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9-02 20:5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一种包括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逐渐应用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因具有厚度小、亮度高、功耗低、响应快、清晰度高、柔性好以及发光效率高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现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显示画面经常存在显示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的均匀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研究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的均匀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阴极层;其中,所述阴极层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并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所述第一电极层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并联,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的部分并联,从而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显示区部分并联,来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电阻,进而降低所述阴极层靠近其信号输入端的部分(即靠近柔性电路板的部分)和远离其信号输入端的部分(即远离柔性电路板的部分)之间的电压差,缓解由于所述阴极层位于显示区的部分不同区域之间压差较大,导致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不均现象,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5.而且,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还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部分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的部分并联,来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边框区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部分的信号传输损耗,进而降低所述柔性电路板输出的信号传输到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信号传输损耗,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固定的前提下,降低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耗。
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阴极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阳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和所述阴极层之间的像素定义层和发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像素定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像素定义区一一对应,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区内;位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阴极层一侧的控制电路层。
7.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阴极层的一侧,以缩短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且所述第一电极层的设置不影响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域,从而
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中各电极线的布局和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从而精确调控阴极层位于各发光单元周围的电阻,实现更精确的阴极层电阻控制,使得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电阻更均衡。
8.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与所述控制电路层之间。
9.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电路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以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实现所述控制电路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的电绝缘,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具有第二绝缘层,以通过所述第二绝缘层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阳极层的电绝缘,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层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阳极层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阴极层电连接。
10.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过孔贯穿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以避免所述第二过孔的设置影响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域。
11.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2.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朝向所述阴极层的一侧。
13.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阳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具有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阴极层之间具有第四绝缘层,以利用所述第四绝缘层使得所述阴极层的形成表面为平整表面。
14.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交叠,从而避免所述第一电极层的设置影响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区域。
15.在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条第一电极线,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多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极线沿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邻行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16.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多条第二电极线,所述第二电极线沿列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多列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极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邻列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17.在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电极线的形状为波浪形或折线形。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显示画面时,显示亮度的均匀度,同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固定的前提下,降低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
19.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
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21.图2为目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22.图3为目前显示面板的结构剖视图;
23.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25.图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26.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和发光单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7.图8为阴极层远离阳极层一侧表面不同区域不在同一平面的示意图;
28.图9为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29.图10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和发光单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30.图11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和发光单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31.图12为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和发光单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32.图1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中电极线的形状示意图;
33.图14为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36.为了下述各实施例的描述清楚简洁,首先给出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37.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显示二极管),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led),是指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进行发光的半导体结构。
38.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
39.如图1所示,图1为oled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在日常生活中,用户无论是在乘坐交通工具途中,还是在休闲时间,经常会刷手机,利用oled显示面板观看视频、浏览网页、玩游戏等,而在刷手机的过程中,oled显示面板需要不断更新其显示画面,以进行显示
图像和/或显示文字的更新,从而满足用户的观看显示需求。
40.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oled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所述oled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01和边框区02,其中,所述显示区01设置有多个oled发光单元,所述边框区02设置有柔性电路板fpc03和集成电路板ic04,所述集成电路板ic04与所述柔性电路板fpc03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fpc03通过电连接线05与显示区01的各oled发光单元电连接。具体工作时,所述集成电路板ic04通过柔性电路板fpc03将驱动信号传输给电连接线05,再经电连接线05传输至显示区10的各个oled发光单元,以控制各个oled发光单元发光,从而使得所述oled显示面板进行显示画面的显示。
