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16:00: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3.显示面板是显示装置实现图像显示功能的主要部件。为了满足显示装置的感光性能,需要在显示装置中集成用于感光的感应元件,如摄像头。为了提高屏占比,一般采用评下摄像头设计,将摄像头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
4.当将摄像头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时,为了提高光线通过显示面板入射摄像头的入射率,需要对显示面板局部区域的子像素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该局部区域与未调整区域的反射率不同,导致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具有视觉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方案如下:
6.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至少包围部分第一子显示区的第二子显示区以及至少包围部分第二子显示区的第三子显示区;第一子显示区背离显示表面的一侧用于设置用于感光的感应元件;
7.显示面板包括:
8.衬底;
9.多个子像素,子像素位于衬底一侧的显示区内;
10.位于子像素远离衬底一侧的遮光层,遮光层包括遮光结构和与子像素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
11.彩膜单元,彩膜单元与第一开口对应设置,彩膜单元位于所对应的第一开口内,至少部分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
12.其中,
13.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中遮光结构被彩膜单元所覆盖的面积为第一面积,第三子显示区中遮光结构被彩膜单元所覆盖的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
14.和/或,第二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厚度小于第三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厚度。
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16.如上述显示面板;
17.用于感光的感应元件,所述感应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背离显示表面的一侧,且与所述显面板的第一区域相对设置。
18.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中,设置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使得第二子显示区中遮光结构被彩膜单元的覆盖率小于第三子显示区
中遮光结构被彩膜单元的覆盖率,这样,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具有更大面积的遮光结构被彩膜单元露出,由于遮光结构的反射率相比于覆盖有彩膜单元的遮光结构的反射率较高,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对环境光的反射率,解决由于需要在第一子显示区下方设置感应元件导致第二子显示区反射率降低的问题,在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下,使得第二子显示区和第三子显示区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具有一致的外观效果;和/或,设置第二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厚度小于第三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厚度,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中覆盖较大厚度彩膜单元的遮光结构,第二子显示区中覆盖较小厚度彩膜单元的遮光结构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更高,同样可以使得第二子显示区和第三子显示区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具有一致的外观效果。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1.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22.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切面图;
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24.图4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切面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遮光层以及像素开口的俯视图;
27.图7为第二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俯视图;
28.图8为第三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俯视图;
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
3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
3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
3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
33.图13为第二子显示区中子像素及其对应第一开关和彩膜单元的一种俯视图;
34.图14为第二子显示区中子像素及其对应第一开关和彩膜单元的另一种俯视图;
35.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
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切面图,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衬底1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图像显示的子像素11;子像素11的出光侧设置有遮光层12,遮光层12对应子像素11的区域设置有开口k,开口k露出子像素11,以便于子像素11进行发光显示;开口k内具有彩膜单元12,彩膜单元12填充开口k,且覆盖遮光层12背离子像素11一侧的表面。其中,衬底10上具有像素定义层14,像素定义层14具有像素开口,子像素11位于像素开口内。
38.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子第一子显示区001,至少包围部分子第一子显示区001的第二子显示区002以及至少包围部分第二子显示区002的第三子显示区003。在图1所示方式中,以第一子显示区001的一侧边与第三子显示区003位于同一直线为例进行图示,此时,第二子显示区002包围部分第一子显示区001,第三子显示区003包围部分第二子显示区002。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第一子显示区001位于第三显示区003内部,此时,第二子显示区002整体包围第一子显示区001,第三子显示区003整体包围第二子显示区002。
