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流道浇口持续熔融态的塑料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15:39: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流道浇口持续熔融态的塑料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现有工业生产中,塑料制品的注塑成型的生产工艺的应用已经是非常的广泛了,不过在注塑生产的过程中,塑料制品的注塑成型浇注系统采用的常规做法是流道凝料同产品一起冷却,注塑成型完了时,同产品一起取出。这之后,流道凝料部分作为废品粉碎再利用或者放弃。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流道凝料在注塑周期内凝固,影响下一次注塑。
3.而针对与部分塑料制品,由于浇口的直径大于产品的壁厚,在流道凝料拉断时会有可能产品的破裂,从而造成残次品率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道浇口持续熔融态的塑料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流道浇口持续熔融态的塑料注塑模具,包括上部的注塑定模和下部的注塑动模;所述注塑定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定模固定板和定模板,所述定模板通过紧固螺钉在上,所述定模板的下侧面上均匀设置有四个内凹设置的定模腔;所述定模固定板的顶面中心处设置有注塑进料口,所述注塑进料口通过流道连接至定模腔;所述注塑动模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动模固定板、顶出底板、顶出固定板、动模板;所述动模板通过顶杆连接有四个动模型芯,每个动模型芯分别与相对应的定模腔匹配。
7.进一步的,所述流道在所述定模固定板和所述定模板之间分支为十字交叉的四个水平流道,每个分支的水平流道的末端连接有设置在所述定模板内的竖直流道,每个竖直流道直接连接在每个定模腔的顶部的中心点。
8.优选的,在每个竖直流道的下方设置有浇口。
9.进一步的,所述动模固定板的中心处设置有顶出柱,所述顶出柱的下端与注塑机的顶出机构连接、上端与所述顶出底板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顶出固定板的四个角处设置有回程杆,所述回程杆分别与一个动模型芯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回程杆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
12.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定模和下部的注塑动模左右两侧面设置了限位拉板,所述限位拉板的上端设置圆形通孔并使用限位螺栓固定在所述定模固定板上,所述限位拉板的下端设置有条形通孔,并使用限位螺栓连接在所述定模板或动模板上。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可以一次性注塑成型四个种植容器,生产效率高;
15.2、注塑成型塑料制品模具中的流道加粗,使其在注塑周期内不完全凝固,产生的阻力不至于影响下一次的注塑,并且,同时保证浇口的塑料是熔融状态,不会因堵塞影响下次注塑;
16.3、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可以减少注塑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17.4、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因此浇口不必冷却,开模时浇口处受力明显减少,成品率提高;
18.5、生产实践证明,由于流道凝料不取出,并保持熔融状态,生产的效率有所提高,生产周期缩短30%仅仅25秒,填充压力减少,使注塑机工作更加稳定,故障率较其他产品的注塑生产也低。
附图说明
19.图1为种植容器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主视图;
21.图3为图2俯视图;
22.图4为图2a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26.图8为限位拉板示意图;
27.图9为流道取凝料示意图;
28.图10为流道示意图;
29.图中:注塑定模-1,定模固定板-11,注塑进料口-111,流道-112,浇口-113,紧固螺钉-12,定模板-13,定模腔-131,注塑动模-2,动模固定板-21,顶出底板-22,顶出固定板-23,回程杆-231,复位弹簧-232,动模板-24,顶杆-241,动模型芯-25,顶出柱-26,限位拉板-3,限位螺栓-31,条形通孔-32。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1.请参考图1-10,图1为种植容器示意图;图2为图1主视图;图3为图2俯视图;图4为图2a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8为限位拉板示意图;图9为流道取凝料示意图;图10为流道示意图。
