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氢氟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022-08-17 03:21: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氢氟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氢氟醚类化合物,作为第三代氟利昂代用品,由于其具有不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低等的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清洗剂、高性能溶剂以及发泡剂等领域。制备氢氟醚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为:在碱性条件下,通过醇类化合物和全氟烯烃类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来进行。如:在碳酸钾/乙腈体系中,35℃条件下,醇和全氟烯烃类化合物的反应(wo 2007/30314);在氢氧化钾/水体系中,在50℃的温度下,醇和全氟烯烃类化合物反应(j.fluorine chem.,1999, 95(1-2),5-14;wo 2006/123563);以及醇钠/醇体系中,与全氟烯烃的加成反应(chem.lett.,1981,107-110;j.fluorine chem.,1984,25,203)等。但是,在这些方法中,由于反应体系是碱性的,所以不可避免有含氟烯烃的副产物生成。这主要是由于在碱性条件下,烷氧负离子和烯烃亲核加成生产的中间体——含氟碳负离子,存在着撅氢生成相应加成产物和发生β-消除反应生成烯烃等两种可能途径,如下式所示:
[0003][0004]
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由于副产含氟烯烃的生成,既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也对后续最终产品的分离纯化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加成反应的选择性,避免消除反应的发生,yasuhisa等报道了利用四(三苯基膦)钯为催化剂,在中性条件下,进行醇和全氟烯烃的反应,制备氢氟醚类化合物的方法。本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含氟烯烃类副产物的生产,从而简化了产品分离纯化的条件(matsukawa,yasuhisa et al.,angew.chem.,int.ed.,2005,44(7),1128-1130)。但由于本方法使用了昂贵的钯作为催化剂,而且催化剂又不能回收套用,所以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不适合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副产物多,生产成本高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氟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利用氟化钾为反应的催化剂,在水相体系中醇和全氟烯烃进行加成反应,以减少全氟烯烃和醇反应中的副产物比例,并尽量降
低氢氟醚产品的生产成本。
[0006]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氟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水相体系中,氟化钾和添加剂的存在下,如式(iii)所示的醇和如式(ii)所示的全氟烯烃进行加成反应,得到如式(i)所示的氢氟醚类化合物,即可;
[0008][0009]
其中,r为c
1-c6烷基。
[0010]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所述的水相体系为常规水溶液。所述的水相体系的用量可不做限定,以不影响反应即可,如所述的如式(iii)所示的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4):1;例如1.52:1、2:1或3.15:1。
[0011]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r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或叔丁基,例如乙基。
[0012]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所述如式(iii)所示的醇可为乙醇、异丙醇和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乙醇。
[0013]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所述的如式(iii)所示的醇的用量可为本反应的常规用量,所述的如式(iii)所示的醇与所述的如式(ii)所示的全氟烯烃的摩尔比为(1.0-1.5):1.0,优选为1.1:1.0。
[0014]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所述的氟化钾与所述如式(iii)所示醇的质量体积比可为0.07g/ml-0.15g/ml,优选为0.07-0.1g/ml,例如:0.075g/ml、0.079 g/ml或0.092g/ml。
[0015]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反应的温度可为20-100℃,例如25-75℃,又例如25℃、50℃或75℃;优选为45-60℃。
[0016]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所述的添加剂可为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聚乙二醇2000、吐温-20和司班-80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四丁基氢氧化铵。
