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

2022-08-17 08:36: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电力资源属于较为紧缺的资源,因其使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的规律息息相关,故呈现出典型的峰谷特征。虽然目前国内出台了峰谷用电不同收费的措施,但该种措施只是一种侧面的鼓励措施,无法较佳地从根源上解决用电错峰的问题。通过削峰填谷储能系统,其能够在用电波波谷时段进行蓄能,在用电波峰时段向用电设备供电,进而能够减缓供电压力,降低使用者用电成本。削峰填谷储能装置的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组件,电池组件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削峰填谷储能系统的运行,故需要对电池组件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另外,考虑到能源的综合利用,还需要对电池组件的多途径供电进行管理和监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4.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其包括电池存放装置及恒温系统,电池存放装置用于实现电池组件的放置,恒温系统用于提供恒温介质;电池存放装置内部形成用于放置电池组件的电池组件放置腔,电池存放装置侧壁处形成均连通电池组件放置腔的升温通道和降温通道;升温通道处设第一热传递组件,降温通道处设第二热传递组件;第一热传递组件和第二热传递组件的内部分别形成用于恒温介质流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热传递组件用于实现第一流道内的恒温介质的热量向电池组件放置腔内的传递,第二热传递组件用于实现电池组件放置腔内的热量向第二流道内的恒温介质的传递;电池组件放置腔内还设置用于对其内部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将所检测的数据发送至一处理单元处;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通过不同的三通电磁阀接入恒温系统的对应接口;处理单元用于在电池组件放置腔的内部温度低于设定阈值时,通过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的动作以实现恒温介质在第一流道与恒温系统间的循环;处理单元同时用于在电池组件放置腔的内部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通过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的动作以实现恒温介质在第二流道与恒温系统间的循环。
5.通过本发明中的构造,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组件放置腔内部温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也即电池组件温度过低时,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导通,使得较高温度的恒温介质在第一流道与恒温系统间循环,即第一流道内的恒温介质的热量沿升温通道传递至电池组件放置腔的内部,故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的升温;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组件放置腔内部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也即电池组件温度过高时,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导通,使得较低温度的恒温介质在第二流道与恒温系统间循环,即电池组件放置腔内的热量沿降温通道传递至第二流道内的恒温介质,故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的降温;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
合理的利用恒温系统对电池组件进行温度控制,进而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保持在正常的温度下工作,避免极端天气对电池组件寿命的影响;此外,电池组件在正常温度下工作,电池组件的电转化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故而减少电池组件内部化学物质的损耗,故而延长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
6.作为优选,电池存放装置包括电池箱,电池箱罩设于一壳体内,电池箱外壁与壳体内壁间隔设置且之间形成空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空腔内;第一热传递组件与第二热传递组件结构相同,第一热传递组件包括设置在壳体处的盘管,盘管外端为第一出水口且连通至壳体的侧壁处,盘管的内端处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与盘管同轴设置且连通盘管的安装块,安装块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可转动地设有与安装腔同轴设置的叶轮,安装腔开口处设有盖板,第一进水口设置在盖板上;叶轮上设有伸出安装块的转动轴,转动轴伸出安装块的一端设有风扇,盘管同轴设置在风扇的外侧。
7.通过本发明中盘管、安装块、盖板、叶轮、风扇的设置,使得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组件放置腔内温度过低时,使得恒温介质驱动叶轮转动,故使得风扇能够转动,从而使得风扇能够将流入第一流道内的恒温介质的热量传递至升温通道内,使得电池组件升温至设定阈值,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截止;同理,当电池组件温度过高时,风扇能够将电池组件放置腔内部的热量自降温通道传递至第二流道内的恒温介质,使得电池组件降温至设定阈值,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截止;如上所述,进而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保持在正常的温度下工作,使得电池组件的电转化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故而延长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
8.作为优选,叶轮包括端面与安装腔开口端面齐平的环板、端面与安装腔底壁滑动贴合的圆板以及设置于环板与圆板之间且沿圆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叶片,叶片呈弧形片状;盖板包括用于封堵安装腔的封堵块以及伸入叶轮中部处的圆柱块,叶片的两侧分别能够抵靠在安装腔的侧壁上以及圆柱块的侧壁上,叶轮、圆柱块外壁及安装腔侧壁之间相互滑动密封共同构成由相邻叶片之间组成的驱动腔,封堵块上设有延伸至圆柱块内的注水腔,第一进水口为注水腔的开口端,圆柱块上设有倾斜设置且连通注水腔和驱动腔的第一导流口,安装块上设有连通驱动腔和盘管内端的第二导流口,第一导流口与第二导流口的布置位置相对设置;第一进水口、注水腔、第一导流口、第二导流口、盘管及第一出水口共同构成第一流道。
9.通过本发明中叶片、盖板、驱动腔、第一导流口、第二导流口的设置,使得恒温介质从第一进水口注入注水腔内,进而从第一导流口流向驱动腔,驱动腔受到周向方向的推力,即使得叶轮位于安装腔内转动,进而实现叶轮带动转动轴转动,从而实现风扇的转动;如上所述,控制恒温介质流入第一流道内的流速,也即控制叶轮的转速,进而控制风扇的转速,即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快速升温或快速降温。
10.作为优选,安装块远离盖板的一侧面上中部凸起有凸块,凸块设有连通安装腔的转动腔,圆板上设有伸入转动腔内的转动块,转动轴同轴安装在转动块上,转动块的侧壁与转动腔的内壁之间设有轴承。
11.通过本发明中转动腔、转动块、轴承的设置,使得转动块较佳的位于转动腔内转动,也即较佳地方便叶轮带动风扇转动。
12.作为优选,安装块内壁上以及圆柱块外壁上均设有用于对叶片进行滑动密封的密
封机构,安装块内壁内或圆柱块外壁内设有滑动腔,滑动腔内设有可滑动的滑块,滑块朝向滑动腔开口端的端面呈弧形状,滑块朝向滑动腔开口端运动最大行程时,滑块的一侧壁边缘与滑动腔开口端的对应侧壁边缘相重合,另一侧壁边缘伸出滑动腔,叶片两侧能够抵靠在滑块伸出滑动腔的侧壁处并形成密封面。
13.通过本发明中密封机构的设置,使得滑块朝向滑动腔开口端运动最大行程时,使得叶片的侧壁抵靠在滑块伸出滑动腔的侧壁处,叶片与滑块相抵靠的侧壁形成密封面,进而使得叶轮在转动前,滑块能够保持对驱动腔的封堵,使得恒温介质在注入注水腔内时,恒温介质自第一导流口流入驱动腔内,使得对应第一导流口处的驱动腔能够充满恒温介质,从而带动叶轮转动,叶轮在开始转动时,叶片的侧壁能够沿滑块的弧形面运动,叶轮在高速转动时,滑块在叶轮转动的作用下保持缩回滑动腔内,故不影响叶轮的转动;
