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4:56: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拍摄图像。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时,可能产生晃动、震动,使得所拍摄的图像产生模糊。因此,需要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4.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活动部、驱动组件、电路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电路组件用以电性连接一外部电路。固定部包括对应电路组件的一对应结构。
5.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元件。活动部经由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弹性元件具有与一主轴垂直的一板状结构。弹性元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以及电路组件。驱动组件包括一线圈,且弹性元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的线圈。
6.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还包括一外框、一底座、一框架。外框具有一顶壁以及一侧壁。顶壁具有板状结构且与一主轴垂直。底座与外框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容纳活动部。框架固定地连接底座。框架位于容纳空间。外框具有金属材料。底座具有塑胶材料。框架具有塑胶材料。在主轴上,顶壁与框架的一最短距离小于侧壁与底座对应侧壁的部分的一最短距离。
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粘着元件。框架经由第一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外框。第一粘着元件直接接触外框、框架、底座。外框包括面朝框架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一外框表面。框架包括面朝顶壁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一框架表面以及面朝底座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二框架表面。底座具有面朝框架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一底座表面。沿着主轴观察,第一外框表面、第一框架表面、第二框架表面以及第一底座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外框表面与第一框架表面之间形成有一空间,且第二框架表面与第一底座表面之间形成有一凹槽,且第一粘着元件设置于空间以及凹槽。
8.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开口,用以容纳电路组件的一第一电路元件。第一开口固定地设置于底座。第一开口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一固定结构。第一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第二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面朝相反方向。第三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第四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面朝相反方向且与第一表面不平行,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固定结构用以固定第一电路元件并固定地设置于第
一表面。固定结构由第一表面突出并直接接触第一电路元件。固定结构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
9.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小于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的最短距离。沿着垂直主轴的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显露于第一开口。在第一轴上,第一表面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表面的最大尺寸。固定结构具有沿着第一轴延伸的长条形结构。沿着主轴观察时,固定结构突出第二表面。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粘着元件。外框经由第二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底座。底座包括一粘着元件容纳部。外框还包括一突出部、一粘着元件容纳部、一显露部。突出部由侧壁沿着主轴延伸。粘着元件容纳部对应第二粘着元件。第二粘着元件至少部分容纳于外框的粘着元件容纳部以及底座的粘着元件容纳部。显露部具有开口结构,底座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一电路元件显露于显露部。沿着主轴观察时,显露部位于具有多边形结构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第一角落。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还包括一遮光结构,用以遮蔽一杂散光进入容纳空间。沿着主轴观察时,遮光结构位于第一角落,且遮光结构显露于显露部。遮光结构由底座的一第二底座表面突出,第二底座表面与主轴平行。遮光结构具有一第三底座表面,第三底座表面与主轴垂直。沿着主轴观察时,外框的侧壁与第三底座表面至少部分重叠。侧壁未接触第三底座表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还包括一第三外框表面,第三外框表面与主轴垂直。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三外框表面与底座至少部分重叠。底座还包括一定位部,用以定位一外部模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固定地连接外部模块。定位部具有沿着主轴延伸的多个突起。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三粘着元件。第一电路元件经由第三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底座。第三粘着元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并显露于显露部,且第三粘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固定结构、第一电路元件。