39.第一子显示区001作为感应元件设置区域,其下方设置用于感光的感应元件,如屏下摄像头。第三子显示区003中无需改变子像素11的尺寸,为正常的显示区。第一子显示区001包括透光区和显示区,为实现第一子显示区001满足如屏下摄像头等高的感光需求,一般有两种做法:(1)将第一子显示区001的像素开口尺寸减小,像素密度不变;(2)将第一子显示区001的像素密度减少。这两种均是为了预留在第一子显示区001内形成透光区的空间,透光区是指面板中不含有影响透过率如金属等高光透过率的区域,以使得更多的光线通过第一子显示区001到达下方的用于感光的感应元件。为进一步提升第一子显示区001的透过率,会在第一子显示区001和第三子显示区003之间设置第二子显示区002,在第二子显示区002设置tft像素电路,通过透明导线如ito等,使得第二子显示区002的电路与第一子显示区001的像素电连接,实现第一子显示区001的显示功能。因第一子显示区001减少了像素电路和/或没有设置像素电路,其透过率会进一步提升。另外当第三子显示区003的像素密度大于第一子显示区001的像素密度,会将第二子显示区002中设置为像素密度渐变的区域,以实现第三子显示区003的像素密度到第一子显示区001的像素密度变化不至于突兀,减少这两个区域因为像素密度差异而导致的颗粒感。
40.基于上述描述可知,第三子显示区003为正常显示区,第二子显示区002是位于第一子显示区001和第三子显示区003之间的过渡区,第二子显示区002和第三子显示区003为环境光的低透过率区域。而第一子显示区001为环境光的高透过率区域,使得更多的环境光可以入射摄像头,以保证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41.由于第二子显示区002中子像素尺寸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003较小,因此,第三子显示区003中阳极相对较大,对环境光的反射率高,而第二子显示区002中阳极较小,对环境光的反射率低,这样,在黑屏状态下,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003,会导致第二子显示区002对环境光的反射率降低,会与第三子显示区003出现视效差异。
42.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设置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具有更大面积的遮光结构被彩膜单元露出,由于遮光结构的反射率相比于覆盖有彩膜单元的遮光结构的反射率较高,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对环境光的反射率,解决由于需要在第一子显示区下方设置感应元件导致第二子显示
区反射率降低的问题,在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下,使得第二子显示区和第三子显示区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具有一致的外观效果;
43.和/或,设置第二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厚度小于第三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厚度,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中覆盖较大厚度彩膜单元的遮光结构,第二子显示区中覆盖较小厚度彩膜单元的遮光结构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更高,同样可以使得第二子显示区和第三子显示区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具有一致的外观效果。
4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5.参考图3-图5所示,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4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切面图。图5中,左图为对应显示面板中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切面图,右图为对应显示面板中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切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三个子显示区中均具有多个子像素22,在图5所示方式中,为了便于清楚图示显示面板中的切面结构,仅是分别示出了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的一个子像素22的结构。
46.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aa1,至少包围部分第一子显示区aa1的第二子显示区aa2以及至少包围部分第二子显示区aa2的第三子显示区aa3;第一子显示区aa1背离显示表面的一侧用于设置用于感光的感应元件。其中,感应元件可以为屏下摄像头。感应元件不局限于摄像头,还可以为其他光学传感器,如用于测距的光学传感器。
47.显示面板包括:衬底21,衬底21为阵列基板;多个子像素22,子像素22位于衬底21一侧的显示区内;位于子像素22远离衬底21一侧的遮光层23,遮光层23包括遮光结构231和与子像素22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k1;彩膜单元24,彩膜单元24与第一开口k1对应设置,彩膜单元24位于所对应的第一开口k1内,至少部分彩膜单元24覆盖遮光结构231。
48.如上述,常规设计中,在黑屏状态下,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对环境光的反射率较低,会与第三子显示区aa3出现视效差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式。
49.第一种方式,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aa2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所覆盖的面积为第一面积,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所覆盖的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
50.其中,单位面积可以基于需求设定,可以为1cm
×
1cm,或是2cm
×
2cm,或是0.5cm
×
0.5cm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单位面积内均是具有多个子像素22。
