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01 07:21: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双电机驱动单元中,常常采用油冷电机和变速器共壳体的变速器,变速器润滑油路和电机冷却油路都是分开的,即冷却油路单独给电机进行冷却,变速器内部轴齿与普通变速器一样,主要依靠齿圈搅油,搅起的油液经过导油板或挡油筋后为高处的轴承提供润滑;低处的轴承润滑则主要靠导油筋或与上方轴承座开口流出的润滑油进行润滑;
3.这种润滑方式无法保证在各个工况下,变速器上方轴齿都能得到良好的润滑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以解决传统混合动力变速器存在润滑不充分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包括壳体、第一导油槽、第二导油槽、导油管、吸滤器、分流口、第一润滑分流口、第二润滑分流口、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润滑油路、油泵和冷却器,所述壳体上转动连接有发动机输入轴和电动机轴,所述油泵设置在壳体后壳上,所述壳体下部设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有吸滤器,所述吸滤器的出口端与油泵进口端连通,所述油泵的出口端与冷却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冷却器的出口端与设置在壳体上部的分流口进口端连通,所述分流口的两个出口端分别与设置在壳体上并位于分流口两侧的第一润滑油路和第二润滑油路连通,所述壳体内设有与第一润滑油路连通的第一润滑分流口,所述第一润滑分流口下方设有用于承接并将第一润滑分流口分流过来的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给电动机轴的前后两个轴承的第一导油槽,所述壳体内设有与第二润滑油路连通的第二润滑分流口,所述第二润滑分流口下方设有用于承接并将第二润滑分流口分流过来的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给发动机输入轴的前后两个轴承的第二导油槽。
6.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润滑分流口内设有第一带孔碗形塞,所述第一带孔碗形塞上方设有用于实现第一润滑油路密封的第一碗形塞。
7.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润滑分流口内设有第二带孔碗形塞,所述第二带孔碗形塞上方设有用于实现第二润滑油路密封的第二碗形塞。
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带孔碗形塞和第二带孔碗形塞的开孔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9.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冷却出口、第二冷却出口和第一冷却回油口,所述第一冷却出口和第二冷却出口设置在第一润滑分流口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润滑油路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出口和第二冷却出口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电动机换热后从第一冷却回
油口回流到储油腔内。
10.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冷却出口、第四冷却出口、第二冷却回油口和第三冷却回油口,所述第三冷却出口和第四冷却出口设置在第二润滑分流口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二润滑油路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出口和第四冷却出口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发动机换热后分别从第二冷却回油口和第三冷却回油口回流到储油腔内。
11.更进一步的,所述油泵由减速箱的转轴驱动。
12.更进一步的,所述油泵为齿轮油泵。
13.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的出口端与设置在壳体上部的分流口进口端通过导油管连通。
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润滑油路和第二润滑油路均开设在壳体内。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1、通过油泵将油液输送到分流口处进行分流并通过两个油路进行分流将油液输送给两个电机的轴承,实现强制润滑,从而防止存在润滑不充分的现象;
17.2、油路加工在壳体上,能够节省空间;
18.3、能够利用油液对两个电机进行换热,来稳定双电机的运转状态;
19.4、能够利用循环油液来保证储油腔内的油液量保持稳定,防止吸滤器发生吸空现象;
