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的制作方法

2022-08-21 07:46: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保温墙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


背景技术:

2.保温墙板是一种建筑板材,顾名思义也就是安装在外墙上面的板材,像居民楼、银行、办公楼、邮政等建筑,外墙都是可以用这种外墙保温墙板的,保温墙板的保温效果是很好的,板材的主要是由水泥及泡沫组成,所以,保温墙板可以做到既防火、防潮、隔热,又重量轻、隔音效果很好。
3.申请号为201810497247.7的现有专利公开了一种保温墙板,包括支撑墙板主体,所述支撑墙板主体的内外侧端均开口,外侧开口端密封装入一吸热板,内侧开口端设置一导热带,导热带密封支撑墙板主体的内侧开口端,所述导热带与吸热板之间设置一导热板;导热板的上下端各设置一连接耳,连接耳中间均设置一个转动腔,转动腔内转动设置一导向轴,导向轴的两端各设置一转轴,转轴转动安装于连接耳的转轴孔内,导热带通过进料口贯穿整块导热板。本发明能够在白天时有效吸收太阳热量,在夜间时可以通过导热带来将内部的热量进行传递,且不使用时具有非常好的保温效果,有效改善室内温度。但是该装置在安装时并不便于快速的将板体进行定位安装,在安装时很不方便。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包括:复合保温墙板主体,所述复合保温墙板主体包括板体、多个定位器以及两个混凝土墙外板,两个所述混凝土墙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板体的两侧,多个所述定位器均设置在所述板体的一端,所述板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器对应的定位孔。
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定位器的内壁设置有多个驱动弹簧,所述驱动弹簧的外壁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一侧延伸出定位器的内部,所述连接板的外壁设置有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定位块的一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板。
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板体的外壁设置有防护框架。
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防护框架的内壁设置有板块,所述板块的内壁贯穿设置有两个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板的内部。
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板体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一抗压模块,所述第一抗压模块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减压弹簧,所述第一减压弹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抗压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扶正杆,所述第一扶正杆位于第一减压弹簧的一侧,所述第一抗压板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架,所述第一扶正杆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架的内部。
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板体的内壁设置有隔音层,所述隔音层位于第一抗压模块的一侧。
1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隔音层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保温内层。
1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板体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二抗压模块,所述第二抗压模块包括第二抗压筒、两个内抗压模块,两个所述内抗压模块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板体内,所述第二抗压筒设置在两个所述内抗压模块中间。
1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内抗压模块包括蝶形筒、抗压架、两个侧撑座以及底撑架,所述抗压架设置在所述蝶形筒内,两个所述侧撑座设置在所述蝶形筒内,并位于所述抗压架的两侧,并与所述蝶形筒连接,所述底撑架设置在所述蝶形筒的底部并分别与所述抗压架、两个侧撑座活动连接,所述抗压架包括第二抗压板、内连块、中间抗压块、第二减压弹簧、两个第一侧抗压板以及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所述第二抗压板设置在所述蝶形筒的外部,并抵顶所述板体的内壁,所述中间抗压块设置在所述蝶形筒内,并通过所述内连块与所述第二抗压板连接,所述中间抗压块的上端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边,下端设置有两个第二缺口边,两个所述第一侧抗压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抗压块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上楔形块、下楔形块抵顶所述第一缺口边、第二缺口边,所述第一侧抗压板通过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与所述侧撑座可动连接,所述中间抗压块通过所述第二减压弹簧与所述底撑架连接。
1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所述侧撑座包括第二侧抗压板、第二扶正弹簧杆以及底部扶正杆,所述第二侧抗压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抗压孔,所述第一扶正弹簧杆中的第一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抗压孔内,并且所述第一扶正弹簧杆中的第一扶正弹簧抵顶所述第一侧抗压板、第二侧抗压板之间,所述第二扶正弹簧杆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抗压板与所述蝶形筒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扶正弹簧杆的第二杆体穿设在所述第二侧抗压板的第二抗压孔内,所述底部扶正杆设置在所述蝶形筒的内壁上并穿设在所述第二侧抗压板的第三抗压孔、第一侧抗压板的第四抗压孔内;
