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9:29: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桩孔浇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建筑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建筑基础施工也随之变得复杂,建筑基坑和基础桩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空钻部位压浆管连接、就位的快速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工期以及施工难度。目前,在基础桩超长空钻施工中,空钻部位压浆管一般均采用多根压浆管拼接焊接而成,然后将整根压浆管固定在钢筋笼上并随钢筋笼进入桩孔。焊接压浆管需要额外消耗工人的时间,增加了人力成本;且由于焊接的强度不足,容易造成空钻部位压浆管变形、甚至断裂,而且在钢筋笼下放过程中也易与管壁发生碰撞影响压浆管的质量。压浆管变形后会造成压浆管堵塞,影响正常压浆作业,并导致整个压浆过程效率低,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提高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连接处的强度,防止连接处的变形或断裂,防止压浆管堵塞,影响正常压浆作业;节省了焊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压浆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5.在桩孔成孔时制作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
6.将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套装于钢筋笼的底部的外部,使其与所述钢筋笼固定在一起;
7.将所述钢筋笼下入桩孔中,当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完全进入所述桩孔时停止移动;
8.通过连接件将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的上方,安装完成后所述钢筋笼继续下行;
9.对所述桩孔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1-2天后使用清水打通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的泥浆出口;
10.浇筑完成2-3天后,通过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对浇筑完成的所述桩孔输入水泥浆液,完成压浆。
11.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将注浆侧管设置为分体式的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提高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连接处的强度,防止连接处的变形或断裂,防止压浆管堵塞,影响正常压浆作业;在桩孔成孔时确定尺寸,开始制作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钢筋笼下放前,先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套装于钢筋笼上使其可随钢筋笼一起下行,当钢筋笼下行至第一注浆侧管组件的顶部完全进入桩孔时停止,将第二注浆侧管组件连接于第一注浆侧管组
件上,这一工艺安装快捷方便,节省了焊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压浆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
12.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将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套装于钢筋笼的底部的外部前,先往所述钢筋笼中连接至少两根端注浆管,所述端注浆管上下两端伸出所述钢筋笼。
13.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所述端注浆管采用铁丝对称绑扎在钢筋底笼的主筋上,所述端注浆管的底部超出钢筋笼底部至少200mm,所述端注浆管的顶部超出地面至少300mm。
14.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环形注浆管和垂直设置的第一垂直注浆管,所述第一垂直注浆管和所述第一环形注浆管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泥浆出口,所述第一环形注浆管套装于所述钢筋笼上,所述第一垂直注浆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注浆管上。
15.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所述第一垂直注浆管的顶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浆管和垂直设置的第二垂直注浆管,所述第二垂直注浆管和所述第二环形注浆管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泥浆出口,所述第二环形注浆管套装于所述钢筋笼上,所述第二垂直注浆管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注浆管上,所述第二垂直注浆管的底部在装配时插接与所述连接口中。
16.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所述第二垂直注浆管与所述第一垂直注浆管的位置对应,所述连接件包括螺纹连接件或扣接件,相邻的所述第一垂直注浆管之间的距离小于2m。
17.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所述水泥浆液采用硅酸盐水泥与清水拌制而成,所述清水与所述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4-0.6。
18.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输入水泥浆液时,先采用所述清水与所述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6的所述水泥浆液并以不小于2.5mpa的压力进行水泥浆液输入,然后逐步增加压力和采用所述清水与所述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4-0.5的所述水泥浆液进行输入。
19.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在压浆前,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上的所述泥浆出口使用图钉堵塞并用胶皮、防水胶带包缠密封。
20.本发明实施例的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将所述钢筋笼下入桩孔中时对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持续注入清水,以平衡孔内压力和检查注浆管安置情况,当发现所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和所述第二注浆侧管组件出现破损、漏水、不通时应立即进行维修或更换。
21.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中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1、第一环形注浆管;12、第一垂直注浆管;13、连接件;2、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1、第二环形注浆管;22、第二垂直注浆管;3、端注浆管;4、钢筋
笼。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7.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8.如图1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29.s1:在桩孔成孔时制作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
30.s2: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套装于钢筋笼4的底部的外部,使其与钢筋笼4固定在一起;
31.s3:将钢筋笼4下入桩孔中,当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完全进入桩孔时停止移动;
32.s4:通过连接件13将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安装于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的上方,安装完成后钢筋笼4继续下行;
33.s5:对桩孔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1-2天后使用清水打通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的泥浆出口;
34.s6:浇筑完成2-3天后,通过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对浇筑完成的桩孔输入水泥浆液,完成压浆。
