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

2022-09-03 02:14: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检测试剂盒的领域,尤其是涉及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2.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是一种功能性非经典hla-ib类分子,其糖蛋白重链通过非共价键与b2微球蛋白结合,具备类似经典hla.i类抗原结构,拥有七种异构体的表达形式。目前认为,hla-g是免疫耐受分子,作用在母胎界面维持母胎免疫耐受,促进移植物耐受,减少炎症和术后移植物排斥反应是造成移植器官失功的最主要因素。
3.目前用于hla-g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包括如dna直接测序法、pcr-rflp方法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pcr-ssp)。其中,传统的sanger法测序不仅费时而且价格昂贵。新一代测序以其低成本、高通量的优势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疾病基因检测的重要工具,结合特定核算序列靶向富集技术,可以更加高效经济的对hla-g基因进行深度测序和突变分析。
4.在对hla-g基因的多态性检测的试剂的运输储存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检测试剂盒作为载体,将装有待检测的试剂装入到试剂管的内部,进而将试剂管放置在试剂盒的内部进行储存运输。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试剂管放置在试剂盒的内部在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晃动,且一般的试剂管为玻璃制品,从而试剂管在晃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破损的情况,导致位于试剂管内部的试剂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减少试剂管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振动造成的破损,本技术提供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
7.本技术提供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包括有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内开设有容纳孔,所述试剂盒相对于所述容纳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试剂管,所述试剂盒的顶端铰接设置有盒盖,所述盒盖上设置有第一弹簧板,所述第一弹簧板靠近所述盒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件,所述试剂盒相对于所述容纳孔的位置水平设置有第二弹簧板,所述第二弹簧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簧板与所述试剂盒滑动连接,所述试剂盒的内部设置有按压弹起装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试剂管放置在试剂盒的内部,通过盒盖将试剂盒的表面进行遮盖,进而通过第一弹簧板和第二弹簧板对试剂管进行夹持,减少试剂管在试剂盒内部产生的晃动,减少试剂管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振动造成的破损。
10.可选的,所述按压弹起装置包括有套设在所述第二弹簧板外侧的转盘,所述转盘的侧壁水平开设有弹簧孔,所述弹簧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靠近所述弹簧孔孔底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弹性件;所述试剂盒相对于所述卡块的位置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包括有竖直开设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竖直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高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底端,所述第一滑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滑槽背离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竖直设置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二滑槽的顶端,所述第二滑槽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滑槽的顶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滑槽的槽深深于所述第三滑槽的槽深。