[0017]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所述的添加剂的用量可为本反应的常规用量,所述的添加剂与所述的氟化钾的质量比为(0.9-1.5):1,例如1:1。
[0018]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可在0.1mpa-2 mpa下进行;例如,在0.1mpa 或0.5mpa-2 mpa下进行。
[0019]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优选为搅拌反应。
[0020]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六氟丙烯气体通入反应瓶中。较佳地,六氟丙烯气体通过气体导管经鼓泡器通入反应瓶中。
[0021]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反应时间可为6-10小时。
[0022]
所述的加成反应的进程可以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检测方法,如用
19f‑ꢀ
nmr进行监控,一般以所述的如式(ii)所示的全氟烯烃消失时为反应终点。
[0023]
在所述的加成反应中,还可进一步包括如下后处理步骤:分相,水洗,干燥,即可。
[0024]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0025]
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0026]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利用氟化钾和水体系,成功实现了在中性条件下,全氟烯烃和醇的加成反应。由于本反应在中性条件下进行,所以避免了消除产物——烯烃的生成,使产品非常容易进行纯化,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操作,设备简单,容易产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0028]
实施例1
[0029]
在1000毫升三颈瓶中加入50毫升水、100毫升乙醇,7.5克氟化钾以及 7.5克聚乙二醇2000。搅拌均匀后,在瓶中分别插入导气管、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冷凝管上端用橡皮塞密封,并接上气球,以显示体系内压力情况。将三颈瓶放进油浴中,根据表1所示反应条件的要求,进行加热。钢瓶中的六氟丙烯气体通过气体导管经鼓泡器通入反应瓶中,通过观察鼓泡器的鼓泡速度以及冷凝器上端气球的大小,调节气体通入速度。待体系不再吸收六氟丙烯后(约6小时,一共通六氟丙烯250-280克左右),停止通气,待反应完成后,静置反应液1小时后,分出下层产品,水洗两次,干燥后,送gc测试反应结果。结果如下表1所示:
[0030]
表1:不同温度下反应结果
[0031]
序号反应温度(℃)烯烃含量(%)收率(%)125056250078375067
[0032]
实施例2
[0033]
在1000毫升三颈瓶中加入50毫升水、100毫升乙醇、7.5克氟化钾以及7.5克表2所示的添加剂。搅拌均匀后,在瓶中分别插入导气管、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冷凝管上端用橡皮塞密封,并接上气球,以显示体系内压力情况。将三颈瓶放进油浴中,加热到50摄氏度进行反应。钢瓶中的六氟丙烯气体通过气体导管经鼓泡器通入反应瓶中,通过观察鼓泡器的鼓泡数度以及冷凝器上端气球的大小,调节气体通入速度。待体系不再吸收六氟丙烯后(6
‑ꢀ
8小时,六氟丙烯通入量为250-280克),停止通气,待反应完成后,静置反应液1小时后,分出下层产品,水洗两次,干燥后,送gc测试反应结果。结果如下表(表2)所示:
[0034]
表2: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
[0035]
序号添加剂烯烃含量(%)产率(%)1四丁基氯化铵0682四丁基氢氧化铵0813聚乙二醇20000784吐温-200445司班-80069
[0036]
实施例3
[0037]
500毫升高压釜中,依次加入50毫升水、100毫升乙醇、7.5克氟化钾以及2克四丁基氢氧化铵。拧紧斧盖后,用干冰/丙酮体系冷却斧体,然后加入300克左右六氟丙烯。待高压釜的温度回到室温后,在50摄氏度下进行搅拌反应,控制搅拌速度在180转/分左右,观察斧内压力变化(斧内压力会从2mpa左右下降到0.5mpa左右)。待高压釜压力保持半小时不变后,停止反应,进行后处理得产品,收率67%。
[0038]
实施例4:
[0039]
在1000毫升三颈瓶中加入50毫升水、76毫升异丙醇、7克氟化钾以及 7克四丁基氯化铵。搅拌均匀后,在瓶中分别插入导气管、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冷凝管上端用橡皮塞密封,并接上气球,以显示体系内压力情况。将三颈瓶放进油浴中,加热到50摄氏度进行反应。钢瓶中的六氟丙烯气体通过气体导管经鼓泡器通入反应瓶中,通过观察鼓泡器的鼓泡数度以及冷凝器上端气球的大小,调节气体通入速度。待体系不再吸收六氟丙烯后(6小时,六氟丙烯通入量为135克左右),停止通气,待反应完成后,静置反应液1小时后,分出下层产品,水洗两次,干燥后,送gc测试反应结果。得烯烃含量:0%;产率:63%。
[0040]
实施例5:
[0041]
在500毫升三颈瓶中加入20毫升水、63毫升己醇、5克氟化钾以及5 克司班-80。搅拌均匀后,在瓶中分别插入导气管、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冷凝管上端用橡皮塞密封,并接上气球,以显示体系内压力情况。将三颈瓶放进油浴中,加热到50摄氏度进行反应。钢瓶中的六氟丙烯气体通过气体导管经鼓泡器通入反应瓶中,通过观察鼓泡器的鼓泡数度以及冷凝器上端气球的大小,调节气体通入速度。待体系不再吸收六氟丙烯后(10小时,六氟丙烯通入量为60克左右),停止通气,待反应完成后,静置反应液1小时后,分出下层产品,水洗两次,干燥后,送gc测试反应结果。得烯烃含量:0%;产率:2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