51.在第一种方式中,设置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的覆盖率小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的覆盖率,这样,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具有更大面积的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露出,由于遮光结构231的反射率相比于覆盖有彩膜单元24的遮光结构231的反射率较高,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对环境光的反射率,解决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反射率较低的问题,在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下,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具有一致的外观效
果。
52.第二种方式,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彩膜单元24的厚度小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彩膜单元24的厚度。
53.具体的,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彩膜单元24具有第一厚度,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彩膜单元24具有第二厚度,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且二者差值为d。对于覆盖有彩膜单元24的遮光结构231,覆盖有较大厚度彩膜单元24的遮光结构231对环境光的反射率较小,覆盖有较小厚度彩膜单元24的遮光结构231对环境光的反射率较大。故通过第二中方式,能够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对环境光的反射率,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具有一致的外观效果。可以基于需求设定d的取值,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4.第三种方式,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aa2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所覆盖的面积为第一面积,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所覆盖的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且第二子显示aa2区中彩膜单元24的厚度小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彩膜单元24的厚度。
55.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在黑屏状态下,能够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从而在单位面积内,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亮度满足相同条件,解决由于第二子显示区aa2对环境光反射亮度较低,导致的第二子显示区aa2与第三子显示区aa3外观不一致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相同条件指相同或是相近。
56.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不局限于图5所示的第三种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以第二子显示区aa2完全包围第一子显示区aa1,第三子显示区aa3完全包围第二子显示区aa2为例进行说明,显然,当第一子显示区aa1较为靠近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时,还可以设置第二子显示区aa2包围部分第一子显示区aa1,第三子显示区aa3包围部分第二子显示区aa2。
57.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子显示区aa1为圆形,与圆形第一子显示区aa1对应的,设置第二子显示区aa2为包围第一子显示区aa1的圆环。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第一子显示区aa1为矩形,与矩形一子显示区aa1对应的,设置第二子显示区aa2为包围第一子显示区aa1的矩形方框。
58.可选的,衬底21可以为玻璃基板或是其他绝缘基板。衬底21上具有像素电路,像素电路用于驱动子像素22进行发光显示。像素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图5中未示出像素电路以及薄膜晶体管tft。子像素22位于薄膜晶体管背离衬底21的一侧。
59.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为oled面板,子像素22为oled发光元件。oled发光元件包括有机发光层223。衬底21上具有阳极221,在阳极221背离衬底2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25,像素定义层25具有像素开口,子像素22的有机发光层223位于像素开口内。像素定义层25背离衬底21的一侧覆盖有公共阴极222。可以通过设置像素定义层25中像素开口的形状以及尺寸,调节子像素22的形状以及尺寸。
60.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子像素22的密度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子像素22的密度相同,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无需改变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子像素密度,便于工艺制备。对于同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子像素22的尺寸小于第三
子显示区aa3中子像素22的尺寸,以便于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对环境光的透过率,便于感应元件感应环境光。其中,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aa2内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大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内遮光结构231的面积。
61.在第二子显示区aa2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子像素密度相同,且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子像素22的尺寸较小,故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aa2内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大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内遮光结构231的面积,这样,便于通过使得彩膜单元24露出较大面积的遮光结构231,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
62.表1
[0063][0064]