35.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中,在桩孔成孔时确定尺寸,开始制作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钢筋笼4下放前,先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套装于钢筋笼4上使其可随钢筋笼4一起下行,当钢筋笼4下行至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的顶部完全进入桩孔时停止,将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连接于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上,这一加工方式节省了焊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压浆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
36.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注浆侧管设置为分体式的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通过连接件13固定在一起,提高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连接处的强度,防止连接处的变形或断裂,防止压浆管堵塞,影响正常压浆作业。
37.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套装于钢筋笼4的底
部的外部前,先往钢筋笼4中连接至少两根端注浆管3,端注浆管3设置于钢筋笼4内部,在下降时不会收到桩壁的碰撞。端注浆管3上下两端伸出钢筋笼4,其用于桩孔底部的压浆,使桩孔底部的空缺得到浆液的补充,补充了侧注浆管的空缺。
3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端注浆管3采用铁丝对称绑扎在钢筋底笼的主筋上,使端注浆管3的固定牢靠,对称分布的设置也使端注浆管3的注浆范围更大,保证了桩孔中的空隙得到补浆。端注浆管3的底部超出钢筋笼4底部至少200mm,端注浆管3的顶部超出地面至少300mm,上下两端的距离设置使注浆机构向桩孔内注浆更方便,注入桩孔的水泥浆液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扩散。优选地,端注浆管3的底部超出钢筋笼4底部的长度为200mm,端注浆管3的顶部超出地面的长度为300mm。
3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环形注浆管11和垂直设置的第一垂直注浆管12,第一垂直注浆管12和第一环形注浆管11的底部均设置有泥浆出口,第一环形注浆管11套装于钢筋笼4上,第一垂直注浆管12连接于第一环形注浆管11上。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的底端延伸至基础桩的底端用于对桩端部进行注浆,注浆后更利于浆液对桩底和桩侧的土壤的渗透作用,大幅度提高桩的承载力,增强桩的质量稳定性,减少桩基沉降。
40.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垂直注浆管12的顶部均设置有连接件13。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的结构与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相同,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浆管21和垂直设置的第二垂直注浆管22,第二垂直注浆管22和第二环形注浆管21的底部均设置有泥浆出口,用于水泥浆液排出;第二环形注浆管21套装于钢筋笼4上,第二垂直注浆管22连接于第二环形注浆管21上,第二垂直注浆管22的底部在装配时插接与连接件13中,完成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和第一注浆测管组件的装配,方便快捷,提高了注浆侧管的装配效率。具体地,第二环形注浆管21采用分体式结构,第二环形注浆管21在安装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时在钢筋笼4的两侧安装并夹紧钢筋笼4。
41.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垂直注浆管22与第一垂直注浆管12的位置对应,在安装时每个第二垂直注浆管22均与一个第一垂直注浆管12对准,进行简单的插接即可完成对接,便于通过连接件13进行连接,提升了安装效率。连接件13包括螺纹连接件13或扣接件,安装紧密牢靠,第二垂直注浆管22与第一垂直注浆管12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防止外部混凝土侵入阻塞第二垂直注浆管22与第一垂直注浆管12。相邻的第一垂直注浆管12之间的距离小于2m,便于其对桩孔内进行完全的覆盖。
4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水泥浆液采用与灌注桩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与清水拌制而成,清水与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4-0.6,固化剂选用42.5以上的配套硅酸盐水泥,不同灰水比值的水泥浆液用于不同阶段的水泥灌注。配制水泥浆液时先在搅拌机内加一定量的水,然后边搅拌边加入定量硅酸盐水泥,根据水灰比再补加水,水泥浆搅拌好后达到对应刻度。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浆液中不得混有水泥结石、水泥袋等杂物。水泥浆搅拌好后,进行过滤然后放入储浆筒,水泥浆在储浆筒内也保证不断搅拌。
4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输入水泥浆液时,先采用清水与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6的水泥浆液并以不小于2.5mpa的压力进行水泥浆液输入,然后逐步增加压力和采用清水与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4-0.5的水泥浆液进行输入。输入水泥浆液连续进行,压力由小到大逐级增加。桩端压力注浆可一次完成,也可采用间歇注浆、二次或多次注
浆;同一根桩中两根注浆管注浆时间间隔小于12h。
4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压浆前,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上的泥浆出口使用图钉堵塞并用胶皮、防水胶带包缠密封,这一设置使注浆时压浆管中压力可将胶皮和胶带迸裂、图钉弹出,水泥浆通过泥浆出口和图钉的孔隙压入碎石层中,而混凝土灌注时该设置可保证混凝土浆不会进入泥浆出口并将压浆管堵塞。具体地,泥浆出口设置于第二垂直注浆管22与第一垂直注浆管12的靠近底部20cm的区域,采用钻头在管上加工而成,其分为均匀的四排,每排设置有四个泥浆出口,相邻泥浆出口之间的距离为3cm,每个泥浆出口的直径为3cm。
4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将钢筋笼4下入桩孔中时对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持续注入清水,如果管内水面下降则对已安装的注浆管重新更换,整个安装过程保持桩壁不会碰撞、挤压注浆管,由专人同步填写注水检查记录。这一方法可以平衡孔内压力和检查注浆管安置情况,当发现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出现破损、漏水、不通时应立即进行维修或更换。
46.本发明的具体工作步骤为:
47.a1:在桩孔成孔时制作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
48.a2:将端注浆管3和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通过铁丝套装于钢筋笼4上,使端注浆管3和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与钢筋笼4固定在一起;
49.a3:将钢筋笼4下入桩孔中,当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完全进入桩孔时停止移动;
50.a4:通过连接件13连接第二垂直注浆管22与第一垂直注浆管12,分体式的第二环形注浆侧管压紧于钢筋笼4,由此将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安装于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的上方,然后用铁丝将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固定于钢筋笼4上,安装完成后钢筋笼4继续下行;
51.a5:对桩孔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1-2天后使用清水打通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的泥浆出口;
52.a6:浇筑完成2-3天后,通过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对浇筑完成的桩孔输入水泥浆液,先采用清水与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6的水泥浆液并以不小于2.5mpa的压力进行水泥浆液输入,然后逐步增加压力和采用清水与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比重为0.4-0.5的水泥浆液进行输入,最后完成压浆。
53.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工艺,其提高了第一注浆侧管组件1和第二注浆侧管组件2连接处的强度,防止连接处的变形或断裂,防止压浆管堵塞,影响正常压浆作业,节省了焊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压浆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
54.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