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支重轮拐臂及履带式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2022-09-06 19:25: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重轮拐臂、以及涉及一种具备该支重轮拐臂的履带式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2.全地形车是一种能够在高寒山地、热带丛林、沙漠戈壁、沼泽滩涂、河流湖泊等各种地理环境下行驶并具有高越野通过性、水陆两栖功能、高灵活性和可靠的防护能力的履带式全地形工程车辆。由于其行驶地域复杂,交变载荷对支承轮系及车体的冲击大,支重轮系的设计必须满足整车良好的减震和履带的全面贴地,因此需研制一种支重轮拐臂,用于连接支重轮与车架纵梁上的橡胶扭力轴套。
3.现有的技术中,没有标准的的支重轮与车架连接结构。
4.另外,现有履带式全地形车支重轮润滑时需将支重轮拆下,再在轴承上涂抹润滑脂,操作复杂,且拆卸过程中易对轴承以及限位环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支重轮拐臂及履带式全地形车,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支重轮拐臂,包括:
7.第一轴体,用于与车架纵梁上的扭力轴套连接;
8.第二轴体,用于与支重轮连接;
9.杆体,用于连接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
10.第一轴体、杆体与第二轴体三者形成“z”形结构。
11.优选的,在第二轴体的内部设置有润滑油腔;在所述杆体上设置有注油口,注油口与润滑油腔相连通;第二轴体的外柱面上远离杆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安装部;靠近杆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轴承安装部;在第二轴体上设置有轴承润滑油孔,轴承润滑油孔分别从润滑油腔贯穿至第一轴承安装部、第二轴承安装部的外柱面。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轴体的外柱面为阶梯轴形状,所述第二轴承安装部的直径大于第一轴承安装部的直径。
13.优选的,在第二轴体的外柱面上靠近杆体的一端设置有轴承限位部,轴承限位部的直径大于第二轴承安装部的直径,轴承限位部与第二轴承安装部之间形成限位台阶。
14.优选的,在所述第二轴体上远离杆体一端的端头上设置有外螺纹;在外螺纹处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与第二轴体的轴向相平行。
15.优选的,所述第一轴体的外柱面设置有花键齿。
16.优选的,所述第一轴体的中心设置有螺栓安装孔。
17.优选的,所述第一轴体、杆体与第二轴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杆体上与第一轴体相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台阶面;在杆体上与第二轴体相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第
二加强台阶面。
18.优选的,在所述杆体上靠近第二轴体位置处设置有螺纹孔;该螺纹孔用于安装限位块。
19.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该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上述支重轮拐臂。
2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第一轴体、杆体与第二轴体三者形成“z”形结构,实现了车架纵梁与支重轮的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于形成标准构件用于实现支重轮与车架连接。
22.(2)本实用新型通过轴承润滑油孔与润滑油腔相连通的结构,可以实现对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润滑。在进行润滑时,无需拆卸支重轮,避免在拆卸过程中对轴承、以及内部限位环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重轮拐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重轮拐臂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重轮拐臂与车架纵梁、支重轮相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重轮拐臂与车架纵梁、支重轮相配合时的分解示意图;
28.图5为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1、第一轴体;1-1、花键齿;1-2、螺栓安装孔;2、第二轴体;2-1、润滑油腔;2-2、第一轴承安装部;2-3、第二轴承安装部;2-4、轴承润滑油孔;2-5、轴承限位部;2-6、外螺纹;2-7、限位槽;3、杆体;3-1、注油口;3-2、第一加强台阶面;3-3、第二加强台阶面;3-4、螺纹孔;4、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垫片;6-1、卡齿;7、锁紧螺母;8、螺栓;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
