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2 19:48: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压缩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


背景技术:

2.离心式鼓风机是鼓风机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正常工作需要配备防喘振的电磁排空阀系统。现有气动电磁阀虽然解决了离心式鼓风机喘振时的快速排气,但无法解决防喘振阀门关闭时的定位问题和气体泄漏噪声大的问题,所以在鼓风机防喘振阀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因阀门无法严格闭合而引起压缩工质泄漏现象,或者每次闭合产生不规律错位导致阀门气鼓多位置受损,降低了鼓风机防喘振阀门的使用寿命,导致部分气体泄漏和噪声增大,降低了整个气体压缩输送系统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置。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包括阀体1、阀体座2、气鼓3、紧固底板4、气鼓平垫5、定位紧固件6、弹簧7、引气管8、电磁阀9、消音管路10、消音器11、排空管路12、电磁阀排气消音器13、定位支架14、定位座15,其中,阀体1包括阀体外廓1.1、阀体内管路1.2、阀体排气管路1.3和阀体进气管路1.4,阀体座2 与阀体外廓1.1的法兰端面通过螺栓固定,定位支架14固定于阀体内管路1.2中,定位座15通过螺栓固定在定位支架14上,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穿过定位座15的内孔,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沿定位座15 的内孔轴线方向运动,气鼓3的外边缘被阀体外廓1.1和阀体座2的法兰端面固定,气鼓3的中心部位被紧固底板4的顶部和气鼓平垫5 的底部通过定位紧固件6固定,气鼓3非固定区域设置有多个中心对称分布的气孔3.1,紧固底板4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圆形凹槽,阀体座2内部底面设置有圆形凹槽,弹簧7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卡在紧固底板4的底部的圆形凹槽和阀体座2内部底面的圆形凹槽内,定位支架14由定位支架梁14.1、定位支架座14.2、定位支架泄流孔14.3、定位支架座内孔14.4、定位支架环14.5构成,定位支架泄流孔14.3 的数量为多个,呈中心对称分布,引气管8一端与阀体座2中心孔连通,另一端与电磁阀9连通,电磁阀9的气体排空出口设置有一个电磁阀排气消音器13,阀体排气管路1.3与阀体内管路1.2中心线重合,阀体排气管路1.3的出口与消音管路10的进口相连通,消音管路10的出口与消音器11的进口相连通,消音器11的出口与排空管路12的进口相连通,阀体进气管路1.4的进口与鼓风机出口管路相连通,排空管路12的出口与下游管路进口相连通。
6.所述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开启至最大位置时,在弹簧7 的中心线沿着弹簧伸长方向上,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顶端投影的位置高于定位支架14的投影位置。
7.所述电磁阀9为失电常开式电磁阀。
8.所述消音器11和电磁阀排气消音器13为阻性消音器或抗性消音器或阻抗复合式消音器或微穿孔板消音器或扩散消音器。
9.所述阀体进气管路1.4的进口与压缩机出口管路的连接形式、阀体排气管路1.3的出口与消音管路10的进口的连接形式、排空管路 12的出口与下游管路进口的连接形式,采用卡箍连接或法兰连接或焊接。
10.所述全部气孔3.1面积之和不大于50平方毫米。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目前,尚未见到可以用于鼓风机或压缩机防喘振系统的带有自定位和消音功能的气动电磁阀及工作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造价低、可操作性高的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流管路和排空管路设置消音器和电磁阀排气消音器,解决了主流气体泄漏噪声大的问题以及排空管路泄漏产生风鸣声的问题;通过设置带有多孔结构的定位支架、定位座和定位紧固件,使与阀芯固定的定位紧固件的长杆只能在定位座孔内上下直线运动,这样就使阀芯每次闭合位置不变,不发生错位和窜动现象,彻底解决防喘振阀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的阀芯定位问题,并在开启过程中可以使气流通过定位支架泄流孔流入排气管路,避免了因阀门无法严格闭合而引起压缩工质漏气现象的发生,避免了因阀门闭合产生的不规律错位导致阀门气鼓多位置受损的情况出现;本装置采用失电常开式电磁阀,当整个机组突然断电时,阀门自动打开,将压缩机主路的压缩气体从阀门处泄流,避免了主路的压缩气体反向流动冲击叶轮,使设备更加安全可靠;采用中心对称的定位支架结构和多孔气鼓,使排气腔室和调压腔室受力更加均匀,在气动电磁阀开启或关闭过程中气鼓的形状保持更加对称,降低了气鼓局部受损的概率,与现有技术相比延长了鼓风机防喘振阀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气体泄漏和噪声,提升了设备及系统的能效,提升了整个气体压缩输送系统的安全性,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噪声等级。