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3 18:51: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显示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显示设备中的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特性,必须依赖背光模组中光源发射出的光才能获得显示性能,因此显示面板的亮度要由其背光模组来决定;由此可见,背光模组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液晶面板的显示品质。
3.目前,市场上的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亮膜及背板等。导光板一般通过背板的支撑以及位于背板的一侧的垫片抵接进行相对固定的,而反射片通常夹设在导光板和背板的底板之间,由于反射片较薄,当反射片产生滑动时容易插入到垫片与背板之间的缝隙,使反射片发生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形成光损失,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4.如何改善反射片产生滑动导致反射片的位置偏移产生光损失,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改善反射片产生滑动导致反射片的位置偏移造成光损失的问题。
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和导光板,所述反射片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侧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缓冲件的位置,朝远离所述缓冲件的一侧内陷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缓冲件部分落入所述容纳槽内。
7.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侧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缓冲件对应所述发光元件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
8.可选的,所述缓冲件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具有一预设距离,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预设距离等于所述导光板的最大膨胀的距离。
9.可选的,所述容纳槽包括凹槽,所述缓冲件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宽度,所述缓冲件的一端落入到所述凹槽内。
10.可选的,所述容纳槽还包括通槽,所述缓冲件的宽度等于所述通槽的宽度,所述缓冲件的一端嵌入并过盈配合于所述通槽内,且不突出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11.可选的,所述缓冲件插入所述通槽的一端的表面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反射片一侧的表面齐平。
12.可选的,所述侧板上设置有限位滑槽,所述缓冲件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对应所述
限位滑槽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与所述限位滑槽配合;所述限位滑槽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凸条的长度。
13.可选的,所述缓冲件为l型,l型的所述缓冲件包括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缓冲部的一端连接,且第一缓冲部垂直于所述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部嵌入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缓冲部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容纳槽的深度。
14.可选的,所述缓冲件对应所述反射片的位置设置有凸耳,所述凸耳与所述反射片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抵接。
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的一侧。
16.本技术通过在背板的底板对应缓冲件的位置上设置容纳槽,缓冲件通过与背板的侧板连接后,一部分落入到容纳槽内,当反射片朝缓冲件一侧进行滑动时,由于缓冲件的一端在背板的底板下沉形成的容纳槽内,使得缓冲件在对应反射片的位置上不存在缝隙,因此反射片只能抵接到缓冲件上,而不会插入到缓冲件与背板之间的缝隙内,反射片的位置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偏移,这样就有效改善了反射片发生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形成的光损失问题以及带来的显示问题,提升了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继而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17.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侧板的局部俯视图;
23.图6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26.图9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7.其中,10、显示装置;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110、背板;111、底板;112、容纳槽;113、凹槽;114、通槽;120、侧板;121、限位滑槽;130、反射片;140、导光板;150、缓冲件;151、限位凸条;152、第一缓冲部;153、第二缓冲部;154、凸耳;160、发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
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30.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3.图1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30、导光板140,反射片130夹设于背板110与导光板140之间,背板110包括底板111和侧板120,侧板120连接于底板111的边缘,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缓冲件150,缓冲件150设置在侧板120与导光板140之间,且与侧板120连接;底板111对应缓冲件150的位置,朝远离缓冲件150的一侧内陷形成有容纳槽112,缓冲件150部分落入容纳槽112内。