14.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公开的固定结构可与电路组件达成紧密配合或干涉配合,故可有效定位并固定电路组件,降低电路组件松动的可能性。因此,可提升稳定度。另外,为了配合安装电路组件,底座可包括相应的遮光结构,以遮蔽一杂散光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内部。因此,可提升成像的品质。
附图说明
15.为让本公开的特征或优点能更明显易懂,特举出一些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应注意的是,各种特征并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并可能示意性地绘制。
16.图1是电子装置、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17.图2是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18.图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19.图4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20.图5是外框、框架、底座的示意图。
21.图6是外框、框架、底座的俯视图。
22.图7是外框、框架、底座的侧视图。
23.图8是外框、框架、底座上下颠倒的示意图。
24.图9是省略外框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25.图10是承载座的立体图。
26.图11以及图12是底座不同视角的立体图。
27.图13以及图14是底座不同视角的部分放大图。
28.图15以及图16是底座以及电路组件的立体图,其中视角分别与图11以及图12相同。
29.图17以及图18是底座以及电路组件的部分放大图,其中视角分别与图13以及图14相同。
30.附图标记如下:
31.1:电子装置
32.10:光学元件
33.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34.110:外框
35.110s1:第一外框表面
36.110s2:第二外框表面
37.110s3:第三外框表面
38.111:顶壁
39.112:侧壁
40.113:突出部
41.114:粘着元件容纳部
42.115:第一显露部
43.116:第二显露部
44.120:框架
45.120s1:第一框架表面
46.120s2:第二框架表面
47.121:柱状结构
48.130:底座
49.130s1:第一底座表面
50.130s2:第二底座表面
51.130s3:第三底座表面
52.131:支柱
53.132:遮光结构
54.133:定位部
55.134:粘着元件容纳部
56.135:第一开口
57.136:第二开口
58.140:承载座
59.141:上连接部
60.150:上弹性元件
61.160:下弹性元件
62.170:线圈
63.180:磁性元件
64.190:第一电路元件
65.191:上弯部
66.192:平坦部
67.193:下弯部
68.200:第二电路元件
69.210:第一粘着元件
70.211:空间
71.212:凹槽
72.220:第二粘着元件
73.230:第三粘着元件
74.1001,1002,1003,1004:角落
75.1351:第一表面
76.1352:第二表面
77.1353:第三表面
78.1354:第四表面
79.1355:固定结构
80.a1:第一轴
81.a2:第二轴
82.c:电路组件
83.d:驱动组件
84.e:弹性组件
85.i:固定部
86.m:活动部
87.ma:主轴
88.o: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89.在本说明书中,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并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空间相关用语叙述各个构件以及排列方式的特定范例,以实施本公开的不同特征。例如,若本说明书叙述了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上”及/或“的上方”,即表示可包括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可包括有附加特征形成于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而使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相对性的空间相关用语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示出的方位外,这些空间相关用语意欲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装置可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在此使用的相对性的空间相关用语亦可依此相同解释。除此之外,在本公开的不同范例中,可
能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或字母。
90.在本说明书中,“包括”及/或“具有”等词为开放式词语,因此其应被解释为“含有但不限定为
…”
。因此,当本公开的叙述中使用术语“包括”及/或“具有”时,其指定了相应的特征、区域、步骤、操作及/或元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特征、区域、步骤、操作及/或元件的存在。
91.请先参考图1以及图2。图1是一电子装置1、一光学元件10、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示意图。图2是光学元件10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可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光学元件10可为镜头,例如,透镜。光学元件10可由塑胶或玻璃制成。光学元件10可为圆形或其他形状。光学元件10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安装于电子装置1,以供使用者拍摄图像。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承载光学元件10并驱动光学元件10运动,借以调整光学元件10的位置,以拍摄清晰的图像。光学元件10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设置于电子装置1的顶部区域,以提高电子装置1的显示区域的范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进一步固定地连接一外部模块,例如,感光元件模块(例如,包括电荷耦合检测器(charge-coupled detector,ccd)的模块),使得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光线在外部模块上成像。
