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15:31: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装置具备了体积小、重量轻、省电及低辐射线等优点,因而被大量地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录像机、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以及液晶电视等各种电子产品中。
3.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不属于自发光的显示装置,所以必须借助背光模组的作用以提供给液晶模组均匀以及高亮度的光源。相关技术中,背光模块主要是使用发光组件搭配导光板构成的,其中,导光板是利用板材上使用激光雕刻、v字形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印上导光点。当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这在各个导光点上时发生反射,产生发射光,该反射光向各个角度扩散,从而点亮液晶模组。
4.由此可见,导光板由于需要采用光谱分析原理以及印刷技术相结合的工艺下制备而成,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当该导光板运用至侧入式背光模组时,由于发光组件位于导光板的一侧,而液晶模组位于导光板的相邻的一侧,导致距离发光组件较远的导光板的光线强度较低,从而造成提供给液晶模组的光线不均匀以及亮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该侧入式背光模组能够产生均匀且高亮度的光线。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
7.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发光单元以及光罩,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面为凹面,所述光罩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光罩具有容纳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所述光罩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罩设于所述发光单元上;
8.导光膜,所述导光膜卡接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导光膜具有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多个棱柱凹槽,所述棱柱凹槽的尺寸或者分布密度沿靠近所述光源组件向远离所述光源组件方向逐渐增大;
9.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的下方;
10.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光罩的内壁上发生反射后,通过所述第三侧面进入所述导光膜,再经由所述棱柱凹槽的槽壁以及所述反射片的反射至所述第一侧面,最后由多个所述凸起汇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起呈阵列排布。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起的尺寸或者分布密度沿靠近所述光源组件向远离所述光源组件方向逐渐增大。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半球形或者棱锥。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膜的厚度为0.3毫米至1毫米。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罩为球形。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衬底,所述第一衬底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导光膜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微棱镜,所述多个第一微棱镜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方向平行。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衬底,所述第二衬底设置在第一衬底远离导光膜的一侧,所述第二衬底远离所述导光膜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微棱镜,所述多个第二微棱镜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的数量为n个,m个所述发光单元为一个发光集合,所述多个发光集合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每一发光集合中的m个发光单元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其中,n≥m;所述光罩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光罩与多个所述发光集合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光罩罩设于一个所述发光集合。
1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侧入式背光模组。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导光膜以及反射片,该光源组件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在光罩的内壁上发生反射后,由第三侧面进入该导光膜后,在棱柱凹槽的槽壁上发生反射,并且与光源组件的距离越远,该槽壁的面积或者数量也就越多,使得反射量在远离光源组件的方向上大致保持一致性、光线均匀。反射光经由位于第二侧面处的反射片再次反射后,再经由第一侧面上的多个凸起汇聚,使得光线的亮度得到提高,从而得到均匀且亮度高的光线。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膜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效果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膜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图5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膜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图7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能够产生均匀且高亮度的光线。以下结合附图进行具体的说明。
34.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10。该侧入式背光模组10包括光源组件11、导光膜12以及反射片13。
36.该光源组件11包括基板111、发光单元112以及光罩113,发光单元112设置在基板111上,光罩113与基板111连接,光罩113具有容纳腔114、与容纳腔114连通的第一开口115以及第二开口116,光罩113通过第一开口115罩设在发光单元112上。其中,该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1121为凹面。该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1121为凹面。可以理解的是,该发光单元112的出光面1121为凹面时,可以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从而收窄发光单元112的发光角度。该光罩113的内壁具有高反射功能,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能够在光罩113的内壁发生反射,从而光线得以收窄,最后从第二开口116射出。