14.密封机构目的在于保证恒温介质带动叶轮转动,避免叶片与圆柱块、安装腔存在间隙导致恒温介质直接沿间隙流向第二导流口,此外,由于滑块伸出滑动腔,使得滑块能够抑制叶轮反向转动,即保证叶轮在安装腔内的单向转动,故此举能够控制叶轮的转动方向,故在对电池组件进行升温操作时,风扇风向朝向空腔,即快速地对电池组件进行升温至设定阈值,在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操作时,风扇风向背向空腔,即快速地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至设定阈值。
15.作为优选,滑块与滑动腔底壁之间设有用于保持滑块朝向滑动腔开口运动的第一弹簧。
16.通过本发明中第一弹簧的设置,使得叶轮在转动前,滑块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保持在朝向滑动腔开口端的最大行程,也即实现滑块的侧壁与叶片侧壁间形成密封。
17.作为优选,滑动腔侧壁上对应设有滑槽,滑块上贯穿地设有条形槽,条形槽内设有两个分别能够伸出条形槽两端开口的限位块,两限位块之间设有第二弹簧,限位块伸出条形槽的端部伸入对应的滑槽内。
18.通过本发明中滑槽、条形槽、限位块、第二弹簧的设置,使得限位块位于滑动槽内滑动,即保证滑块位于滑动腔内滑动的稳定性,其中,第二弹簧的设置,操作者将限位块挤压至条形槽内,进而将滑块安装在滑动腔内,较佳地方便。
19.作为优选,处于安装块内壁上以及圆柱块外壁上的密封机构至少设置有两组。
20.通过本发明中密封机构数量的设置,其目的在于叶轮转动任一圈数时,密封机构至少有两组使得滑块的侧壁对叶片的侧壁形成密封,进而保证恒温介质带动叶轮的转动。
21.作为优选,壳体的两侧均设有滤网,滤网上设有连通第一进水口或第二进水口的注水口。
22.通过本发明中滤网的设置,较佳的防止第一热传递组件和第二热传递组件因外力因素的损坏,同时提供升温通道、降温通道的风口。
23.作为优选,空腔内均匀布置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间隔设置且构成升温通道或降温通道。
24.通过本发明中散热翅片的设置,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放置腔内部温度传递至散热翅片处,也即方便第一热传递组件或第二热传递组件对电池组件放置腔内部进行升温或降温操作,进而实现对电池组件的恒温控制。
附图说明
25.图1为实施例1中的混合供电系统的系统框图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的电池存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的电池存放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的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1中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1中的驱动机构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1中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1中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1 中的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1中的驱动机构的半切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的 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1中的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1中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实施例1中光伏组件的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1中散热骨架的示意图;图17为实施例1中第一活塞腔和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1中第一活塞腔和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局部剖视图;图19为实施例1中第一壳体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的示意图;图20为实施例1中第二壳体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的示意图;图21为实施例1中第一壳体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的局部剖视图;图22为实施例1中第一壳体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的局部剖视图;图23为实施例1中第三壳体和第三电动伸缩杆的示意图;图24为实施例1中第四壳体和第三电动伸缩杆的示意图;图25为实施例1中第三壳体和第三电动伸缩杆的局部剖视图;图26为实施例1中第三壳体和第三电动伸缩杆的局部剖视图;图27为实施例1中安装座、转动环、风扇和弹簧的示意图;图28为实施例1中单向阀的示意图;图29为实施例1中单向阀的剖视图;图30为实施例1中散热骨架的局部剖视图;图31为图30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2为图30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27.实施例1
28.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构建了一种针对电池组件的混合供电系统,该混合供电系统包括电池组件和光伏组件,电池组件能够通过对应的供电电路自电网和光伏组件处获取充电所需的电能。可以理解的是,该种混合供电电路为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予赘述。
29.针对该混合供电系统所存在的如电池组件的健康状态的监控、电池组件的温度监控、光伏组件的温度监控等问题,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下述方案进行解决。
30.考虑到电池组件的运行温度较低时,其内部的电解质移动较慢,进而影响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转移活性,故会导致放电性能下降等问题;而电池组件的运行温度较高时,会对内部的隔离膜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导致电池报废或火灾事故。
31.故本实施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贡献之一为,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如图2-14 所示。
32.本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存放装置2100及恒温系统,电池存放装置 2100用于实现电池组件的放置,恒温系统用于提供恒温介质;电池存放装置2100内部形成用于放置电池组件的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电池存放装置2100侧壁处形成均连通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的升温通道和降温通道;升温通道处设第一热传递组件2121,降温通道
流向安装块2310内,进而使得恒温介质驱动叶轮转动,也即使得叶轮带动转动轴2470转动,故使得风扇2260能够转动,从而使得风扇2260能够将流入第一流道内的恒温介质的热量传递至升温通道内,使得电池组件升温至设定阈值,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2140截止;同理,当电池组件温度过高时,风扇2260能够将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内部的热量自降温通道传递至第二流道内的恒温介质,使得电池组件降温至设定阈值,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2140截止;如上所述,进而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保持在正常的温度下工作,使得电池组件的电转化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故而延长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