92.光学元件10具有一光轴o。光轴o为穿过光学元件10的中心的虚拟轴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具有一主轴ma。主轴ma为穿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中心的虚拟轴线。当光学元件10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对准(aligned)时,光学元件10的光轴o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主轴ma大致上重合。因此,在附图以及说明书中可能通过光学元件10的光轴o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主轴ma来辅助说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相关特征。应理解的是,由于光学元件10是活动地装设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中,可能因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运动、晃动、旋转、倾斜等,使得光学元件10的光轴o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主轴ma并非完全重合。
93.沿着主轴ma观察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具有多边形结构。为了方便说明,将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四个角落分别定义为一第一角落1001、一第二角落1002、一第三角落1003、一第四角落1004,第一角落1001以及第三角落1003位于其中一条对角线上,而第二角落1002以及第四角落1004位于另外一条对角线上。此外,将第一角落1001以及第四角落1004所在的侧边定义为平行一第一轴a1,并将第一角落1001以及第二角落1002所在的侧边定义为平行一第二轴a2。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皆垂直于主轴ma。
94.接下来,除了图2之外,请参考图3以及图4,以了解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图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俯视图。图4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分解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包括一固定部i、一活动部m、一弹性组件e、一驱动组件d、一电路组件c。活动部m用以连接光学元件10。活动部m可相对固定部i运动。驱动组件d用以驱动活动部m相对固定部i运动。电路组件c用以电性连接一外部电路(未示出),以通入并传输电流。
95.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i包括一外框110、一框架120、一底座130。活动部m包括一承载座140。弹性组件e包括一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一下弹性元件160。驱动组件d包括一线圈170以及多个磁性元件180。电路组件c包括一第一电路元件190以及一第二电路元件200。应理解的是,元件可依照使用者需求增添或删减。为了清楚说明,在附图中可能省略部分元件。
96.接下来,除了图2至图4之外,请一并参考图5至图8,以了解固定部i。图5是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的示意图。图6是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的俯视图。图7是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的侧视图。图8是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上下颠倒的示意图。在图5至图8中,外框110以虚线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框110具有金属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20具有塑胶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0具有塑胶材料。
97.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沿着主轴ma排列。外框110设置于框架120以及底座130的上方,且框架120设置于外框110与底座130之间。框架120固定地连接底座130。外框110与底座130可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容纳框架120、活动部m、弹性组件e、驱动组件d等,以增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整体的结构强度。
98.外框110具有一顶壁111、多个侧壁112、一突出部113、一粘着元件容纳部114、一第一显露部115、一第二显露部116。框架120具有四个柱状结构121。底座130具有四个支柱131、二个遮光结构132、一定位部133(仅在图8中示出)、一粘着元件容纳部134、一第一开口135、一第二开口136,其中第一开口135以及第二开口136可视为固定部i中对应电路组件c的一对应结构。
99.顶壁111具有板状结构且与主轴ma垂直。侧壁112由顶壁111的边缘沿着平行于主轴ma的方向延伸。在主轴ma上,外框110的顶壁111与框架120的一最短距离小于外框110的侧壁112与底座130对应侧壁112的部分的一最短距离。换句话说,在主轴ma上,外框110经由框架120连接底座130,并因此可提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结构强度。突出部113由侧壁112沿着主轴ma延伸。粘着元件容纳部114、第一显露部115、第二显露部116可具有开口结构。
100.框架120的柱状结构121以及底座130的支柱131分别设置于第一角落1001、第二角落1002、第三角落1003、第四角落1004,并沿着平行于主轴ma的方向朝向彼此延伸。框架120的柱状结构121接触并连接底座130的支柱131。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括一第一粘着元件210。可通过第一粘着元件210(仅在图7中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即,外框110经由第一粘着元件210固定地连接框架120,且第一粘着元件210直接接触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外框110包括面朝框架120且与主轴ma垂直的一第一外框表面110s1。框架120包括面朝外框110的顶壁111且与主轴ma垂直的一第一框架表面120s1以及面朝底座130且与主轴ma垂直的一第二框架表面120s2。底座130具有面朝框架120且与主轴ma垂直的一第一底座表面130s1。