34.本技术通过在背板110的底板111对应缓冲件150的位置上设置容纳槽112,缓冲件150通过与背板110的侧板120连接后,一部分落入到容纳槽112内,当反射片130朝缓冲件150一侧进行滑动时,由于缓冲件150的一端在背板110的底板111下沉形成的容纳槽112内,使得缓冲件150在对应反射片130的位置上不存在缝隙,因此反射片130只能抵接到缓冲件150上,而不会插入到缓冲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缝隙内,反射片130的位置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偏移,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发生过度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30,形成的光损失,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继而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35.本技术中的缓冲件150为弹性材料制成,具体可以为橡胶等材料,缓冲件150与导光板140之间具有一预设距离,缓冲件15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预设距离等于导光板140的最大膨胀的距离。
36.在背光模组10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背光模组100的光源产生的热量会传递到导光板140,导光板140在长时间的受热下会膨胀,而在光源不工作时,导光板140的温度又会下降形成收缩,这就导致了导光板140容易发生形变;因此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150,在导光板140膨胀与缓冲件150接触时,可以利用缓冲件150的弹性力来缓冲来自导光板140的挤压力,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导光板140在膨胀接触到缓冲件150时,由于导光板140与缓冲件150之间互相挤压导致导光板140破裂的情况发生。
37.此外,由于导光板140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缓冲件150与导光板140之间预留一定的距离,来预防当导光板140发生形变时,对缓冲件150造成挤压,导致导光板140破裂的情况发生。而将缓冲件15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预设距离设置为等于导光板140的最大膨胀距离,可以使导光板140在极限形变下,也不会对缓冲件150造成明显的挤压,进一步防止由于导光板140形变产生挤压导致的导光板140破裂的问题。
38.如图1所示,容纳槽112包括凹槽113,缓冲件150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凹槽113的宽度,缓冲件150的一端落入到凹槽113内。
39.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12为背板110的底板111朝向缓冲件150的一侧向远离缓冲件150的一侧内凹形成凹槽113,缓冲件150与侧板120连接后,一部分落入到凹槽113内,并且一端与凹槽113的槽底抵接;缓冲件150在抵接到凹槽113的槽底时的位置相对于原来直接抵接在底板111上的位置有所下沉,缓冲件150与凹槽113的槽底之间才可能存在缝隙,而对应在反射片130的位置上并不存在缝隙;当反射片130朝缓冲件150一侧进行滑动时,反射片130只能抵接到缓冲件150的侧壁上,而不会插入到缓冲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缝隙内继续扩大反射片130的位移距离,这样反射片130的位置就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偏移,有效避免了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发生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30,形成的光损失,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继而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40.具体地,缓冲件150不仅仅可以设置在侧板120相对发光侧的位置上,也可以在不与发光侧相对的位置上设置;而当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产生滑动时,不管朝发光侧还是非发光侧方向上进行滑动,当反射片130插入到缓冲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缝隙时,都会进一步增大反射片130的位移距离,使得反射片130与导光板140之间出现明显的错位,导致错位漏光出现的光损失。
41.因而,本技术的容纳槽112,可以仅对应发光侧设置,也可以对应发光测和非发光侧均设置,根据设计需求确定。
42.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结合图1可知,若反射片130与导光板14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而滑动的方向刚好在背光模组100的发光侧,那么发光元件160发出的光线会从错位后露出的位置处大量漏过反射片130,造成明显的光损失,因此本技术针对背光模组100的发光侧的缓冲件150也进行了设计,具体如下:
43.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发光元件160,发光元件160设置在侧板120与导光板140之间,缓冲件150对应发光元件160的位置,设置在导光板140远离发光元件160的一侧。当反射片130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反射片130根据缓冲件150和发光元件160所在的位置,在靠近发光元件160一侧能够更准确的对应导光板140设置,实现反射片130与导光板140对齐,避免安装时导致的导光板140与反射片130之间的错位导致的光损失问题,改善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44.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容纳槽112还包括通槽114,缓冲件150的宽度等于通槽114的宽度,缓冲件150的一端嵌入并过盈配合于通槽114内,且不突出于底板111远离反射片130的一侧。