36.结合图6~11所示,本实施例中,叶轮包括端面与安装腔2610开口端面齐平的环板2420、端面与安装腔2610底壁滑动贴合的圆板2430以及设置于环板2420与圆板2430之间且沿圆板2430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叶片2440,叶片2440呈弧形片状;盖板2320包括用于封堵安装腔2610的封堵块以及伸入叶轮中部处的圆柱块2410,叶片2440的两侧分别能够抵靠在安装腔2610的侧壁上以及圆柱块2410的侧壁上,叶轮、圆柱块2410外壁及安装腔2610侧壁之间相互滑动密封共同构成由相邻叶片2440之间组成的驱动腔2630,封堵块上设有延伸至圆柱块2410内的注水腔2330,第一进水口2221为注水腔2330的开口端,圆柱块2410上设有倾斜设置且连通注水腔2330和驱动腔2630的第一导流口2331,安装块2310上设有连通驱动腔2630和盘管2230内端的第二导流口2311,第一导流口2331与第二导流口2311的布置位置相对设置;第一进水口2221、注水腔2330、第一导流口2331、第二导流口2311、盘管2230及第一出水口2131共同构成第一流道。
37.通过本实施例中叶片2440、盖板2320、驱动腔2630、第一导流口2331、第二导流口2311 的设置,使得恒温介质从第一进水口2221注入注水腔2330内,进而从第一导流口2331流向驱动腔2630,第一导流孔倾斜设置,使得驱动腔2630受到周向方向的推力,也即使得叶轮位于安装腔2610内转动,进而实现叶轮带动转动轴2470转动,从而实现风扇2260的转动;其中,叶轮在转动过程中,驱动腔2630转至第二导流口2311处,驱动腔2630内的恒温介质能够从第二导流口2311流向盘管2230,进而沿盘管2230自第一出水口2131流入恒温系统,即实现恒温介质在第一流道与恒温系统间循环,如上所述,控制恒温介质流入第一流道内的流速,也即控制叶轮的转速,进而控制风扇2260的转速,即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快速升温或快速降温。
38.本实施例中,安装块2310远离盖板2320的一侧面上中部凸起有凸块,凸块设有连通安装腔2610的转动腔2620,圆板2430上设有伸入转动腔2620内的转动块2450,转动轴2470 同轴安装在转动块2450上,转动块2450的侧壁与转动腔2620的内壁之间设有轴承2460。
39.通过本实施例中转动腔2620、转动块2450、轴承2460的设置,使得转动块2450较佳的位于转动腔2620内转动,也即较佳地方便叶轮带动风扇2260转动。
40.结合图11~14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块2310内壁上以及圆柱块2410外壁上均设有用于对叶片2440进行滑动密封的密封机构,安装块2310内壁内或圆柱块2410外壁内设有滑动腔2510,滑动腔2510内设有可滑动的滑块2710,滑块2710朝向滑动腔2510开口端的端面呈弧形状,滑块2710朝向滑动腔2510开口端运动最大行程时,滑块2710的一侧壁边缘与滑动腔2510开口端的对应侧壁边缘相重合,另一侧壁边缘伸出滑动腔2510,叶片2440两侧能够抵靠在滑块2710伸出滑动腔2710的侧壁处并形成密封面。
41.通过本实施例中密封机构的设置,使得滑块2710朝向滑动腔2510开口端运动最大行程时,使得叶片2440的侧壁抵靠在滑块2710伸出滑动腔2510的侧壁处,叶片2440与滑块2710 相抵靠的侧壁形成密封面,进而使得叶轮在转动前,滑块2710能够保持对驱动腔2630的封堵,使得恒温介质在注入注水腔2330内时,恒温介质自第一导流口2331流入驱动腔2630内,使得对应第一导流口2331处的驱动腔2630能够充满恒温介质,从而带动叶轮转动,叶轮在开始转动时,叶片2440的侧壁能够沿滑块2710的弧形面运动,叶轮在高速转动时,滑块2710 在叶轮转动的作用下保持缩回滑动腔2510内,故不影响叶轮的转动;
42.密封机构目的在于保证恒温介质带动叶轮转动,避免叶片2440与圆柱块2410、安装腔 2610存在间隙导致恒温介质直接沿间隙流向第二导流口2311,此外,由于滑块2710伸出滑动腔2510,使得滑块2710能够抑制叶轮反向转动,即保证叶轮在安装腔2610内的单向转动,故此举能够控制叶轮的转动方向,故在对电池组件进行升温操作时,风扇2260风向朝向空腔 2211,即快速地对电池组件进行升温至设定阈值,在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操作时,风扇2260 风向背向空腔2211,即快速地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至设定阈值。
43.本实施例中,滑块2710与滑动腔2510底壁之间设有用于保持滑块2710朝向滑动腔2510 开口运动的第一弹簧2720。
44.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2720的设置,使得叶轮在转动前,滑块2710在第一弹簧2720 的作用下保持在朝向滑动腔2510开口端的最大行程,也即实现滑块2710的侧壁与叶片2440 侧壁间形成密封。
45.本实施例中,滑动腔2510侧壁上对应设有滑槽2520,滑块2710上贯穿地设有条形槽2810,条形槽2810内设有两个分别能够伸出条形槽2810两端开口的限位块2910,两限位块2910 之间设有第二弹簧2920,限位块2910伸出条形槽2810的端部伸入对应的滑槽2520内。
46.通过本实施例中滑槽2520、条形槽2810、限位块2910、第二弹簧2920的设置,使得限位块2910位于滑动槽内滑动,即保证滑块2710位于滑动腔2510内滑动的稳定性,其中,第二弹簧2920的设置,操作者将限位块2910挤压至条形槽2810内,进而将滑块2710安装在滑动腔2510内,较佳地方便。
47.本实施例中,处于安装块2310内壁上以及圆柱块2410外壁上的密封机构至少设置有两组。
48.通过本实施例中密封机构数量的设置,其目的在于叶轮转动任一圈数时,密封机构至少有两组使得滑块2710的侧壁对叶片2440的侧壁形成密封,进而保证恒温介质带动叶轮的转动。
49.本实施例中,壳体2220的两侧均设有滤网2150,滤网2150上设有连通第一进水口2221 或第二进水口2222的注水口。
50.通过本实施例中滤网2150的设置,较佳的防止第一热传递组件2121和第二热传递组件 2122因外力因素的损坏,同时提供升温通道、降温通道的风口。
51.本实施例中,空腔2211内均匀布置有散热翅片2250,散热翅片2250间隔设置且构成升温通道或降温通道。
52.通过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2250的设置,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内部温度传递至散热翅片2250处,也即方便第一热传递组件2121或第二热传递组件2122对电池组件
放置腔2110内部进行升温或降温操作,进而实现对电池组件的恒温控制。
53.本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在具体使用时,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内部温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也即电池组件温度过低时,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 2140导通,使得较高温度的恒温介质在第一流道与恒温系统间循环,进一步的说明,较高温度的恒温介质从第一进水口2221注入注水腔2330内,进而从第一导流口2331流向驱动腔2630,第一导流口2331倾斜设置,使得驱动腔2630受到推力,也即使得叶轮转动位于安装腔2610内,进而叶轮带动转动轴2470转动,使得风扇2260的转动,从而快速的将流入第一流道内恒温介质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翅片2250上,进而对电池组件进行升温至设定阈值;
54.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内部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也即电池组件温度过高时,处理单元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2140导通,使得较低温度的恒温介质在第二流道与恒温系统间循环,进一步的说明,较低温度的恒温介质从第二进水口2222注入注水腔2330内,进而从第一导流口2331流向驱动腔2630,第一导流口2331倾斜设置,使得驱动腔2630受到推力,也即使得叶轮转动位于安装腔2610内,进而叶轮带动转动轴2470转动,使得风扇 2260的转动,从而快速的将散热翅片2250上的热量传递至流入第二流道内的恒温介质,进而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至设定阈值;
55.综上所述,本实施例能够合理的利用恒温系统对电池组件进行温度控制,进而较佳地实现电池组件保持在正常的温度下工作,避免极端天气对电池组件寿命的影响;此外,电池组件在正常温度下工作,电池组件的电转化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故而减少电池组件内部化学物质的损耗,故而延长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
56.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恒温系统还能够包含例如恒温介质的提供装置,恒温介质的提供装置能够为如现有温度控制系统(如水暖等),以实现循环恒温介质的较佳获取,故而使得本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具备较强的可应用性。