由于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子像素密度相同,且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子像素22的尺寸较小,子像素22的尺寸取决于像素开口尺寸,故如表1所示,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像素开口的尺寸大,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像素开口的尺寸小。
[0065]
由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像素开口的尺寸大,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像素开口的尺寸小,且遮光层23中第一开口k1的尺寸与所对应的像素开口适配,故如表1所示,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第一开口k1的尺寸大,第二子显示区aa2中第一开口k1的尺寸小。
[0066]
如上述,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具有较小的子像素尺寸,单位面积内会导致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具有较低的反射率。相对于未覆盖有彩膜单元24的遮光结构231,覆盖有彩膜单元24的遮光结构231具有较低的反射率,故如表1所示,可以设置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的覆盖率大,以降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第二子显示区aa2中遮光结构231被彩膜单元24的覆盖率小,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从而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在显示面板处于黑屏状态下,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具有较为一致的外观,避免作为第一子显示区aa1和第三子显示区aa3之间过渡区的第二子显示区aa2呈现黑圈问题。
[0067]
参考图6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遮光层以及像素开口的俯视图,显示面板至少包括三种发光颜色不同的子像素22,该三种发光颜色不同的子像素22分别为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各个子像素22位于所对应的像素开口p内。结合和图5和图6所示,遮光层23位于子像素22背离衬底21的一侧。遮光层23一般为黑色油墨层。遮光层23具有与子像素22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开口k1,用于露出所对应的子像素22所在像素开口p。为了保证子像素22的出光效率,像素开口p在衬底2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
一开口k1在衬底21上的垂直投影内,且两垂直投影的边界不重合,相对于像素开口p,第一开口k1的尺寸较大。
[0068]
参考图7所示,图7为第二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俯视图,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相邻两第一开口k1之间遮光结构231的至少部分与彩膜单元24无交叠。也就说,相邻两个第一开口k1之间的遮光结构231的至少部分没有被彩膜单元24覆盖,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降低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差异,使得二者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
[0069]
如图7所示,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在平行于遮光层2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彩膜单元24覆盖遮光结构231的宽度l是2-6μm;其中,宽度l为彩膜单元24位于所在第一开口k1之外部分的边缘与所在第一开口k1的距离。也就是说,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各个彩膜单元24延伸至所在第一开口k之外部分的宽度l不超过设定阈值,以使得彩膜单元24覆盖遮光结构231的宽度不超过设定阈值,该设定阈值可以基于需求设定,不局限于上述的2μm-6μm。设置宽度l是2-6μm,一方面,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彩膜单元24对遮光结构231具有较小的覆盖面积,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对环境光的反射,提高黑屏状态下第二子显示区aa2的黑态亮度,另一方面,便于工艺制备,以使得彩膜单元24充分填充所在第一开口k1,保证对下方子像素22的滤光效率。每个第一开口k1对一个彩膜单元24,各个彩膜单元24相互独立。相邻彩膜单元24之间具有间隙。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对应不同的彩膜单元24,如红色子像素r对应的彩膜单元24为红色彩膜单元24r,绿色子像素g对应的彩膜单元24为绿色彩膜单元24g,蓝色子像素b对应的彩膜单元24为蓝色彩膜单元24b。
[0070]
参考图8所示,图8为第三子显示区中彩膜单元的俯视图,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彩膜单元24完全覆盖相邻两第一开口k1之间遮光结构231,以最大程度降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以便于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
[0071]
对于图8所示方式,在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同样设置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对应不同的彩膜单元24,绿色彩膜单元24g和蓝色彩膜单元24b延伸至所在第一开口k之外部分的宽度不超过设定阈值,以使得彩膜单元24覆盖遮光结构231的宽度不超过设定阈值,该设定阈值的范围是2μm-6μm。所有红色子像素r的红色彩膜单元24r为一体结构,覆盖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的其他所有区域。
[0072]
在图8所示方式中,设置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绿色彩膜单元24g和蓝色彩膜单元24b仅覆盖所在第一开口k1外围设定阈值宽度的遮光结构231,所有红色子像素r的红色彩膜单元24r为一体结构,覆盖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的其他所有区域,实现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红色彩膜单元24r的大面积覆盖,绿色彩膜单元24g和蓝色彩膜单元24b较小面积的覆盖,控制占据面积较大的第三子显示区aa3在黑屏状态下反射光线中不同波段的反射占比,以实现较好的黑屏外观效果。
