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23:17: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田水文地质勘领域,具体为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水文地质勘测,以便于设计开采计划,且便于确定煤矿储存量,在水文地质勘测的过程中,需要对水流流速进行检测;
3.现有的水流流速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积较大,不便携带,且在检测水流流速的探头过于固定,导致在河流水过多或者过少时检测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以便解决现有水流流速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积较大,不便携带,且在检测水流流速的探头过于固定,导致在河流水过多或者过少时检测不便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8.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该水流流速检测装置包括顶板,和安装在顶板下方的流速检测器本体,其中:
9.所述顶板的左侧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第一支杆的内部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的内侧安装有导杆,所述导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滑块的上方连接有浮漂,所述滑块的下方设置有流速检测探头,所述浮漂的顶部连接有连接导线,所述顶板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杆;
10.所述流速检测器本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导线,所述流速检测器本体的左侧设置有导线管,所述导线管的内部设置有动滑轮,所述动滑轮的下方连接有配重块,所述导线管的左侧设置有定滑轮。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杆与顶板构成转动结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杆转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导槽的内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导杆,所述滑块通过连接槽与所述导杆卡合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浮漂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呈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块通过浮漂与第一支杆构成滑动结构。
14.优选的,所述流速检测探头上的连接导线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与流速检测器本体连接,所述连接导线在导线管中呈“u”型设置。
15.优选的,所述配重块和动滑轮的重量和小于滑块、浮漂和流速检测探头的重量和。
16.优选的,所述导线管的顶端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与导线管构成滑动结构。
17.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杆的顶部与顶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杆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插杆。
18.(三)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通过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设置,便于减小该水流流速检测装置的体积,方便携带,且使得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能够展开对顶板进行支撑,方便提高顶板对水流的抗击型,方便流速检测器本体的检测使用。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通过连接杆的设置,方便第一支杆的弯曲,使得第二支杆能够通过插杆插入泥土中,使得第二支杆能够对第一支杆进行支撑,保证第一支杆的稳定。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通过导槽的设置,方便滑块的安装,而导杆方便滑块在浮漂的作用下稳定滑动,从而方便浮漂通过滑块带动流速检测探头在河流水中升降,方便流速检测探头的检测,而流速检测探头上的连接导线能够通过动滑轮进行收缩,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22.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3.图1为实施例一中水流流速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实施例一中水流流速检测装置的正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实施例一中水流流速检测装置的第一支杆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26.图例说明:1、顶板;2、第一支杆;3、连接杆;4、插杆;5、导槽;6、导杆;7、滑块;8、连接槽;9、浮漂;10、流速检测探头;11、连接导线;12、定滑轮;13、动滑轮;14、配重块;15、导线管;16、流速检测器本体;17、第二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28.针对现有技术中水流流速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积较大,不便携带,且在检测水流流速的探头过于固定,导致在河流水过多或者过少时检测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该水流流速检测装置包括顶板,和安装在顶板下方的流速检测器本体,具体说明如下:
29.1-顶板
30.上述顶板的左侧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杆,上述第一支杆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杆,上述连接杆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插杆,上述第一支杆的内部设置有导槽,上述导槽的内侧安装有导杆,上述导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上述滑块的外侧开设有连接槽,上述滑块的上方连接有浮漂,上述滑块的下方设置有流速检测探头,上述浮漂的顶部连接有连接导线,上述顶板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杆。
31.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第一支杆与顶板构成转动结构,上述连接杆与上述第一支杆转动连接。
32.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第二支杆的顶部与顶板转动连接,上述第二支杆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插杆。
33.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手握紧第一支杆,使得第一支杆与连接杆竖直,方便通过插杆将连接杆插入土中,方便第一支杆的固定,通过旋转第一支杆,使得第二支杆偏移转动,通过挤压第二支杆,使得第二支杆通过插杆插入土中,同时使得顶板和第二支杆展开,方便顶板的固定。
34.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导槽的内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导杆,上述滑块通过连接槽与上述导杆卡合连接。
35.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浮漂与上述滑块固定连接呈一体化结构,上述滑块通过浮漂与第一支杆构成滑动结构。
36.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流速检测探头上的连接导线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与流速检测器本体连接,上述连接导线在导线管中呈“u”型设置。
37.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河流中的水对浮漂产生浮力,使得浮漂通过滑块带动流速检测探头在第一支杆中的导槽内滑动,便于调整流速检测探头的位置高度,方便流速检测探头对不同深度的水进行检测,且连接导线在导线管中呈“u”型设置,避免连接导线过度弯折,方便连接导线的收缩。
38.2-流速检测器本体
39.上述流速检测器本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导线,上述流速检测器本体的左侧设置有导线管,上述导线管的内部设置有动滑轮,上述动滑轮的下方连接有配重块,上述导线管的左侧设置有定滑轮。
40.在一些示例中,上述配重块和动滑轮的重量和小于滑块、浮漂和流速检测探头的重量和。
41.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导线管的顶端与顶板固定连接,上述配重块与导线管构成滑动结构。
42.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配重块和动滑轮的重量和小于滑块、浮漂和流速检测探头的重量和,方便流速检测探头插入河水中,而配重块方便通过动滑轮拉动连接导线在导线管中收缩,方便连接导线的收纳,且便于导线管对连接导线的保护,方便流速检测探头检测的数据传送到流速检测器本体中。
43.实施例一:
44.基于上述构思,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煤田水文地质勘测用水流流速检测装置,该水流流速检测装置包括顶板1,和安装在顶板1下方的流速检测器本体16,其中:
45.如图1所示,上述顶板1的左侧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杆2,上述第一支杆2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杆3,上述连接杆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插杆4,上述第一支杆2的内部设置有导槽5,上述导槽5的内侧安装有导杆6,上述导槽5的内部设置有滑块7,上述滑块7的外侧开设有连接槽8,上述滑块7的上方连接有浮漂9,上述滑块7的下方设置有流速检测探头10,上述浮漂9的顶部连接有连接导线11,上述顶板1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杆17;
46.如图2所示,上述流速检测器本体16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导线11,上述流速检测器本体16的左侧设置有导线管15,上述导线管15的内部设置有动滑轮13,上述动滑轮13的下方连接有配重块14,上述导线管15的左侧设置有定滑轮12。
47.进一步,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支杆2与顶板1构成转动结构,上述连接杆3与上述第一支杆2转动连接。
48.进一步,如图3所示,上述导槽5的内部左右对称设置有导杆6,上述滑块7通过连接槽8与上述导杆6卡合连接。
49.进一步,上述浮漂9与上述滑块7固定连接呈一体化结构,上述滑块7通过浮漂9与第一支杆2构成滑动结构。
50.进一步,上述流速检测探头10上的连接导线11通过定滑轮12和动滑轮13与流速检测器本体16连接,上述连接导线11在导线管15中呈“u”型设置。
51.进一步,如图2所示,上述配重块14和动滑轮13的重量和小于滑块7、浮漂9和流速检测探头10的重量和。
52.进一步,上述导线管15的顶端与顶板1固定连接,上述配重块14与导线管15构成滑动结构。
53.进一步,上述第二支杆17的顶部与顶板1转动连接,上述第二支杆17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插杆4。
5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新型所必须的。
5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培训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培训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培训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56.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新型的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