57.此外,虽然现有已经存在自外部对光伏组件进行降温的装置,但光伏组件的温度在其内部产生,高温仍会通过光伏组件才能传递至散热降温装置上,在此过程中,光伏组件仍会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仍会导致光伏组件温度较高,从而影响光伏组件的工作效率并缩短了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58.考虑到光伏组件内部的温度过高会对其转化效率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本实施例对现有技术所作的另一贡献是提供了一种混合供电装置,尤其是一种自内部实现对光伏组件的温度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
59.如图15-3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供电装置,其包括光伏组件1100,光伏组件 1100由光伏玻璃1110、第一光伏胶膜1120、电池片1130、第二光伏胶膜1140和光伏背板1150 进行封装而成;
60.光伏组件1100还包括设于第二光伏胶膜1140与光伏背板1150之间的散热骨架1160;
61.散热骨架1160包括多根相互间隔平行设置且与光伏组件1100外部连通的横向散热管和多根相互间隔平行设置且与光伏组件1100外部连通的纵向散热管,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相互连通。
62.本实施例中,混合供电装置包括储能装置和与储能装置电性连接的光伏组件
1100;储能装置分别与电网和用电设备之间电性连接;电网和光伏组件1100用于为储能装置提供电能,储能装置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63.通过本实施例中散热骨架1160的设置,使得散热骨架1160能够从光伏组件1100的内部直接将热量传递至光伏组件1100外部,能够避免光伏组件1100中产生的高温在光伏组件1100 的内部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光伏组件1100由于高温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以及降低光伏组件1100的使用寿命;
64.其中通过散热骨架1160的构造,能够通过将吸热介质导入散热骨架1160中,从而能够直接从光伏组件1100的内部进行降温,降温效果明显,且在散热骨架1160的隔绝下,从外部导入的吸热介质不会对光伏组件1100造成污染导致光伏组件1100损坏,能够对光伏组件 1100的内部起到保护的作用。
65.本实施例中,横向散热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散热管1210、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三散热管1230,纵向散热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四散热管1240、第五散热管1250和第六散热管1260,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的相交处设有与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均连通的第一活塞腔1270;第一活塞腔1270内设有与光伏组件1100相连接且用于与第一活塞腔1270相配合实现第一活塞腔1270对气流的吸纳和排放的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
66.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1100还能够直接为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提供电能;
67.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塞腔1270的设置;在光伏组件1100开始工作并产生电能时,光伏组件1100会为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提供电能,从而使得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开始工作;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的驱动轴与第一活塞腔1270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当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 的输出轴朝向第一活塞腔1270内移动时,在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的输出轴的挤压下,使得第一活塞腔1270内的气流被挤压出第一活塞腔1270,当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的输出轴朝向第一活塞腔1270外移动时,气流被第一活塞腔1270向内吸;通过第一活塞腔1270对气流的吸纳和排出从而促进散热骨架1160内的气流能够较佳地进行流动,当第一活塞腔1270向内吸气时,光伏组件1100外界的低温空气会进入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中并吸收光伏组件 1100内部的热量,当第一活塞腔1270向外排气时,散热骨架1160中的高温空气会从横向散热管和纵向散热管中排出,从而达到对光伏组件1100内部进行降温的效果。
68.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管1210上设有两个均与第一散热管1210连通且分别与第四散热管1240和第六散热管1260连通的第二活塞腔1710,两个第二活塞腔1710分别设置于第一散热管1210与第四散热管1240以及第一散热管1210与第六散热管1260的相交处;
69.第三散热管1230上设有两个均与第三散热管1230连通且分别与第四散热管1240和第六散热管1260连通的第三活塞腔1a10,两个第三活塞腔1a10分别设置于第三散热管1230与第四散热管1240以及第三散热管1230与第六散热管1260的相交处;
70.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内分别设有与光伏组件1100相连接且用于实现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对气流的吸纳和排放的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和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第一散热管1210与第四散热管1240的相交处设有第一壳体1281、第一散热管1210 与第六散热管1260的相交处设有第二壳体1282,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内部形成第二活塞腔1710,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设于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的底部且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伸入第二活塞腔1710内并可沿第二活塞腔1710的延伸方向运动;
71.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上均设有两个第一透气孔1720和两个第二透气孔1510,第一透气孔1720设于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靠近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 的侧壁上,第二透气孔1510设于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远离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的侧壁上;两个第一透气孔1720分别连通第二活塞腔1710与第二散热管1220 以及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五散热管1250;位于第一壳体1281上的两个第二透气孔1510分别连通第二活塞腔1710与第一散热管1210以及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四散热管1240;位于第二壳体1282上的两个第二透气孔1510分别连通第二活塞腔1710与第一散热管1210以及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六散热管1260;