[0073]
对于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其所对应彩膜单元24能够透过该颜色光,阻挡其他颜色光,使得遮光结构231被该彩膜单元24覆盖的部分能够反射该颜色光,而降低其他颜色光的反射,基于此,控制子显示区中不同颜色子像素22所对应彩膜单元22的覆盖占比,能够调节子显示区不同颜色光的反射占比,从而调节黑屏状态下,显示面板的外观色度,使得显示面板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色度满足相同条件。
[0074]
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用于出射第一基色光的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可以为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中的任一种。彩膜单元24包括与第一子像素相对的第一彩膜单元,具体的,如果第一子像素为红色子像素r,则第一彩膜单元为红色彩膜单元24r,如果第一子像素为绿色子像素g,则第一彩膜单元为绿色彩膜单元24g,如果第一子像素为蓝色子像素b,则第一彩膜单元为蓝色彩膜单元24b。单位面积内,位于第二子显示区aa2的第一彩膜单元对遮光结构231具有第一覆盖面积,位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第一彩膜单元对遮光结构231具有第二覆盖面积,第一覆盖面积小于第二覆盖面积。
[0075]
显示面板中,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为了提高对环境光的透过率,降低子像素22的尺寸,故在黑屏状态下,单位面积内第二子显示区aa2对环境光中不同基色波段反射占比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不同,不仅会造成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亮度较低,且二者外观色度也会不同。如上述,通过上述第一种方式至第三种方式中任一种方式,能够解决第二子显示区aa与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亮度不同问题。同时,单位面积内,设置第一覆盖面积小于第二覆盖面积,能够降低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对环境光内第一基色的反射,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第一基色反射光的占比满足相同条件,不仅能够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与第三子显示区aa3对环境光的反射亮度满足相同条件,还能够使得二者的反射光色度满足相同条件,在黑屏状态下,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亮度以及色度均满足相同条件。
[0076]
可以基于显示面板中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实际反射光的色度,设定第一子像素为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中的设定一种,本技术实施例中,对应第一子像素不作具体限定。
[0077]
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发光颜色不相同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彩膜单元24包括与第一子像素相对的第一彩膜单元和与第二子像素相对的第二彩膜单元;在第二子显示区aa2,单位面积内,第一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与第二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具有第一差值;在第三子显示区aa3,单位面积内,第一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与第二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具有第二差值;其中,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不同。其中,第一子像素出射第一基色光,第二子像素出射第二基色光。
[0078]
单位面积内,设置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不同,能够调整第二子显示区aa2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第一基色光和第二基色光的反射占比,在黑屏状态下,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与第三子显示区aa3同一基色光的反射占比满足相同条件,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色度满足相同条件。可以基于显示面板中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中实际反射光的色度,设定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分别为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中的设定一种,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一子像素以及第二子像素不作具体限定。
[0079]
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发光颜色不相同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彩膜单元24包括与第一子像素相对的第一彩膜单元和与第二子像素相对的第二彩膜单元;在第三子显示区aa3,单位面积内,第一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大于第二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其中,第一子像素为出射红光的子像素22,即为红色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为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中的任一种。显示面板中,第三子显示区aa3为占据显示面板最大区域的子显示区,故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主要外观效果取决于第三子显
示区aa3。如图8所示,设置红色子像素r对应的红色彩膜单元24r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较大,能够使得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具有较好的黑态外观效果。
[0080]