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下压试剂管,进而试剂管带动第二弹簧板向下移动,使得第二弹簧板带动卡块向下移动,卡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向下滑动,进而卡块自第一滑槽通过第一连接槽进入到第二滑槽的内部,此时的试剂管的顶端与试剂盒的顶端齐平;当操作人员松手后,第二弹性件推动第二弹簧板向上移动,使得第二弹簧板带动卡块向上移动,使得卡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向上滑动,卡块自第二滑槽的内部通过第二连接槽进入到第三滑槽的顶端;当卡块位于第三滑槽的顶端时,试剂管的顶端自试剂盒的顶端伸出,便于操作人员将试剂管自试剂盒的内部取出,通过向下移动试剂管,使得卡块自第三滑槽进入到第一滑槽的内部,且由于第一滑槽的槽深深于第三滑槽,进而卡块能够卡在第一滑槽的顶端。
12.可选的,所述第二滑槽的底端竖直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相连通,所述第三滑槽的上方竖直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三滑槽相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通过第一连接槽进入到第二滑槽的内部时,能够进入到第一导向槽的内部,进而当卡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向上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导向槽进行导向,从而减少卡块卡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之间的位置;卡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通过第二连接槽进入到第三滑槽的内部时,能够进入到第二导向槽的内部,进而通过第二导向槽的导向,减少卡块卡在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之间的情况。
14.可选的,所述第二弹簧板相对于所述转盘的位置水平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第一滚珠,所述第一滚珠的一端自所述凹槽的内部伸出且与所述转盘滚动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滚珠在凹槽的内部相对滚动,且第一滚珠与转盘相对转动,进而减少转盘和第二弹簧板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便于转盘的转动。
16.可选的,所述卡块背离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侧开设有球槽,所述球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第二滚珠,所述第二滚珠的一端自所述卡块的内部伸出,且所述第二滚珠与所述试剂盒滚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滚珠在球槽的内部相对滚动,且第二滚珠与试剂盒之间相对滚动,从而减少试剂盒和卡块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便于卡块在卡槽的内部相对滑动。
18.可选的,所述试剂管的底壁呈锥形结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底端锥形设置的试剂管,便于位于试剂管内部试剂的集中。
20.可选的,所述第二弹簧板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试剂管的位置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为与所述试剂管的底端相适配的锥形结构。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试剂管放置在放置槽的内部,且放置槽的结构与试剂管的底端结构相同,从而减少摁压试剂管的时候,试剂管的底端应力集中产生破损的情况。
