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低温绝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06:26: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温流体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低温绝热容器。


背景技术:

2.低温绝热容器包括用于容纳低温流体的内胆与位于内胆外的瓶体,内胆与瓶体之间具有真空夹层,从而减少容器漏热。然而在取用内部低温流体时,容器内应具备一定的压力,因而需要设置相应的增压管组件或外置增压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的容器需要设置相应的增压管组件或外置增压设备的相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增压管组件的低温绝热容器。
4.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温绝热容器,包括能够容纳低温流体的内胆与位于内胆外侧的瓶体,所述的低温绝热容器还包括:增压管组件,包括依次流体连通的引流管、换热管、延伸管以及气相管,所述的引流管与所述的气相管分别流体连通所述内胆的底部与顶部,所述的换热管与所述的延伸管均布置于所述瓶体的外侧,所述的换热管以蛇形盘绕的方式布置于所述瓶体的底部处并位于所述内胆的下侧,所述的延伸管上布置有增压截止阀;供应管组件,包括供应管路与若干个供应阀,所述的供应管路包括一端部伸入到所述内胆底部处的内管和位于所述瓶体外侧并且能够与外部的低温流体使用装置相接的至少一根外管,各所述的外管均与所述的内管流体连通,各个所述的供应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外管处。
5.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至少部分所述的延伸管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6.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的增压管组件还包括一旁路管,所述的气相管与所述的延伸管之间布置有一控压阀,所述旁路管的头尾两个端部分别流体连通所述的控压阀与所述的供应阀,所述的控压阀可选择性地接通所述的延伸管与所述的气相管或接通所述的气相管与所述的旁路管。还可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控压阀内预设有一设定压力,当所述气相管内的压力大于所述的设定压力时,所述的控压阀通所述的气相管与所述的旁路管。
7.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各条所述的外管均从头部至尾部向下延伸。
8.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的供应管具有均与所述供应入口流体连通的至少两条尾部分支管路,各条所述的尾部分支管路均布置有供应阀。
9.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的气相管上设置有一压力表。
10.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瓶体的底部还布置有若干上下延伸的管排卡,所述的管排卡固定连接所述的换热管。
11.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的换热管为不锈钢管或铝管。
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低温绝热容器可在需要对内胆增压时,开启增压截止阀,内胆内的低温流体能够依次通过引流管、换热管、延伸管以及气相管与环境
进行热交换并气化,最后回到内胆内,增加内胆的压力。其中,低温流体在换热管内进行气化,换热管位于内胆的下侧,从而可保证内胆内低温流体的重心始终高于换热管内低温流体的重心,保证在增压截止阀开启时,内胆能够向换热管持续地提供低温流体,避免增压管组件内发生流体滞留的情况。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低温绝热容器的主视图;
14.图2为图1所示的低温绝热容器的半剖图;
15.图3为图1所示的低温绝热容器的俯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低温绝热容器的主视图。
17.图中标记:
18.100、低温绝热容器;200、低温绝热容器;
19.1、内胆;2、瓶体;
20.31、引流管;32、换热管;33、延伸管;34、增压截止阀;35、控压阀;36、气相管;37、旁路管;38、压力表;
21.41、供应管路;42、内管;43、外管;43’外管;44、供应阀。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或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然而,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或者在一个或更多个等同布置的情况下实施。此外,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不同,但不必是排他的。例如,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或实现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形状、构造和特性。