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定位支架的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6.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包括阀体1、阀体座2、气鼓3、紧固底板4、气鼓平垫5、定位紧固件6、弹簧7、引气管8、电磁阀9、消音管路10、消音器11、排空管路12、电磁阀排气消音器13、定位支架14、定位座15,其中,阀体1包括阀体外廓1.1、阀体内管路1.2、阀体排气管路1.3和阀体进气管路 1.4,阀体座2与阀体外廓1.1的法兰端面通过螺栓固定,定位支架 14固定于阀体内管路1.2中,定位座15通过螺栓固定在定位支架14 上,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穿过定位座15的内孔,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沿定位座15的内孔轴线方向运动,气鼓3的外边缘被阀体外廓1.1 和阀体座2的法兰端面固定,气鼓3的中心部位被紧固底板4的顶部和气鼓平垫5的底部通过定位紧固件6固定,气鼓3非固定区域设置有多个中心对称分布的气孔3.1,紧固底板4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圆形凹槽,阀体座2内部底面设置有圆形凹槽,弹簧7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卡在紧固底板4的底部的圆形凹槽和阀体座2
内部底面的圆形凹槽内,定位支架14由定位支架梁14.1、定位支架座14.2、定位支架泄流孔14.3、定位支架座内孔14.4、定位支架环14.5构成,定位支架泄流孔14.3的数量为多个,呈中心对称分布,引气管8一端与阀体座2中心孔连通,另一端与电磁阀9连通,电磁阀9的气体排空出口设置有一个电磁阀排气消音器13,阀体排气管路1.3与阀体内管路1.2中心线重合,阀体排气管路1.3的出口与消音管路10的进口相连通,消音管路10的出口与消音器11的进口相连通,消音器11 的出口与排空管路12的进口相连通,阀体进气管路1.4的进口与鼓风机出口管路相连通,排空管路12的出口与下游管路进口相连通。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开启至最大位置时,在弹簧7的中心线沿着弹簧伸长方向上,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顶端投影的位置高于定位支架14的投影位置。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磁阀9为失电常开式电磁阀。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消音器11和电磁阀排气消音器13为阻性消音器或抗性消音器或阻抗复合式消音器或微穿孔板消音器或扩散消音器。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阀体进气管路1.4的进口与压缩机出口管路的连接形式、阀体排气管路1.3的出口与消音管路 10的进口的连接形式、排空管路12的出口与下游管路进口的连接形式,采用卡箍连接或法兰连接或焊接。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全部气孔3.1面积之和不大于50平方毫米。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鼓3非固定区域的上表面与阀体外廓1.1的内表面、阀体内管路1.2的外表面、阀体进气管路1.4的内表面构成了进气腔室,气鼓3非固定区域的下表面与阀体座2的上表面、紧固底板4的下表面构成了调压腔室,阀体排气管路 1.3和阀体内管路1.2的内表面与气鼓3的中心部位上表面围成区域构成了排气腔室,自定位的防喘振电磁排空装置的工作方法分为非喘振阶段、喘振阀打开阶段、喘振阀关闭阶段三个阶段,在非喘振阶段,电磁阀9处于关闭状态,调压腔室气压与进气腔室的气压相同,高于排气腔室气压值,气鼓3与阀体内管路1.2的进口底面贴合,进气腔室与排气腔室处于隔离状态;在喘振阀打开阶段,电磁阀9处于打开状态,调压腔室的气体通过引气管8和电磁阀9、电磁阀排气消音器 13后向大气泄漏,调压腔室气压快速降低,进气腔室的气压逐渐高于调压腔室,逐渐增大的压差作用在气鼓3非固定区域,推动气鼓3、紧固底板4、气鼓平垫5、定位紧固件6、弹簧7整体向靠近阀体座2 中心的方向移动,直至弹簧弹力增大至与压差达到平衡的位置,该过程定位紧固件6的长杆沿着定位座15的内孔表面向下运动,此过程中,进气腔室与排气腔室连通,来自鼓风机出口管路的气体经过阀体进气管路1.4进入进气腔室、排气腔室,在排气腔室内气流通过定位支架泄流孔14.3,随后流经消音管路10、消音器11、排空管路12,进入下游排空管路;在喘振阀关闭阶段,电磁阀9处于关闭状态,引气管8内的气体停止大气排气,来自进气腔室的气体通过气孔3.1进入调压腔室,调压腔室气压快速升高,直至等于进气腔室的气压,在调压腔室气压与弹簧力的作用下,气鼓3、紧固底板4、气鼓平垫5、定位紧固件6、弹簧7整体向阀体内管路1.2的进口方向移动,直至气鼓3的上表面与阀体内管路1.2的进口底面完全贴合,进气腔室与排气腔室处于非连通状态。
2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