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首块折流板积聚污垢的立式急冷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6:50: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立式急冷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首块折流板积聚污垢的立式急冷换热器。


背景技术:

2.急冷换热器是指乙烯裂解装置中工艺性非常强的关键设备。急冷换热器主要承担两个任务:其一是将800℃左右的高温裂解气迅速冷却至二次反应温度以下,减少烯烃损失;其二是尽可能多地回收裂解气的高位热能,产生12.0mpa左右的高压蒸汽。急冷换热器的气体侧由进口分配器换热管及出口联箱三大部件组成。裂解气体通过进口分配器一路减速(一般《10米/秒)扩压,使气体的动能尽量转变成静压,这样可以减小各换热管入口处由于气体流速过高而不均匀以及入口气流冲角不等而造成气体进入换热管的流量分配不均匀性。分配器应该把气体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换热管中。一般,流量的最大可能偏差应低于
±
10%,同时尽量减少气体在分配器内的停留时间,并避免出现死滞旋涡区,以抑制裂解气的二次反应,保证乙烯产品的收益。
3.如图6所示,为发明人提出的一种急冷换热器局部结构,该技术尚未公开,其示出了局部的筒体01、下管板02和多条换热管03,这三者的连接关系和现有技术相同,下管板02固定在筒体01的下端部,多条换热管03并列在布置在筒体01壳程中,并穿过下管板02连通至下管程。筒体01设有进水管04,进水管04距离下管板02有一段距离,为了避免下管板02污垢积聚,该急冷换热器设置有导流板05,导流板05呈弧形设置在筒体01的内,导流板05与筒体01内壁之间:顶部和侧部封住、而底部有开口。如图5所示这样进水管04的水进入筒体01后,在导流板05的作用下先向下冲击下管板02,然后再反射向上流动。
4.存在的问题:
5.该急冷换热器沿着筒体01轴向布置有多块横向布置的折流板06,部分折流板06对应在导流板05处,最底部的第一块折流板06位于导流板05处。根据从进水管04进入的水流方向可知,折流板06的上表面靠近导流板05位置存在缓流区,该处的水流速度较慢,容易在这块导流板05上表面形成污垢,进而导致过热过烧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首块折流板积聚污垢的立式急冷换热器。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8.提供一种防首块折流板积聚污垢的立式急冷换热器,包括筒体、上管板、上管箱、下管板、下管箱和多条换热管,上管板和下管板分别固定于筒体的两端部且共同围成壳程空间,上管箱固定于上管板且共同围成上管程空间,下管箱固定于下管板且共同围成下管程空间;多条换热管位于壳程空间内,且其上端部穿过上管板连通至上管程空间,其下端部穿过下管板连通至下管程空间;其特征是:
9.筒体的下端部设有进水管和导流板,导流板与筒体的局部内壁共同围成用于将从进水管进入的液体朝下引导的导流通道,沿着筒体轴向布置有多块折流板,最下方的首块折流板对应在导流板处,首块折流板相对筒体水平径向倾斜布置,且低位处于靠近导流板位置;筒体穿有第一排污管,第一排污管的内端口连通首块折流板的低位处。
10.进一步的,所述首块折流板为直板,朝靠近导流板方向高度逐渐降低。
11.进一步的,所述首块折流板为阶梯板,各阶梯朝靠近导流板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各阶梯的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
12.进一步的,第一排污管的内端口与首块折流板的上端面低位处平齐。
13.进一步的,筒体还穿设有连通下管板顶面的多条第二排污管,多条第二排污管绕筒体周向布置,多条第二排污管在筒体外连接有环管,第一排污管连通所述环管。
14.进一步的,第一排污管为三通管,其左侧排污端口连通首块折流板、下侧排污端口连通所述环管、右边清洗端口处于常闭状态。
15.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为并列于筒体内壁的弧形板,导流板的上端以及两侧封闭连接于筒体内壁,从而围成所述导流通道。
16.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的数量为两条,且两条进水管对称布置在筒体外,导流板弧形大于180
°
,从而使两条进水管均连通所述导流通道。
17.进一步的,第一排污管的内端口穿过导流板,且为平齐对应导流板端面的弧状。实际中第一排污管可以改为从下向上穿过首块折流板连通其低位处。
18.进一步的,所述首块折流板位于导流板的下端,且局部横向延伸固定于筒体的内壁。