15.所述底撑架包括底撑筒、底撑板、两个底撑滑轮杆以及两个斜置铰杆,所述底撑筒设置在所述蝶形筒的内底面上,所述底撑板的两侧分别通过所述底撑滑轮杆与所述底撑筒的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斜置铰杆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撑板的上端两侧,所述斜置铰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撑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抗压板的底部铰接。
16.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该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通过安装有定位器和定位板在安装板体时快速的对板体的位置进行定位,在安装板体时,使定位螺栓移动位置对定位板不再进行限位,定位板不再限位后,驱动弹簧推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移动推动定位块移动,定位块移动出定位器的内部后
进入到板体另一端预制的定位孔中,可以对板体的位置进行定位,方便施工人员对板体进行安装,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18.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该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通过安装有第一抗压模块在板体受到外界冲击时可以有效的抵消掉冲击力,第一抗压模块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板体的内部安装,当板体的外壁受到冲击力时,会使受冲击力的部位产生部分形变,产生形变的部位会推动第一抗压板移动,第一抗压板移动会推动限位架在第一扶正杆的外壁滑动,在第一抗压板移动时第一减压弹簧可以有效的抵消掉第一抗压板受到的压力,达到减少板体受到的冲击力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防止板体受冲击处发生形变。
19.本发明所述的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中定位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中板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中第二抗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中内抗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发明图7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9.图9为本发明图7中d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0.图10为本发明图7中e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32.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33.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装饰用的轻质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包括:复合保温墙板主体100,所述复合保温墙板主体100包括板体1、多个定位器2以及两个混凝土墙外板3,两个所述混凝土墙外板3分别设置在所述板体1的两侧,多个所述定位器2均设置在所述板体1的一端,所述板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器2对应的定位孔。
34.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器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驱动弹簧201,所述驱动弹簧201的外壁设置有连接板202,所述连接板202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定位块203,所述定位块203的一侧延伸出定位器2的内部,所述连接板202的外壁设置有多个连接杆204,所述连接杆204位于定
位块203的一侧,所述连接杆204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板205.
35.进一步地,所述板体1的外壁设置有防护框架101。
36.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框架101的内壁设置有板块4,所述板块4的内壁贯穿设置有两个定位螺栓401,所述定位螺栓401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板205的内部。
37.其中,板体1的内壁安装有多个定位器2,板体1为定位器2提供安装空间,在安装板体1时定位器2可以快速的对板体1的位置进行定位,板体1的外壁安装有防护框架101,防护框架101对板体1具有保护作用,连接杆204的一端安装有定位板205,连接杆204为定位板205提供安装空间,定位器2的内壁安装有多个驱动弹簧201,驱动弹簧201的外壁安装有连接板202,连接板202的外壁安装有多个定位块203,且定位块203的一侧延伸出定位器2的内部,连接板202的外壁安装有多个连接杆204,且连接杆204位于定位块203的一侧,防护框架101的内壁安装有板块4,板块4的内壁贯穿安装有两个定位螺栓401,定位螺栓401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板205的内部。
38.通过安装有定位器2和定位板205在安装板体1时快速的对板体1的位置进行定位,在安装板体1时,使定位螺栓401移动位置对定位板205不再进行限位,定位板205不再限位后,驱动弹簧201推动连接板202移动,连接板202移动推动定位块203移动,定位块203移动出定位器2的内部后进入到板体1另一端预制的定位孔(未示出)中,可以对板体1的位置进行定位,方便施工人员对板体1进行安装,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1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一抗压模块5,所述第一抗压模块5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板501,所述支撑板50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减压弹簧502,所述第一减压弹簧50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抗压板505,所述支撑板50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第一扶正杆503,所述第一扶正杆503位于第一减压弹簧502的一侧,所述第一抗压板505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架504,所述第一扶正杆503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架504的内部。