22.可选的,所述试剂管的底端竖直开设有第一密封孔,所述第一密封孔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第一封堵孔,所述第一封堵孔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封堵孔,所述第二封堵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封堵孔的直径,所述第二封堵孔的内部水平设置有第一封堵件,所述第一封堵件与所述试剂管铰接设置,所述第一封堵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封堵孔且小于所述第二封堵孔,所述试剂管上设置有真空结构。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位于试剂管内部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时,位于试剂管内部的气体或者液体能够将第一封堵件推开,进而自第一密封孔的位置排出,且当外界的气压大于试剂管内部的气压时,外界的气压推动第一封堵件压紧在第一封堵孔和第二封堵孔之间产生的凸台上,进而减少试剂管内部的试剂自第一密封孔的位置漏出的情况。
24.可选的,所述真空结构包括有竖直开设有真空孔,所述真空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密封件,所述试剂管的顶端竖直开设有第二密封孔,所述第二密封孔包括有竖直开设的第三封堵孔,所述第三封堵孔的上方开设有第四封堵孔,所述第三封堵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四封堵孔的直径,所述第四封堵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封堵件,所述第二封堵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封堵孔的直径。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界的气压高于试剂管内部的气压时,外界的压力会将密封件压在第三封堵孔和第四封堵孔之间产生的凸台上,从而减少为位于试剂管内部的试剂自第二密封孔的位置漏出的情况。
26.可选的,所述试剂盒相对于所述容纳孔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温度监测器。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温度监测器以保障储存和运输试剂过程中温度在合理的控制范围。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通过将试剂管放置在试剂盒的内部,通过盒盖将试剂盒的表面进行遮盖,进而通过第一弹簧板和第二弹簧板对试剂管进行夹持,减少试剂管在试剂盒内部产生的晃动,减少试剂管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振动造成的破损。
30.2.通过下压试剂管,进而试剂管带动第二弹簧板向下移动,使得第二弹簧板带动卡块向下移动,卡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向下滑动,进而卡块自第一滑槽通过第一连接槽进入到第二滑槽的内部,此时的试剂管的顶端与试剂盒的顶端齐平;当操作人员松手后,第二弹性件推动第二弹簧板向上移动,使得第二弹簧板带动卡块向上移动,使得卡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向上滑动,卡块自第二滑槽的内部通过第二连接槽进入到第三滑槽的顶端;当卡块位于第三滑槽的顶端时,试剂管的顶端自试剂盒的顶端伸出,便于操作人员将试剂管自试剂盒的内部取出,通过向下移动试剂管,使得卡块自第三滑槽进入到第一滑槽的内部,且由于第一滑槽的槽深深于第三滑槽,进而卡块能够卡在第一滑槽的顶端。
31.3.当位于试剂管内部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时,位于试剂管内部的气体或者液体能够将第一封堵件推开,进而自第一密封孔的位置排出,且当外界的气压大于试剂管内部
的气压时,外界的气压推动第一封堵件压紧在第一封堵孔和第二封堵孔之间产生的凸台上,进而减少试剂管内部的试剂自第一密封孔的位置漏出的情况。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剖视图;
3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试剂管自试剂盒内部滑出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试剂盒的剖视图;
3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第二弹簧板的结构爆炸图;
37.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3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图;