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支重轮拐臂,包括:第一轴体1,用于与车架纵梁上的扭力轴套连接;第二轴体2,用于与支重轮连接;杆体3,用于连接第一轴体1和第二轴体2;第一轴体1、杆体3与第二轴体2三者形成“z”形结构。结合图3、图4所示,在使用时,第一轴体1插设在车架纵梁的扭力轴套中,支重轮通过安装在第二轴体2上。通过利用第一轴体1、杆体3与第二轴体2三者形成“z”形结构,实现了车架纵梁与支重轮的连接。
34.结合图1、图2所示,在第二轴体2的内部设置有润滑油腔2-1;在所述杆体3上设置有注油口3-1,注油口3-1与润滑油腔2-1相连通;第二轴体2的外柱面上远离杆体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安装部2-2;靠近杆体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轴承安装部2-3;在第二轴体2上设置有轴承润滑油孔2-4,轴承润滑油孔2-4分别从润滑油腔2-1贯穿至第一轴承安装部2-2、第二轴承安装部2-3的外柱面。结合图4所示,该支重轮拐臂在使用时,支重轮通过第一轴承4、第二轴承5安装在第二轴体2上,且第一轴承4的设置在第一轴承安装部2-2上,第二轴承5设置在第二轴承安装部2-3上;在润滑油腔2-1中通过注油口3-1加注润滑脂,并对注油口3-1采用堵头进行封堵,轴承润滑油孔2-4与润滑油腔2-1相连通,可以实现对于第一轴承4和第二轴承5的润滑。在进行润滑时,无需拆卸支重轮,避免在拆卸过程中对轴承、以及内部限位环造成损坏。
35.结合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轴体2的外柱面为阶梯轴形状,所述第二轴承安装部2-3的直径大于第一轴承安装部2-2的直径。在进行使用装配时,所选用的第二轴承5的内圈直径大于第一轴承4的内圈直径,因此,转配时防错作用,避免支重轮方向装反,若是装反,支重轮上相应的安装部件则无法进行装配。因此通过将第二轴体2设置成阶梯轴形状,起到防错作用。
36.结合图2所示,在第二轴体2的外柱面上靠近杆体3的一端设置有轴承限位部2-5,轴承限位部2-5的直径大于第二轴承安装部2-3的直径,轴承限位部2-5与第二轴承安装部2-3之间形成限位台阶。当第二轴承5进行装配时,第二轴承5的轴承内圈抵靠在限位台阶,该限位台阶对于第二轴承5起到限位作用。进而限定支重轮在第二轴体2上的轴向位置。
37.结合图2、图4所示,在所述第二轴体2上远离杆体3一端的端头上设置有外螺纹2-6;在外螺纹2-6处设置有限位槽2-7,限位槽2-7与第二轴体2的轴向相平行。第二轴体2与支重轮进行装配时,支重轮通过垫片6、锁紧螺母7进行锁紧且垫片6顶紧在第一轴承4的内圈上,因此设置外螺纹2-6与锁紧螺母7进行连接,为了避免防止垫片6打转,结合图5所示,通过设置限位槽2-7与垫片6上的卡齿6-1相配合,可以起到防止垫片6打转的作用。
38.结合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轴体1的外柱面设置有花键齿1-1。通过设置花键齿1-1,当第一轴体1与车架纵梁上的扭力轴套相连接时,花键齿1-1镶嵌在扭力轴套内部,可以防止第一轴体1与扭力轴套发生相对转动。
39.结合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轴体1的中心设置有螺栓安装孔1-2。支重轮拐臂在使用时,成对安装在车架纵梁的两侧,通过设置螺栓安装孔1-2,便于利用螺栓8穿设在该螺栓
安装孔1-2内将两个支重轮拐臂进行紧固连接在车架纵梁的扭力轴套内。
40.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轴体1、杆体3与第二轴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杆体3上与第一轴体1相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台阶面3-2;在杆体3上与第二轴体2相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台阶面3-3。该支重轮拐臂结构为一体铸造成形,第一轴体1空心轴形状、第二轴体2空心阶梯轴形状,杆体3为方轴结构,该支重轮拐臂形成了空心轴-四面体-空心阶梯轴的结构形式,由于支重轮拐臂主要受力点为支重轮和车架连接处,因此利用第一加强台阶面3-2、第二加强台阶面3-3进行加强,保证支重轮拐臂强度。
41.结合图4所示,在所述杆体3上靠近第二轴体2位置处设置有螺纹孔3-4;该螺纹孔3-4用于安装限位块9。限位块9的作用是用于与车架纵梁上的耐磨块形成摩擦副,对支重轮拐臂的偏移形成限位作用。因此通过设置螺纹孔3-4,便于安装限位块9。
42.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该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上述支重轮拐臂。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