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上盖组件、压缩机、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17:13: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上盖组件、压缩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2.转子压缩机在设计时,油路的设计是保障压缩机正常运行的关键,当油路设计不合理时,容易导致压缩机润滑不良及密封不严,从而导致压缩机摩擦功耗增加和制冷量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压缩机异常磨损而损坏。
3.油循环分为外循环和内循环,内循环为压缩机内部油路循环,外循环为压缩机外部循环。为了降低系统部件的存油率,压缩机油气分离分为内部油分和外部油分,外部油分增加系统的整体成本,且一般情况是较大型的系统才具有外部油分,一般小型系统的更多的是通过增加回油率来降低系统的存油量来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缩机上盖组件、压缩机、空调器,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压缩机内部油循环不够合理导致内部润滑油留存量偏少而系统内留存量过大导致系统换热器换热及节流阀节流效果偏差的不足。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缩机上盖组件,包括上盖以及处于其上的排气管组件,所述排气管组件包括连通所述上盖的内外侧的第一管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管件连通的第二管件,所述第二管件具有与压缩机内腔连通的进气口,进入所述进气口的冷媒气流在偏转第一非零预设角度后进入所述第一管件并排出所述压缩机。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件包括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二管件包括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两端开口形成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中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直管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轴线形成所述第一非零预设角度。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非零预设角度为90
°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中部区域具有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套筒段,所述第二直管段通过所述套筒段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入口套接;或者,所述第二直管段包括两段直管子段以及三通管件,两段所述直管子段分别对应所述三通管件的两个相对管口套接,所述三通管件通过剩余的一个管口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入口套接。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口距离所述压缩机的机壳内壁的距离为d,4mm≤d≤8mm。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件包括第一直管段,所述第二管件包括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两端封闭且朝向所述第一管件的一侧侧壁上构造有若干个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中部区域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直管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轴线形成第二非零预设角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非零预设角度为90
°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中部区域具有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套筒段,所述第二直管段通过所述套筒段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入口套接;或者,所述第二直管段包括两段直管子段以及三通管件,两段所述直管子段分别对应所述三通管件的两个相对管口套接,所述三通管件通过剩余的一个管口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入口套接。
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机上盖组件。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压缩机上盖组件、压缩机、空调器,与现有技术中的直管排气管结构相比较,压缩泵体组件排出的冷媒气流不直接进入第一管件内排出压缩机,而是在第二管件的作用下将冷媒气流的流通方向形成一定角度的偏转后再进入第一管件内排出,由于润滑油液滴和气态冷媒的流动状态不一样,润滑油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会更多的撞击在压缩机壳体内壁和第二管件的外壁上,从而起到润滑油与冷媒的分离作用,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油率及系统的存油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上盖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上盖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上盖组件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上盖组件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表示为:
22.1、上盖;21、第一管件;211、第一直管段;22、第二管件;221、进气口;222、第二直管段;2221、直管子段;2222、三通管件;101、接线柱;102、螺栓;103、下盖;104、润滑油;105、压缩泵体组件;106、接线柱护套;107、橡胶塞;108、大橡胶塞;109、压板;110、橡胶垫;111、分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上盖组件,包括上盖1以及处于其上的排气管组件,排气管组件包括连通上盖1的内外侧的第一管件21以及与第一管件21连通的第二管件22,第二管件22具有与压缩机内腔连通的进气口221,进入进气口221的冷媒气流在偏转第一非零预设角度后进入第一管件21并排出压缩机。该技术方案中,与现有技术中的直管排气管结构相比较,压缩泵体组件105排出的冷媒气流不直接进入第一管件21内排出压缩机,而是在第二管件22的作用下将冷媒气流的流通方向形成一定角度的偏转后再进入第一管件21内排出,由于润滑油液滴和气态冷媒的流动状态不一样,润滑油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会更多的撞击在压缩机壳体内壁和第二管件22的外壁上,从而起到润滑油与冷媒的分离作用,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油率及系统的存油率。能够理解的是,排气管组件中第一管件21与上盖1之间焊接为一体。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第一管件21包括第一直管段211,第二管件22包括第二直管段222,第二直管段222的两端开口形成进气口221,第二直管段222的中部区域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连通,且第二直管段222的轴线与第一直管段211的轴线形成第一
非零预设角度,也即第一管件21与第二管件22两者之间形成交叉角度。如此,压缩泵体组件105排出的冷媒穿过定转子结构之后能够从第二直管段222的两端进入第二直管段222,在客观上形成了侧置结构的进气流通路径,这种方式能够对冷媒与润滑油的流通路径形成较大改变,从而有利于两者与流经区域的壁体的碰撞分离,进一步降低压缩机的吐油率。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非零预设角度为90
°
,也即第一直管段211与第二直管段222两者相互垂直,这样能够有利于两者在压缩机机壳内的布置,且便于两者的组装连接。
26.第二直管段222的中部区域具有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套筒段,第二直管段222通过套筒段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套接,进一步的,套筒段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套接后进行焊接,保证连接的牢固;或者,参见图2所示,第二直管段222包括两段直管子段2221以及三通管件2222,两段直管子段2221分别对应三通管件2222的两个相对管口套接,三通管件2222通过剩余的一个管口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套接,相互套接的位置皆可以焊接以保证连接的牢固可靠。
27.第一直管段211与第二直管段222两者连接的位置可以根据压缩机壳体内的空间(内径)以及气流流畅灵活调整,而作为优选,进气口221距离压缩机的机壳内壁的距离为d,4mm≤d≤8mm,如此能够使进气口221与与之临近的压缩机壳体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这样能够使冷媒气流在此区域与壁体形成更为强烈的碰撞,利于冷媒中润滑油的有效分离。具体而言,该技术方案使得冷媒气流流场有较大的改变,高速流体更多的分布在壳体内壁附近,从转子流通孔出来的气液混合物由于电机上腔的流场的分布情况的改变,更多的会在较为靠近壳体内壁的地方运动,由于冷媒和润滑油的质量不同,润滑油液滴会由于惯性力的存在而撞击在壳体内壁和排气管的外壁上,从而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撞击在壳体内壁冷媒,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加容易在定子切边出进行汇集,从而更加容易的回到压缩机底部,更多的留存在压缩机内部,而排出压缩机的润滑油会进一步的减小,系统的存油量会降低,而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会得到提高。
28.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件21包括第一直管段211,第二管件22包括第二直管段222,第二直管段222的两端封闭且朝向第一管件21的一侧侧壁上构造有若干个进气口221,第二直管段222的中部区域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连通,且第二直管段222的轴线与第一直管段211的轴线形成第二非零预设角度,进气口221沿着第二直管段2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且朝向上盖1的一侧也即背离压缩泵体组件105的冷媒排出方向,能够使流场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润滑油和冷媒在压缩机内部分离更加充分。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二非零预设角度为90
°
,此时能够理解的,第一非零预设角度大致为180
°
,也即冷媒气流由上盖1向第二直管段222流动后经由进气口221进入第二直管段222,之后翻转180
°
后进入第一直管段211进而排出。该技术方案中,进气口221的数量以及口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直管段222的中部区域具有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套筒段,第二直管段222通过套筒段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套接;或者,参见图4所示,第二直管段222包括两段直管子段2221以及三通管件2222,两段直管子段2221分别对应三通管件2222的两个相对管口套接,三通管件2222通过剩余的一个管口与第一直管段211的入口套接。相互套接的位置皆可以焊接以保证连接的牢固可靠。
3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机上盖组件。
3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3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33.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