45.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容纳槽112为通槽114,即在背板110的底板111对应缓冲件150的位置上贯穿底板111的上下表面形成通槽114,缓冲件150在于侧板120连接后,一端嵌入到通槽114内,由于缓冲件150具有弹性,因此在嵌入
到通槽114内以后,通过弹性压缩以后的膨胀使得缓冲件150能够稳定固定在通槽114内,此时,缓冲件150对应反射片130的位置上并不存在缝隙,当反射片130朝缓冲件150一侧进行滑动时,反射片130只能抵接到缓冲件150的侧壁上,而不会插入到缓冲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缝隙内继续扩大反射片130的位移距离,这样反射片130的位置就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偏移,有效避免了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发生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30,形成的光损失,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继而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46.此外,缓冲件150一般由具有弹性的橡胶等材料制成,橡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水汽侵蚀的影响会导致橡胶老化变形,这样对导光板140以及反射片130的限位效果就会下降,而通过缓冲件150与通槽114之间卡接的固定方式取代传统的缓冲件与背板的侧板之间通过粘胶的固定方式,可以方便缓冲件150的拆装,当缓冲件150老化变形时,可以拆开背板110进行更换,节约了成本。
47.进一步的,缓冲件150插入通槽114的一端的表面与底板111远离反射片130一侧的表面齐平。即缓冲件150插入通槽114内的部分等于通槽114的深度,使得缓冲件150通过通槽114进行固定的部分面积更大,缓冲件150在通槽114中固定的更稳定,可以持续的形成对反射片130的阻挡,防止反射片130继续滑动;同时,缓冲件150插入通槽114内的一端就能够弥补通槽114给背板110带来的空缺,将背板110的外表面通过缓冲件150进行填充,形成一个完整的外表面,有利于提升背板110的美观度。
48.图4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侧板的局部俯视图,如图4结合图5所示,图4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侧板120上设置有限位滑槽121,缓冲件150靠近侧板120的一侧,对应限位滑槽121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凸条151,限位凸条151与限位滑槽121配合;限位滑槽121的长度大于限位凸条151的长度。
49.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针对缓冲件150与背板110的侧板120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了改进,由于背板110受到制作工艺的影响,一般都会带来尺寸上的偏差,虽然背板110的底板111上设置了容纳槽112,但是在将缓冲件150安装到背板110上时,很难一步到位将缓冲件150与容纳槽112的槽底进行直接抵接,在传统工艺下,如果缓冲件150在安装时没有一次安装到位,缓冲件150的一端没有落入容纳槽112内,那么就无法起到减小反射片130滑动位移距离的效果。
50.因此,本技术通过在背板110的侧板120上设置限位滑槽121,缓冲件150对应限位滑槽121的位置上设置限位凸条151,限位滑槽121的截面可以是t形,也可以是弧形或者其他形状,如图5所示,本技术仅以限位滑槽121的截面为t形作举例说明,限位凸条151的形状与限位滑槽121的形状配合,在将缓冲件150安装到背板110的侧板120上时,只需要将缓冲件150的限位凸条151的一端穿过侧板120上的限位滑槽121的一端,使限位滑槽121形成类似“轨道”的结构,限位凸条151自上而下滑入到限位滑槽121中,将缓冲件150固定到侧板120上,如果在安装的过程中,缓冲件150没有到达容纳槽112的槽底,或者仅有小部分在容纳槽112内,可以通过限位凸条151在限位滑槽121内进行滑动来调整缓冲件150的位置,使缓冲件150的一端能够完全落入到容纳槽112内,或者与容纳槽112的槽底接触,这样大大的提升了缓冲件150安装在背板110上的容错率,使缓冲件150能够更容易到需要的位置上,有
利于减小反射片130的滑动距离,避免反射片130滑动插入到缓冲件150与背板110之间形成的缝隙内,光源发出的部分光无法照射到反射片130而造成光损失的情况发生。
51.在日常使用显示设备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搬运或者磕碰等外界因素导致背板110经常会受到外力的作用,为了保证缓冲件150在可拆卸安装的情况下,与背板110之间固定的稳定性,使缓冲件150能够稳定的保持一部分落入到容纳槽112内,而不会从容纳槽112内脱落,以保证对反射片130滑动距离的限制,本技术针对容纳槽112和缓冲件15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52.图6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6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4的改进;缓冲件150与容纳槽112接触的一端与容纳槽112的形状配合。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基于缓冲件150与背板110的侧板120可拆卸固定的基础上,将缓冲件150靠近容纳槽112的一端与容纳槽112的形状配合,如图4所示,当缓冲件150靠近容纳槽112的一端为弧型时,容纳槽112也为弧型凹槽113,缓冲件150弧型的端部插入到弧形凹槽113内时,二者的接触面互相贴合,且弧型的容纳槽112对缓冲件150的端部形成包裹,使得缓冲件150不容易从容纳槽112内脱落,当反射片130朝缓冲件150一侧进行滑动时,反射片130只能抵接到缓冲件150的侧壁上,而不会插入到缓冲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缝隙内继续扩大反射片130的位移距离,这样反射片130的位置就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偏移,有效避免了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发生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30,形成的光损失,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继而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54.当然,缓冲件150靠近容纳槽112的一端以及容纳槽112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之间的配合,例如,当缓冲件150靠近容纳槽112的一端为v型时,容纳槽112也为v型结构,二者配合也能实现上述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5.图7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缓冲件150为l型,l型的缓冲件150包括第一缓冲部152和第二缓冲部153,第一缓冲部152的一端与第二缓冲部153的一端连接,且第一缓冲部152垂直于第二缓冲部153,第一缓冲部152与侧板120连接,第二缓冲部153嵌入容纳槽112内,且第二缓冲部15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容纳槽112的深度。