72.第一透气孔1720和第二透气孔1510处均设有用于与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相配合以实现对第一透气孔1720和第二透气孔1510进行封堵的第一阀门,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对第二活塞腔1710进行吸气时第一透气孔1720打开、第二透气孔1510关闭,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 对第二活塞腔1710进行排气时第一透气孔1720关闭、第二透气孔1510打开;
73.第三散热管1230与第四散热管1240的相交处设有第三壳体1291、第三散热管1230与第六散热管1260的相交处设有第四壳体1292,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内部形成第三活塞腔1a10,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设于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的底部且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伸入第三活塞腔1a10内并可沿第三活塞腔1a10的延伸方向运动;
74.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上均设有两个第三透气孔1a20和两个第四透气孔1910,第三透气孔1a20设于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靠近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 的侧壁上,第四透气孔1910设于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远离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的侧壁上;两个第三透气孔1a20分别连通第三活塞腔1a10与第二散热管1220 以及第三活塞腔1a10和第五散热管1250;位于第三壳体1291上的两个第四透气孔1910分别连通第三活塞腔1a10与第三散热管1230以及第三活塞腔1a10和第四散热管1240;位于第四壳体1292上的两个第四透气孔1910分别连通第三活塞腔1a10与第三散热管1230以及第三活塞腔1a10和第六散热管1260;
75.第三透气孔1a20和第四透气孔1910处均设有用于与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相配合以实现对第三透气孔1a20和第四透气孔1910进行封堵的第二阀门,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对第三活塞腔1a10进行吸气时第三透气孔1a20打开、第四透气孔1910关闭,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 对第三活塞腔1a10进行排气时第三透气孔1a20关闭、第四透气孔1910打开。
76.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1100为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和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提供电能;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与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和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运动状态相反;
77.当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的输出轴朝向第一活塞腔1270内运动时,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 的输出轴和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分别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外和第三活塞腔1a10外运动,即第一活塞腔1270排气时,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吸气;当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的输出轴朝向第一活塞腔1270外运动时,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和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分别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内和第三活塞腔1a10内运动,即第一活塞腔1270吸气时,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排气;
78.第二活塞腔1710吸气时,即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外移动,此时,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上的第一透气孔1720在第一阀门的作用下打开,同时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上的第二透气孔1510在第一阀门的作用下关闭,从而使
得第二活塞腔1710能够通过第一透气孔1720将散热骨架1160内的热空气进行吸收;第二活塞腔 1710排气时,即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内移动,此时,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上的第一透气孔1720在第一阀门的作用下关闭,同时第一壳体1281 和第二壳体1282上的第二透气孔1510在第一阀门的作用下打开,从而使得第二活塞腔1710 能够通过第二透气孔1510将第二活塞腔1710内吸收的热空气向外排出,从而使得热空气能够排出光伏组件1100外;
79.第三活塞腔1a10吸气时,即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外移动,此时,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上的第三透气孔1a20在第二阀门的作用下打开,同时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上的第四透气孔1910在第二阀门的作用下关闭,从而使得第三活塞腔1a10能够通过第三透气孔1a20将散热骨架1160内的热空气进行吸收;第三活塞腔 1a10排气时,即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内移动,此时,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上的第三透气孔1a20在第二阀门的作用下关闭,同时第三壳体1291 和第四壳体1292上的第四透气孔1910在第二阀门的作用下打开,从而使得第三活塞腔1a10 能够通过第四透气孔1910将第三活塞腔1a10内吸收的热空气向外排出,从而使得热空气能够排出光伏组件1100外;
80.通过以上构造其目的在于,当第一活塞腔1270将冷空气通过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吸入至散热骨架1160内时,冷空气在散热骨架1160内对光伏组件1100内部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此时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将从散热骨架1160内吸收的热空气向外排出;当第一活塞腔1270将热空气向外排出时,此时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 1a10将第一活塞腔1270排出的热空气进行吸收;如此反复,从而使得在第一活塞腔1270和第二活塞腔1710的相互配合下对光伏组件1100内部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和排放。
81.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包括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上且位于第一透气孔1720的下方设有第一转动槽1520;第一转动槽1520内可转动地设有一端伸入第二活塞腔1710中与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相配合且另一端伸出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的第一主动板1521;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外均设有一端与第一主动板1521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一从动板1522;第一从动板1522的另一端上铰接有第一封堵板1523;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 上对称设有供第一封堵板1523伸入且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且截面呈l形的两个第一限位块 1524;第一封堵板1523可沿第一限位块1524的延伸方向移动并对第一透气孔1720进行封堵;