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发光颜色不相同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彩膜单元24包括与第一子像素相对的第一彩膜单元和与第二子像素相对的第二彩膜单元;在第二子显示区aa2,单位面积内,第一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小于第二彩膜单元覆盖遮光结构231的面积;其中,第二子像素为出射绿光的子像素。在红色彩膜单元24r、绿色彩膜单元24g和蓝色彩膜单元24b中,绿色彩膜单元24g的反射率最高,设置第二子像素为出射绿光的子像素,即为绿色子像素g,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在黑屏状态下的反射率,以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黑屏状态具有较为一致的外观效果。
[0081]
参考图9所示,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图9中,左图为对应显示面板中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切面图,右图为对应显示面板中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切面图。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26,平坦化层26覆盖彩膜单元24和遮光结构231。平坦化层26为无色透明材料,覆盖显示面板的整个显示区,也就是说,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均是覆盖有平坦化层26,故相对于图5所示方式,图9所示方式不改变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差异程度,故图9所示方式同样能够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
[0082]
其中,表面直接覆盖平坦化层26的遮光结构231的具有第一反射率,表面依次覆盖有彩膜单元24和平坦化层26的遮光结构231的具有第二反射率,第二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射率。故通过上述第一种方式,能够提高第二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
[0083]
表2
[0084][0085]
表2中,a和b为色坐标。基于表2以及图9可知,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当彩膜单元24对遮光结构231的覆盖率越小,则遮光结构231与平坦化层26直接接触层叠部分的占比越大,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越大,当该占比为40%时,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为5.9%。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结构231均被彩膜单元24所覆盖,故遮光结构231与平坦化层26直接接触层叠部分的占比为0,反射率为5.9%。基于表2可知,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满足相同条件。
[0086]
另外,为了调整表2中第三子显示区aa3和第二子显示区aa2相同色坐标满足相同条件,即使得第三子显示区aa3和第二子显示区aa2的色坐标a满足相同条件,且使得色坐标b满足相同条件,如上述实施例描述方式,可以设置第一覆盖面积小于第二覆盖面积,和/或设置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不同。
[0087]
参考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图10中左图为显示面板中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切面图,右图为第二子显示区域aa2的切面图,如图10所示,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具有贯穿遮光结构231的通孔27。通过设置通孔27,能够增大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从而使得第二子显示区aa2和第三子显示区aa3在黑屏状态下外观满足相同条件。
[0088]
具体的,在像素定义层25背离衬底21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公共阴极222和薄膜封装层28,通过设置通孔27,环境光能够通过公共阴极222反射后再通过通孔27出射,公共阴极222相对于非金属层的遮光结构231,具有更大的反射率,故设置通孔27能够增大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缩小第二子显示区aa2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反射率差异程度。
[0089]
在图10所示方式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通孔27和彩膜单元24无交叠。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通孔27与子像素22无交叠,不影响子像素22进行发光显示。第三子显示区aa3中,遮光层23在第一开口k1之外区域均为非镂空区域,即在第一开口k1之外区域无通孔。
[0090]
在图10所示方式中,通孔27的面积是20-50μm2。仿真实验表明,当通孔27和彩膜单元24无交叠时,设置通孔27面积是20μm
2-500μm2,能够有效提升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该方式中,由于彩膜单元24没有遮挡通孔27,故通过通孔27能够有效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通孔面积27较小。
[0091]
在图10所示方式中,第二子显示区aa2在遮光结构231上设置有通孔27,第三子显示区aa3在遮光结构231不存在通孔27。由于遮光结构231在通孔27区域的反射率高于遮光结构231无通孔区域反射率,因此可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
[0092]
参考图11所示,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图11中左图为显示面板中第三子显示区aa3的切面图,右图为第二子显示区域aa2的切面图,与图10所示方式不同在于,图11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通孔27和彩膜单元24交叠,也就是说,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彩膜单元24覆盖通孔27,即彩膜单元24填充通孔27。
[0093]
在图11所示方式中,通孔27的面积为400-600μm2。仿真实验表明,当通孔27和彩膜单元24交叠时,设置通孔27的面积为400-600μm2,能够有效提升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由于通孔27被彩膜单元24遮挡,会对反射率造成一定影响,故相对于图10所示方式,图11所示方中通孔27的面积较大。
[0094]