4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板体1的内壁安装有多个第一抗压模块5,在板体1受到外界冲击时,第一抗压模块5可以有效的抵消掉冲击力,第一抗压模块5的内壁安装有支撑板501,支撑板501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第一减压弹簧502,第一减压弹簧502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抗压板505,支撑板501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多个第一扶正杆503,且第一扶正杆503位于第一减压弹簧502的一侧,第一抗压板505的底部安装有限位架504,且第一扶正杆503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架504的内部,第一抗压模块5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板体1的内部安装,当板体1的外壁受到冲击力时,会使受冲击力的部位产生部分形变,产生形变的部位会推动第一抗压板505移动,第一抗压板505移动会推动限位架504在第一扶正杆503的外壁滑动,在第一抗压板505移动时第一减压弹簧502利用自身弹力可以有效的抵消掉第一抗压板505受到的压力,达到减少板体1受到的冲击力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防止板体1受冲击处发生形变。
4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1的内壁设置有隔音层51,所述隔音层51位于第一抗压模块5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隔音层5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保温内层52。
4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在板体1的内壁安装有隔音层51,且隔音层51位于第一抗压模块5的一侧,隔音层51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保温内层52,保温内层52可以对温度进行保温,隔音层51可以有效的对噪声进行阻拦。
43.综上所示,在安装板体1时,使定位螺栓401移动位置对定位板205不再进行限位,
定位板205不再限位后,驱动弹簧201推动连接板202移动,连接板202移动推动定位块203移动,定位块203移动出定位器2的内部后进入到预制的定位孔中,可以对板体1的位置进行定位,方便施工人员对板体1进行安装,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抗压模块5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板体1的内部安装,当板体1的外壁受到冲击力时,会使受冲击力的部位产生部分形变,产生形变的部位会推动第一抗压板505移动,第一抗压板505移动会推动限位架504在第一扶正杆503的外壁滑动,在第一抗压板505移动时第一减压弹簧502可以有效的抵消掉第一抗压板505受到的压力,达到减少板体1受到的冲击力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防止板体1受冲击处发生形变。
44.如图6-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1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二抗压模块6,所述第二抗压模块6包括第二抗压筒61、两个内抗压模块62,两个所述内抗压模块62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板体1内,所述第二抗压筒61设置在两个所述内抗压模块62中间。
4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加该板体1受到冲击力时的承受能力,所以本实施例中在板体1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二抗压模块6,这里第二抗压模块6与第一抗压模块5类似,也是穿设在隔音层51、保温内层52中,该第二抗压模块6包括第二抗压筒61、两个内抗压模块62,这里两个内抗压模块62对称地设置在板体1内,并分别抵顶着板体1的内壁,第二抗压筒61则安装在两个内抗压模块62中间,将两个内抗压模块62固定住,避免二者发生偏移错位,使得两个内抗压模块62可以更好地抵消掉冲击力,进一步地达到减少板体1受到的冲击力的目的,可以有效的防止板体1受冲击处发生形变。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抗压模块62包括蝶形筒63、抗压架64、两个侧撑座65以及底撑架66,所述抗压架64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内,两个所述侧撑座65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内,并位于所述抗压架64的两侧,并与所述蝶形筒63连接,所述底撑架66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的底部并分别与所述抗压架64、两个侧撑座65活动连接,所述抗压架64包括第二抗压板641、内连块642、中间抗压块643、第二减压弹簧644、两个第一侧抗压板645以及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646,所述第二抗压板641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的外部,并抵顶所述板体1的内壁,所述中间抗压块643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内,并通过所述内连块642与所述第二抗压板641连接,所述中间抗压块643的上端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边6431,下端设置有两个第二缺口边6432,两个所述第一侧抗压板645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抗压块643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上楔形块6451、下楔形块6452抵顶所述第一缺口边6431、第二缺口边6432,所述第一侧抗压板645通过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646与所述侧撑座65可动连接,所述中间抗压块643通过所述第二减压弹簧644与所述底撑架66连接。