19.优选的,第一排污管的内端口呈长条孔状、三角形状、方形状、长方形状或多边形状。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1.本发明的防首块折流板积聚污垢的立式急冷换热器,针对最下方的首块折流板容易积聚污垢的问题,由于折流板倾斜布置,因此首块折流板上的污垢会往低处流动,在靠近导流板的低位处经由第一排污管排出,因此能够避免首块折流板积极污垢的问题,避免了该处过热过烧现象。
附图说明
22.图1为实施例中的立式急冷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立体图,隐藏了筒体局部以及上管板等结构。
23.图2为图1的剖视立体图。
24.图3为实施例中的立式急冷换热器的局部结构平面图,主要示意出首块折流板相对筒体水平径向倾斜布置以及第一排污管的相对位置。
25.图4为实施例中的导流板的首块折流板的配合关系图。
26.图5为实施例中第一排污管的几种横向投影示意图。
27.图6为背景技术的换热器示意图。
28.图6附图标记:
29.筒体01、下管板02、换热管03、进水管04、导流板05、折流板06。
30.图1至图5附图标记:
31.筒体1、下管板2、换热管3、进水管4、导流板5、折流板6、第一排污管7、第二排污管8、环管9。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33.本实施例的立式急冷换热器,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筒体1、上管板、上管箱、下管板2、下管箱和多条换热管3,上管板和下管板2分别固定于筒体1的两端部且共同围成壳程空间,上管箱固定于上管板且共同围成上管程空间,下管箱固定于下管板2且共同围成下管程空间;多条换热管3位于壳程空间内,且其上端部穿过上管板连通至上管程空间,其下端部穿过下管板2连通至下管程空间。以上结构为现有急冷换热器的常规结构,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是:
34.筒体1的下端部设有两条进水管4,两条进水管4对称布置焊接在筒体1外壁,作为冷却介质的进口。筒体1的下端内侧还设有导流板5,导流板5为并列于筒体1内壁的弧形板,导流板5的上端以及两侧封闭连接于筒体1内壁,从而围成用于将从进水管4进入的液体朝下引导的导流通道,导流板5弧形大于180
°
,如此两条进水管4均连通所述导流通道。工作时冷却介质从进水管4进入,在导流板5的引导下向下冲击下管板2的上端面,再折返向上流动。
35.本实施例中,沿着筒体1轴向布置有多块折流板6,最下方的首块折流板6对应在导流板5处,具体是首块折流板6位于导流板5的下端,且局部横向延伸固定于筒体1的内壁。首块折流板6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布置,且低位处于靠近导流板5位置。筒体1穿有第一排污管7,第一排污管7的内端口穿过导流板5连通首块折流板6的低位处,所述长条孔的长轴为绕周向布置。针对最下方的首块折流板6容易积聚污垢的问题,由于折流板6倾斜布置,因此首块折流板6上的污垢会往低处流动,在靠近导流板5的低位处经由第一排污管7排出,因此能够避免首块折流板6积极污垢的问题,避免了该处过热过烧现象。再者,第一排污管7的内端口呈长条孔状、三角形状、方形状、长方形状或多边形状,与首块折流板6的低位处连通面积大,排污通畅避免堵塞,排污效果更好,相比小圆孔,这些形状有一直边,与首块折流板6的顶面可以直线贴紧平齐。
36.实际中,第一排污管7的内端口为平齐对应导流板5端面的弧状,端口过渡平滑,第一排污管7的内端口与首块折流板6的上端面低位处平齐,更易于污垢排出。
37.实际中首块折流板6可以为直板,朝靠近导流板5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或者改为,所述首块折流板6为阶梯板,各阶梯朝靠近导流板5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各阶梯的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朝靠近导流板5方向各阶梯倾斜幅度逐渐减缓。
38.本实施例中,筒体1还穿设有连通下管板2顶面的多条第二排污管8,多条第二排污管8绕筒体1周向布置,用于排出下管板2端面的污垢,多条第二排污管8在筒体1外通过环管9并联起来。第一排污管7为三通管,其左侧排污端口连通首块折流板6、下侧排污端口连通所述环管、右边清洗端口处于常闭状态,在需要时可打开该常闭端,冲入高压喷水以清洗首块折流板6的上端面。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0.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4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