在图10和图11所示方式中,通孔27可以为圆孔、或是方形孔、或是三角孔。其他方式中,通孔27还可以为包围第一开口k1的圆环结构或是方框结构。当彩膜单元24填充通孔27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通孔27区域的反射率,可以对通孔27区域的彩膜单元24进行厚度减薄。第二子显示区aa2中第一开口k1到像素开口p的距离大于第三子显示区aa3中第一开口k1到像素开口p的距离,以便于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设置通孔27,和/或使得彩膜单元24露出更大面积的遮光结构231。
[0095]
参考图12所示,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切面图,如图12所
示,第二子显示区aa2中,至少部分第一开口k1内的彩膜单元24具有第二开口k2。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设置至少部分第一开口k1内的彩膜单元24具有第二开口k2,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
[0096]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显示区aa2可以相对于第三子显示区aa3减薄彩膜单元24,和/或,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彩膜单元24设置第二开口k2,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
[0097]
参考图13所示,图13为第二子显示区中子像素及其对应第一开关和彩膜单元的一种俯视图,如图13所示,在第二子显示区aa2,对于任意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及其所对应的第一开口k1与彩膜单元24,彩膜单元24在衬底21上具有第一垂直投影,第一开口k1在衬底21上具有第二垂直投影,子像素22在衬底21上具有第三垂直投影;第一垂直投影、第二垂直投影以及第三垂直投影为相似几何图形;第一垂直投影、第二垂直投影以及第三垂直投影的中心重合,且面积依次减小。
[0098]
对于任意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及其所对应的第一开口k1与彩膜单元24,设置第一垂直投影大于第二垂直投影,使得彩膜单元24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开口k1,且彩膜单元24边界超出第一开口k1边界,以使得彩膜单元24完全覆盖第一开口k1,保证彩膜单元24对子像素22的滤光效果。设置第二垂直投影大于第三垂直投影,避免第一开口k1遮挡子像素22出射光线,保证发光亮度。
[0099]
可选的,在图13所示方式中,第一垂直投影、第二垂直投影以及第三垂直投影均为圆形。
[0100]
显示面板中,具有多个周期排布的像素单元,像素单元中具有多个子像素22。可以基于需求设定像素单元中子像素22的排布方式,下表3中,以像素单元具有两个绿色子像素一个蓝色子像素和一个红色子像素为例进行说明,四个子像素2
×
2排布,两绿色子像素位于2
×
2阵列的对角位置。由表3可知,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设置通孔27,能够有效提升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
[0101]
其中,遮光结构231中通孔27的面积决定了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提高幅度,通孔27的面积越大,对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反射率提高幅度越大。如图表3所示,遮光结构231中通孔27的开口率为1.5%(即通孔27面积为36um2)时,就可以满足提高反射率的目的。如表3所示,如果通孔27内填充彩膜单元24,会对通孔区域27反射率造成影响,故需要提升通孔27面积,以满足第二子显示区aa2提高反射率的需求。
[0102]
表3
[0103][0104]
参考图14所示,图14为第二子显示区中子像素及其对应第一开关和彩膜单元的另一种俯视图,与图13不同在于,图14所示方式中,第一垂直投影、第二垂直投影以及第三垂直投影均为矩形。
[0105]
常规显示面板中,相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对对应的第一开口k1形状和尺寸相同,容易导致干涉条纹。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同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至少两个子像素22所对应的第一开口k1形状和/或尺寸不同,可以解决干涉条纹问题。
[0106]
由于第三子显示区aa3的面积占据整个显示面板的比例最大,便于同时更改第一开口k1的形状和尺寸,故在第三子显示区aa3中,为了更好的消除干涉条纹,对于同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至少两个子像素22所对应第一开口k1的形状以及尺寸不同。
[0107]
第一子显示区aa1与第二子显示区aa2相比,第一子显示区aa1面积较大,工艺上较为容易进行第一开口k1形状的更改,故在第一子显示区aa1中,对于同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至少两个子像素22所对应第一开口k1的形状不同,第二子显示区aa2的面积较小,工艺上较为容易进行第一开口k1尺寸的更改,故在第二子显示区aa2中,对于同一种发光颜色的子像素22,至少两个子像素22所对应第一开口的尺寸k1不同,以降低制作成本。
[0108]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如图15所示。
[0109]
参考图15所示,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任一种方式所述的显示面板41;感应元件42,感应元件42设置在显示面板背离显示表面的一侧,且与显面板的第一区域相对设置。
[0110]
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显示装置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41,在黑屏状态下,能够降低第二子显示区和第三子显示区的外观差异。
[0111]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011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幅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实施例的同样的幅图标记标识同样的结构。另外,处于理解和易于描述,幅图可能夸大了一些层、膜、面板、区域等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
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

上”是指将元件定位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另一元件下方,但是本质上不是指根据重力方向定位在另一元件的上侧上。
[0113]
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0114]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15]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