4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试剂管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试剂管的剖视图;
42.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合格文库的峰图。
43.附图标记说明:1、试剂盒;11、容纳孔;111、隔腔;112、滑动部;113、转动部;12、挡板;13、第二弹簧板;131、第二弹簧;132、放置槽;14、转盘;141、凹槽;142、第一滚珠;143、弹簧孔;144、卡块;1441、球槽;1442、第二滚珠;145、第三弹簧;2、盒盖;21、第一弹簧板;22、第一弹簧;3、试剂管;31、第一密封孔;311、第一封堵孔;312、第二封堵孔;32、第一封堵板;33、第二密封孔;331、第三封堵孔;332、第四封堵孔;34、第二封堵板;35、真空孔;351、密封块;4、卡槽;41、第一滑槽;42、第二滑槽;43、第一连接槽;44、第三滑槽;45、第二连接槽;46、第一导向槽;47、第二导向槽;5、温度监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参照图1、图2,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包括有试剂盒1,位于试剂盒1的顶壁铰接设置有盒盖2。
46.参照图2、图3,位于试剂盒1的内部竖直开设有容纳孔11,容纳孔11为六棱柱结构,且位于容纳孔11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挡板12,挡板12沿着容纳孔11水平截面的相对两个顶点
之间的连线方向设置。通过挡板12将容纳孔11分隔成六个沿着周向设置的隔腔111。
47.试剂盒1相对于容纳孔11的每个隔腔11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试剂管3,试剂管3与试剂盒1之间滑动连接,且试剂管3与挡板12之间滑动连接。试剂管3为三棱柱结构,且试剂管3的底端为锥形结构。
48.参照图1、图2,位于盒盖2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弹簧板21,第一弹簧板21与盒盖2之间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一弹簧板21靠近盒盖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弹簧22,第一弹簧22的一端与盒盖2固定连接,且第一弹簧22的另外一端与第一弹簧板21固定连接。
49.参照图2、图4,容纳孔11包括有位于上方的滑动部112以及位于滑动部112下方的转动部113,滑动部112为六棱柱结构,且转动部113为圆盘型结构。试剂盒1位于转动部113的内部水平设置有第二弹簧板13,第二弹簧板13为圆盘型结构,第二弹簧板13与试剂盒1之间滑动连接。位于第二弹簧板13的下方竖直是有第二弹簧131,第二弹簧131沿着转动部113的周向等距设置多个。第二弹簧131的顶端与第二弹簧板13固定连接,且第二弹簧131的底端与试剂盒1固定连接。
50.第二弹簧板13的上表面相对于试剂管3的位置竖直开设有放置槽132,放置槽132为与试剂管3的底端相适配的锥形结构,且试剂管3的底端能够伸入到放置槽132的内部。
51.当试剂管3放置在放置槽132的内部后,试剂管3的顶壁高于试剂盒1的顶壁,且当盒盖2转动将试剂盒1的顶部遮蔽后,第一弹簧板21推动试剂管3下降,进而驱动第二弹簧板13下降,通过第一弹簧板21和第二弹簧板13对试剂管3进行压紧固定。
52.参照图5、图6,位于第二弹簧板13的外侧同轴套设有转盘14,转盘14与第二弹簧板13之间转动连接,位于第二弹簧板13的外侧侧壁同轴开设有凹槽141,且凹槽141为环形结构,位于凹槽141的内部滚动连接有第一滚珠142,第一滚珠142沿着凹槽141的周向等距设置多个,且第一滚珠142靠近转盘14的一端自凹槽141的内部伸出且与转盘14滚动连接。
53.位于转盘14的外侧侧壁相对开设有弹簧孔143,弹簧孔143水平开设,且位于弹簧孔14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卡块144,位于卡块144靠近弹簧孔143孔底的一端水平设置有第三弹簧145,第三弹簧145的一端与卡块144固定连接,且第三弹簧145的另外一端与转盘14固定连接。
54.卡块144背离第三弹簧145的一端开设有球槽1441,位于球槽1441的内部滚动连接有第二滚珠1442,第二滚珠1442背离第三弹簧145的一端自球槽1441的内部伸出,且第二滚珠1442与试剂盒1滚动连接。
55.参照图7、图8,试剂盒1相对于转动部113的侧壁开设有卡槽4,卡槽4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第一滑槽41,位于第一滑槽41的一端竖直开设有第二滑槽42,第一滑槽41的槽深与第二滑槽42的槽深相同,且第一滑槽41的底端高于第二滑槽42的底端。
