过螺栓72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所述功能池为隔油沉渣池2和缺氧池3,所述隔油沉渣池2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一隔板61;所述缺氧池3包括第二隔板62和池体7;所述隔油沉渣池2与缺氧池3通过第一隔板61分隔;所述缺氧池3与好氧池4通过第二隔板62分隔;所述第一隔板61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二隔板的过水孔,第二隔板62的过水孔水平位置高于第三隔板63的过水孔;所述缺氧池3一端设有导流槽9,所述导流槽9通向缺氧池底部;所述缺氧池3和好氧池4内填充活性填料8;所述进水管通入隔油沉渣池2;所述进气管连通曝气管分别通入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隔油沉渣池2还通有集油管;所述曝气管底部设有两侧交错斜向下开孔的曝气孔。
27.安装时,先将第二个隔板安装到缺氧池,并将缺氧池池体组装完整,随后缺氧池与好氧池拼接,螺栓固定后加防水密封条,布置内部管路及组件;同理安装隔油沉渣池,布置内部管路及组件,并在隔油沉渣池一侧安装外壁板,并通入进水管等,实现完整功能,隔板与池体结构见图2-3示意。
28.具体工作时,污水流入壳体,依次经过隔油沉渣池去除油类物质和大颗粒杂物,然
后经好氧池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磷和氨氮,从好氧池回流的硝化液含有溶解氧,使缺氧池处于缺氧环境,反硝化菌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反应,从而去除总氮,污水最后经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去除悬浮物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缺氧池、好氧池投加活性填料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场所,增加了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活性填料在运行过程中处于流化状态,每个载体内外附着了不同的微生物,内部生长了厌氧菌和兼氧菌,外部生长了好氧菌,增加了系统中微生物量及种类,每个载体都是一个微型反应器,同时发生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和处理效率,另外多孔旋转球形悬浮填料生物载体单个个体体积较大,易于拦截,运行过程中几乎无流失。污水由隔油沉渣池经第一隔板上的第一过水孔流入缺氧池导流槽内,导流槽9使污水从底部进入缺氧池,水流在缺氧池中下进上出,可有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避免沉入池底,并使水流流向池中各角落,池容得到充分利用;然后经第二隔板上的第二过水孔流出至好氧池,接着污水从好氧池经由第三过水孔流入沉淀池,第二过水孔位置高于第三过水孔,在填充物的阻隔作用下,好氧池中的水流能够流向池中各角落,充分利用沉淀池面积,最后污水经溢流堰流入出水管,排出壳体,由于第三过水孔水平位置较出水管15低,对沉淀池下方的污泥扰动小,能够更好地沉淀污泥,污泥经滑泥板滑入沉淀池底部。第一加药管为碳源加药管,在低碳氮比时通过投加碳源,投加的碳源随进入缺氧池的污水一同进入缺氧池底部,使碳源充分被水中微生物利用,可保障总氮的去除效果;第二加药管为除磷加药管,可保障总磷的去除效果。好氧池4及缺氧池3的检修孔壁上设有进气管17,进气管17在好氧池4内分四路,每路气管均设有独立阀门,即好氧池曝气主管,缺氧池曝气主管,气提排泥进气管和硝化液气提回流进气管,通过阀门可有效对各路气量进行调节,对好氧池4进行曝气为微生物提供了好氧的生长环境,对缺氧池3进行微曝气起到搅拌作用,提高了池容利用率;气提排泥及回流和硝化液气提回流,省去了动力装置,减少了维护工作和运行能耗。吸泥管在沉淀池上部与排泥管连接,排泥管分两路,每路设置独立阀门,污泥回流管回流到缺氧池的导流槽内,污泥排出管伸出壳体一侧与外部储泥装置连接可实现沉淀池的连续排泥。好氧池4内设有硝化液回流管,硝化液回流管回流到缺氧池的导流槽内,随进入缺氧池的污水、碳源一同进入缺氧池底部,充分进行反硝化反应,有效去除总氮。
29.实施例2
30.当装置仅用于去除cod和nh
3-n时,可减去缺氧池及缺氧池相关部件,即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好氧池4和沉淀池5,好氧池4和沉淀池5通过第三隔板分隔;壳体1通入进气管17,排泥管16,进水管13和出水管15,排泥管16和出水管15设于沉淀池5其特征是,壳体1还包括功能池,功能池包括池体和若干隔板,壳体一端的功能池还包括外壁板;隔板上设有过水孔。所述壳体通过池体拼接构成,拼接处通过螺栓72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所述池体拼接处设有限位条71;所述壳体1一端与外壁板12通过螺栓72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所述功能池为隔油沉渣池2,所述隔油沉渣池2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一隔板;所述隔油沉渣池2与好氧池4之间通过第一隔板61分隔;所述好氧池4内填充活性填料8;所述进水管通入隔油沉渣池2;所述进气管通入好氧池;见图4。
31.具体安装于运行原理本质上同新建完整功能污水处理站没有差异,差异仅在于结构上祛除了缺氧池及相关组件,即直接将缺氧池内部组件以及缺氧池池体和第二隔板去
除,将隔油除渣池拼接到好氧池上,好氧池与隔油除渣池通过第一隔板分隔。
32.实施例3
33.当用于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站,且站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时,本实用新型可减去隔油沉渣池,见图5,不同的一点是通入壳体的进水管需要直接接入缺氧池3,即一种组装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好氧池4和沉淀池5,好氧池4和沉淀池5通过第三隔板分隔;壳体1通入进气管17,排泥管16,进水管13和出水管15,排泥管16和出水管15设于沉淀池5其特征是,壳体1还包括功能池,功能池包括池体和若干隔板,壳体一端的功能池还包括外壁板;隔板上设有过水孔。所述壳体通过池体拼接构成,拼接处通过螺栓72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所述池体拼接处设有限位条71;所述壳体1一端与外壁板12通过螺栓72固定并用防水密封胶条封贴;功能池为缺氧池3,缺氧池3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二隔板;缺氧池3与好氧池4之间通过第二隔板分隔;缺氧池和好氧池4内填充活性填料8;进水管通入缺氧池;进气管通入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功能池为缺氧池3,所述缺氧池3设于壳体一端,包括池体,外壁板和第二隔板62;所述缺氧池3与好氧池4之间通过第二隔板62分隔;所述缺氧池3和好氧池4内填充活性填料8;所述进水管通入缺氧池;所述进气管通入缺氧池和好氧池。
34.具体安装运行原理本质上同新建完整功能污水处理站没有差异,差异仅在于结构上祛除了隔油除渣池及相关组件,即直接将隔油除渣池内部组件以及缺氧池池体和第一隔板去除,将隔油除渣池的外壁板拼接到缺氧池上,进水管同时也通入到缺氧池。
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