37.其中,导光膜12卡接于第二开口116,光罩113的内壁能够对发光单元112产生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使得光线能够从第三侧面123进入导光膜12。该导光膜1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三侧面123以及第四侧面。第一侧面121与第二侧面122相对设置,第三侧面123与第四侧面相对设置。其中,第一侧面121上设置有多个凸起124,该第二侧面122上设置有多个棱柱凹槽125。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膜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棱柱凹槽125的尺寸或者分布密度沿靠近光源组件11向远离光源组件11方向h逐渐增大。例如,每个棱柱凹槽125具有一个几何中心点,在一种情况下,在靠近光源组件11向远离光源组件11方向上,相邻的几何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例如呈递增数列增大;在另一种情况下,在靠近光源组件11向远离光源组件11方向上,相邻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变,该棱柱凹槽125的尺寸逐渐增大,例如该棱柱凹槽125的底面的表面积呈递增数列增大。
38.该反射片13设置在第二侧面122的下方。可以理解的是,该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线由第三侧面123进入该导光膜12后,在棱柱凹槽125的槽壁上发生反射,并且与光源组件11的距离越远,该槽壁的面积或者数量也就越多,使得反射量在远离光源组件11的方向上大致保持一致性,从而反射光经由位于第二侧面122的反射片13再次反射后,再经由第一侧面121上的多个凸起124汇聚,使得光线的亮度得到提高。可以理解的,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在光罩113的内壁上发生反射后,通过第三侧面123进入导光膜12,再经由棱柱凹槽125的槽壁以及反射片13的反射至第一侧面121,最后由多个凸起124汇聚。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包括光源组件11、导光膜12以及反射片13,该光源组件11的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在光罩113的内壁上发生反射后,由第三侧面123进入导光膜12后,在棱柱凹槽125的槽壁上发生反射,并且与光源组件11的距离越远,该槽壁的面积或者数量也就越多,使得反射量在远离光源组件11的方向上大致保持一致性、光线均匀,从而反射光经由位于第二侧面122的反射片13再次反射后,再经由第一侧面121
上的多个凸起124汇聚,使得光线的亮度得到提高,从而得到均匀且亮度高的光线。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效果图。该侧入式背光模组10能够得到均匀且亮度高的光线。
40.值得说明的是,随着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发展,背光模组显示技术方案越来越多,更优竞争力的背光模组产品技术开发一直是永恒的话题。侧入式背光模组10发展至今,相对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成本仍高居不下,其中主要差异在于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光学部件导光板成本费用高所致,但导光板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中最为关键的部件,没有了他其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点、线光源无法进行均匀传输,实现产品视效均匀一致的效果。然而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一种具有导光功能薄型化的导光膜12,该导光膜12的第二侧面122设置有棱柱凹槽125,该第一侧面121上设置有凸起124,从而使得侧入式背光模组10设计将其传统导光板,光学膜片等光学部件集成为一张功能光学膜板,从结构设计上实现部品归一集成设计,整体结构简单化,更易实现未来的自动化组装工艺。
41.其中,在该导光膜12的第一侧面121设置多个凸起124的工艺可以是在导光膜12上设置一层第一软质树脂,利用表面凹凸不平的滚轮或者模具在第一软质树脂上形成多个凸起124,最后使用紫外光照射该第一软质树脂,使得该第一软质树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固化后形成多个凸起124。
42.其中,在该导光膜12的第二侧面122设置多个棱柱凹槽125的工艺可以是在导光膜12上设置一层第二软质树脂,利用表面凹凸不平的滚轮或者模具在第二软质树脂上形成多个棱柱凹槽125,最后使用紫外光照射该第二软质树脂,使得该第二软质树脂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固化后形成多个凹槽125。
43.其中,第一软质树脂以及第二软质树脂的材质可以是自由基型光固化树脂或者阳离子型光固化树脂。其中自由基紫外光固化树脂是具有不饱和双键的低聚物,例如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基、烯丙基等。其中阳离子型光固化树脂是具有环氧基团或乙烯基基团,例如环氧树脂和乙烯基醚树脂等。
4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凸起124或者多个棱柱凹槽125与导光膜12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采用注塑工艺制备具有多个凸起124或者多个棱柱凹槽125的导光膜12。
45.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背光模块主要是使用发光组件搭配导光板构成的,其中,导光板是利用板材上使用激光雕刻、v字形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印上导光点。由此可见,导光板由于需要采用光谱分析原理以及印刷技术相结合下制备而成,成本较高,工艺复杂。但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只需要在第一软质树脂以及第二软质树脂上进行滚压或者注塑,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导光膜12。相对相关技术而言,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导光膜12的工艺过程简单,易操作。
46.该导光膜12的厚度为0.3毫米至1毫米。由此看见,该导光膜12的厚度较小,可以有效地降低利用该导光膜12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厚度,从而降低利用该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显示装置100的厚度。值得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的导光板的厚度约为2毫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导光膜12比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的厚度小,有利于装配有该导光板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薄型化。
47.该导光膜12的材质可以是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s(styrene-methylmethacrylatecopolymer,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
