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沉淀池排污装置以及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1:22: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排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淀池排污装置以及沉淀池。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有些沉淀池中设有排泥斗用于排泥,在排泥过程中,沉淀池内的污泥通过排泥斗进入排污管路被排出。在排泥斗使用过程中,沉淀池内污泥随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排泥斗并沿排污管路被排出。但有时排泥斗内部的污泥不能完全地排放干净,这些污泥会沉积在排泥斗内而结块,使得排泥斗的有效容积变小,降低了排泥效率;且如不及时地清理排泥斗内的污泥结块,有时污泥结块还会进一步堵塞排污管道,造成沉淀池的排污功能失效。当排污管段被污泥堵塞后,需要进行人工清理,十分地费时费力,且在人工清理排泥斗和排污管路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沉淀池排污装置以及沉淀池,用于解决污泥淤积在排泥斗及排污管路内造成堵塞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淀池排污装置,包括排泥斗、与所述排泥斗相连通的排污管路、以及旋转导流机构,所述旋转导流机构包括旋流管路,所述旋流管路的进口与所述排泥斗相连通,所述旋流管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污管路相连通,在所述排污管路排污状态下,所述旋流管路内能产生负压吸力,用于带动与所述旋流管路的进口相连通的所述排泥斗内的水体旋转。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管路包括互相连通的旋流管和导流管,所述旋流管与所述排泥斗相连通,所述导流管与所述排污管路相连通用于产生负压吸力。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管沿所述排泥斗的侧壁的切线方向与所述排泥斗相连通。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管设有多根,多根所述旋流管沿所述排泥斗的周向间隔设置。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多根所述旋流管依次设置在所述排泥斗的不同高度形成螺旋形。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泥斗包括集泥壳体,所述集泥壳体具有相对的集泥口和排放口,沿所述集泥口至所述排放口,所述集泥壳体逐渐缩小设置形成锥形结构,所述排污管路与所述排放口相接。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污管路包括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排污管和所述第二排污管的弧形过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与所述排放口
相连通,所述导流管与所述第一排污管相连通。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排污管的出口设有管路对接结构,所述管路对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污管上的连接法兰。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污管与所述第二排污管相垂直。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如前述的沉淀池排污装置。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淀池排污装置使用时,将排泥斗置于沉淀池的底部。污水在沉淀池中沉淀后,沉淀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排泥斗中,此时可开启排污管路将排泥斗内的污泥排出。在排放污泥过程中,排污管路中的液压会下降,使得旋流管路与排泥斗相连通的一端的液压较高,而旋流管路与排污管路相连通的另一端的液压较低,进而在旋流管路的两端产生液压差。通过该液压差能够驱动旋流管路内的水体运动,进而在旋流管路内产生负压吸力,将排泥斗中的水体吸入旋流管路中,从而能够驱动水体在排泥斗内产生旋流。通过旋流能够充分地搅动排泥斗内的水体,进而夹带出更多的污泥,提高了排泥斗的排泥效果,避免污泥淤积在排泥斗及排污管路内造成堵塞。
16.进一步地,为了增强旋流管路的旋流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多根旋流管路,通过将多根旋流管路间隔排列设置,且使多根旋流管依次设置在排泥斗的不同高度形成螺旋形,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能够显著地强化旋流管路的旋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排泥斗的排泥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淀池通过运用前述沉淀池排污装置能够提高排泥效率,且能够避免污泥淤积在排泥斗及排污管路内造成堵塞,降低了沉淀池的维护保养频率,提高了沉淀池的使用寿命,且使得该沉淀池具有更加稳定可靠的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20.图1为所述沉淀池排污装置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所述沉淀池排污装置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22.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23.1、排泥斗;11、集泥壳体;111、集泥口;112、排放口;
24.2、排污管路;21、第一排污管;22、第二排污管;23、弧形过渡管;
25.3、旋转导流机构;31、旋流管路;311、旋流管;312、导流管;
26.4、管路对接结构;41、连接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现有技术中有些沉淀池中设有排泥斗用于排泥,在排泥过程中,沉淀池内的污泥通过排泥斗进入排污管路被排出。在排泥斗使用过程中,沉淀池内污泥随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排泥斗并沿排污管路被排出,但有时排泥斗内部的污泥不能完全地排放干净,这些污泥会沉积在排泥斗内而结块,使得排泥斗的有效容积变小,降低了排泥效率;且如不及时地清理排泥斗内的污泥结块,有时污泥结块还会堵塞排污管道,造成沉淀池的排污功能失效。
29.经分析,污泥在排泥斗及排污管道结块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在排污过程中排泥斗内的水体缺乏足够扰流搅动污泥而引起的。因此通过增加排泥斗内的扰流能够加快污泥排出、避免污泥在排泥斗和排污管道内结块。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淀池排污装置,其主要用于解决污泥淤积在排泥斗及排污管路内造成堵塞的问题。