41.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剖视图,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区01包括相对设置的阳极层07和阴极层06,以及位于所述阳极层07和所述阴极层06之间的发光层08,其中,所述阳极层07包括多个阳极,所述发光层08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阳极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从而在所述oled显示面板工作时,可以通过给所述阴极层和各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阳极施加电压,控制各所述发光单元进行发光。
42.继续如图3所示,目前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阴极层06还延伸至边框区02,通过位于所述边框区02的电连接线05与柔性电路板相连,以使得位于边框区的集成电路板可以依次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电连接线为阴极层施加电压。实际应用中,由于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面积较大,导致阴极层06靠近电连接线05一端的电压和阴极层06远离电连接线05一端的电压之间的差值加大,从而导致显示画面存在显示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如显示画面的靠近电路板的一端和远离电路板的一端显示亮度不同,和/或,显示画面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显示亮度不同等。
43.另外,电连接所述阴极层06和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电连接线05较长,使得所述柔性电路板输出的信号传输到所述阴极层损耗较大,会造成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较大。
4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4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
45.第一基板10;
46.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一侧的第一电极层20;
47.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0远离所述第一基板10一侧的阴极层30;
48.其中,所述阴极层30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0,并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200;所述第一电极层20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0,与所述阴极层30位于所述显示区100的部分并联,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200,与所述阴极层30位于所述边框区200的部分并联。
49.具体工作时,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还绑定有柔性电路板和集成电路板,继续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阴极层20通过电连接线40与后续绑定的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以使得所述集成电路板依次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电连接线40为所述阴极层提供电压信号。
50.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除包括第一基板、阴极层和第一电极层外,还包括:位于所述阴极层30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0一侧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阳极单元60;位于所述阳极层和所述阴极层30之间的像素定义层50和发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50包括多个像素定义区,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70,所述发光单元70与所述像素定义区一一对应,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区内;位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阴极层30一侧的
控制电路层,所述控制电路层包括多个控制单元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阳极单元、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以通过控制施加到所述阳极单元上的电压值,控制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状态。
5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单元、蓝色发光单元和绿色发光单元三种颜色的发光单元,以使得所述显示面板实现彩色画面的显示,但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52.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绑定有柔性电路板和集成电路板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阳极单元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通路的导通状态,当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阳极单元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通路导通时,所述集成电路板依次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控制单元给所述阳极单元施加第一电压,并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给所述第一电极层施加第二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不同,从而在所述发光单元两侧形成电压差,控制所述发光单元进行显示。
53.由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除包括第一基板和阴极层外,还包括与所述阴极层并联的第一电极层,从而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显示区部分并联,来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电阻,进而降低所述阴极层靠近其信号输入端的部分(即靠近柔性电路板的部分)和远离其信号输入端的部分(即远离柔性电路板的部分)之间的电压差,缓解由于所述阴极层位于显示区的部分不同区域之间压差较大,导致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不均现象,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54.而且,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还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部分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的部分并联,来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边框区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部分的信号传输损耗,进而降低所述柔性电路板输出的信号传输到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信号传输损耗,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固定的前提下,降低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耗。
5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极层20位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阴极层30的一侧,即所述第一电极层20位于所述阳极单元60远离所述阴极层30的一侧,以缩短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阴极层30可以直接通过过孔与第一电极层20电连接,如图5所示,也可以通过与阳极单元60位于同一层的电连接结构与第一电极层20电连接,如图6所示,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5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与所述控制电路层之间,即所述第一电极层20位于所述阳极单元60所在膜层与所述控制单元80所在膜层之间,继续如图5和图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单元60远离所述发光单元70的一侧,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的设置不影响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域,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中各电极线的布局和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从而精确调控阴极层位于各发光单元周围的电阻,实现更精确的阴极层电阻控制,使得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电阻更均衡。
57.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输出的信号在由所述阴极层靠近信号输入端的一端向阴极层远离信号传输端的一端传输的过程中,电压差是逐
渐增大的,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在由所述阴极层靠近信号输入端的一端指向阴极层远离信号传输端的一端的方向上,通过调节各发光单元所在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层的部分,调节各发光单元对应的阴极层电阻,使得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更加均匀。
5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发光单元的正下方,但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不交叠,具体视情况而定。