56.位于第一滑槽41的底端开设有第一连接槽43,第一连接槽43的槽深与第一滑槽41相同,且第一连接槽43的一端与第一滑槽41的底端相连通,第一连接槽43的另外一端与第二滑槽42的底端相连通,第一连接槽43倾斜设置,且沿着自靠近第一滑槽41的一端到靠近第二滑槽42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57.位于第二滑槽42背离第一滑槽41的一端竖直开设有第三滑槽44,第三滑槽44的槽深浅于第二滑槽42的槽深,且第三滑槽44的顶端高于第一滑槽41的顶端,且第三滑槽44的底端与第一滑槽41的顶端相同。
58.位于第三滑槽44和第二滑槽42之间开设有第二连接槽45,第二连接槽45的一端与第二滑槽42的顶端相连通,且第二连接槽45的另外一端与第三滑槽44的顶端相连通。
59.第二连接槽45的槽深为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沿着自靠近第二滑槽42的一端到靠近第三滑槽44的一端逐渐变浅,且第二连接槽45与靠近第二滑槽42的一端的槽深与第二滑槽42相同,第二连接槽45靠近第三滑槽44的一端的槽深与第三滑槽44相同。
60.卡槽4沿着转动部113的周向设置多个,且其中一个卡槽4的第一滑槽41的顶端与相邻的另外一个卡槽4的第三滑槽44的底端相对,使得多个卡槽4的第一滑槽41与第三滑槽44首尾相连,进而槽深较第三滑槽44深的第一滑槽41与第三滑槽44之间形成一个卡台。
61.卡块144伸入到卡槽4的内部且相对滑动,当试剂管3的顶端与试剂盒1的顶壁齐平时,卡块144位于第一滑槽41的顶端,且通过卡台将卡块144卡接在第一滑槽41的内部不能进入到第三滑槽44的内部。
62.当操作人员将试剂管3摁下后,试剂管3带动转盘14下移,进而带动卡块144在第一滑槽41的内部下移,卡块144进入到第一滑槽41的内部,当移动到第一滑槽41的最低端后进入到第二滑槽42的底端,操作人员此时不能继续向下摁动试剂管3。
63.当操作人员松手后,第二弹簧131推动第二弹簧板13上移,进而带动转盘14上移,使得卡块144在第二滑槽42的内部向上移动,卡块144移动到第二滑槽42的最顶端后进入到第二连接槽45的内部继续向上移动到第三滑槽44的顶端,且随着第二连接槽45的槽深逐渐变浅,进而将卡块144缩回到弹簧孔143的内部。
64.当卡块144位于第三滑槽44的顶端时,由于第三滑槽44的顶端高于第一滑槽41的顶端,进而试剂管3的顶端能够自试剂盒1的顶端伸出,便于操作人员将试剂管3取出。当操作人员将试剂管3摁下后,带动卡块144在第三滑槽44的内部下移,进而移动到第一滑槽41的内部,卡块144自弹簧孔143的内部弹出,被卡台卡在第一滑槽41的内部。
65.位于第二滑槽42的底端竖直开设有第一导向槽46,第一导向槽46的槽深与第二滑槽42相同,且第一导向槽46与第二滑槽42相对连通。当卡块144在第一滑槽41的内部滑出后,能够进入到第一导向槽46的内部,从而便于第二弹簧131推动第二弹簧板13上移进而带动卡块144上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入到第二滑槽42的内部。
66.位于第三滑槽44的顶端竖直开设有第二导向槽47,第二导向槽47的槽深与第三滑槽44相同,且第二导向槽47与第三滑槽44相对连通。当卡块144自第二连接槽45的内部滑出后,能够进入到第二导向槽47的内部,进而当操作人员将试剂管3下移时,能够便于卡块144进入到第三滑槽44的内部。
67.参照图9、图10,位于试剂管3的底端竖直开设有第一密封孔31,第一密封孔31包括有同轴设置的第一封堵孔311和位于第一封堵孔311下方的第二封堵孔312。第一封堵孔311与第二封堵孔312相对连通,且第一封堵孔311的直径小于第二封堵孔312的直径。
68.位于第二封堵孔312的内部水平设置有第一封堵板32,第一封堵板32可为橡胶制的圆盘型结构,且第一封堵板32的直径大于第一封堵孔311的直径且小于第二封堵孔312的直径,第一封堵板32与第二封堵孔312同轴设置,且第一封堵板32的一端与试剂管3铰接设置。
69.位于试剂管3的底壁竖直开设有第二密封孔33,第二密封孔33包括有同轴设置的第三封堵孔331和位于第三封堵孔331下方的第四封堵孔332,第三封堵孔331和第四封堵孔
332相对连通,且第三封堵孔331的直径大于第四封堵孔332的直径。
70.位于第三封堵孔331的内部水平设置有第二封堵板34,第二封堵板34为与第三封堵孔331同轴设置的圆盘型结构,且第二封堵板34的直径与第三封堵孔331的直径相同,进而能够将第二封堵板34伸入到第三封堵孔331的内部,进而将第四封堵孔332遮蔽。
71.位于试剂管3的顶壁竖直开设有真空孔35,位于真空孔3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块351,密封块351可由橡胶制成。操作人员可将试剂管3倒置,通过针管自密封块351扎入到试剂管3的内部,将针管内部的试剂注入到试剂管3的内部,位于试剂管3内部的压力增大,进而试剂管3内部的空气将推动第一封堵板32转动,使得内部的空气自第一密封孔31的位置排出。