56.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针对缓冲件15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缓冲件150设计成由第一缓冲部152和第二缓冲部153组成的l型结构,在将缓冲件150安装到背板110上时,可以将第一缓冲件150与背板110的侧板120通过粘胶的方式进行贴附,将第二缓冲部153嵌入到容纳槽112中,使得缓冲件150与背板110进行固定;而由于第二缓冲部15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容纳槽112的深度,因此当第二缓冲部153完全嵌入到容纳槽112内以后,并不会有突出容纳槽112的部分,不会对反射片130的滑动造成阻碍。
57.当反射片130朝缓冲件150的一侧滑动时,反射片130的一端只会抵接到第一缓冲部152和第二缓冲部153的连接处,而缓冲件150对应反射片130的位置上与背板110之间并不存在缝隙,因此反射片130在抵接到第一缓冲部152和第二缓冲部153的连接处时,就不会继续移动,有效的限缩了反射片130的移动距离,减小了反射片130靠近光源一侧相对于导光板140出现的错位距离,使得光源发出的光能够在反射片130发生移动的情况下,也能有大部分的光线照射到反射片130,减小光损失,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继而
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58.而当导光板140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缓冲件150与导光板140之间预留一定的距离,来预防当导光板140发生形变时,对缓冲件150造成挤压,导致导光板140破裂的情况发生;而反射片130的位置由于要与导光板140对应,因此反射片130和缓冲件150之间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反射片130在这一距离内产生滑动,使得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之间发生位置偏移,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照射到反射片130,造成光损失。本技术还针对缓冲件150的结构进行了另一个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59.图8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8所示,图8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缓冲件150对应反射片130的位置设置有凸耳154,凸耳154与反射片130靠近侧板120的一侧抵接。
60.在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缓冲件150靠近导光板140的一侧,对应反射片130的位置凸出形成凸耳154,通过凸耳154还弥补反射片130与缓冲件150之间的距离差,当反射片130安装在导光板140与背板110之间后,反射片130的一端正好与凸耳154抵接,使得反射片130在产生朝缓冲件150方向进行滑动的趋势时,可以由缓冲件150上的凸耳154对反射片130形成阻挡,通过缓冲件150上的凸耳154对反射片130进行限位,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发生错位,导致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30,形成的光损失,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继而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61.图9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入光面的一侧。
62.由于显示面板200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入光面的一侧为显示面板200提供光源,以保证显示面板200的正常显示;而在显示装置1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由于搬运或磕碰等因素,使背光模组100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背光模组100中夹持在导光板140与背板110之间的反射片130产生滑动,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的位置发生偏移,使得光源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30,形成光损失,降低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影响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63.本技术针对显示装置10中的背光模组100进行了改进,通过在背光模组100的背板110对应缓冲件150的位置做下沉设计形成容纳槽112,使得缓冲件150部分落入到容纳槽112内,在对应反射片130的位置上没有缝隙,使得反射片130在滑动时只能抵接到缓冲件150上,避免了反射片130相对于导光板140出现较大的位置偏移,光源发出的光在照射到反射片130方向时不会出现较大损失,提高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10的产品质量。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65.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
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