82.第二阀门包括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上且位于第三透气孔1a20的下方设有第二转动槽1920;第二转动槽1920内可转动地设有一端伸入第三活塞腔1a10中与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相配合且另一端伸出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的第二主动板1921;第三壳体 1291和第四壳体1292外均设有一端与第二主动板1921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二从动板1922;第二从动板1922的另一端上铰接有第三封堵板1923;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上对称设有供第三封堵板1923伸入且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且截面呈l形的两个第二限位块1924;第三封堵板1923可沿第二限位块1924的延伸方向移动并对第三透气孔1a20进行封堵;
83.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上设有供第一主动板1521的一端伸入的第一挤压槽1730,第一挤压槽1730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外移动用于对第一主动板1521进行挤压驱动
第一主动板1521转动以实现第一封堵板1523对第一透气孔1720的封堵,第一挤压槽1730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内移动用于对第一主动板1521进行挤压驱动第一主动板1521转动以实现第一封堵板1523对第一透气孔1720的打开;
84.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上设有供第二主动板1921的一端伸入的第三挤压槽1a30,第三挤压槽1a30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外移动用于对第二主动板1921进行挤压驱动第二主动板1921转动以实现第三封堵板1923对第三透气孔1a20的封堵,第三挤压槽1a30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内移动用于对第二主动板1921进行挤压驱动第二主动板1921转动以实现第三封堵板1923对第三透气孔1a20的打开;
85.第一壳体1281和第二壳体1282的侧壁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第二透气孔1510相连通的第一活动槽1740;第一活动槽1740的上下两端均与第二活塞腔1710相连通;第一活动槽1740内设有可沿第一活动槽174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第二封堵板1741;第二封堵板1741 上设有与第二透气孔1510相连通的第五透气孔1742;第二封堵板1741用于与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相配合以实现对第二透气孔1510的封堵;
86.第三壳体1291和第四壳体1292的侧壁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第四透气孔1910相连通的第二活动槽1a40;第二活动槽1a40的上下两端均与第三活塞腔1a10相连通;第二活动槽1a40内设有可沿第二活动槽1a4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第四封堵板1a41;第四封堵板1a41上设有与第四透气孔1910相连通的第六透气孔1a42;第四封堵板1a41用于与第三电动伸缩杆 1290相配合以实现对第四透气孔1910的封堵;
87.第二封堵板1741的上端设有通过第一活动槽1740并伸入第二活塞腔1710中的第一挤压板1743,第二封堵板1741的下端设有通过第一活动槽1740并伸入第二活塞腔1710中的第二挤压板1810;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上设有供第二挤压板1810伸入的第二挤压槽 1820;第一挤压板1743用于与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的端部相挤压以实现第二封堵板1741对第二透气孔1510的封堵,第二挤压板1810用于与第二挤压槽1820相挤压以实现第二透气孔1510与第三透气孔1a20相连通;
88.第四封堵板1a41的上端设有通过第二活动槽1a40并伸入第三活塞腔1a10中的第三挤压板1a43,第四封堵板1a41的下端设有通过第二活动槽1a40并伸入第三活塞腔1a10中的第四挤压板1b10;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上设有供第四挤压板1b10伸入的第四挤压槽 1b20;第三挤压板1a43用于与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的端部相挤压以实现第四封堵板1a41对第四透气孔1910的封堵,第四挤压板1b10用于与第四挤压槽1b20相挤压以实现第四透气孔1910与第六透气孔1a42相连通。
89.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的构造,当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 内运动时,即为排气阶段,此时,第一挤压槽1730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内运动;在第一挤压槽1730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挤压槽1730靠近第二活塞腔1710的外端的侧壁会与第一主动板1521的一端相接触并随着第一挤压槽1730的继续移动对第一主动板1521的一端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第一主动板1521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一主动板1521的另一端的带动下,第一从动板1522带动第一封堵板1523朝向与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透气孔1720打开;在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运动的过程中,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的端部会与第一挤压板1743相接触并随着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 的输出轴的继续移动对第一挤压板1743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挤压板1743朝向第
二活塞腔1710 的内端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封堵板1741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的内端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第三透气孔1a20远离第二透气孔1510移动,从而实现第二透气孔1510在第二封堵板1741 的作用下被封堵;
90.当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的输出轴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外移动时,即为吸气阶段,此时,第一挤压槽1730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外运动;在第一挤压槽1730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挤压槽1730远离第二活塞腔1710的外端的侧壁会与第一主动板1521的一端相接触并随着第一挤压槽1730的继续移动对第一主动板1521的一端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第一主动板1521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封堵板1523反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第一透气孔1720的封堵;此时,第二挤压槽1820朝向第二活塞腔1710外运动,第二挤压槽1820远离第二活塞腔1710的外端的侧壁会与第二挤压板1810相接触并随着第二挤压槽1820的继续移动对第二挤压板1810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第二封堵板1741反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三透气孔1a20朝向第二透气孔1510 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透气孔1510与第三透气孔1a20相连通,从而实现第二透气孔1510的打开;