20.5、能够利用减速器的转轴驱动油泵,节省减速器的空间并提高经济性。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分流润滑油路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吸滤器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油液循环路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传动轴位置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壳体1;第一碗形塞2;第二碗形塞3;第一带孔碗形塞4;第二带孔碗形塞5;第一导油槽6;第二导油槽7;导油管8;吸滤器9;第一冷却出口10;第二冷却出口11;第三冷却出口12;第四冷却出口13;第二冷却回油口14;第三冷却回油口15;第一冷却回油口16;分流口17;第一润滑分流口18;第二润滑分流口19;第一润滑油路20;第二润滑油路21;油泵22;冷却器23。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参见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用于双电机减速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包括壳体1、第一导油槽6、第二导油槽7、导油管8、吸滤器9、分流口17、第一润滑分流口18、第二润滑分流口19、第一润滑油路20、第二润滑油路21、油泵22和冷却器23,所述壳体1上转动连接有发动机输入轴和电动机轴,所述油泵22设置在壳体1后壳上,所述壳体1下部设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有吸滤器9,所述吸滤器9的出口端与油泵22进口端连通,所述油泵22的出口端与冷却器23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冷却器23的出口端与设置在壳体1上部的分流口17进口端通过导油管8连通,所述分流口17的两个出口端分别与设置在壳体1上并位于分流口17两侧的第一润滑油路20和第二润滑油路21连通,所述第一润滑油路20和第二润滑油路21均开设在壳体1内,能够节省单独的管路,从而帮助减小减速器的尺寸,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第一润滑油路20连通的第一润滑分流口18,所述第一润滑分流口18下方设有用于承接并将第一润滑分流口18分流过来的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给电动机轴的前后两个轴承的第一导油槽6,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第二润滑油路21连通的第二润滑分流口19,所述第二润滑分流口19下方设有用于承接并将第二润滑分流口19分流过来的润滑油进行分流输送给发动机输入轴的前后两个轴承的第二导油槽7。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润滑分流口18内设有第一带孔碗形塞4,所述第一带孔碗形塞4上方设有用于实现第一润滑油路20密封的第一碗形塞2,所述第二润滑分流口19内设有第二带孔碗形塞5,所述第二带孔碗形塞5上方设有用于实现第二润滑油路21密封的第二碗形塞3,所述第一带孔碗形塞4和第二带孔碗形塞5的开孔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通过开孔的尺寸能够控制油液从孔内向下流动的速度,从而调节对双电机轴的润滑效率。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第一冷却出口10、第二冷却出口11和第一冷却回油口16,所述第一冷却出口10和第二冷却出口11设置在第一润滑分流口18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润滑油路20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出口10和第二冷却出口11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电动机换热后从第一冷却回油口16回流到储油腔内。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第三冷却出口12、第四冷却出口13、第二冷却回油口14和第三冷却回油口15,所述第三冷却出口12和第四冷却出口13设置在第二润滑分流口19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二润滑油路21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出口12和第四冷却出口13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发动机换热后分别从第二冷却回油口14和第三冷却回油口15回流到储油腔内。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油泵22为齿轮泵并由减速箱的转轴驱动,可以省去单独的驱动电机,从而节约成本的同时节约空间,能够做出尺寸更小的变速箱。
36.使用时,油泵22在减速箱常转轴的驱动下提供动力,使得储油腔内的液体经过吸滤器9的吸滤的作用后进入油泵然后经过冷却器23的冷却后通过导油管8进入到分流口17内被进行分流成两股油液,一股进入到第一润滑油路20内,另一股进入到第二润滑油路21内,进入到第一润滑油路20内的油液部分从第一润滑分流口18流入到第一导油槽6内,第一导油槽6将承接的油液进行分流后分别分流输送给电动机轴的前后两个轴承内对电机轴的
轴承进行强制润滑,第一润滑油路20内剩下的油液会通过第一冷却出口10和第二冷却出口11的出口端向外输出并通过相应的管路与电动机换热后从第一冷却回油口16回流到储油腔内,通过换热部分的油液快速回流,能够保证储油腔内的油液回流及时,能够防止吸滤器9发生吸空现象;进入到第二润滑油路21内的油液部分从第二润滑分流口19流入到第二导油槽7内,第二导油槽7将承接的油液进行分流后分别分流输送给发动机轴的前后两个轴承内对发动机轴轴承进行强制润滑,第二润滑油路21内剩余的油液会通过第三冷却出口12和第四冷却出口13向外输出并通过相应的管路与发动机换热后分别从第二冷却回油口14和第三冷却回油口15回流到储油腔内,通过换热部分的油液快速回流,能够保证储油腔内的油液回流及时,能够防止吸滤器9发生吸空现象。
37.以上公开的本发明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