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环境工程用的环流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5 00:52: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境工程用的环流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学的手段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而环境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污水的处理;
3.但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是是处理水中的有害物质,污水中漂浮的各种杂物不能进行清理,从而容易导致处理装置堵塞和污水净化的不彻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工程用的环流式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环境工程用的环流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沉淀箱、储存箱、处理箱,所述沉淀箱为上宽下窄式结构,所述沉淀箱的一侧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污管和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上安装有第一水泵,且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另一端贯穿至储存箱内,所述沉淀箱的后侧下端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末端安装有控制阀,所述沉淀箱的内部下端至排污管处安装有输送绞龙,所述输送绞龙绞龙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储存箱与处理箱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上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处理箱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膜,所述处理箱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水管,且所述处理箱与储存箱之间还安装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上安装有单向阀。
7.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箱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平稳稳固板。
8.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箱的一侧设置有液位观察窗。
9.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箱、储存箱、处理箱的上端均为可拆卸式箱盖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管在沉淀箱内部一端安装有渗透膜网。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端位于处理箱的中心处,且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下端安装有倒漏斗式的分流盘,所述分流盘的下端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开口。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装置通过沉淀箱可实现污水的杂质和淤泥的沉淀,之后再通过储存箱、处理箱实现污水的反复过滤净化,防止装置堵塞且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首先将污水从进污管注入沉淀箱内,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会因密度沉淀,之后第一水泵配合第一输送管将沉淀箱
内部上端的污水输入储存箱内,再通过第二水泵和第二输送管将污水送至处理箱内,通过过滤网膜的净化,且可通过打开单向阀使处理箱处理一遍的污水再次通过回流管回到储存箱内,进行反复过滤,最后通过排水管排出,而当沉淀箱内部淤泥过多时,可通过打开控制阀并启动驱动电机,通过输送绞龙将淤泥从排污管排出,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箱结构剖视图;
16.图3为图2的a区放大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储存箱、处理箱结构剖视图;
18.图中:1、沉淀箱;2、储存箱;3、处理箱;4、驱动电机;5、输送绞龙;6、第一水泵;7、第二水泵;8、第一输送管;9、第二输送管;10、过滤网膜;11、进污管;12、排污管;13、控制阀;14、平稳稳固板;15、液位观察窗;31、排水管;32、回流管;33、单向阀;81、渗透膜网;91、分流盘。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环境工程用的环流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沉淀箱1、储存箱2、处理箱3,所述沉淀箱1为上宽下窄式结构,所述沉淀箱1的一侧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污管11和第一输送管8,所述第一输送管8上安装有第一水泵6,且所述第一输送管8的另一端贯穿至储存箱2内,所述沉淀箱1的后侧下端设置有排污管12,所述排污管12的末端安装有控制阀13,所述沉淀箱1的内部下端至排污管12处安装有输送绞龙5,所述输送绞龙5绞龙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4,所述储存箱2与处理箱3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9,所述第二输送管9上安装有第二水泵7,所述处理箱3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膜10,所述处理箱3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水管31,且所述处理箱3与储存箱2之间还安装有回流管32,所述回流管32上安装有单向阀33,本装置通过沉淀箱1可实现污水的杂质和淤泥的沉淀,之后再通过储存箱2、处理箱3实现污水的反复过滤净化,防止装置堵塞且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首先将污水从进污管11注入沉淀箱1内,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会因密度沉淀,之后
第一水泵6配合第一输送管8将沉淀箱1内部上端的污水输入储存箱2内,再通过第二水泵7和第二输送管9将污水送至处理箱3内,通过过滤网膜10的净化,且可通过打开单向阀33使处理箱3处理一遍的污水再次通过回流管32回到储存箱2内,进行反复过滤,最后通过排水管31排出,而当沉淀箱1内部淤泥过多时,可通过打开控制阀13并启动驱动电机4,通过输送绞龙5将淤泥从排污管12排出,实用性强。
23.请着重参考附图1所示,所述沉淀箱1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平稳稳固板14,由于沉淀箱1的上宽下窄式结构,通过平稳稳固板14可保持沉淀箱1的平衡,且便于沉淀箱1的放置;所述沉淀箱1的一侧设置有液位观察窗15,从而便捷贯穿沉淀箱1内部水位的变化。
24.请着重参考附图1所示,所述沉淀箱1、储存箱2、处理箱3的上端均为可拆卸式箱盖结构,从而便于拆卸沉淀箱1、储存箱2、处理箱3,对其内部进行清理或维修。
25.请着重参考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输送管8在沉淀箱1内部一端安装有渗透膜网81,从而防止部分淤泥通过第一输送管8进入储存箱2内。
26.请着重参考附图4所示,所述第二输送管9的一端位于处理箱3的中心处,且所述第二输送管9的下端安装有倒漏斗式的分流盘91,所述分流盘91的下端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开口,可使污水能从不同位置流在过滤网膜10上,便于更好的净化。
27.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28.首先将污水从进污管11注入沉淀箱1内,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会因密度沉淀,之后第一水泵6配合第一输送管8将沉淀箱1内部上端的污水输入储存箱2内,再通过第二水泵7和第二输送管9将污水送至处理箱3内,通过过滤网膜10的净化,且可通过打开单向阀33使处理箱3处理一遍的污水再次通过回流管32回到储存箱2内,进行反复过滤,最后通过排水管31排出,而当沉淀箱1内部淤泥过多时,可通过打开控制阀13并启动驱动电机4,通过输送绞龙5将淤泥从排污管12排出。
29.上述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