32.一种塑料材质的种植容器,内部中空且顶部为方形的敞口设置,其四面侧壁从顶部开口处向下逐渐的向内收拢,同时在底部设置有矩形的容器底板,在容器底板和四个侧边相交的中间处以及四个角处均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条形通孔,用于在种植时进行排水和通气使用,容器底的底面中心处向上球面凸出设置,并在球面凸出的底面中心点用于注塑进料使用;同时容器底板的平均壁厚为0.7mm。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道浇口持续熔融态的塑料注塑模具,用于塑料材质的种植容器的注塑生产使用,包括上部的注塑定模1和下部的注塑动模2;所述注塑定模1包括最上
端的定模固定板11,用于与注塑机的固定安装板固定安装使用,从而将所述注塑定模1固定安装在注塑机上,所述定模安装板11的下方通过紧固螺钉12固定连接有定模板13,所述定模板13的下侧面上均匀设置有四个内凹设置的定模腔131,每个定模腔131均用于一个种植容器的注塑成型使用;所述定模固定板11的顶面中心处设置有注塑进料口111,用于与所述注塑机的注塑供料管道连接,从而将液态的塑料输送至所述注塑定模1内;所述注塑进料口111通过流道112连接至所述定模固定板11的下侧面,所述流道112在所述定模固定板11和所述定模板13之间分支为十字交叉的四个水平流道,每个分支的水平流道的末端连接有设置在所述定模板13内的竖直流道,每个竖直流道直接连接在每个定模腔131的顶部的中心点,用于将液态的塑料输送至定模腔131内;此外为了保证注塑效果,在每个竖直流道的下方设置有浇口113。
34.所述注塑动模2包括最下方设置的动模固定板21,用于与注塑机的活动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动模固定板21的上侧面设置有顶出底板22,所述顶出底板22的上侧面设置有顶出固定板23,所述顶出固定板23的上侧面设置有动模板24,所述动模板24通过顶杆241连接有四个动模型芯25,每个动模型芯25分别与相对应的定模腔131匹配使用,共同用于种植容器的成型使用。
35.所述动模固定板21的中心处设置有顶出柱26,所述顶出柱26的下端与注塑机的顶出机构连接、上端与所述顶出底板22连接辅助将注塑成型的种植容器顶出使用,所述顶出固定板23的四个角处设置有回程杆231,所述回程杆231分别与一个动模型芯25连接,用于在注塑成型后,所述注塑动模2向下运动时辅助所述动模型芯25的回程,所述回程杆231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232,辅助顶出机构的复位使用。
36.在使用时,在注塑完成后随着冷却完毕,塑料在模具内完全固化后,在注塑机的带动下开始开模,模具先在定模板13与动模板24之间分开,随着分开距离的增大,由于注塑产品的收缩,产生的包紧力将注塑产品留在动模型芯25上,使注塑产品从定模腔131中脱出,当动模板24运动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注塑机的开模动作停止,开始顶出动作,随着注塑机顶出机构的运动,所述顶出底板22和顶出固定板23被推动,复位弹簧232被压缩,并带动其上面的顶杆241,回程杆231,推动注塑产品将其从动模型芯25上推出,随着顶出距离的增加,直到将注塑产品从动模型芯25上完全推出,这时顶出动作停止,而后随着注塑机推顶出系统的复位,注塑机的顶出机构在被压缩复位弹簧232弹力的作用下复位。这时注塑机的开始合模,动模与定模板合在一起,并准备好下一次注塑的开始。
3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可以使得流道凝料始终保持熔融状态,因此在连续生产时流道凝料不需要取出,继而模具就没有设置脱出流道凝料用的脱流道板。但是,在停产换料之前,流道凝料必须取出,所以在左右两侧面设置了限位拉板3,所述限位拉板3的上端设置圆形通孔并使用限位螺栓31将所述限位拉板3固定在所述定模固定板11上,所述限位拉板3的下端设置有条形通孔32,并使用限位螺栓31连接在所述定模板13或动模板24上,用于在取流道凝料时辅助使用。
38.在使用时,注塑完后开模取出产品,暂时不合模,用扳手卸掉紧固螺钉,断开动模固定板21与动模板24之间的连接。而后合模并将模具转九十度再拧好螺钉,将动定模连接,再缓慢开模,模具会在动模固定板与动模板之间分开,分到取流道凝料限位拉板上长孔的另一端,便会停止,此时,立刻停止开模,流道凝料已经露出来直接取下即可。
39.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可以一次性注塑成型四个种植容器,生产效率高;注塑成型塑料制品模具中的流道加粗,使其在注塑周期内不完全凝固,产生的阻力不至于影响下一次的注塑,并且,同时保证浇口的塑料是熔融状态,不会因堵塞影响下次注塑;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因此浇口不必冷却,可以减少注塑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开模时浇口处受力明显减少,成品率提高;经生产实践证明,由于流道凝料不取出,并保持熔融状态,生产的效率有所提高,生产周期缩短百分之三十仅仅二十五秒,填充压力减少,使注塑机工作更加稳定,故障率较其他产品的注塑生产也低。
40.尽管已经展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