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01:07: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线路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


背景技术:

2.线路板又称电路板,电路板使电路迷你化和直观化,对于固定电路的批量生产和优化用电器布局起重要作用,电路板可称为印刷线路板或印刷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和弯折性好的特点,电路板和软硬结合板诞生与发展,催生了软硬结合板这一新产品,因此,软硬结合板,就是柔性线路板与硬性线路板,经过压合等工序,但是现有的电路板在使用时,容易因内部灰尘堆积导致其内部电器元件产生的热量出现堆积的问题,从而导致内部热量过高致使电器元件组出现短路损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旨在解决上述存在现有的电路板在使用时,容易因内部灰尘堆积导致其内部电器元件产生的热量出现堆积的问题,从而导致内部热量过高致使电器元件组出现短路损坏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底端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站板,每个所述站板的底端均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站板的右侧面均开设有通风口,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电器元件组,所述电器元件组的底面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排风口,两个所述站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横板,两个所述横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横板的底面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通孔,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放置有相对称的降尘滤垫,所述框体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进风口。
5.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每个所述安装板的底面均开设有安装孔。
6.所述框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捕风斗,所述捕风斗的顶端与排风口的底端相连通。
7.所述框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导流块,两个所述导流块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两个站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相接触。
8.每个所述横板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排风扇,每个所述排风扇的顶端均与框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
9.所述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滤尘板,两个所述滤尘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站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排风扇,能够使外界气流流动至线路板的内部,从而使线路板内部气流进行快速流动,从而可以对线路板内部的热量进行排出,达到了对线路板内部进行散热的目的,解决了线路板容易因内部热量过高出现短路损坏的问题,通过降尘滤垫和滤尘板的配合,可以对线路板内部气流中的灰尘进行阻隔和吸附,避免外界灰尘随气流进入线路板内部并出现堆积的现象,达到了对线路板进行降尘的目的,解决了线路板内部容易出现浮尘堆积的问题,通过设置有捕风斗,可以增加线路板内部气流的流速,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线路板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框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框体正视图的剖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4.图中:1、底板;2、框体;3、进风口;4、安装板;5、站板;6、排风口;7、捕风斗;8、电器元件组;9、通孔;10、排风扇;11、通风口;12、横板;13、滤尘板;14、降尘滤垫;15、安装孔;16、导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7.请参阅图1-3,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方设有框体2,框体2的底端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站板5,每个站板5的底端均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站板5的右侧面均开设有通风口11,框体2的内部设有电器元件组8,电器元件组8的底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框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排风口6,两个站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横板12,两个横板1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框体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每个横板12的底面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通孔9,底板1的上表面放置有相对称的降尘滤垫14,框体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进风口3。
18.本实用新型中底板1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每个安装板4的底面均开设有安装孔15,可以使线路板的安装更加便捷,避免使用者在对线路板进行安装时出现无处下手的现象,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捕风斗7,捕风斗7的顶端与排风口6的底端相连通,增加了气流排出的速度,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散热效率,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导流块16,两个导流块1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两个站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相
接触,起到了对气流进行引流的作用,提高了线路板的气流利用率。
19.每个横板1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排风扇10,每个排风扇10的顶端均与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增加了气流进入该装置内部的流速,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工作效率,框体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滤尘板13,两个滤尘板13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站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可以对气流中浮尘进行阻隔的作用,避免浮尘岁气流进入该装置内部出现残留的问题。
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首先将线路板安装至指定位置,并与线路相连通,然后通过排风扇10的运转,对外界的气流进行抽取,并在导流块16的引导下,通过通孔9下流至滤尘板13处,从而对气流进行降尘,降尘过后的气流利用降尘滤垫14和通风口11的配合,进行二次降尘,并流动至电器元件组8处对其进行物理降温,从而达到了对线路板进行散热降尘的目的,避免线路板因内部灰尘堆积或热能残留出现短路损坏的问题。
2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方设有框体(2),所述框体(2)的底端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站板(5),每个所述站板(5)的底端均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站板(5)的右侧面均开设有通风口(11),所述框体(2)的内部设有电器元件组(8),所述电器元件组(8)的底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排风口(6),两个所述站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横板(12),两个所述横板(1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框体(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横板(12)的底面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通孔(9),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放置有相对称的降尘滤垫(14),所述框体(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进风口(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每个所述安装板(4)的底面均开设有安装孔(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捕风斗(7),所述捕风斗(7)的顶端与排风口(6)的底端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导流块(16),两个所述导流块(1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两个站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相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横板(1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排风扇(10),每个所述排风扇(10)的顶端均与框体(2)的内顶壁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滤尘板(13),两个所述滤尘板(13)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站板(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底端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站板,每个所述站板的底端均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站板的右侧面均开设有通风口,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电器元件组,所述电器元件组的底面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排风口,两个所述站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横板,两个所述横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该高散热防尘式线路板通过设置有排风扇,能够使外界气流流动至线路板的内部,从而使线路板内部气流进行快速流动,从而可以对线路板内部的热量进行排出。出。出。


技术研发人员:李火贵 张学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巨传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1
技术公布日:2022/8/2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