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山地软尾车架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03:12: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山地软尾车架。


背景技术:

2.山地自行车是指公路外骑行的自行车,1977年诞生于美国西岸的旧金山,是美国青年为了寻求刺激,在摩托车比赛的越野场地上驾驶自行车进行花样比赛而派生发展起来的车型。山地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型自行车,对车架的要求很高,需要满足强度、耐冲击性和耐震动,现有的山地车为了能够提升车架的减震效果,增加了较多的车架结构,使得整体车架的重量增加,增加了骑行负担。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地软尾车架,通过避震机构对上叉架和下叉架以及上管和下管受到的震动施加阻力,从而逐渐降低震动频率以达到避震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山地软尾车架,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下管远离车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置管,所述中置管上分别连接有上叉架和与上叉架转轴连接的下叉架,所述中置管上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与中置管连接的第一连杆摇臂、第二连杆摇臂和设置于第一连杆摇臂和第二连杆摇臂之间的避震器,所述上叉架与第一连杆摇臂转动连接,所述下叉架与第二连杆摇臂转动连接。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架主要包括上管、下管、中置管、上叉架和下叉架,上叉架通过第一连杆摇臂实现与中置管的连接,下叉架通过第二连杆摇臂实现与中置管的连接,第一连杆摇臂和第二连杆摇臂之间设置有避震器,避震器采用气压避震,第一连杆摇臂的一端与上叉架连接,第一连杆摇臂的另一端与避震器连接,当上叉架在晃动时,通过杠杆原理,第一连杆摇臂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一移动轴在第二移动轴内进行加压产生阻力,从而降低上叉架的晃动,通过第一连杆摇臂、第二连杆摇臂与避震器进行配合,从而达到避震效果。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避震器包括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所述第一移动轴的一端与第一连杆摇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轴远离第一移动轴的一端与第二连杆摇臂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震器采用气压减震,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为双向运动,减震器的一端配置一个加压氮箱,氮可以压缩,在加压时,起压力调节器作用,其优点是,使用氮可避免老式液压减震器在活塞运动过速时出现乳化现象。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移动轴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内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移动轴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在滑槽内滑动的滑杆,所述滑杆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壁抵触。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板内壁上开设的滑槽和第一移动轴上固定连接的滑杆对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的移动方向进行约束,且通过滑槽对滑杆的位置进行约束,从而提升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的连接稳定性。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之间设置有弹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的一端与第一移动轴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移动轴内部,通过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之间设置的弹簧对车架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减少对车架的损伤。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管和下管与中置管采用焊接固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管、下管和中置管通过焊接成一体,提升了车架的强度,使得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叉架和下叉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与上叉架和下叉架进行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杆对上叉架和下叉架进行支撑,以提升上叉架和下叉架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车架后侧的强度。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杠杆原理,第一连杆摇臂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一移动轴在第二移动轴内进行加压产生阻力,从而逐渐降低车架的晃动频率,从而实现避震效果;
18.2、避震器采用气压减震,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为双向运动,减震器的一端配置一个加压氮箱,氮可以压缩,在加压时,起压力调节器作用,其优点是,使用氮可避免老式液压减震器在活塞运动过速时出现乳化现象。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下管;2、上管;3、中置管;4、第一连杆摇臂;5、上叉架;6、下叉架;7、连接杆;8、第二连杆摇臂;9、第一移动轴;10、滑杆;11、弹簧;12、滑槽;13、第二移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置/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6.一种山地软尾车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车架,车架包括上管2和下管1,上管2和下管1与中置管3采用焊接固定,上管2和下管1远离车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置管3,中置管3上分别连接有上叉架5和与上叉架5转轴连接的下叉架6,中置管3上设置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与中置管3连接的第一连杆摇臂4、第二连杆摇臂8和设置于第一连杆摇臂4和第二连杆摇臂8之间的避震器,上叉架5与第一连杆摇臂4转动连接,下叉架6与第二连杆摇臂8转动连接。
27.避震器包括第一移动轴9和第二移动轴13,第一移动轴9的一端与第一连杆摇臂4固定连接,第二移动轴13远离第一移动轴9的一端与第二连杆摇臂8固定连接,第二移动轴13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内壁上开设有滑槽12,第一移动轴9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在滑槽12内滑动的滑杆10,滑杆10的外表面与滑槽12的内壁抵触,第一移动轴9和第二移动轴13之间设置有弹簧11,对车架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减少对车架的损伤。
28.上叉架5和下叉架6之间设置有连接杆7,连接杆7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与上叉架5和下叉架6进行固定,通过连接杆7对上叉架5和下叉架6进行支撑,以提升上叉架5和下叉架6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车架后侧的强度。
29.上叉架5通过第一连杆摇臂4实现与中置管3的连接,下叉架6通过第二连杆摇臂8实现与中置管3的连接,第一连杆摇臂4和第二连杆摇臂8之间设置有避震器,避震器采用气压避震,第一连杆摇臂4的一端与上叉架5连接,第一连杆摇臂4的另一端与避震器连接,当上叉架5在晃动时,通过杠杆原理,第一连杆摇臂4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一移动轴9在第二移动轴13内进行加压产生阻力,从而降低上叉架5的晃动,通过第一连杆摇臂4、第二连杆摇臂8与避震器进行配合,从而达到避震效果。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