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13:02: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


背景技术:

2.在生产铜线的过程中,需要将对废气进行处理,例如,申请号为cn202022097237.x的实用新型专利所提出的一种环保废气处理装置,其中,通过设置静电箱、铜线、集尘箱和荷电过滤网,通过接通静电箱内部的铜线的电源,接通电源的铜线使静电箱内部产生电荷,电荷吸附在空气中的杂质中,带有电荷的废气通过风管流入集尘箱中,集尘箱内部的荷电过滤网,将带有电荷的杂质过滤掉。
3.针对于大型铜线加工厂的废气处理过程如下所示:将废气导入至管道中,管道将废气送至布袋式除尘装置,管道内的废气温度随着铜线的加工时段和非加工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处于加工时段时时,废气温度较高,通过设置有冷却装置管道送至除尘装置中,当处于非加工时段时,废气温度较低,通过另一管道送至除尘装置中。通过上述方式可有效避免将水汽送至除尘装置中,影响布袋式除尘装置的通透性。
4.然而为了区分高温、低温气体的双通道式送气管道,所需布置管道长度较长,投资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用以解决现有的废气输送用管道为了区分高温、低温气体的双通道式送气管道,所需布置管道长度较长,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包括进气管、送气管、控制阀以及冷却组件;所述进气管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送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冷却组件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通,所述冷却组件的出气端与所述送气管相连通;所述控制阀安装于所述送气管靠近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位置处,用以启闭所述第一进气口。
7.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外接废气,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8.进一步的,所述送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通,所述送气管的另一端外接废气处理装置。
9.进一步的,所述送气管的内部具有一缓冲腔,所述缓冲腔与所述冷却组件的出气端相连通,用以缓冲经由所述冷却组件进入所述进气管中的废气。
10.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两个导气管道以及一空冷箱,其中一所述导气管道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通,其中一所述导气管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空冷箱的内部相连通,另一所述导气管道的进气端与所述空冷箱的内部相连通,另一所述导气管道的出气端与所述送气管相连通。
1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气管道均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空冷管。
12.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导气管道中的多个所述空冷管均经由一收集箱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或所述送气管相连通。
13.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箱具有一密闭的收集空腔,所述收集空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或所述送气管相连通,所述收集空腔的底部与对应的多个所述空冷管相连通。
14.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通的多个所述空冷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空冷箱的内底部,与所述送气管相连通的多个所述空冷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空冷箱的内顶部。
1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阀为温度控制阀。
16.与现有技术相比,当收集低温废气时,控制阀打开,废气依次经由进气管的第一进气口和送气管、排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当收集高温废气时,控制阀关闭,废气经由进气管的第二进气口导入至冷却组件中,冷却组件对高温废气进行降温处理后,导入至送气管,依然经由送气管输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上述结构中,通过控制阀以及冷却组件对高温废气的降温并转送至送气管中,仅需设置一根长度较长的送气管进行输送废气,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本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本实施例中整体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0.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废气输送用管道,包括进气管100、送气管200、控制阀400以及冷却组件300,进气管100具有第一进气口110和第二进气口120,送气管200与第一进气口110相连通,冷却组件300的进气端与第二进气口120相连通,冷却组件300的出气端与送气管200相连通,控制阀400安装于送气管200靠近第一进气口110的位置处,用以启闭第一进气口110。
21.需要说明的是,加工铜线的过程中,存在热工作时间段和非热工作时间段,其中,热工作时间为上述加工铜线时需要对铜线加热的时间段,非热工作时间为上述加工铜线时无需对铜线加热的时间段,在热工作时间段,收集的废气的温度较高,在非热工作时间段,收集的废气的温度较低。
22.其中,当收集低温废气时,控制阀400打开,废气依次经由进气管100的第一进气口110和送气管200、排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当收集高温废气时,控制阀400关闭,废气经由进气管100的第二进气口120导入至冷却组件300中,冷却组件300对高温废气进行降温处理后,导入至送气管200,依然经由送气管200输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上述结构中,通过控制阀400以及冷却组件300对高温废气的降温并转送至送气管200中,仅需设置一根长度较长的送气管200进行输送废气,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23.本实施例中的进气管100为用以将收集的废气导入至送气管200或冷却组件300的结构。其中,进气管100的一端外接废气,进气管100的另一端形成第一进气口110和第二进
气口120。
24.需要说明的是,进气管100的结构以及设置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25.本实施例中的送气管200为用于将废气长距离的输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的结构。其中,送气管200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口110相连通,送气管200的另一端外接废气处理装置。
26.为了减少从冷却组件300输入至送气管200中的废气对送气管200内壁的冲击,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送气管200的内部具有一缓冲腔210,缓冲腔210与冷却组件300的出气端相连通,用以缓冲经由冷却组件300进入进气管100中的废气。
27.其中,缓冲腔210呈立方体形腔体,缓冲腔210的宽度大于送气管200的其余部位的直径。当然,在其它优选的实施例中,缓冲腔210的形状以及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结构代替,只要能够起到缓冲经由冷却组件300进入进气管100中的废气的功能即可。
28.本实施例中的冷却组件300是用以对进气管100输送的高温废气进行降温处理、并将降温后的废气重新导入至送气管200的结构。
2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却组件300包括两个导气管道310以及一空冷箱320,其中一导气管道310的进气端与第二进气口120相连通,其中一导气管道310的出气端与空冷箱320的内部相连通,另一导气管道310的进气端与空冷箱320的内部相连通,另一导气管道310的出气端与送气管200相连通。
30.其中,其中一导气管道310用以将进气管100输送的高温废气引致空冷箱320中,空冷箱320通过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其内部的废气降温处理的功能,同时,另一导气管道310用以将空冷箱320中降温后的废气输送至送气管200中。
31.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组件300的降温功能,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两个导气管道310均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空冷管311。其中,空冷管311的长度越长,废气在其内行进的过程,所能释放的热量越多。
32.为了便于实现多个空冷管311道与第一进气口110和/或送气管200之间的连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导气管道310中的多个空冷管311均经由一收集箱312与第一进气口110和/或送气管200相连通。
33.其中,收集箱312具有一密闭的收集空腔,收集空腔的顶部与第一进气口110或送气管200相连通,收集空腔的底部与对应的多个空冷管311相连通。
34.可以理解的是,收集箱312的形状和大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35.本实施例中的与第一进气口110相连通的多个空冷管311的底端延伸至空冷箱320的内底部,与送气管200相连通的多个空冷管311的底端延伸至空冷箱320的内顶部。
36.本实施例中控制阀400为用于控制第一进气口110启闭的结构,具体的,当进气管100内输送高温废气时,控制阀400关闭,当进气管100内输送低温废气时,控制阀400开启。
3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控制阀400为温度控制阀,控制阀400为常开状态,当检测到输入至送气管200的温度过高时,控制阀400关闭,即第一进气口110关闭,废气只能从降温组件重新导入至送气管200中。
3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控制阀400为常开状态时,根据就近原则,低温废气会直接从第一进气口110导入至送气管200中,而不会穿过冷却组件300进入至送气管200,根据阻力对流体的影响可得到上述结论。
39.与现有技术相比:当收集低温废气时,控制阀400打开,废气依次经由进气管100的
第一进气口110和送气管200、排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当收集高温废气时,控制阀400关闭,废气经由进气管100的第二进气口120导入至冷却组件300中,冷却组件300对高温废气进行降温处理后,导入至送气管200,依然经由送气管200输送至废气处理装置中,上述结构中,通过控制阀400以及冷却组件300对高温废气的降温并转送至送气管200中,仅需设置一根长度较长的送气管200进行输送废气,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