91.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的构造,当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 内运动时,即为排气阶段,此时,第三挤压槽1a30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内运动;在第三挤压槽1a30运动的过程中,第三挤压槽1a30靠近第三活塞腔1a10的外端的侧壁会与第二主动板1921的一端相接触并随着第三挤压槽1a30的继续移动对第二主动板1921的一端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第二主动板1921进行转动,从而在第二主动板1921的另一端的带动下,第二从动板1922带动第三封堵板1923朝向与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第三透气孔1a20打开;在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运动的过程中,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的端部会与第三挤压板1a43相接触并随着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 的输出轴的继续移动对第三挤压板1a43进行挤压,使得第三挤压板1a43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 的内端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第四封堵板1a41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的内端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第六透气孔1a42远离第四透气孔1910移动,从而实现第四透气孔1910在第四封堵板1a41 的作用下被封堵;
92.当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的输出轴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外移动时,即为吸气阶段,此时,第三挤压槽1a30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外运动;在第三挤压槽1a30运动的过程中,第三挤压槽1a30远离第三活塞腔1a10的外端的侧壁会与第二主动板1921的一端相接触并随着第三挤压槽1a30的继续移动对第二主动板1921的一端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第二主动板1921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三封堵板1923反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第三透气孔1a20的封堵;此时,第四挤压槽1b20朝向第三活塞腔1a10外运动,第四挤压槽1b20远离第三活塞腔1a10的外端的侧壁会与第四挤压板1b10相接触并随着第四挤压槽1b20的继续移动对第四挤压板1b10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第四封堵板1a41反向移动,从而使得第六透气孔1a42朝向第四透气孔1910 移动,从而使得第四透气孔1910与第六透气孔1a42相连通,从而实现第四透气孔1910的打开。
93.本实施例中,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的截面均呈正方形且管壁与光伏玻璃1110间的夹角为45
°
;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内均设有多个安装座1c10,安装座1c10的内侧壁上可转动地设有转动环1c20,转动环1c20上安装有风扇1c30;
94.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内设有挡板1e10,挡板1e10上设有通孔1e11;安装座
1c10可沿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的长度方向移动;安装座1c10通过弹簧1c40连接在挡板1e10上,弹簧1c40用于保持安装座1c10远离挡板1e10运动的趋势。
95.本实施例中横向散热管与纵向散热管均为玻璃材质;
96.通过本实施例中横向散热管和纵向散热管的设置,使得当光线照射进光伏组件1100中后,在横向散热管和纵向散热管的作用下发生折射,从而使得光线能够在光伏组件1100中进行二次利用,从而提高光伏组件1100的工作效率;
97.通过风扇1c30的设置,使得第一活塞腔1270、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在吸气和排气的过程中,气体的流动会使得风扇1c30进行转动,从而能够较佳地促进散热骨架 1160内空气的流动,从而使得冷空气进入散热骨架1160后,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散热骨架1160 内,从而能够均匀地对光伏组件1100内的热量进行吸收,避免光伏组件1100内局部温度过高,提高散热效率;
98.其中,通过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构造,使得第一透气孔1720、第二透气孔1510、第三透气孔1a20和第四透气孔1910在打开和关闭时,第一透气孔1720、第二透气孔1510、第三透气孔1a20和第四透气孔1910的大小是逐渐变化的,从而使得第一活塞腔1270、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在吸气和排气时,气体通过的压强会逐渐变大,从而使得气体对风扇1c30的推力会逐渐变大,从而能够提高风扇1c30的转速,从而进一步促进散热骨架1160 内部空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光伏组件1100的工作效率,延长光伏组件 1100的使用寿命;
99.通过挡板1e10、弹簧1c40、安装座1c10的设置,使得在第一活塞腔1270、第二活塞腔 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的吸气和排气的过程中,风扇1c30会在气流的推动下带动安装座1c10 在弹簧1c40的弹性作用下沿横向散热管和纵向散热管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散热骨架1160内空气的流动,提高对光伏组件1100内部的散热效率。
100.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的两端处设有供气流进入第二散热管 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内的单向阀1d10。
101.通过本实施例中单向阀1d10的设置,其目的在于,使得外界低温空气只能通过第二散热管1220和第五散热管1250的两端进入至散热骨架1160内部,而散热骨架1160内部的高温空气只能通过第二活塞腔1710和第三活塞腔1a10进行排出,从而使得空气能够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流通,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102.首先低温空气被第一活塞腔1270吸入至散热骨架1160内,当第一活塞腔1270进行排气时,单向阀1d10关闭,此时散热骨架1160内的气体会在第一活塞腔1270的作用下在散热骨架1160内扩散,从而使得低温空气均匀地在散热骨架1160内分布且不会运动至散热骨架1160 外,从而能够较佳地对光伏组件1100内部进行散热,从而提高对光伏组件1100的散热效率。
103.考虑到对电池组件的健康状态的监控,以及电池组件的健康状态能够体现在其运行时的发热量上,故本实施例对现有技术的再一贡献为,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104.本实施例的一种储能装置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5.步骤s1、采集电池的运行参数,进而构建诊断输入序列s;