102.沿着主轴ma观察,第一外框表面110s1、第一框架表面120s1、第二框架表面120s2、第一底座表面130s1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外框表面110s1与第一框架表面120s1之间可形成有一空间211,且第一粘着元件210设置于空间211。此外,第二框架表面120s2与第一底座表面130s1之间可形成有一凹槽212,且第一粘着元件210设置于凹槽212。通过在外框110与框架120之间的空间211以及在框架120与底座130之间的凹槽212,可增加第一粘着元件210与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的接触面积,以加强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之间的连接强度。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括一第二粘着元件220。可通过第二粘着元件220(仅在图7中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外框110与底座130。即,外框110经由第二粘着
元件220固定地连接底座130,且第二粘着元件220直接接触外框110以及底座130。如图7所示,第二粘着元件220设置于外框110的粘着元件容纳部114以及底座130的粘着元件容纳部134。
104.底座130的遮光结构132由底座130的一第二底座表面130s2突出。第二底座表面130s2与主轴ma平行。沿着主轴ma观察时,二个遮光结构132(可参考图5)分别位于第一角落1001以及第二角落1002。遮光结构132具有面朝外框110且与主轴ma垂直的一第三底座表面130s3。沿着主轴ma观察时,外框110的侧壁112与第三底座表面130s3至少部分重叠,且外框110的侧壁112并未接触第三底座表面130s3(可参考图5以及图6)。遮光结构132显露于外框110的第一显露部115以及第二显露部116。遮光结构132可用以遮蔽一杂散光进入外框110与底座130形成的容纳空间。因此,可提升成像的品质。
105.应注意的是,如图8所示,外框110的突出部113还包括与主轴ma垂直的一第三外框表面110s3。沿着第一轴a1观察时,第三外框表面110s3与底座130至少部分重叠。在图8所示的角度中,沿着第一轴a1观察时,底座130的定位部133较第三外框表面110s3更突出。换句话说,底座130的定位部13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中最底部的部分。定位部133具有沿着主轴ma延伸的多个突起。在本实施例中,突起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突起的表面可建构一水平面。当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固定地连接外部模块时,底座130的定位部133可用于定位外部模块,以降低外部模块歪斜的可能性。
106.沿着主轴ma观察时,外框110的第一显露部115以及底座130的第一开口135位于第一角落1001,而外框110的第二显露部116以及底座130的第二开口136位于第二角落1002。底座130的第一开口135显露于外框110的第一显露部115。底座130的第二开口136显露于外框110的第二显露部116。第一开口135以及第二开口136固定地设置于底座130。第一开口135以及第二开口136分别用以容纳第一电路元件190以及第二电路元件200。
107.接下来,除了图2至图4之外,请一并参考图9以及图10,以了解活动部m、弹性组件e、驱动组件d、电路组件c。图9是省略外框110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立体图。图10是承载座140的立体图。
108.承载座140设置于框架120与底座130之间,且承载座140与框架120以及底座130皆相隔一距离。即,承载座140并未直接接触框架120以及底座130。承载座140可为中空的,以承载光学元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座140包括塑胶材料。承载座140包括多个上连接部141。上连接部141可为突起。上弹性元件150的部分固定地设置于承载座140的顶面,且上连接部141可加强上弹性元件150与承载座140的顶面的连接。活动部m经由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活动地连接固定部i。具体地,上弹性元件150、承载座140、下弹性元件160依序沿着主轴ma排列,且承载座140受到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活动地夹持,以降低承载座140与框架120以及底座130产生碰撞的可能性。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由弹性或具有延展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在本领域中,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可能被称为“弹片”、“簧片”、“板簧片”等。
109.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具有与主轴ma垂直的一板状结构。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电性连接驱动组件d以及电路组件c。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弹性元件150以及下弹性元件160电性连接驱动组件d的线圈170,以将从电路组件c通入的电流传输至线圈170。
110.线圈170具有多边形形状,并围绕承载座140。磁性元件180围绕线圈170。具体地,当驱动组件d的线圈170通电时,线圈170与磁性元件180之间会产生磁力,以驱动承载座140运动。例如,承载座140可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运动,使得承载座140中的光学元件10对被拍摄物进行对焦而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以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品质。
111.沿着主轴ma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190位于第一角落1001,而第二电路元件200位于第二角落1002。换句话说,第一电路元件190以及第二电路元件200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同一侧。第一电路元件190显露于外框110的第一显露部115以及底座130的第一开口135。第二电路元件200显露于外框110的第二显露部116以及底座130的第二开口136。第一电路元件190包括一上弯部191、一平坦部192、一下弯部193(可参考图17以及图18)。平坦部192位于上弯部191以及下弯部193之间。第一电路元件190以及第二电路元件200可电性连接至外部电路,使得电流可通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