23.此外,本技术中,诸如“在
……
之下”、“在
……
下方”、“在
……
下”、“下”、“在
……
上方”、“上”、“在
……
之上”、“较高的”、“侧”(例如,如在“侧壁”中)等的空间相对术语,由此来描述如附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其它)元件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图包括设备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随后将被定位为“在”所述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设备可以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位处),如此,相应地解释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语。
24.本技术中,术语“头部”与“尾部”均指管体中靠近端部的部分,其中,就管内流体的流动方向而言,“头部”位于“尾部”的上游。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低温绝热容器100,低温绝热容器100能够容纳低温流体并利用环境热量对内部进行增压。结合图2,该低温绝热容器100包括用于容纳低温流体的内胆1、位于内胆1外侧的瓶体2、利用环境热量进行增压的增压管组件以及向外提供低温流体的供应管组件。
26.瓶体2与内胆1均为刚性部件,瓶体2构成低温绝热容器100的主体外轮廓。内胆1与瓶体2之间为真空层,以减小内胆1与瓶体2之间的传热系数,维持内部流体的低温状态。
27.低温流体位于内胆1内时,部分液体气化并聚集于内胆1的上部,形成气相空间,液态的低温流体位于内胆1的下部并形成液相空间。供应管组件包括向外输送内胆1内低温流体的供应管路41与布置于瓶体2外侧的供应阀44。供应管路41包括伸入内胆1底部的内管42与布置于瓶体2外侧的外管43,内管42与外管43流体连通,外管43可接入低温流体使用装置。供应阀44布置于外管43上,用于开启以及管段供应管路41。可以理解地,当气相空间内的气体压力较大时,打开供应阀44之后,液相空间内的低温流体便可通过供应管路41流出低温绝热容器100,无需外加动力设备。
28.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低温绝热容器200,其与低温绝热容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供应管路41’的由一根内管42与多根外管43’构成,各外管43’均与内管42流体连通并设置有一供应阀44。外管43’从头部向尾部向下延伸,以降低外管43’出口的高度,减小气相空间内气体压力的需求。多根外管43’可同时满足多用户的低温流体需求,或是提供不同压力的低温流体。
29.继续参阅图1-3,其中,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气相管36内压力低于设定压力时,增压管组件内部分低温流体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气相管36内压力高于设定压力时,增压管组件内部分低温流体流动方向。增压管组件包括与内胆1底部流体连通的引流管31、蛇形盘绕于瓶体2底部处的换热管32、竖直布置的延伸管33以及与内胆1顶部流体连通的气相管36。引流管31、换热管32、延伸管33以及气相管36依次流体连通并构成一条供低温流体从液相空间流向气相空间的流动路径。
30.换热管32暴露在外界大气中,以供低温流体与环境进行热交换并气化。外置式的换热管32采用不锈钢或铝制成,相较于传统的内置式换热管,其拥有更大管径与吸热量,从而充分气化内部的液态低温流体,保证液体无残留以及提高低温流体的利用率。换热管32布置于内胆1的下侧,该设置方式可使得内胆1内的低温流体重心始终高于换热管2内的低温流体的重心(延伸管33内的气态低温流体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当增压截止阀34(见下文)开启时,内胆1内的低温流体能够持续流向换热管,不会发生停滞现象。瓶体2上还布置有若干上下延伸的管排卡21,管排卡21固定连接换热管32,以提高换热管32的稳定性。
31.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保证增压管组件内的低温流体充分气化,延伸管的头部也可构造蛇形盘绕于瓶体,以延长低温流体与环境的换热路径。在这种情况下,蛇形盘绕的延伸管可能高于内胆的底部,但是读者应明白的是,换热管与延伸管的分界点在于额定工况下管内低温流体的气化点,而非蛇形盘绕管体与竖直布置管体的连接处。
32.延伸管33上设置有一增压截止阀34,该增压截止阀34能够开启以及关闭上述的流动路径。结合图3,增压管组件还布置有控压阀35、旁路管37与压力表38,压力表38布置于气相管36的尾部,以监测内胆1内气相空间的气体压力。
33.控压阀35布置于延伸管33与气相管36之间,旁路管37的头尾两个端部分别流体连通控压阀35与供应阀44。控压阀35为一三通阀并且预存有一设定压力,控压阀35被配置成:当气相管36内的气体压力低于该设定压力时,控压阀35接通延伸管33与气相管36并切断延伸管33与旁路管37;当气相管36内的气体压力高于该设定压力时,接通气相管36与旁路管37并切断延伸管33与气相管36。当用户需要使用低温流体时,开启增压截止阀34对内胆1进
行增压,当内胆1的压力高于设定压力(即能够保证内胆1内低温流体可通过供应管路41流出时),气相空间内多余的低温流体则可通过旁路管37对外供给,在保证内胆1出于安全压力方位内的同时最大化地利用低温流体。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