48.请参阅图5以及图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膜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49.当该棱柱凹槽125的形状为棱柱时,该棱柱具有多个平面可以对光线进行反射,使得光线能够向多个方向反射,从而将线光源转变成面光源,使得光线更加柔和。其中,该棱柱可以是斜棱柱、直棱柱或者正棱柱。可以理解的是,在靠近光源组件11向远离光源组件11方向上,每一棱柱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不变,棱柱的棱的数量逐渐增加。可以理解是的,棱柱的棱的数量越多,则朝向不同方向的槽壁越多,经由槽壁反射的光线的方向也就越多,使得反射量在远离光源组件11的方向大致保持一致性,从而实现光线的均匀性。
50.请继续参阅图6、图7以及图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膜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凸起124可以呈阵列排布;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凸起124也可以在靠近光源组件11向远离光源组件11的方向上,该凸起124的尺寸或者分布密度逐渐增大。在一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光线先是经由导光膜12上的多个棱柱凹槽125的反射再经由导光膜12上的多个凸起124汇聚,在多个棱柱凹槽125的作用下,经由棱柱凹槽125反射的光线若是已经足够均匀,该多个凸起124成阵列分布,使得由导光膜12出射的光线的亮度得以增加;在另一种情况下,在多个棱柱凹槽125的作用下,经由棱柱凹槽125反射的光线若是不够均匀,也就是在远离该光源组件11处的光线的亮度不够均匀,则在远离该光源组件11处,该凸起124的尺寸或者分布密度大,使得光线的亮度均匀,使得该侧入式背光模组10能够得到均匀且亮度高的光线。其中,该凸起124的光线为如图6,半球状或者如图8,棱锥。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该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一衬底14,该第一衬底14设置在第一侧面121上,该第一衬底14远离该导光膜1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微棱镜141,该多个第一微棱镜141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方向平行。
53.可以理解的是,该导光膜12内沿第三方向的光线出射至第一微棱镜141,该第一微棱镜141能够对该入射光汇聚,使得从第一微棱镜141出射的光线的出射角控制在第一范围内,以提高该第一范围内的光线的亮度。该第一微棱镜141可以为三棱柱。其中,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5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该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二衬底15,该第二衬底15设置在第一衬底14远离导光膜12的一侧,该第二衬底15远离该导光膜1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微棱镜151,该多个第二微棱镜151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方向平行,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的角度可以是30度、60度或者90度。可选的,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当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时,第一微棱镜141与第二微棱镜151对不同角度的光线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该第一微棱镜141与第二微棱镜151对光线的作用可以互补,从而作用于所有从导光膜12内出射的光线。
55.可以理解的是,该导光膜12内沿第四方向的光线出射至第二微棱镜151,该第二微棱镜151能够对该入射光汇聚,使得从第二微棱镜151出射的光线的出射角控制在第二范围内,以提高该第二范围内的光线的亮度。该第二微棱镜151可以为三棱柱。其中,该第四方向
与第二方向相交。
56.其中,该发光单元112可以为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mini led(mini light-emitting diode,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或者micro led(micro,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当该发光单元112为mini led时,沿基板111的长度方向设置单排或者多排的发光单元112,实现mini led应用到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与薄化的导光膜12匹配使用,提高光能量耦合利用率。
57.其中,该基板111上可以设置线路,该线路与发光单元112连接,以向该发光单元112提供电信号。
58.其中,该光罩113为球形,该内部为中性均匀的漫反射面,该漫反射面对各波长的光线具有相同的漫反射比,该漫反射率≥97%。
59.可以理解的是,当发光单元112的数量为多个时,沿基板111的长度方向,该多个发光单元112依次排布,该光罩1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该光罩1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光罩113的数量与多个发光单元112一一对应,每一光罩113罩设于一个发光单元112;当该光罩113的数量为一个时,一个光罩113可以照射多个发光单元112。
6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112的数量为n个,m个发光单元112为一个发光集合,多个发光集合沿着基板1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每一发光集合中的m个发光单元112沿垂直于基板1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其中,n≥m;该光罩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光罩113与多个发光集合一一对应,每一光罩113罩设于一个发光集合。例如,请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该发光集合中的发光单元112的数量为两个,即m为2。该一个光罩罩设一个发光集合。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发光单元112产生的光线比一个发光单元112产生的光线强度更强,相比于一个发光单元112,能够使得更多的光线进入导光膜12,提高光能量耦合利用率。可选的,该发光单元112可以为mini led。
61.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和液晶模组20,该液晶模组20设置在背光模组的上方,背光模组可以产生光线并射向液晶模组20的液晶屏以实现液晶屏的图像显示功能。
63.其中,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液晶模组20、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器件或部件。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包括光源组件11、导光膜12以及反射片13,该光源组件11的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在光罩113的内壁上发生反射后,由第三侧面123进入导光膜12后,在棱柱凹槽125的槽壁上发生反射,并且与光源组件11的距离越远,该槽壁的面积或者数量也就越多,使得反射量在远离光源组件11的方向上大致保持一致性、光线均匀,从而反射光经由位于第二侧面122的反射片13再次反射后,再经由第一侧面121上的多个凸起124汇聚,使得光线的亮度得到提高,从而得到均匀且亮度高的光线。
65.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67.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