5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以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实现所述控制电路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的电绝缘,同理,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具有第二绝缘层,以通过所述第二绝缘层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阳极层的电绝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阴极层不在同一膜层,所述阳极层与所述控制电路层不在同一膜层,因此,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层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阳极层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阴极层电连接。但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单元远离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阳极单元的一侧,即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阳极层分别位于所述发光单元的两侧,为了避免所述第二过孔的设置影响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域,在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图5为图7沿ab的剖视图,所述第二过孔21贯穿相连所述发光单元70之间的间隙,即所述第一过孔21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邻发光单元70的间隙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但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6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为平坦化层,以提高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形成平面的平整度,降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工艺难度;所述第二绝缘层层为平坦化层,以提高所述阳极层的形成平面的平整度,降低所述阳极层的工艺难度。
62.需要说明的是,当阴极层远离所述阳极层一侧的表面的不同区域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如图8所示,以阴极层30远离所述阳极层一侧表面包括第一区域a、第二区域b以及第三区域c为例,所述第一区域a、第二区域b和第三区域c位于不同平面上,其中,第一区域a和第三区域c所在平面平行,第二区域b连接所述第一区域a和第三区域c,具体工作时,所述第一区域a和所述第三区域c出射的光线平行,所述第二区域b出射的光线与第一区域a出射的光线不平行,从而使得第二区域b出射的光线和第一区域a出射的光线在部分区域相互叠加,使得该区域的光线强度增加,部分区域不相互叠加,维持第一区域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从而使得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阳极层一侧表面不同区域出射的光线强度不同,部分区域的光线较强,部分区域的光线较弱,产生光影现象。
63.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远离所述阴极层一侧,距离所述阴极层较远,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层即便采用非整面电极的形式,其对应所述阴极层的形成平面的平整度影响也较小,保证所述阴极层形成平面的平整度,进而使得
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阳极层一侧表面不同区域在同一平面内,避免所述阴极层远离所述阳极层一侧的表面的不同区域不在同一平面上而产生光影现象。
64.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电极层20位于所述阳极层朝向所述阴极层30的一侧,即所述第一电极层20位于像素定义层50与阴极层30之间。可选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继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电极层20与所述阴极层30之间具有第四绝缘层,以利用所述第四绝缘层使得所述阴极层30的形成表面为平整表面。
65.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所在膜层与阴极层之间时,如果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的上方,会影响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交叠,从而避免所述第一电极层的设置影响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区域。
66.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发光单元70需要在阳极单元60和阴极层30的共同控制下才能发光,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绝缘层中具有与像素定义区一一对应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与所述像素定义区相贯通,从而使得所述发光单元70部分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区,与所述阳极单元60电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四绝缘层的开口中,与所述阴极层30电连接。
67.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条第一电极线22,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多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极线22沿行方向x延伸,所述第一电极线22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邻行所述发光单元70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从而利用相邻行发光单元之间的行间隙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进而在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的显示亮度均匀性的基础上,不影响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区域的面积。
6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电极线22位于相邻行发光单元70之间的间隙内,不影响所述发光单元70的发光区域,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列方向y上,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线22与所述阴极层30的第一过孔21可以位于相邻列所述发光单元70之间的空隙,也可以与所述发光单元70位于同一列,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69.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多条第二电极线23,所述第二电极线23沿列方向y延伸,所述多个发光单元70包括多列发光单元70,所述第二电极线23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相邻列所述发光单元70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从而利用相邻列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进而在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的显示亮度均匀性的基础上,不影响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区域的面积。
70.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俯视图可以为多个条形,如图10和图11所示,也可以为网格形,如图12所示,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7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电极线的形状为直线,如图10-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的电极线的形状为折线,如图13所示,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电极线的
形状还可以为波浪形或其他形状,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72.综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除包括第一基板和阴极层外,还包括与所述阴极层并联的第一电极层,从而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显示区部分并联,来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电阻,进而降低所述阴极层靠近其信号输入端的部分(即靠近柔性电路板的部分)和远离其信号输入端的部分(即远离柔性电路板的部分)之间的电压差,缓解由于所述阴极层位于显示区的部分不同区域之间压差较大,导致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不均现象,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73.而且,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还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部分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的部分并联,来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边框区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边框区部分的信号传输损耗,进而降低所述柔性电路板输出的信号传输到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信号传输损耗,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固定的前提下,降低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耗。
74.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显示画面时,显示亮度的均匀度,同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固定的前提下,降低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手表、车载显示设备、仪器仪表显示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折叠显示设备,也可以为非折叠显示设备,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75.如图1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76.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77.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78.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
miniled,microled,micro-o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79.电子设备的显示屏194上可以显示一系列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这些gui都是该电子设备的主屏幕。一般来说,电子设备的显示屏194的尺寸是固定的,只能在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194中显示有限的控件。控件是一种gui元素,它是一种软件组件,包含在应用程序中,控制着该应用程序处理的所有数据以及关于这些数据的交互操作,用户可以通过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来与控件交互,从而对应用程序的有关信息进行读取或者编辑。一般而言,控件可以包括图标、按钮、菜单、选项卡、文本框、对话框、状态栏、导航栏、widget等可视的界面元素。例如,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屏194可以显示虚拟按键(一键编排、开始编排、场景编排)。
80.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81.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82.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