4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内抗压模块62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内抗压模块62包括蝶形筒63、抗压架64、两个侧撑座65以及底撑架66,具体地,抗压架64安装在蝶形筒63内,而两个侧撑座65安装在蝶形筒63内,并位于抗压架64的两侧并与该蝶形筒63的内壁连接,底撑架66安装在蝶形筒63的底部并分别与上述的抗压架64、两个侧撑座65活动连接,通过两个侧撑座65以及底撑架66配设抗压架64的运动过程,以抵消掉受到的冲击力,防止板体1受到冲击力的作用发生变形。
48.该抗压架64包括第二抗压板641、内连块642、中间抗压块643、第二减压弹簧644、两个第一侧抗压板645以及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646,具体地,第二抗压板641安装在蝶形筒63的外部,并抵顶板体1的内壁,中间抗压块643则安装在蝶形筒63内,并通过内连块642与
第二抗压板641连接,在中间抗压块643的上端开设有两个第一缺口边6431,下端开设有两个第二缺口边6432,而两个第一侧抗压板645分别安装在中间抗压块643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上楔形块6451、下楔形块6452抵顶在第一缺口边6431、第二缺口边643上,所以位于板体1的内壁上的第二抗压板641受到冲击力时,第二抗压板641则向内挤压内连块642,使得内连块642将中间抗压块643向蝶形筒63的内部挤压,进而中间抗压块643则向内进一步挤压到第二减压弹簧644上,使得第二减压弹簧644挤压到底撑架66上,以通过第二减压弹簧644、底撑架66抵消掉一部分冲击力,而同时中间抗压块643下端的两个第二缺口边6432则向两侧挤压下楔形块6452,进而下楔形块6452则挤压到第一侧抗压板645上,使得第一侧抗压板645通过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646对侧撑座65产生挤压,进而侧撑座65也带动底撑架66移动,同时在底撑架66、侧撑座65的作用下避免中间抗压块643向内部挤压第二减压弹簧644的程度过大,以此提高了第二减压弹簧644的使用手寿命,这样侧撑座65以及底撑架66配合着抗压架64起到对冲击力的抵消作用,进一步地增加了板体1的抗冲击承受能力。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撑座65包括第二侧抗压板651、第二扶正弹簧杆652以及底部扶正杆653,所述第二侧抗压板65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抗压孔654,所述第一扶正弹簧杆646中的第一杆体647设置在所述第一抗压孔654内,并且所述第一扶正弹簧杆646中的第一扶正弹簧648抵顶所述第一侧抗压板645、第二侧抗压板651之间,所述第二扶正弹簧杆65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抗压板651与所述蝶形筒63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扶正弹簧杆652的第二杆体655穿设在所述第二侧抗压板651的第二抗压孔656内,所述底部扶正杆653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的内壁上并穿设在所述第二侧抗压板651的第三抗压孔657、第一侧抗压板645的第四抗压孔649内;
50.所述底撑架66包括底撑筒661、底撑板662、两个底撑滑轮杆663以及两个斜置铰杆664,所述底撑筒661设置在所述蝶形筒63的内底面上,所述底撑板662的两侧分别通过所述底撑滑轮杆663与所述底撑筒661的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斜置铰杆664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撑板662的上端两侧,所述斜置铰杆664的一端与所述底撑板662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抗压板651的底部铰接。
5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侧撑座65、底撑架66的具体结构,通过侧撑座65、底撑架66与上述的抗压架64配合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板体1的抗冲击承受能力;
52.该侧撑座65包括第二侧抗压板651、第二扶正弹簧杆652以及底部扶正杆653,具体地,第二侧抗压板651设置在第一侧抗压板645与蝶形筒63的内壁之间,在第二侧抗压板651上开设有两个第一抗压孔654,而第一扶正弹簧杆646中的第一杆体647穿设在第一抗压孔654内,并且第一扶正弹簧杆646中的第一扶正弹簧648可以抵顶在第一侧抗压板645、第二侧抗压板651之间;
53.而第二扶正弹簧杆652安装在第二侧抗压板651与蝶形筒63的内壁之间,使得第二扶正弹簧杆652的第二扶正弹簧658抵顶着第二侧抗压板651与蝶形筒63,第二杆体655穿设在第二侧抗压板651的第二抗压孔656内,底部扶正杆653则安装在蝶形筒63的内壁上并穿设在第二侧抗压板651的第三抗压孔657、第一侧抗压板645的第四抗压孔649内;所以当中间抗压块643挤压两个下楔形块6452,使得下楔形块6452挤压到第一侧抗压板645上,由于底部扶正杆653穿设在第一侧抗压板645、第二侧抗压板651上,所以第一侧抗压板645可以
在底部扶正杆653上移动,进而通过两个第一扶正弹簧杆646中的第一扶正弹簧648挤压到第二侧抗压板651上,这样两个第二侧抗压板652向蝶形筒63的内壁移动,进而带动底撑架66移动,使得底撑架66支撑住第二减压弹簧844,避免中间抗压块643向内部挤压第二减压弹簧644的程度过大;
54.同时,由于第二扶正弹簧杆652处于第二侧抗压板651与蝶形筒63的内壁之间,所以第二扶正弹簧杆652的在支撑着第二侧抗压板651,以方便后续第二侧抗压板651进行复位,进而在第一扶正弹簧杆646的作用,第一侧抗压板641也恢复到原位;其中,底撑架66包括底撑筒661、底撑板662、两个底撑滑轮杆663以及两个斜置铰杆664,这里底撑筒661安装在蝶形筒63的内底面上,而底撑板662的两侧分别通过底撑滑轮杆663与底撑筒661的内壁滑动连接,将两个斜置铰杆664分别安装在底撑板662的上端两侧,斜置铰杆664的一端与底撑板66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抗压板651的底部铰接,所以当第二侧抗压板651向蝶形筒63的内壁移动时,通过斜置铰杆664则将底撑板662向中间抗压块643移动,这里底撑板662则通过底撑滑轮杆663在底撑筒661内移动,这样底撑板662就支撑着第二减压弹簧644了;同理,当第二侧抗压板651复位时,则通过斜置铰杆664向底撑板662向底撑筒661内移动,这个过程中该内抗压模块62可以抵消掉受到的冲击力,进一步增加了板体1的抗冲击承受能力,避免板体1受到冲击力的地方发生变形。
5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7.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