72.当需要将试剂管3的内部抽真空时,通过试管自密封块351扎入到试剂管3的内部将位于试剂管3内部的空气抽出,进而外界的大气压推动第一封堵板32压在第一封堵孔311和第二封堵孔312形成的凸台上,且将第二封堵板34压在第三封堵孔331和第四封堵孔332形成的凸台上,减少外界的空气进入到试剂管3的内部,且减少位于试剂管3内部的液体流出。
73.参照图4,位于试剂盒1相对于容纳孔11的底壁上固定连接有温度监测器5,便于在运输的过程中对温度进行监测。
74.多重pcr靶向捕获测序技术采用多重pcr反应,同时对多个目标区域进行扩增,得到扩增子产物,经过第1轮磁珠纯化后,进行接头pcr反应,将二代测序的接头序列引入到扩增子产物两侧,得到扩增子文库,经过第2轮磁珠纯化后,对文库进行定量,质检和上机测序,最后通过生信分析,确定目标区域的碱基序列是否发生突变。
75.操作方法如下:
76.第1步 多重pcr反应;
77.第2步 第1轮磁珠纯化;
78.1.向30μl pcr合并产物加入27μl室温平衡后的ampure xp磁珠;
79.2.室温孵育5 min后,将pcr管置于dynamag
ꢀ‑
96 side磁力架上3 min;
80.3.彻底移除上清,将pcr管从磁力架取下,向管内加入50μl yf buffer b,用移液器轻缓吸打混匀20次;
81.4.室温孵育5min后,将pcr管置于dynamag
ꢀ‑
96 side磁力架上3min;
82.5.移除上清,pcr管继续放置在磁力架上,向管内加入180μl 80%乙醇溶液,静置30s;
83.6.移除上清,pcr管继续放置在磁力架上,向管内加入180μl 80%乙醇溶液,静置30s后彻底移除上清(建议使用10 μl移液器移除底部残留乙醇溶液);
84.7.室温静置3min,使残留乙醇彻底挥发;
85.8.将pcr管从磁力架取下,加入24μl ddh2o,移液器轻轻吸打重悬磁珠,避免产生气泡,室温静置 2min;
86.9.将pcr管重新置于磁力架上,静置3min;
87.10.用移液器吸取13.5μl 上清液,转移到新的200μl pcr管内,管内上清液为纯化后的多重pcr产物。
88.第3步 接头pcr反应;
89.第4步 第2轮磁珠纯化;
90.1.向30μl pcr合并产物加入27μl室温平衡后的ampure xp磁珠,用移液器轻缓吸打混匀20次;
91.2.室温孵育5 min后,将pcr管置于dynamag
ꢀ‑
96 side磁力架上3 min;
92.3.彻底移除上清,将pcr管从磁力架取下,向管内加入50μl yf buffer b,用移液器轻缓吸打混匀20次;
93.4.室温孵育5min后,将pcr管置于dynamag
ꢀ‑
96 side磁力架上3min;
94.5.移除上清,pcr管继续放置在磁力架上,向管内加入180μl 80%乙醇溶液,静置30s;
95.6.移除上清,pcr管继续放置在磁力架上,向管内加入180μl 80%乙醇溶液,静置30s后彻底移除上清(建议使用10 μl移液器移除底部残留乙醇溶液);
96.7.室温静置3min,使残留乙醇彻底挥发;
97.8.将pcr管从磁力架取下,加入24μl ddh2o,移液器轻轻吸打重悬磁珠,避免产生气泡,室温静置 2min;
98.9.将pcr管重新置于磁力架上,静置3min;
99.10.用移液器吸取20μl 上清液,转移到新的200μl pcr管内,管内上清液为纯化好的文库。
100.第5步 文库定量,质检和送测;
101.1.采用qubit或者q-pcr仪器对文库的浓度进行精确定量,满足上机要求;
102.2.采用qsep100毛细管电泳仪对文库进行检测,确定文库内片段的分布情况。合格文库的峰图参照图11所示:主峰位置正确,基本没有小片段的引物二聚体小峰,没有大片段的非特异性产物杂峰。
103.3.文库质检合格后,进行上机测序和数据分析,评估文库的覆盖率,均一性,比对率和捕获率等关键指标。
104.本技术实施例hla-g基因分子多态性的多重pcr测序检测试剂盒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试剂管3放置在试剂盒1的内部,且通过将盒盖2盖在试剂盒1上,通过第一弹簧板21和第二弹簧板13对试剂管3进行夹持固定,减少试剂管3产生晃动的情况。
105.当需要将试剂管3自试剂盒1的内部取出时,通过下压试剂管3,试剂管3带动第二弹簧板13下移,进而带动转盘14下移,使得转盘14带动卡块144下移。卡块144在第一滑槽41的内部竖直滑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接槽43进入到第二滑槽42的底端。
106.此时操作人员松手后,第二弹簧131推动第二弹簧板13上移,进而第二弹簧板13带动转盘14上移,使得转盘14带动卡块144向上移动,卡块144在第二滑槽42的内部向上移动通过第二连接槽45进入到第三滑槽44的内部,此时的试剂管3自试剂盒1的顶壁伸出。
107.当需要将试剂管3固定在试剂盒1的内部时,通过向下摁动试剂管3,进而试剂管3带动第二弹簧板13下移,使得卡块144在第三滑槽44的内部相对滑动,进而自第三滑槽44进入到第一滑槽41的内部,从而通过卡台将卡块144固定在第一滑槽41的顶端,此时的试剂管3的顶端与试剂盒1的顶端齐平。
10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