106.步骤s2、构建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并对诊断输入序列s进行处理;kmax
能够按经验进行人工设定例如分别为60℃和40摄氏度。
125.本实施例步骤s2中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通过下述步骤构建,
126.步骤s21、构建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127.步骤s22、构建样本集p并对健康状态评估模型进行训练。
128.通过上述,能够较佳地构建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129.本实施例的步骤s21中基于神经网络构建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具有输入层、全连接层及输出层,输入层用于输入诊断输入序列s,全连接层用于对诊断输入序列s 进行处理,输出层用于接收全连接层的处理结果;
130.其中,全连接层能够具有依次连接的n层,且后一全连接层以前一全连接层的输出作为输入;对于所述n层中的第i层全连接层,其输出序列yi与输入序列xi间存在如下关系,
131.yi=ωixi bi;
132.其中,ωi为第i层全连接层的权重项,bi为第i层全连接层的偏置项,权重项ωi和偏置项 bi通过步骤s22获取。
133.通过上述,能够较佳地借助于现有成熟的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的构建。
134.本实施例的步骤s22中,样本集p具有多个样本序列,所述多个样本序列自不同工作状态、不同循环次数的电池中采集;每个样本序列均以电池的容量衰减值q为标签,
135.对于第j个样本,其标签qi计算公式为,q
ia
为第j个样本所对应的电池在当前状态下的实际满电量时的满电电荷量,q
ic
为第j个样本所对应的电池的标称满电电荷量;
136.对于第j个样本,其样本序列为,mj、及分别表示第j个样本的工作状态、去量纲的工作电压、去量纲的工作电流、去量纲的工作时长、去量纲的内部温度以及去量纲的环境温度。
137.通过上述,能够较佳地获取样本数据库,尤其是由于采用容量衰减值q为标签,故健康状态评估模型最终输出的结果能够为一具体数值,而非分类机输出的分类数据,从而能够较佳地便于后续的阈值判定及预警处理。
138.基于上述所构建的混合供电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
139.温度检测单元,其用于对电池的运行温度进行检测;
140.温度控制单元,其用于对电池的运行温度进行控制;
141.评估单元,其用于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142.预警单元,其用于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预警;以及
143.主控单元,其用于对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是否超出设定温度阈值进行判定,并在电池的运行温度超出设定温度阈值时控制温度控制单元动作;主控单元还用于接收评估单元的评估结果,并在评估结果超出设定健康阈值时控制预警单元动作。
144.通过上述,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对电池的运行温度的控制,以及对电池的健康状态的评估及预警。
145.本实施例中,温度控制单元能够包括上述的电池存放装置2100及恒温系统,温度检测单元能够包括上述的的温度传感器,主控单元能够包括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所检测数
据的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在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的内部温度低于设定阈值时,通过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2140的动作以实现恒温介质在第一流道与恒温系统间的循环;处理单元同时用于在电池组件放置腔2110的内部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通过控制对应三通电磁阀2140的动作以实现恒温介质在第二流道与恒温系统间的循环。
146.通过上述,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电池组件的运行环境温度的恒温控制,进而能够较佳地保证电池组件能够处于较佳的温度区间进行工作,从而能够较佳地保障电池组件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
147.本实施例中,温度控制单元还能够包括上述的散热骨架1160,温度检测单元还能够包括设于散热骨架1160处的光伏温度传感器,光伏温度传感器用于对光伏组件1100的内部温度进行检测,主控单元还能够包括用于接收光伏温度传感器所检测数据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在光伏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数据超出设定的光伏组件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动作。故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光伏组件处的温度控制。
148.此外,控制模块还能够用于在光伏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数据超出设定的光伏组件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1271、第二电动伸缩杆1280和第三电动伸缩杆1290协同动作。故而能够更佳地实现对光伏组件处的温度控制。
149.本实施例的评估单元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池的运行参数,处理模块用于对电池的运行参数进行处理以获取电池的健康状态。故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电池的健康状态的评估。本实施例中,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自温度传感器及bms系统处获取电池的运行参数。
150.此外,处理模块用于实现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的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及数据输出的功能。故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的功能。
151.同时,本实施例还提供了针对上述混合供电系统的一种智能网联储能装置运用管理方法,其包括温度管理和健康状态管理;温度管理管理包括对电池组件的温度管理和对光伏组件的温度管理,健康状态管理包括对电池组件的健康状态的管理。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电池组件的温度管理和健康状态的管理,以及对光伏组件的温度管理。
152.本实施例在对电池组件的温度管理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电池存放装置2100内部的温度进行检测,通过处理单元对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单元在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超出设定阈值时控制恒温系统动作以实现对电池组件的恒温控制。故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电池组件的温度管理。
153.本实施例在对光伏组件的温度管理中,通过光伏温度传感器对光伏组件1100的内部温度进行检测,通过控制模块接收光伏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控制模块在光伏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数据超出设定的光伏组件温度阈值时,控制散热骨架动作,以实现对光伏组件1100 的温度控制。故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光伏组件的温度管理。
154.本实施例在对电池组件的健康状态的管理中,设置用于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的评估单元和用于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预警的预警单元,通过一主控单元接收评估单元的评估结果并在评估结果超出设定健康阈值时控制预警单元动作。从而能够较佳地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健康状态的管理。
155.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