112.接下来,请参考图11至图18,以了解底座130的第一开口135以及第二开口136如何容纳第一电路元件190以及第二电路元件200。图11以及图12是底座130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图13以及图14是底座130不同视角的部分放大图。图15以及图16是底座130以及电路组件c的立体图,其中视角分别与图11以及图12相同。图17以及图18是底座130以及电路组件c的部分放大图,其中视角分别与图13以及图14相同。为了简化,仅以第一开口135以及第一电路元件190作为示例,不过,第二开口136以及第二电路元件200也可具有类似或相同的配置。
113.第一开口135包括一第一表面1351、一第二表面1352、一第三表面1353、一第四表面1354。第一表面1351、第二表面1352、第三表面1353、第四表面1354皆面朝第一电路元件190。第一表面1351相对并大致上平行于第二表面1352,且第一表面1351与第二表面1352面朝相反方向。第三表面1353相对并大致上平行于第四表面1354,且第三表面1353与第四表面1354面朝相反方向。第三表面1353以及第四表面1354与第一表面1351以及第二表面1352不平行。具体地,沿着第一轴a1观察时,第一表面1351以及第二表面1352沿着第二轴a2延伸,而第三表面1352以及第四表面1354沿着主轴ma延伸。在第一轴a1上,第一表面1351的一最大尺寸大于第二表面1352的一最大尺寸。即,第一表面1351的长边较第二表面1352的长边更长。第三表面1353与第四表面1354的一最短距离大于第一表面1351与第二表面1352的一最短距离。即,当第一开口135容纳第一电路元件190时,第一电路元件190的平坦部192受到的接触力可能大于第一电路元件190的上弯部191受到的接触力。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35还包括一固定结构1355。固定结构1355用以固定第一电路元件190。固定结构1355由第一表面1351突出,并具有沿着第一轴a1延伸的长条形结构。固定结构1355与第二表面1352的一最短距离小于第一表面1351与第二表面1352的最短距离。另外,因为第三表面1353与第四表面1354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表面1351与第二表面1352的最短距离,所以第三表面1353与第四表面1354的最短距离也大于固定结构1355与第二表面1352的最短距离。此外,沿着主轴ma观察时,固定结构1355的边界超出第二表面1352的边界。
115.固定结构1355直接接触第一电路元件190的平坦部192。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355与第一电路元件190达成紧密配合(close fit)。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355与第一电路元件190达成干涉配合(interference fit)。因此,固定结构1355可有效定位并固
定第一电路元件190,降低第一电路元件190松动的可能性。因此,可提升稳定度。
116.在图11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355是位于第一表面1351,不过,应理解的是,固定结构1355也可位于第二表面1352或第三表面1353或第四表面1354。此外,固定结构1355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换句话说,一个或多个固定结构1355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表面1351、第二表面1352、第三表面1353、第四表面1354的至少其中一者。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括一第三粘着元件230。可通过第三粘着元件230(仅在图17中示意性地示出)将第一电路元件190连接至底座130。即,第一电路元件190经由第三粘着元件230固定地连接底座130。第三粘着元件230至少部分位于底座130的第一开口135,且第三粘着元件230显露于外框110的第一显露部115。第三粘着元件230直接接触第一表面1351、第三表面1353、第四表面1354、固定结构1355、第一电路元件190。
118.应注意的是,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可选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可为粘接材料、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例如:树脂材料、光学胶等。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可粘着不同的元件,强化各元件之间的连接。除此之外,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通常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及包覆力,施加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至元件上可保护元件,并降低粉尘、水气等杂质进入元件的机率。若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为绝缘材料时,可达到绝缘效果。通过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本身的结构及/或第一粘着元件210、第二粘着元件220、第三粘着元件230的施加可强化外框110、框架120、底座130之间的连接。因此,可提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整体的结构强度。
119.综上所述,本公开的固定结构可与电路组件达成紧密配合或干涉配合,故可有效定位并固定电路组件,降低电路组件松动的可能性。因此,可提升稳定度。另外,为了配合安装电路组件,底座可包括相应的遮光结构,以遮蔽一杂散光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内部。因此,可提升成像的品质。此外,通过外框、框架、底座本身的结构及/或第一粘着元件、第二粘着元件、第三粘着元件的施加可强化外框、框架、底座之间的连接。因此,可提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整体的结构强度
120.前面概述数个实施例的特征,使得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可轻易地使用本公开作为设计或修改其他工艺以及结构的基础,以实现在此介绍的实施例的相同目的或达到相同优点。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这样的等同配置并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以及范围,且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以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变、替换以及更改。此外,各实施例间特征只要不违背本公开的精神或与本公开的精神相冲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