3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沉淀池排污装置,配合参阅图1和图2,包括排泥斗1、与所述排泥斗1相连通的排污管路2、以及旋转导流机构3,所述旋转导流机构3包括旋流管路31,所述旋流管路31的进口与所述排泥斗1相连通,所述旋流管路31的出口与所述排污管路2相连通,在所述排污管路2排污状态下,所述旋流管路31内能产生负压吸力,用于带动与所述旋流管路31的进口相连通的所述排泥斗1内的水体旋转。
31.整体上,所述沉淀池排污装置使用时,将排泥斗1置于沉淀池的底部。污水在沉淀池中沉淀后,沉淀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排泥斗1中,此时可开启排污管路2将排泥斗1内的污泥排出。在排放污泥过程中,排污管路2中的液压会下降,使得旋流管路31与排泥斗1相连通的一端的液压较高,而旋流管路31与排污管路2相连通的另一端的液压较低,进而在旋流管路31的两端产生液压差。通过该液压差能够驱动旋流管路31内的水体运动,进而在旋流管路31内产生负压吸力,将排泥斗1内的水体吸入旋流管路31中,从而能够驱动水体在排泥斗1内产生旋流。通过旋流能够充分地搅动排泥斗1内的水体,进而夹带出更多的污泥,提高了排泥斗1的排泥效果,避免污泥淤积在排泥斗1及排污管路2内造成堵塞。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流管路31包括互相连通的旋流管311和导流管312,所述旋流管311与所述排泥斗1相连通,所述导流管312与所述排污管路2相连通用于产生负压吸力。具体的,旋流管311可与排泥斗1的底部相连通。
33.为了增强旋流管311的旋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流管311沿所述排泥斗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与所述排泥斗1相连通。
34.通过沿排泥斗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旋流管311,使得旋流管311产生的负压吸力能够沿排泥斗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作用于排泥斗1内的水体,进而能够带动排泥斗1内的水体沿该切线方向运动,从而产生旋流。
35.具体的,可将旋流管311水平设置,使水平设置的旋流管311沿排泥斗1的侧壁的切线方向与排泥斗1相连通。当然,设计人员也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旋流管311的设置角度,这里不做限制。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流管311设有多根,多根所述旋流管311沿所述排泥斗1的周向间隔设置。具体的,可将多根旋流管311按同一方向排列设置,使得多根旋流管311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进而强化旋流效果。
37.由于排泥斗1与排泥管路之间利用重力排泥,因此通过使旋流能够沿重力方向分布,能够起到更好地旋流排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多根所述旋流管311依次设置在所述排泥斗1的不同高度形成螺旋形。通过将多根旋流管311呈螺旋形设置,能够在排泥斗1的底部形成螺旋向下的旋流,使夹带污泥的水体能够快速地进入排泥管中排出,提高了排泥效率。其中,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确定相邻旋流管的间隔高度,这里不做限制。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泥斗1包括集泥壳体11,所述集泥壳体11具有相对的集泥口111和排放口112,沿所述集泥口111至所述排放口112,所述集泥壳体11逐渐缩小设置形成锥形结构,所述排污管路2与所述排放口112相接。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节集泥壳体11的形状,例如将集泥壳体11设置为圆锥形,这里不做限制。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路2包括第一排污管21、第二排污管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排污管21和所述第二排污管22的弧形过渡管23,所述第一排污管21与所述排放口112相连通,所述导流管312与所述第一排污管21相连通。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排污管22的出口设有管路对接结构4,所述管路对接结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污管22上的连接法兰41。通过在第二排污管22上设置连接法兰41,第二排污管22利用连接法兰41可快速地与外部管路相连接,进而将污水导出。
41.具体的,所述第一排污管21与所述第二排污管22相垂直。通过将第一排污管21与第二排污管22垂直设置,能够降低沉淀池排污装置的整体高度,便于制造和安装。
42.本实用新型所述沉淀池排污装置使用时,壳将排泥斗1置于沉淀池的底部。污水在沉淀池中沉淀后,沉淀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排泥斗1中,此时可开启排污管路2将排泥斗1内的污泥随水体排出。
43.在排放污泥过程中,排污管路2中的液压会下降,使得旋流管路31与排泥斗1相连通的一端的液压较高,而旋流管路31与排污管路2相连通的另一端的液压较低,进而在旋流管路31的两端产生液压差。通过该液压差能够驱动旋流管路31内的水体运动,进而在旋流管路31内产生负压吸力,将排泥斗1中的水体吸入旋流管路31中,从而能够驱动水体在排泥斗1内产生旋流。
44.通过旋流能够充分地搅动排泥斗1内的水体,进而夹带出更多的污泥,提高了排泥斗1的排泥效果,也避免污泥淤积在排泥斗1及排污管路2内造成堵塞。且为了增强旋流管路31的旋流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多根旋流管路31,通过将多根旋流管路31间隔排列设置,且使多根旋流管311依次设置在排泥斗1的不同高度形成螺旋形,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能够显著地强化旋流管路31的旋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排泥斗1的排泥效果。
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前述实施例中的沉淀池排污装置。该沉淀池排污装置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6.该沉淀池通过运用前述沉淀池排污装置能够提高排泥效率,且能够避免污泥淤积在排泥斗1及排污管路2内造成堵塞,降低了沉淀池的维护保养频率,提高了沉淀池的使用寿命,且使得该沉淀池具有更加稳定可靠的沉淀效果。
47.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

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4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